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孜梁



摘 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改進中小學評價方式,開展符合實際的學業質量監測,加強監測結果運用,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國家關于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及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等有關文件要求,學校可以嘗試開展校本學業監測,為優化學校管理、改進教師教學方式提供參考。本文基于對N縣Y小學四年級學生語文書面表達檢測結果的分析,發現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學生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不足、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有待提高,建議教師善于使用例子教學、打好漢語運用基礎,注重日常閱讀積累、堅持開展小練筆教學,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樂于進行書面表達,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教育評價;學業監測;小學語文;寫作能力;書面表達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7-0055-04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評價的功能從選拔轉向了診斷、反饋,評價主體由教師轉向多元,以評促學、以評促教被廣泛應用在教學中。當前,各地中小學校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符合實際的校本學業監測(為了與國家開展的教育質量監測有所區別,本文將學校開展的校本學業質量監測稱為某項學業內容檢測),科學設計檢測方案,合理制定檢測試題,加強檢測結果運用,為優化學校管理、改進教師教學方式提供參考。本文基于對N縣Y小學四年級學生書面表達檢測結果的分析,從中發現該校四年級學生語文書面表達存在的問題,就此提出改進作文教學、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的建議,為充分運用檢測結果提供參考。
一、檢測實施背景、試題命制及答題情況
N縣是一個邊遠山區縣,Y小學是一所城區新建學校,教師以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居多,學生多為附近新建小區群眾子女,其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約占40%。2022年,N縣共抽樣本學校20所參加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藝術、英語學業質量監測,Y小學是抽樣學校之一。整體來看,N縣四年級學生語文學業表現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為30.8%,低于所在地級市16.3個百分點,低于全區32.2個百分點,低于全國50.7個百分點,在全國所處的等級為1星級。
在此背景下,Y小學基于本校具體教情、學情、生情,在2023年春季學期,嘗試對本校四年級學生語文書面表達情況進行了一次檢測,以期進一步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策略,并為其他學科開展學業檢測提供參考。本次檢測的主要方式為紙筆測試。檢測的試題命制主要是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學業質量描述”及“評價建議”要求命題(如下頁表1),確保題目表述簡明、規范,評分標準力求能夠反映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展水平。
需要說明的是,Y小學開展的本次學業質量檢測設置的等次有別于選拔考試的等次,不設置諸如A+、A、A-這樣的細化等次,而是直接以A、B、C三種“大落差”等次進行評價,便于從中發現問題并分析成因,凸顯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同時,閱卷時主要參照新課標學業質量要求的標準來評定等次。
在本縣教研部門的指導下,Y小學依據上述要求命制檢測題目后,按照保密原則密封試題,并強調測試紀律,保證本次檢測公平公正。隨后,該校在不影響正常教學、不增加學生課外學業負擔的前提下,組織本校四年級學生進行集中檢測。參與本次測試的學生共計226人,占該校四年級學生的97.41%。檢測答題情況如表2所示。
二、N縣Y小學四年級學生語文書面表達檢測結果分析
總體來看,本次檢測結果與國家對N縣進行的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結果有一定相似度,各題型學生答對及獲得A等次的人數均為40.00%左右,由此可見該校四年級學生語文書面表達學業質量有待提高,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都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在語文學科中,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從本次學業檢測的學生答題情況來看,在標點符號這一題型中能夠答對的僅為40%左右,也就是說有六成左右的學生未能正確使用漢語標點符號。這一問題在“寫一篇習作”題型中同樣有所反映,不少學生習作中的標點符號使用錯誤,如有一名學生在習作中寫道:“春節到了,貼對聯,放鞭炮,吃美食,看電視,我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其中的“貼對聯”“放鞭炮”“吃美食”“看電視”是并列詞組,中間應該使用頓號。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現象較為普遍,說明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不夠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學習,教師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教學方式方法有待改進。
(二)學生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不足
本次檢測“看圖寫話”一題,可以看出學生平時積累的語言素材不夠多:能夠基本按照學業質量要求把畫面描述清楚,并能用上有新鮮感的詞語的學生僅占31.42%(A等次),能夠基本描述清楚畫面內容,但缺乏新鮮用詞的學生占40.71%;畫面內容描述不清楚,語病較多、詞匯貧乏的學生占27.87%。例如,同樣是描寫擦桌子,獲得A等次的學生能用上“使勁”“靈活”“汗流浹背”等詞語,而獲其他等次的學生,一般只能用“擦一遍”“不怕臟”“來回擦”等進行描述。由此說明,學生平時的閱讀量不夠,且不夠注重積累新鮮的詞語,教師還需進一步加強指導,引導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勤練筆。
(三)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有待提高
本次檢測“寫一篇習作”是一道半命題作文,要求學生先補充完整題目再寫作。從檢測結果來看,能夠按照題目提示與要求,把自己在春節期間觀察到的或印象深刻的事物寫清楚、寫具體的學生僅有30.09%(A等次),近半數的學生只是把自己所過的春節大致寫下來,卻沒有把觀察到的事物寫出彩(B等次),另有22.57%的學生習作內容干癟(C等次)。能夠獲A等次的學生,觀察事物較為細致,能把事物寫出彩,如一名學生寫道:“貼了對聯的大門,就像被施加了喜慶的魔法,洋溢著春節的氣息……”獲得B等次的學生,僅是把看到的事物寫下來,未能用上新鮮詞語及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如一名學生寫道:“大年三十晚上有很多好吃的,有雞肉、魚肉、鴨肉……”獲得C等次的學生,習作像“流水賬”,“早上……中午……晚上……”等表達方式較多。可以說,最后一題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學生寫作問題的集中體現,說明學生的語文基本功不夠扎實、課外閱讀面不夠廣、積累的好詞佳句不夠多,導致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寫作窘境。
三、整體提高小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建議
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從基礎入手,循序漸進,通過積累和練習逐漸發展小學生的寫作能力[1]。結合上述檢測結果,筆者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習作水平。
(一)善于使用例子教學,打好漢語運用基礎
漢語組詞、造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均屬于漢語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不扎實,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會病句叢生。一篇用詞不準、語法與標點符號錯漏百出的文章,無論如何也不能稱之為好作文。在日常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加強組詞、造句、語法規范、標點符號運用等方面的教學,尤其應該善于使用例子進行教學,讓學生“有例子可模仿”“有樣子可參照”,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訓練,逐漸打好漢語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標點符號應用教學時,如果教師僅是單方面講解枯燥的標點符號使用規則,如頓號的用法是“表示語段中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小學生很難理解其用法表述,而如果教師用例子進行講解,如“我的家人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我很愛他們”,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在什么情況下用頓號。再如,小學生誤用問號的現象較為普遍,如果教師僅是告知學生“表示疑問、設問、反問,都要用問號”,學生很難理解,此時就可以舉一個錯誤的例子:“他走過來,問我房門上掛著的東西是什么?我轉頭告訴了他。”該例子的句子中盡管有疑問詞“什么”,但其實是陳述語氣,不能用問號,而應改為逗號。學生從這個錯誤的例子中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疑問語氣、什么是陳述語氣,從而掌握疑問句問號的用法。
針對標點符號的用法,教師可以將常用的標點符號用法進行整理歸類,每一種標點符號至少列舉三個例子供學生參考,并強化學生的記憶,久而久之學生就能舉一反三,掌握正確的標點符號使用方法,從而打好漢語運用的基礎。
(二)注重日常閱讀積累,堅持開展小練筆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進入中高年級后,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重日常積累,為表達與交流打好詞匯基礎。一方面,教師可指導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句段。能夠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教材編寫人員千挑萬選的經典范文,其中包含很多優美詞語和精彩句段,可以對其進行分類,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例如,可以將描寫聲音的成語匯總在一起,如“人聲鼎沸”“震耳欲聾”“鴉雀無聲”等(出自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定期讓學生識記,達到積少成多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積累,可以在課內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課外補充,比如上文提到的關于聲音的成語,可以引導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補充,如“萬籟俱寂”“余音裊裊”“低聲細語”等。采用課內與課后相結合的辦法,可以讓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積累的好詞佳句。
積累好詞佳句是為了在表達時準確運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讓學生勤學、勤練、勤用,逐漸提高寫作能力。小學語文小練筆是經實踐證明有效且實用的作文教學方法,它相對靈活,可以是隨堂小練筆、課后小練筆、語段仿寫、課文續寫等。例如,在學習了四年級語文下冊《貓》這一課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布置如圖1所示的隨堂小練筆。
這一小練筆主要是引導學生模仿《貓》這篇課文的第3自然段。學生學習了課文后,可根據小練筆的提示,寫出很多不一樣的語段。例如,一名學生這樣寫道:“我外婆家養了一只大公雞,它的爪子很鋒利,總想去欺負別的雞。可是它又那么膽小,不要說見到陌生人了,就是一只小狗從門外進來,它也會躲得遠遠的。”從這一語段中,可以看出該生用上了平時積累的“鋒利”“欺負”“陌生”“躲得遠遠的”等詞句,基本做到了學以致用。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樂于進行書面表達
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積累生活素材。學生每天接觸的知識不限于課堂、書本,還有許多是從家庭、社會、與人交往、廣播電視、網絡中獲得的[2]。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善于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是不二法門。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周圍世界,善于把自己覺得有趣或印象深刻的、受到感動的內容寫具體、寫清楚。
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并樂于進行書面表達,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寫”。例如,可以開展班級作文競賽,給出幾項競賽主題,“記一次難忘的家務勞動”“我的鄰居二三事”“我的同桌”“不一樣的暑假”等,然后由學生決定競賽主題、評選標準、評選方法等,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再如,在學生進入中年級后,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記日記或寫周記,把自己一天或一周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然后定期檢查,督促學生勤于動筆,逐漸養成勤于觀察、樂于進行書面表達的習慣。雖然這一方式看起來較為傳統和常規,但教師若能督促學生長期堅持,使其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必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有條件的學校和教師,還可以與本地報刊編輯部合作,推薦學生的優秀作文在報刊上發表,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寫作興趣,培養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無論是國家開展的教育質量監測,還是學校嘗試開展的學業檢測,其重要目的都是通過開展監測(檢測),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就此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用于指導地方教育行政決策、學校管理和教學實踐。本文基于對N縣Y小學四年級學生語文書面表達檢測結果的分析,以問題為導向探討改進策略,旨在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映琴.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3(12):68-71.
[2]魏家帥.培養細節描寫能力,提高學生作文水平[J].時代教育.201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