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朝 王凱欣
[摘 要]為解決新時代大學生成長評價體系不完善問題,針對傳統高校學生成長評價功能的匱乏,應構建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首先,分析大學生成長評價研究現狀;其次,利用文獻資料與專家研討,分析影響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的關鍵因素,從而構建基于課程思政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最后,選擇高校某學院的大一到大四年級學生,對所構建的評價模型進行實踐驗證。結果表明,該評價模型可以對學生成長進行良好的動態評價和產生積極影響,能夠促進高校學生高質量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課程思政;成長數據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做出對當代大學生評價改革的重要決定,更加深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相關學生評價理論研究的同時,對高校學生評價理論的理解也將有所幫助。通過對高校學生成長評價模型的研究,可以彌補現有研究成果中的遺漏和缺陷。開展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的高校大學生成長評價研究,以新時代大學生評價觀點為導向,以新時代大學生成長評價為主要研究方向,替代不適合大學生發展的傳統大學生評價觀點。
調研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學生成長評價實施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以及探尋實施困境的深層次原因。課程思政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成長評價策略模型,為實施高校學生成長評價提供借鑒和建議,應在高校持續推進大學生成長評價常態化實施。通過評價模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作用,促進育人效果和大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通過合理的大學生成長評價策略模型反饋機制,利用評價模型、評價標準來衡量個體的表現,大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從而為今后的發展找到方向。對高校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式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研究,有利于在社會范圍內更多地了解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接受大學生對其評價理念的認同,也有利于相關評價主體不斷學習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身評價能力,進而對已在國內出臺的相關大學生評價體系政策的實施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大學生成長評價研究現狀
(一)國外相關研究現狀
國外對大學生成長評價內容的研究,以大學生學習成果測量等相關研究為主。以美國為例,學生評估體系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綜合測試”和主導理論階段的“泰勒評估”,其目標是學生的興趣、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20世紀50~70年代,美國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這一階段出現了“核心技能評價理論”,主要考查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價值增值評價理論”主要考查學生的成長變化;“布魯姆分類學”評價理論主要考查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量方法日益增多,出現了檔案袋評價法、課堂評價法、價值增值法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法等多種計量方法。然后運用“項目反應理論”,構建相應的影響模型,此模型通過對澳大利亞數千名大學生素質的全面評估,分析得出對學生綜合素質影響顯著的100項具體指標、數十項指標,并對學生素質評估的八大要素進行總結和建立。
(二)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國內主要從不同學科視角對大學生評價進行相關研究,課程思政背景下對大學生的評價,主要體現在課堂思政教學層面育人的實際效果,而基于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生成長評價較少。
從教育學視角出發,學者將“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融入大學生評價體系中,完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內容考核指標,調整結果性考核和流程性考核比例,研究改革路徑以滿足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需要[1]。另外,有學者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文化技能素養、身心健康素養、勞動能力素養、實踐創新素養五個維度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設路徑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2]。基于科學成才觀的視角,學者們分別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實踐發展、身心健康為中心,以重點為支撐,以基礎為依據,運用層級分析法設置權重,確定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素,構建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3]。
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有學者采用心理學者修訂的各種量表,從心理學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大學生的成長思維,通過影響正面情緒進而影響學業投入[4]。也有學者主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因素進行研究,研究對象包括社會經濟狀況、社會適應能力、情感成熟度水平等[5]。同時,有人認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學生管理中的棘手問題,主要針對科學構建心理健康檔案管理的建立及保障進行研究。
以課程思維為背景的大學生成長評價,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綜合素質拓展中的學分管理,利用數據庫和用戶界面,對綜合素質拓展進行系統化管理,為督促學生綜合發展提供保障;第二,針對高校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通過軟件系統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智能化綜合評價過程;第三,針對課程思政學業評估系統,利用一致性測試層次分析法(AHP)進行計算,獲得各層次指標的權重。研究認為評價體系的優化應該是持續關注學生自身發展水平,應用多維度的多模態手段,形成多維度的多模態手段;第四,客觀評價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與發展,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二、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構建
(一)專家意見征詢法
專家意見征詢法又稱專家小組法,是專家采取匿名方式,對相關問題逐輪征求意見,并通過綜合結果分析,最終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它有三大特點,分別是:匿名性、反饋性和綜合性。匿名性主要指小組內所有專家不直接見面,而是通過調查表的形式進行交流,此種方式可以消除專家之間意見的相互影響。反饋性主要指在每一輪專家意見收集之后,主持人會整理專家意見,并反饋整合到下一輪的問題和討論之中,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專家思考與研討,最終使得彼此意見趨于一致。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專家們雖然可以全部不在現場研討問題,但他們的問題都會被集中起來并準確地反饋到下一輪的問題咨詢過程中,使得該方法始終保持高效。
(二)構建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的步驟
利用專家意見征詢法分別確定三個層次的指標項,同時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每層指標項權重進行賦值,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定義問題并撰寫為問卷形式。通過文獻分析課程思政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特點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設計大學生成長情況調查問卷,確定第一次問卷調查表。
2.問卷專家選擇。確定參與德爾菲調查的專家,并確保專家具備相關領域知識和經驗。
3.第一次意見征集。本次征集采取不記名方式,將問卷發放給專家,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專家會診和評估,并采用10分制進行打分,在本次征集過程中對參考指標保留8分以上的,同時專家對三個檔次指標進行適當增減。
4.匯總第一次意見,通過調查協調員整理該意見,并對指標表達進行優化,隨后編制第二次問卷調查表,進行第二次專家意見收集,同時使用熵值法計算相關指標權重值。
5.對二次意見進行匯總,在對本次意見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個別指標進行優化,在根據專家給出的意見結果計算各項指標權重的同時,制訂第三次問卷調查表,同時對第三次專家意見進行匯總,并給出指標權重。
(三)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及權重
經過專家調查及匯總分析最終得出新時代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同時將得到的評價指標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使其取值范圍都在0~1之間,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正負兩個指標的標值,然后計算相應項指標的熵值和差異性指數,最終計算得到該指標項的權重值。為了方便表達,以下正文中將用指標(權重值)來進行表示。一級指標表現為德育成長(0.24)、學識成長(0.27)、身心成長(0.22)、個性成長(0.08)和綜合性結果(0.19)。
德育成長包含的二級指標為:思想政治(0.34)、品德修養(0.28)和人文素養(0.38)。思想政治包含的三級指標為:政治觀念(0.42)、思想態度(0.31)和國家榮辱(0.27);品德修養包含的三級指標為:社會公德(0.52)和文明程度(0.48);人文素養包含的三級指標為:團隊協作(0.31)、競爭意識(0.22)、獨立思考意識(0.34)和自我中心程度(0.13)。
學識成長包含的二級指標為:專業知識(0.32)、專業實踐(0.28)、科學創新(0.26)和工具類技能(0.14)。專業知識包含的三級指標為:學習態度(0.21)、學習過程情況(0.42)和專業課成績(0.37);專業實踐包含的三級指標為:專業實踐成績(0.35)、專業比賽證書(0.28)和專業素養(0.37);科學創新包含的三級指標為:參與科學研究(0.45)、參與項目情況(0.18)和參加講座(0.37);工具類技能包含的三級指標為:外語成績(0.52)和職業資格證書(0.48)。
身心成長包含的二級指標為:身體素質(0.26)和心理素質(0.74)。身體素質包含的三級指標為:體育達標成績(0.55)、體育活動參與(0.27)和體育比賽成績(0.18);心理素質包含的三級指標為:心理健康教育(0.26)、心理承受度(0.24)、人際關系應對(0.23)、焦慮心理情況(0.18)和功利性程度(0.09)。
個性成長包含的二級指標為:興趣特長(0.21)和社會實踐(0.79)。興趣特長包含的三級指標為:專業特長(0.72)和其他特長(0.28);社會實踐包含的三級指標為:為人處世(0.23)、實習情況(0.56)、個性形象與魅力(0.21)。
綜合性結果包含的二級指標為:形成性評定(0.76)和終結性評定(0.24)。形成性評定包含的三級指標為:綜合身體素質(0.43)和綜合能力素質(0.57)。
(四)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結果分析
大學生成長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還需要考慮新時代大學生存在的成長特點,所以將一級指標總體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形成過程性評價,包含德育成長、學識成長、身心成長和個性成長四個方面,第二類為綜合性評價也稱終結性評價。形成過程性評價主要是根據學生在大學四年中不同年級階段的健康成長狀況,按照五級制的方式進行評價,并在下一階段以正向激勵的方式,分別反饋給學生,在大一、大二、大三結束后,繼續完善評價結果,從而提高學生最終健康成長目標的達成程度。而綜合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大學畢業階段對整個大學期間給出的整體性成長結果。
三、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實踐分析
為驗證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的適用性和可靠性,本文選擇大學某學院大一到大四年級學生進行實踐驗證。各年級同一專業中選擇若干個班級,在成長評價策略模型中,采集指標項數據,利用所構建的成長評價模型進行評價。
(一)大學生成長評價數據獲取
成長評價模型中的德育數據、身心健康數據、個性成長數據主要從學生成長檔案、平時班級活動記錄、學生事跡記錄以及調查問卷等渠道獲取;學識成長數據主要從學生平時的專業課程相關學習過程及結果中獲取。
(二)模型實踐結果分析
在對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2020級的4個班120人左右,拿出前3個班級應用成長評價模型后,發現該年級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對政治品德人文方面不重視。由于學生沒有好好利用業余時間,使得學習不像高中那樣努力,專業學識基礎不牢固。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有效溝通,與異性朋友的相處感到不習慣。80%的學生覺得現狀與心里期望落差較大。學校應對學生這種狀態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并采用實效評價策略模型進行權重分析,向針對人群提供反饋數據。通過采取干預措施,2020級前3個班級的學生,其各項成長指標取得了較好的改進,其班級學生健康成長情況87%以上表現為良好。而未做任何預測和干預的2020級4班,其大學四年只有62%的學生表現為良好。由此可證明,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是真實有效的。
結束語
成長評價模型雖然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學生驗證了其實效性,但由于收集的相關數據量有限,以及權重系數還有待于進一步調整,因此學校應嘗試其他方法計算權重系數對其進行改善,從而提高評價模型的使用范圍。另外,這次實踐模型重點針對的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學識成長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異,后續爭取將模型廣泛應用到其他更多專業學生,不斷地提高成長評價模型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白雪峰,劉美忱.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初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24(3):98-102.
[2]王大靈.基于“五維”融合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路徑探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6):91-94.
[3]孫智妍,黎曉明.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科學成才觀的視角[J].才智,2022(27):111-114.
[4]李依桐.大學生成長型思維對學業投入的影響:積極情緒的中介作用和壓力感知的調節作用[D].長春:吉林大學,2022.
[5]沈紅雷.大學生成長因素關聯度分析研究[J].科技風,2022(25):166-168.
作者簡介:張新朝(1989— ),男,漢族,河南鄭州人,鄭州科技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教學、數據挖掘。
王凱欣(1995— ),女,漢族,河南焦作人,鄭州科技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計算機智慧教學、人工智能。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資助“課程思政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成長評價模型的構建與實踐”(項目批準號:2024-ZDJH-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