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多年的新聞編輯課程教學實踐與觀察,結合文獻研究,探討新聞編輯課程面臨的挑戰,提出新聞編輯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旨在培養適應智媒時代發展需求的復合型新聞編輯人才。文章認為,新聞編輯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課程內容滯后,與行業需求脫節;教學模式固化,缺乏互動性;評估方式僵化,難以全面評估學生能力等。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新聞編輯課程改革應以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模式創新、評估方式改革為主要方向。新聞編輯課程改革具體策略包括:技術賦能,搭建智能化教學平臺、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和智媒創新實驗室以及開發新聞編輯輔助工具;引進跨學科人才,培訓跨學科技能,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增強實踐導向,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等方面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關鍵詞:智媒時代;新聞編輯;核心能力;課程改革;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3-4;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4-0054-04
智媒時代,媒體融合深入推進,受眾需求多元化,信息傳播方式不斷革新[1]。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使新聞編輯的工作內容從傳統的文字編輯擴展到多媒體內容制作、數據分析和用戶互動等多個領域。在這一背景下,新聞編輯的核心能力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的新聞編輯課程已難以滿足行業需求。因此,探索新聞編輯課程改革的方向與策略,成為當前新聞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智媒時代新聞編輯核心能力重構
智媒時代,新聞編輯工作面臨著新聞生產方式變革、新聞編輯角色轉變、新聞傳播方式改變、用戶需求與互動方式變化,以及技術工具、新聞倫理等多方面的挑戰和沖擊[2]。新聞編輯需要適應這些變化,不斷提升各項能力,以應對智媒時代的復雜環境并保持競爭力。
(一)技術應用能力
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正重塑新聞生產方式,自動化新聞生成和數據新聞興起,編輯須掌握數字化工具使用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可視化工具、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工具應用能力,以適應新的生產模式。AI 算法根據用戶的興趣和行為推送個性化內容,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邏輯,編輯需熟悉算法推薦機制,滿足實時傳播的需求,同時避免信息繭房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
跨學科知識整合體現在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新聞傳播學與計算機科學、設計學以及心理學的交叉綜合運用[3]。新聞編輯需掌握一定的編程技能和算法知識,以便與技術團隊緊密合作,協作開發新聞應用或工具,從而優化新聞生產流程,提升效率。同時,掌握視覺傳達設計原則,能夠設計出吸引讀者的版面布局,提升新聞的視覺表現力。
(三)多媒體內容制作能力
智媒時代,新聞傳播從傳統的單向傳播轉向多平臺、個性化推送,新聞編輯應掌握跨媒體敘事技巧,通過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講述新聞故事。同時,能根據社交媒體、新聞網站、移動應用等不同平臺的特點,制作并優化內容,確保其在各平臺上的最佳呈現效果。
(四)倫理把關能力
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新聞稿件,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和品質,但也有可能生成虛假新聞或深度偽造內容,新聞編輯需要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更強的倫理意識與信息核實能力,以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使得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問題更加突出,編輯需要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在數據使用和新聞報道中不侵犯用戶隱私[4]。
(五)用戶互動與社群管理能力
智媒時代,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和互動性顯著提升,新聞編輯不僅要創作高質量內容,還需通過社交媒體和互動設計增強用戶參與感,建立長期用戶關系。新聞編輯要能夠有效運營社交媒體賬號,與用戶互動,增強內容的傳播效果和用戶參與感,建立和管理新聞社群,通過互動和反饋機制提升用戶的忠誠度。
二、智媒時代新聞編輯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滯后,與行業發展需求脫節
課程內容更新緩慢,未能及時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對智媒時代新聞編輯的核心技能,如數據新聞制作、可視化敘事、用戶分析等,缺乏系統化教學。實踐環節薄弱,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智媒環境下的新聞編輯工作。
(二)教學模式固化,缺乏互動性
部分教師仍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缺乏案例分析、項目實踐、工作坊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深度不足[5],沒有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6]。即使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形式,由于缺乏組織和管理課堂討論的經驗和技巧,課堂討論話題設計不合理,加之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更難以引發學生共鳴。教師團隊結構較為單一,往往以學界教師為主,具備新聞編輯實踐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的行業導師較為缺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7]。
(三)評估方式僵化,難以全面評估學生能力
新聞編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現有評估方式往往偏重理論知識的考查,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新聞選題策劃、稿件編輯、版面設計、多媒體制作等,缺乏有效評估。此外,過度依賴傳統考試,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跨學科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和職業素養的考查。這種評估方式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也無法適應智媒時代對新聞編輯人才的需求。
三、新聞編輯課程改革的方向
(一)課程內容更新
智媒時代,新聞編輯課程內容更新應以技術賦能、跨學科整合、用戶思維為核心,結合行業前沿趨勢,構建模塊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新聞編輯課程體系可由基礎模塊、技術模塊、前沿模塊、實踐模塊四大模塊構成。
基礎模塊:在結合智媒時代特點講授新聞編輯的核心理論、知識(如新聞價值判斷、稿件選擇和修改、標題制作等)基礎上,強化新聞倫理、職業道德、版權保護等內容,幫助學生應對智能傳播的倫理挑戰。技術模塊:指導學生使用新聞編輯相關軟件和工具(如數據分析工具、可視化工具、內容管理系統等),增強技術實操能力;增加視頻剪輯、音頻處理、動畫制作等多媒體技能培訓,幫助學生制作多元化的新聞內容;增加計算機科學、編程基礎等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技術邏輯,以便與技術團隊高效協作。前沿模塊:緊跟智媒時代的技術發展和行業趨勢,及時將新理念、新工具、新案例引入課堂。開設前沿專題課程,如人工智能與新聞生產、元宇宙與新聞傳播、區塊鏈與新聞版權等,將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融入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前沿動態。實踐模塊:通過新聞編輯室模擬、項目制教學、媒體實習或合作項目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選題策劃、稿件編輯、版面設計、多媒體制作等技能。
(二)教學模式創新
在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的基礎上,采用反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課堂討論深化理解;通過實際新聞項目,如制作數據新聞、交互式新聞等,增強學生實踐能力;采用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
(三)評估方式改革
改變單一評估方式,引入多元化評估方式[8]。除傳統考試外,采用項目評估、作品展示、實踐能力考核等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課堂參與、項目進展、團隊協作等,以便動態調整教學策略[9]。
四、新聞編輯課程改革的策略
(一)技術賦能,加強平臺、實驗室建設
在智媒時代,搭建智能化教學平臺、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智媒創新實驗室以及開發新聞編輯輔助工具,是新聞編輯課程改革中技術賦能的重要路徑。
搭建智能化教學平臺。智能化教學平臺是技術賦能的核心載體,能夠通過個性化學習路徑、智能化作業批改、實時學習反饋、互動與協作等服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高效的學習體驗。例如,針對對數據新聞感興趣的學生,平臺可以為其推薦數據分析、可視化工具的使用教程和案例。對于學生創作的新聞稿件,平臺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實現智能化作業批改,對學生的新聞稿件進行語法糾錯、邏輯分析、事實核查等。此外,還能通過數據分析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生成學習報告,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環節。例如,平臺可以提醒學生在數據可視化方面的技能有待提升,并為其推薦相關學習資源。同時,平臺還能夠提供在線討論區、協作編輯工具,支持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團隊合作,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共同完成一篇新聞稿件的編輯和優化。
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智媒創新實驗室。可利用VR/AR 技術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新聞生產環境,幫助他們在模擬實踐中掌握技能。譬如,可構建虛擬的新聞編輯室,學生在其中扮演記者、編輯、主編等角色,體驗新聞生產的全流程;可模擬多平臺新聞發布環境,讓學生體驗如何根據平臺特點調整新聞標題、配圖和視頻剪輯方式,優化內容呈現。也可利用智媒創新實驗室,設計“智能選題策劃實踐”“AI 視頻制作實踐”“智能算法推薦實踐”等項目,培養學生在人機協同場景下的內容創制能力、策劃推廣能力、效果評估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切實提升學生對前沿技術的應用能力[10]。
開發新聞編輯輔助工具,包括新聞寫作輔助工具、數據可視化工具、事實核查工具等。借助這些工具,可有效鍛煉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
(二)跨學科融合,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引進跨學科人才。智媒時代的新聞編輯需要掌握新聞學、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設計學等多學科知識,因此師資隊伍需要補充跨學科人才。可引進具有人工智能、大數據、可視化設計等技術背景的教師,充實師資隊伍,也可邀請媒體機構的技術專家、數據新聞記者、產品經理等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傳授實踐經驗。
加強教師培訓。智媒時代,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掌握新技術和新工具,以適應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可與科技公司合作,定期舉辦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VR/AR 技術等領域的培訓、技術工作坊,幫助教師掌握前沿技術;組織教師到媒體機構或科技公司短期實習或調研,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技術應用場景;支持教師參與國內外新聞技術領域的學術會議、論壇和研討會,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三)增強實踐導向,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智媒時代,新聞編輯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單一的文字編輯擴展到數據新聞、可視化設計、跨平臺傳播等多維度能力培養,傳統的考試已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技術應用、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能夠覆蓋多樣化的教學目標,促進個性化發展,增強實踐導向,更科學、全面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培養適應智媒時代需求的新聞人才。多元評價體系可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等方面系統設計。
評價內容多元化。從技術應用、內容生產、創新思維、團隊協作、跨平臺傳播等維度,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評估學生在數據新聞、可視化工具、人工智能技術等方面的應用能力;評估學生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元內容生產中的表現;評估學生在新聞表達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創新思維;評估學生在團隊項目中的合作與溝通能力;評估學生在社交媒體、新聞網站、短視頻平臺等不同平臺上的內容優化能力。
評價方式多元化。采用項目實踐評價、案例分析評價、作品評價和課堂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譬如,可以通過真實或模擬的新聞項目,評估學生的全流程實踐能力;要求學生提交優秀案例評析,評估其理論應用能力;要求學生提交包括文字、視頻等多元內容的作品,綜合評估其內容生產能力;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評估學生的參與度和協作能力。
評價主體多元化。可引入教師、學生(自評與互評)、行業專家(媒體從業人員)和用戶(作品傳播效果反饋)等多方參與評價。
五、結語
智媒時代對新聞編輯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編輯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通過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改革評估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未來,新聞編輯課程應繼續關注技術發展和行業需求的變化,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培養適應智媒時代的高素質新聞人才。
作者簡介 王曉寧,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實務、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