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文
【摘要】中職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礎階段,具有獨特的教育目標和特點。在中職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心理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文章以武威市涼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新時代背景下中職生的心理現狀,探討導致中職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四位一體”“五育”融合、預防為主和家校協同的教育策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8—0038—06
中職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階段,具有獨特的教育目標和特點。準確掌握中職生的心理現狀,對幫助學生面對心理問題和克服現實困難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所在的項目研究小組在有5300多名學生的武威市涼州區中等職業學校針對全體在校學生的心理問卷調查、心理水平測試和個別訪談,結合調查測評數據和典型案例進行了細致全面的分析。發現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無助等心理問題,個別學生甚至出現長時間失眠、抑郁等嚴重心理問題,這給學校管理者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挑戰,探索形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從學校、家庭、社會等方方面面尋找答案,以期問題的有效解決,是學校管理者和項目研究小組一直以來的一項工作。項目研究小組采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方法,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中職生心理現狀分析
(一)中職生心理優勢分析
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中職生在心理發展方面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表現在:
1.較早的職業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較強的職業認同感。研究小組選取武威市涼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生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500份,收回有效問卷3091份,有效率88%。經調查發現,超過60%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的學習激發了他們對未來職業的興趣(圖1),接近50%的學生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圖2)。
2.實訓教學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職業中專的實訓教學課程讓中職生有機會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進行實踐操作,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這種實踐經驗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還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
3.職業教育為學生進行了職業規劃的啟蒙。在問卷調查中發現,47.81%的學生很清楚自己將來想從事什么工作(圖3),對未來的職業有明確的規劃,通過對不確定人數中的100人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其中有62%的學生知道自己的職業興趣與所學專業之間的關系,并能夠有針對性地將興趣與專業建立聯系,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大多數學生認為職業中專的實訓課程讓他們很好地理解了所學專業具體的工作流程,對未來職業有了明確的認識。
(二)中職生心理劣勢分析
通過中職生心理健康量表分析發現,中職生也面臨一些心理劣勢,這些劣勢可能對他們的學習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1.學習習慣差,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低。在調查中發現,有很多學生不會主動復習和預習功課,課堂注意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足,不能自主完成作業任務,課堂學習效率低,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容易因為學習效果不理想出現厭學、逃學行為。
在調查中發現,有31.74%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感到自卑(圖4)。在對2021級兩個班的學生進行集體訪談的過程中發現,有超過50%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自己做不到”。他們大多數人傾向于用比較負面的詞來描述自己,在學習方面自我效能感很低。
2.自信心不足,自我認同感差。受考試選拔制度的影響,加上中職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就業定位的特殊性,他們會面臨來自社會和他人的負面評價或偏見,這也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自信心。這種問題可能使學生在學業和職業選擇上產生困惑和不確定感。
從圖5可以看到,有23.26%的學生傾向于認為自己是毫無用處的。在訪談中發現,這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表現得比較自卑,不能客觀評價自己,自我認同感較差。
3.存在明顯的就業壓力與困惑。由于職業中專在職業技能教育方面的深度和廣度的局限性,使得中職生在畢業后面臨著就業壓力和就業困惑。對于就業競爭較為激烈的某些專業領域,學生普遍感到迷茫和無助。這種就業壓力和困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超過50%的學生對自己專業未來的發展存在疑惑和不確定(圖6),導致了學習的壓力和就業的困惑。有21.74%的學生會因為就業產生情緒問題(圖7),對學習和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優勢和劣勢之間并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優勢若長時間得不到肯定和支持,也會慢慢轉變為劣勢;劣勢若能在外界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和干預下,也會慢慢變為優勢,所以,準確掌握學生心理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對進一步分析產生的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是有益的。
二、中職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創傷是形成中職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在調查和訪談中小組成員發現,大多數中職生在早期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創傷經歷。這些過去的創傷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對他們后期學習自信的建立、情緒的調節、人際關系的處理、自我的評價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對中職生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1.家庭環境的不和諧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通過對全校5028名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排查中發現,單親離異家庭學生占11.6%,沒有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學生占16%,認為家庭環境不和諧的學生占33%。通過針對性的訪談和調查發現,家庭環境不和諧的學生比家庭環境和諧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嚴重的情緒、行為和人際交往問題。
2.家庭期望過高,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一些家庭對學生的期望過高,希望他們在學業和職業發展上取得優異成績。這種過高的期望可能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影響其心理健康。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24.11%(圖8)的學生認為家庭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太高,讓他們受不了。在對不確定人群中的100名學生的訪談中發現,有接近40%的學生認為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存在對他們要求和期望很高的情況,但是后期的學業失敗,讓父母對他們很失望,甚至有部分家長對他們不管不顧,導致他們對未來不確定、對自我不認可、缺乏自信和壓力過大。
3.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的缺乏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學校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屬于農村戶口,父母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在教養過程中偏向于運用傳統的教養方式教育孩子。一些家庭在對待學生教育上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支持,使學生在自我管理、情緒調節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能力。
(三)不良的人際交往會導致學生形成一些心理問題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中小學階段或進入中職學校就讀以后,由于大多數青少年對應該結交什么人缺乏清晰的把握,導致在交往時往往會結交一些有不良習慣或嗜好的朋友,耳濡目染的影響會導致他們產生一些心理問題,比如厭學,以攻擊、欺凌他人為樂等。
(四)教育不當也會導致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比如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打擊諷刺等,會導致學生出現以暴制暴、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的現象。
三、應對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實施策略
(一)構建“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統籌各項工作和要素,以全面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為工作目標,構建以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1.確立明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堅持陽光教育,打造陽光教師,塑造陽光學生”為辦學理念,以“樂觀、智慧、堅韌”的心理品質為培養目標,形成全員參與、全程跟進、全面滲透的“三全心育模式”,堅持“預防、預警和干預”相結合,堅持以發展性教育為主、補救性教育為輔的工作原則,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學生個別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等多方位構建了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就會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從而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1]。
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任何一項研究項目的順利實施,沒有一個強大的組織保障,研究工作就不能順利開展,取得重要成果的目的也就很難實現。為此,學校要成立以主要領導、其他校級領導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全體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職教師為成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為順利開展全員參與的大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2]。在此基礎上,項目研究小組探索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和危機干預機制,通過制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檢查、評價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和檔案管理、值班值勤、學生轉介、危機干預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并根據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案與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全面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發展,建立起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3.利用資源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專業的工作團隊和場地設備,更有助于開展針對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武威市涼州區職業中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現有專職心理健康教師2人,兼職心理健康教師4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占地312平方米,設有預約接待室、個體咨詢室、沙盤活動室、情緒宣泄室、音樂放松室、心理測評室和團體輔導室等七個功能室。配備有現代化的心理健康設備和心理健康資源管理系統,現有心理自助查詢儀一套、智能擁抱系統一套、智能吶喊宣泄放松系統一套、智能減壓放松系統兩套、智能身心反饋訓練系統一套、團體活動訓練工具包一套、表情藝術心理輔導工具包一套、心理測評軟件一套,沙具3000多件,沙盤管理軟件和沙盤游戲采集儀一臺,這些師資和設備可以滿足學校開展日常的心理咨詢和項目研究。
4.建立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測評系統。這些年,學校每學期開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并借助科學的心理健康測評軟件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通過心理健康測評,初步篩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再由班主任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訪談,并根據訪談情況進行輔導。班主任對于不確定或者認為需要進一步干預的學生,由學校心理輔導老師進一步干預輔導,心理輔導老師在輔導的過程中發現有比較嚴重的問題或者不能確認的個體,進行轉介。
(二)構建“五育”融合的教育格局
1.重視思政教育,實現以德育心。課堂是學校的主陣地、學科是課堂的主旋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通過課堂教學、實習實訓、思政課教學等形式,將思政教育滲透于每一個專業、每一門課程,營造了“人人是思政教師、處處是思政陣地、時時是教育契機”的濃厚氛圍。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此,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在正確思想的引領下會慢慢形成。
2.強化知識學習,達到以智慧心。知識不僅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也是啟迪心靈的鑰匙。學校應當重視開齊開足文化類課程,通過針對不同班級的學生分門別類地實施文化課與專業理論課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享受獲得真知的樂趣,啟迪美好心靈,達到以智慧心的目的。
3.開展體育活動,實現以體強心。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不僅可以起到強健身體的作用,還可以讓青少年本就脆弱的心理磨煉得堅強起來,從而增強他們抗挫折、抗打擊的心理素質。學校應在堅持開足體育課的基礎上,通過以下特色活動豐富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樂趣中強健心理素質。
一是應開展體育社團活動,通過開設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徑、健美操、武術等社團,以此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放飛,壓力得到充分釋放。
二是應狠抓課間操。有人說:“陽光是心理問題最好的治愈劑。”學校應該用每天30分鐘的大課間時間讓學生放下手中的書籍和作業,列隊走到操場上,在陽光下和老師們一起做課間操,盡管這看似是一項平常無奇的常規活動,但組織好了卻是釋放學生心理壓力,培養陽光心態的極好運動。
三是應組織開展運動會。“運動激發活力,競爭釋放壓力。”學校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球類或田徑運動會,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提升了師生體育競技水平,還讓老師和學生的心、學生與學生的心緊緊地貼到了一起,和諧的團隊氛圍也會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注重藝術滋養,實現以美潤心。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們對人類心靈的滋養作用。學校開設的音樂課、藝術鑒賞課、繪畫課、書法、舞蹈課等課程和定期開展校園藝術節等活動,既可以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又可以滋養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的心靈在藝術的滋養下變得更加美好。
5.開展勞動教育,實現以勞健心。體力勞動猶如體育鍛煉,可以磨煉意志、增強心智;腦力勞動好比一場心靈體操,不僅可以釋放一些負面情緒,而且可以讓心理更加健美。學校專業化的技能訓練和勞動實踐可以讓學生在體驗勞動的樂趣中實現以勞健心。
(三)以預防為主的教育,讓學生心理更健康
1.上好生命教育主題班會。學校各班級應做到每月定期開展至少一次以生命教育為主線的心理健康班會課。通過這樣的主題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學校通過新學期適應問題、情緒管理、壓力管理、人際交往、生命健康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考前心理輔導等方面的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和良好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3]。
3.多渠道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學校可通過包括校園廣播、班級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的意義、標準、途徑等常識,進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識和水平。
(四)注重家校協同育人,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創新心育途徑。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范疇,創新德育工作途徑,成立家長學校,建立班主任、心理老師和家長溝通的網絡系統。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訪等多種途徑了解、反饋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個性化教育工作成效由此得到很好的體現。
2.拓寬輔導形式。一是針對性的團體輔導。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針對家庭困難學生、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學生和離異家庭學生等特殊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通過團體輔導、小組討論、互動交流等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心理問題[4]。二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應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個體輔導,還要暢通學校個體心理輔導渠道,通過心理輔導熱線,公布學校心理輔導教師聯系方式,設立班級心理健康委員,設置心理援助郵箱,建立個體心理輔導預約機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輔導和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心理問題。
總體來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協同用力下,才能更好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依然很大,留守學生在家里缺乏積極的支持和情感關懷,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的普及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學校構建全體教職工參與的大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仍需持續用力;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中職生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方面的指導不足;在面臨心理問題時,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和支持,借助專業人士獲取幫助來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不高,這些問題有待于在后續的跟進研究中探索更好的方法或途徑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博.長春市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3:01.
[2]商學來.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01.
[3]陸衛.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及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2014(13):01.
[4]何永東,任家樹,衛萍.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分析與教育策略[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7(01):08.
(本文系甘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進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