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香
【摘要】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古詩詞教學可以讓學生逐步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并培養審美能力。文章探討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8—0080—04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眱炐愕膫鹘y經典作品具有無盡的魅力,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是培養小學生優秀品德和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為小學生打下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使他們在心中樹立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必學內容,更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和途徑。
一、古詩詞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哲學、道德等方面的內容。而傳統文化則是古詩詞的靈魂,是古詩詞傳承千年的根源。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和藝術價值。在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此外,古詩詞教學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
(一)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體現
在古詩詞中,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得以體現。例如,《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首詩歌描繪了美好的愛情,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同時也展示了古人對鳥類的熱愛和尊重。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哲學、道德等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二)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承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古詩詞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學習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從而更好地體驗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哲學、道德等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二、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傳統的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過分肢解詩詞,只要求理解字詞句,缺乏整體感悟,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自豪感。教師也往往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講給學生,或是翻譯古詩詞,強調朗讀背誦等,缺乏整體感悟,學習古詩詞就是死記硬背。
(二)教學方法單一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一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過于注重文學史和字詞解釋,而忽略了古詩詞的審美價值和情感內涵。與此同時,古詩詞中涉及的大量典故、歷史背景和人物等也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文化積累。尤其古詩詞中一字多義、一詞多解的情況較多,語法、修辭和表現手法迥異,這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導致產生了懼學心理。而教師對古詩詞的教學往往是字、詞、句的講解賞析和學生的背誦默寫,不能體會詩歌中的意境,使得小學生學習起來興趣寥寥,相對吃力。
(三)教學資源不足
部分小學古詩詞教學資源匱乏,如課件、掛圖、教輔資料、教學設備等,限制了教師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影響了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些學校的古詩詞教學缺乏系統性的教材和參考資料,導致學生難以獲得全面的學習資源。此外,一些參考資料可能與教師的講解風格和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匹配,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古詩詞為古圣先賢智慧之精華,語句短小精練,內涵豐富,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陳舊單一,教學目標缺乏人文滲透,在教學中照本宣科,片面解讀詩詞,不能準確把握古詩詞的內涵和意境,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一味地依賴于字、詞、句、片段解析,缺乏整體感悟。
三、存在問題的根源
(一)教育觀念滯后
部分教師教育觀念落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生由于傳統文化知識積累較少,生活閱歷及生存環境與過去相差較大,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導致學生與古詩詞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無法相互聯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對當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1],積極尋找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手段,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
(二)教學方法創新不足
一是重字詞翻譯,輕意境體會。古詩詞學習只有在真正地理解詩詞以后,才能體會出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往往先是解決生字詞,古今對比釋義,然后逐字逐句翻譯解析,了解大意和中心思想,表現手法等。至于學生對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和深層次內涵的領悟體會,則不得而知。二是重內容講解,輕整體感悟。古詩詞的教學,通常是教師唱獨角戲,忙于講解詞義,翻譯片段,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劃重點內容,要求學生記住那幾句必考內容,至于學生則忙于記筆記、劃重點,一節課看似老師講細講透了,但這樣的教學只是拆解詩詞,局部分析,古詩詞的整體意境和其中蘊含的哲理不是老師講講就能理解和感悟的。
(三)教師培訓不足
古詩詞語句精練,不易理解。小學生由于知識積累略少的原因,對于傳統文化語言表述及文化背景生疏,理解起來可能會構成一定的挑戰。此外,小學教師的文化素養參差不齊,指導學習古詩詞方法不當,解讀容易產生偏差。另外,古詩詞在語文考試中所占比例較高,這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應試心態,只關注知識點的學習而忽略了古詩詞的文學價值和情感表達[2]。
四、古詩詞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加強對教學目標中傳統文化要素的滲透
1.引入文化背景。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入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古詩詞本身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背景、作者生平、時代特點等都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引入文化背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和意義,同時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人文素養[3]。例如,在學習《靜夜思》時,教師可以介紹唐代詩人李白的生平事跡,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李白在詩中表達的思鄉之情,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時,也能了解到唐代社會的風俗民情,從而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兼顧知識傳授以及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自豪感。應注意古詩詞所承載的深厚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應將相關的知識點與古詩詞教學緊密相連,以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闡述文本的內涵和背景。此外,還可以穿插與詩詞相關的歷史小故事,使得學生更加親近和理解文本內容。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逐漸培養對古詩詞的欣賞能力和審美素養[4]。
3.挖掘思想內涵。古詩詞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文化價值。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深層含義,還能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例如,在學習《游子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孟郊在詩中表達的母愛的偉大,以及游子對家鄉的眷戀之情。這樣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家鄉的美好,還能讓他們體會到傳統文化中強調的家庭情感和鄉土情結。
4.豐富活動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角色扮演等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趣味的古詩詞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一是適度拓寬詩詞學習的領域,引入傳統文化歷史典故的內容。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激發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二是除了課本中必讀詩詞外,每天在校門口醒目位置刊出每日一詩,潛移默化影響師生,營造學習古詩詞氛圍。三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找尋自己喜歡的詩詞,在每天預備鈴后開展每日一詩展示活動,激發學習古詩詞興趣。四是組織詩詞朗誦比賽,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并深化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朗誦、吟詠、演唱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經典之作的魅力。在活動過程中,還可以采用接力背誦法、自導自演情景劇和課本劇等多種形式展示學生們的學習成果。
(二)挖掘古詩詞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素及內容
1.結合古詩詞與現實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然景觀,并嘗試以古詩詞來描繪該景色,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等等。此舉將有益于學生對古詩詞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
2.創新教學方法。應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提升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可借助拍手游戲來幫助學生記憶古詩詞,這種快樂的誦讀方式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學習古詩詞,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與意境,進而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互動式教學等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詩詞創作比賽、詩詞朗誦會等,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和學習傳統文化。例如,在學習《登鸛雀樓》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詩中的景象,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詩人王之渙所描繪的美景。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詩詞朗誦比賽,讓其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韻律和美感。這樣的教學方法創新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
3.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對于古詩詞的熱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日常生活中,教師經常閱讀古詩詞并可以脫口而出,在課堂上才能靈活運用古詩詞,師生沉浸在濃厚的古詩詞文化氛圍中,這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還能促進學生在情感、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三)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與認同
1.注重誦讀教學。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基礎,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在誦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感受其中的音樂美。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其表達的意境。例如,在學習《春曉》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反復誦讀,感受詩中的節奏和韻律。然后,再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表達的惜春之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這樣的誦讀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還能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2.豐富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教師應依據各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確定每篇文本、每一段、每句話需要掌握的程度,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從基本的發音、押韻、斷句及情感入手,去咀嚼消化。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小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文化上的再創造,品析經典,感受古人前賢的思想精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古詩詞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內,教師應該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如詩詞朗誦、詩詞賞析、詩詞創作、詩詞朗誦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資源等手段,將古詩詞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利用視頻、圖片、音頻等形式呈現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傳統文化,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還可以提供一些優質的詩詞朗誦視頻資源,以便學生模仿學習并增強現場感染力。在吟誦時,可以搭配一些恰當的背景音樂,使吟誦效果更加生動。
總之,傳統文化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它會對精神層面產生深遠影響。古詩詞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對于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質量和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創設傳統文化氛圍以及結合實際生活,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秦晶晶.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傳承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2]柳玉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喚起兒童的共鳴[J].人民教育,2021(06):71-72.
[3]王詩.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策略探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2.
[4]程琳君.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3(06):58-60.
編輯:閻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