楊明 付貴 常皓亮
摘?要:本文以調查問卷方式研究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方向本科生對教學、學科競賽、畢業意向及最終的畢業去向進行分析,并將相關結果以圖形的方式呈現。分析無人機學生對學科知識、競賽以及畢業后從事工作的需求,為無人機專業以后畢業生提供參考,更好地服務于無人機專業建設。
關鍵詞:無人駕駛系統工程;本科生;教學;就業
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以下簡稱無人機專業)是在過去幾十年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大數據環境下應運而生。自2017年專業設立開始,截至2023年4月,全國共有22所普通高校開設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全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在校生人數預估為7000人,2023年將突破萬人大關。未來10年內用于專線的大型無人機市場需求超過9000架,專門從事中大型無人機駕駛、交通管理和運維保障的人員將會突破10萬人[1]。
因此,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無人機專業人才需求層次也隨之提高。根據研究調查,2020年,無人機領域國家相關人才缺口達25萬,不僅僅是缺少相關從業人員,其人才質量也較難滿足需求。2020年,針對此專業的本科生教育還是以課堂教授為主,不將科研創新視為重點,使得他們沒有科研創新能力[2]。由此看來,人才質量的培養提高需要從本科做起,科研創新能力也需要逐步培養,為了將來能在無人機領域更好就業,彌補高質量人才缺口,讓同學們擁有一定的科創能力是十分緊迫和必要的。筆者所在的學校(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無人機專業已經有第一批畢業生,本研究通過發放問卷,剖析無人機專業的學生對未來的規劃、未來就業方向、搜索信息的渠道以及對該領域最新成果進展的了解,希望借此讓本科生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來夯實自身的科研學術基礎,并且樹立對未來就業的信心,以適應越來越高的工作需求。筆者在充分梳理畢業生去向的基礎上,將列舉本單位第一批無人機畢業生工作去向以及工作單位與無人機專業相關性及性質,以期全面展示無人機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為以后的學生選取專業提供參考,更好地分析無人機專業的發展前景。
1?研究方法
1.1?調查對象
通過對2019級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無人機專業本科生的學業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調研后,我們設計了有關教學、科創活動及就業意向的調查問卷,如表1所示。
1.2?參與調查的學生及調查形式
參與調查的對象: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19級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1)班的27名大四年級學生;調查形式:學生閑暇時在網上使用電子問卷形式統計。
1.3?數據匯總與剖析
把所有參與項目調查的本科生填報的數據進行匯總,再對其使用餅狀圖分類討論。
2?問卷結果
2.1?無人機專業本科生對未來職業的規劃
對問題1(表1)調查數據表明,51.85%(其中無人駕駛設計類14.81%,無人駕駛服務類37.04%)的學生希望能在無人駕駛領域就業,這也符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4815%的學生準備繼續考研深造;還有接近一半的學生準備將職業規劃延后(圖1)。
2.2?無人機專業本科生獲取專業知識的渠道
第二個問題(表1)為多選,從圖2可知,學生主要還是從課堂中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無人機專業的前沿知識,并應積極帶領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前沿專業知識。
調查結果顯示,84.62%的學生獲得相關專業知識的渠道主要為課堂;53.85%的學生會選擇專業的論壇,如中航公眾號、騰盾公眾號等。還有同學獲取專業知識的渠道更為廣泛,26.92%的學生通過圖書館在知網上查閱相關文獻;而38.46%的學生則直接查閱圖書館的紙質期刊。
2.3?無人機專業本科生對該領域最新成果進展的了解
對于問題3(表1)的調查結果,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僅有14.81%的學生對該領域最新成果進展非常了解,而33.33%的學生對其有部分了解,而剩余51.85%的學生完全不了解該領域的最新成果。在學生了解的前沿領域中,紅外和可見光圖像融合技術、動力設計及純電無人機等備受關注。
2.4?無人機專業本科生對相關大學生競賽的了解程度
針對問題4的調查(表1),筆者所在學校無人機專業本科生對相關大學生競賽選了解的為16票,約占總數的59.26%,其中非常了解的為4票,也達到了14.81%,而不了解的有7票,占比為25.92%。從這個調查可知,超過70%的無人機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大學生競賽是了解的,可知無人機專業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科競賽意識,也非常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競賽,也達到了無人機專業的培養目的。通過這些競賽學生也得到了鍛煉培養,可以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工作。
2.5?無人機專業本科生參與的學科競賽
在第五個問題中(表1),無人機本科學生參與的學科競賽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未來飛行器挑戰賽、國際青年人工智能大賽等。這些競賽有助于使學生提前學習航機規劃,自主巡航等知識,擴展知識面,取得更佳的成績。筆者所在學校開設了一系列無人機相關的實驗課程也是功不可沒,這些課程能夠更好地服務現有的無人機實驗教學,幫助專業學生更好地壘筑知識融合和軟硬件學習模式融合的思維高地,更好地培養滿足跨行業、跨專業的綜合發展的新工科學子。在培養無人機方向專業人才、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科研知識向本科生普及等方面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2.6?無人機專業本科生對專業的教學建議
在第六個問題中(表1),采集了本科生對專業課程的教學建議,幾乎30%的學生期待教師可以分享行業前景、專業發展動態和就業形勢,以及有經驗前輩的學習與科研;另外,大概50%的學生認為大學期間專業課需要符合真實就業需求,有必要增加課時以鞏固所學知識。
2.7?無人機專業本科生畢業去向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分析無人機專業本科生畢業去向,具體信息如圖5所示,其中1為無人機相關企業,2為無人機產業鏈單位,3為繼續深造,4為傳統有人機行業,5為靈活就業方向(創業、繼續考研等)。由圖可知,筆者所在學校2019級無人機專業本科畢業生,直接去無人機企業及無人機產業鏈單位人數分別占總數的39%,而繼續深造的排在第三為10%,此結果遠小于其他專業,也說明了無人機專業作為新興專業就業相對容易。還有部分學生從事航空類有人機方向的工作,此類工作對學生還是有一定吸引力。此外,靈活就業人員接近7%。
3?討論
無人機專業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而產生的,然而專業技術發展速度往往較為迅速,書籍上的知識體系跟不上現實技術的更新速度。無人機專業開設院校的目的是培養國家需要的高級無人駕駛航空器設計者、運營者等[3]。雖然各大高校的教師申請了一定數量項目,需要較多相關專業人員參與科研任務,但是本科生課程內容幾乎占據了他們的全部時間,學生沒有額外時間去幫助教師完成科研任務。研究生則有更多課余時間可供支配,更加符合教師的要求,所以研究生是完成科創任務的攻堅力量。在此之外,本科生大部分只是在課堂中接受領域前沿的只言片語,較少了解該領域的前沿發展情況,這使得很多本科生只有在畢業季和考研時才會去做職業規劃。作為近年來的新興專業,無人駕駛的專業知識快速迭代出新,需要就業人員對本專業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并對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有一定了解,可以做出較為精準的判斷,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這樣才不會落后于時代。為了滿足如此迅速的變化,對無人機專業院校的教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鞏固學生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4]。在問卷調查中不難看出,一部分學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學校的公共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圖書館查詢相關專業的電子和紙質文獻[5]。雖然現在網絡足夠發達,很多資源都可以在知網等文獻網站上找到,紙質材料仍受很多人的青睞,并未造成資源的浪費。在問卷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沒有教師的引導下,很多學生并不關注專業論壇。學生針對無人機專業教學提出的建議,強調學習要符合就業的需求,期待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較多分享行業前景、專業發展動態和就業形勢,表明多數學生對無人機專業具有濃厚的興趣。
在教學方面,無人機專業也應該開設更多的有針對性的實驗課程,課程能夠更好地服務現有的無人機實驗教學,幫助專業學生更好地壘筑知識融合和軟硬件學習模式融合的思維高地,更好地培養滿足跨行業、跨專業的綜合發展的新工科學子。課程在培養無人機方向專業人才、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科研知識向本科生普及等方面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通過未來3~5年的布局發展,在提升專業品質、學生學科競賽、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等方面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最終將有助于學校無人機專業的發展,希望為未來的無人機行業持續培養和源源不斷輸出新鮮血液。此外,開設的課程應該將仿真模擬與動手實踐相結合,使學生了解更新的學科知識,如面向無人機群的具有優化和抗干擾的協同控制架構,掌握協同高效、具備多參數時空演化特性的分布式協同控制策略,實現對機群飛行路徑的高效精準跟蹤與響應;課程應組織學生開展軟硬件平臺融合搭建,進行相應地面站模塊及無人機模塊組裝設計。通過以上一系列對學生的培養,有助于學校提前布局學生競賽,如大學生創新創業、未來飛行器挑戰賽、國際青年人工智能大賽等,使學生提前學習航機規劃,自主巡航等知識,擴展知識面,取得更佳的成績。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單純線下授課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類似無人機專業這種新興學科的發展。因此,為了提高無人機專業課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學能力,教師應當身先士卒,不但要在課堂傳授學生書本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接觸無人機專業的最前沿領域,讓學生擁有學習熱情、更加開拓的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確立長遠的目標,最終成為國家需要的高層次、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朝暉.淺析“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工作的指導作用[J].人才資源開發,2022(19):4748.
[2]楊宜勇,朱小玉.大學生就業問題成因及其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7(23):2527.
[3]陳皖.高職院校學生可就業能力的開發與提升對策探析[J].質量與市場,2022(08):139141.
[4]王立奎.關于大學生就業難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就業,2017(04):4647.
[5]于坤林,謝志明,司維釗.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崗位職業能力標準開發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7):267269.
民航教育人才項目:基于“三全育人”的民航類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及實施路徑研究(MHJY2023?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ZJ2023012,PHD2023007)
作者簡介:楊明(1986—?),男,漢族,天津人,博士,講師,就職于中國民用航空學院航空電子電氣學院無人機系,主要從事無人機方向教學,研究方向:室溫紅外技術及紅外無損檢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