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倩 周琳琳
【摘 要】海南黎族作為一個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豐富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黎族傳統舞蹈來源于黎族人民的生活實踐和勞動習俗,有著極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將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爵士舞相融合進行舞蹈編創,對于推進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開辟爵士舞在中國本土化的發展路徑,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文章具體結合當下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爵士舞的發展現狀、現存問題分析兩者融合編創的可行性,并提出相應的舞蹈編創策略。
【關鍵詞】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西方爵士舞;融合編創;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106—03
引言
文章具體學習吸收西方爵士舞藝術之結晶,立足結合中國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注重舞蹈融合編創的方式方法,通過現代人們喜聞樂見的流行爵士舞藝術形式進行融合創新與傳播,有利于黎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進而逐步推動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走向國際視野。
一、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爵士舞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與挑戰
海南島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水熱條件,氣候條件良好,光照充足,黎族人民有著良好的先天生活條件,在生產實踐中以農業為主,又結合海南島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了有關狩獵等相關的生產活動[1]。黎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在漫長的發展中,黎族先民們經歷了從采集狩獵到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活,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具體來說,黎族的文化傳統包括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其中,物質文化涉及到傳統的技藝,例如,黎族婦女的紡紗、織布、技藝、織染、織花技藝以及飲食文化。早期黎族先民的生產水平較低,在生活方式上主要是采集魚獵和刀耕火種,加上海南島當地特色的熱帶雨林氣候,使得黎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在建筑形式上,黎族人民結合自身的生產生活條件,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住宅藝術船型屋,作為原始干欄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從精神文化的角度看黎族有著極具民族氣質的歌舞文化、節日文化。黎族人民勤勞勇敢、古樸善良、尊禮忠義,每逢佳節歌舞并舉,風格多樣、內涵豐富,無不體現著黎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民間勞作與娛樂生活,具有獨特的地域風采。并且黎族先民們還擁有刻在血肉之軀上的紋身文化,這些點線藝術構圖,展現出黎族人民原始的藝術思想和審美觀,有著顯著的民族氣質。
從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現狀來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海南建省以來,黎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傳播。但是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程度仍有不足,利用率不高的問題也較為突出,黎族的聚居地屬于海南島的中南部地區,其間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傳承著眾多黎族鮮明的民間故事[2]。這些珍貴的文化傳統還處于有待進一步開發挖掘的程度,并且受現代化、城市化、商業化的影響與沖擊。具體來說,在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中目前仍存在宣傳力度不足,弘揚時缺乏文化內涵、傳播載體有限,原生態形式消退,傳統技藝斷層、后繼無人等的發展窘境,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且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二)西方爵士舞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從爵士舞的起源來看,它起源于美國,逐漸形成了具有美國自由精神的獨特舞蹈風格,成為體現人們喜怒哀樂的重要舞種[3]。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之下,爵士舞從最初的哀傷變為了喜氣洋洋的都市音樂和流行舞蹈,最終成為本土化大眾化的舞蹈形式,在美國乃至全球廣泛流行。爵士舞在傳播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且鮮明的風格特點,并憑借爵士舞自身的流行音樂屬性與舞蹈藝術特色,與現代城市化進程相輔相成。爵士舞時而高昂,時而低緩,時而奔放,時而悲傷的情感表達,能夠有效引發觀眾的共鳴,也能為人們帶來心靈上的觸動。
從爵士舞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來看,其在中國起步較晚,最初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傳入中國,爵士舞最先在我國上海地區流行而后不斷地普及,并發展至相當大的規模[4]。爵士舞進入上海后,很快成為上海地區最流行的舞種,這也寓意著爵士舞的中國旅程正式開啟,而后廣州、武漢等地也出現了一定規模的爵士樂隊,并且這些爵士樂隊的專業水準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銜接,在大街小巷不乏聽到爵士樂的演奏。但是伴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與發展,爵士舞在我國的傳播與普及也進入了低谷。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出現,爵士舞的發展又迎來了良好的環境[5]。在過去的30年里,爵士舞呈現著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其活力自由又極富動感的獨特魅力深受中國青年人的喜愛,伴隨當代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廣泛傳播,爵士舞逐漸走向了大眾視野,被社會各界所接受和認可。
爵士舞作為一種西方流行文化,在中國高速流行和發展的近些年,也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和挑戰。至今,爵士舞相關的技術動作教學體系完善性仍有不足,表演人才與師資力量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參差不齊的情況,專業學術研究與專業教學研究尚為稀少,爵士舞經典藝術作品并不多見。爵士舞在中國本土化的長足發展,不能僅僅依賴于效法模仿,趨勢跟風,而更應該注重文化的交融,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吸收借鑒西方潮流藝術形式,進行融合創新。總體來說,爵士舞在中國本土化的發展依然處于萌芽探索階段。
二、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爵士舞融合編創的可行性
(一)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舞蹈傳承
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黎族先民長期的生產實踐、生活勞動中,逐漸積累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有民族價值觀、倫理觀、思維方式等深層次的文化意識,也有一些結合生活實際凝練積淀形成的文化內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借助歌舞,借助口頭文學,借助文字等形式進行弘揚。例如,在黎族舞蹈中,生產生活類舞蹈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黎族先民將歡快的舞步融入到艱辛的勞作中,結合各類勞動器具的聲音創造了舂米舞,錢串舞,鉆石舞,椰殼舞等。例如,黎族婦女每天清晨或傍晚會聚會一起舂米,在節日時迎來送往的賓客眾多,舂米量加大,這時婦女們便會輪流舂米,日夜不休[6]。為了緩解舂米時的疲累,增加勞動過程中的樂趣,婦女們會選擇交替舂米,并配合一些擊打動作,使舂米這一勞動過程發出悅耳、有節奏的聲音。
在黎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能展現出黎族先民們的奮斗史,黎族先民們在生產實踐中與自然斗爭,與敵人斗爭。并且,流傳下來許多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例如,黎族著名的錢鈴雙刀舞,就是反映出英雄斗爭的舞蹈形式。在舞蹈演繹上具有較強的表演性,講述了一段兩名男子為搶奪一位美麗姑娘而進行比拼的愛情故事。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即從黎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舞蹈動作的靈感與元素,通過舞蹈傳承與表演的形式,為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二)西方爵士舞天然的包容開放性
從西方爵士舞的特點來看,在爵士舞的發展過程中,不僅逐漸形成了自己顯著的節奏切分、律動自由、形體外部特征明顯的舞蹈藝術特色,同時,由于爵士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開放性、可塑性,在其漫長的發展衍變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鑒芭蕾舞科學系統的訓練方式、現代舞不拘一格的思想性、拉丁舞自由奔放的風格特點、街舞極富變化的律動感、踢踏舞復雜多變的腳下節奏等等,形成當代爵士舞多元融合的舞蹈風格,例如:芭蕾爵士、現代爵士、街頭爵士、拉丁爵士等。因此,不難看出,爵士舞能夠與多樣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充分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和發展特點。爵士舞在其發展延伸的過程中,也能以自身為載體推動其文化的繁榮,呈現出文化與爵士舞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發展姿態。當本土文化的時代背景發生較大變動時,爵士舞在發展過程中也能夠吸收傳統民間藝術和相關元素的發展經驗,用以拓寬自身的發展內涵,提高自身影響力。當下城市化的發展進步,電影、電視、大眾媒體等的傳播,為爵士舞創造了發展條件,也能夠支持高質量流行音樂的建設,從而使得爵士舞的大眾認可度較高,這也是爵士舞能夠保持強大的生命力風靡世界的魅力所在。
爵士舞在中國的發展與革新,能夠反映出西方的流行音樂與舞蹈形式對我國傳統音樂與舞蹈形式的沖擊和影響,而爵士舞內涵的包容開放性、審美的趣味性又能夠使其兼容并蓄。從這一角度來看,將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爵士舞相融合,能夠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并且從爵士舞在中國的發展趨勢來看,多元化、本土化將是其主要的發展潮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爵士舞相融合,不僅能夠豐富爵士舞的形式與內容,為爵士舞營造出良好的發展土壤,而且能夠將爵士舞成為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更好地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同時,有利于讓更多的人借助爵士舞的形式,了解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爵士舞的特征,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西方爵士舞的自由精神,促進爵士舞在中國發展的同時,提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三、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爵士舞的融合創新實踐與策略
(一)從《爵美黎韻》,看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傳承與弘揚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做好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對接。黎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既要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本來面貌,注重原汁原味,保留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精髓,也要實現繼承性地開發,使其在傳承中得以發展創新與繁榮。在黎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爵士舞的融合創編中,要對黎族民間文化進行實地考察與充分研究,了解黎族地區的精神和文化風貌,結合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表現形式,例如,結合黎族傳統的風俗習慣,黎族先民狩獵、陶藝、豐收、飲酒、比武、歌唱等相關活動。在其中提取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元素、符合、動作與多元可塑的爵士舞動作特點和風格進行融合編創。
(二)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爵士舞的本土化長足發展
隨著海南自貿區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發展迅速,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也正受到現代文化的大力沖擊,黎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發展應受到足夠的重視。對黎族文化進行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的展示與宣傳推廣,并不斷開拓創新,將海南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相結合,將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相融合,走出一條能夠有效傳承黎族優秀傳統文化,又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道路。例如,結合黎族當地特色的節慶,開展大型的節日慶典,為黎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播提供空間,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人們喜聞樂見的流行藝術形式相結合進行推廣傳播,努力推動黎族優秀的文化精品,這也能有效地增強海南島的文化底蘊。
對于西方爵士舞來說,想要在我國實現有效的長足發展,需要進行有機的融合與創新。爵士舞的本土化創作,應基于我國的民族音樂與文化內涵,不僅要在形式與內容上做好融合與創新,還要在精神上、思想上進行變革與調整,適應當下的時代發展環境。從爵士舞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來看,還有待進一步的引導與支持,目前對于爵士舞的理論與系統教學還缺乏專業的認識和了解,在全民程度地欣賞爵士音樂與爵士舞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性。對此,需要做好合理的引導,讓人們對于爵士舞的特性與風格、爵士舞的相關知識有所認識,進一步從舞蹈中體會爵士舞的自由精神并逐漸欣賞爵士舞的風格。
爵士舞在中國本土化的長足發展,需要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有機結合,這就需要爵士舞能積極地在原本獨特的舞蹈風格基礎上,融入中國文化的元素與特色,這樣以來,有利于人們更好地接受和欣賞爵士舞,進一步實現爵士舞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在未來的發展實踐中,爵士舞需要不斷推進本土化與多元化,促進更多個體對爵士舞的認可,并在舞蹈思想、舞蹈內容、舞蹈動作上適度地創新,讓人們能夠從中感受到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既要結合爵士舞的本質特點,又要考慮當代當地大眾的審美需求,從而實現中西文化的融合與共同發展。
四、結語
爵士舞與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兩者的融合需要彼此借鑒、相互吸收各自的積極成分。不斷挖掘、吸納文化精華,并在適應和變遷中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充滿生命力,使爵士舞與海南黎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更加契合,同時促進文化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謝芳.海南黎族民間舞蹈風格特征分析與黎族舞劇編創研究[J].明日風尚,2023(6).
[2]李孟蔚.海南黎族大鼓舞的形態分析與發展探究[D].海口:海南大學,2022.
[3]滿寧.音樂劇中爵士舞的創造力和個性表現的研究[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2(1).
[4]鄧肯.百老匯爵士舞的形成特點及編創教學意義[J].藝海,2021(11).
[5]李森.海南黎族舞蹈創新發展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21.
[6]陳慧.淺析海南黎族舞蹈的變遷與發展[J].才智,2019(14).
作者簡介:劉亞倩(1990—),女,本科,碩士在讀,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研究方向為舞蹈創作;周琳琳(1984—),女,碩士,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國家一級編導,研究方向為舞蹈創作理論與技術研究、舞蹈教育理論與技術研究、舞蹈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