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目的]科學城已經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融合發展為區域創新發展以及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抓手和載體。研究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融通模式,剖析其協同機制和演進過程,是促進科學城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對于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具有實踐意義。[研究方法]基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方法,系統梳理國內外典型科學城案例,分析科學城不同發展階段及其特征,以及其在各階段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類主體的合作形式,總結提出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融通模式的基本框架。[研究結論]科學城發展的過程經歷成長與發展期、成熟期等主要階段,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此過程中承擔了集聚創新要素以及融通科創生態的作用。各類創新主體在融通發展模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融通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過程,建議通過分類布局創新主體、營造創新生態、建立協同治理體系等措施實現融通創新。
關鍵詞:科學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融通發展模式;協同機制
當前,科學城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科”“產”“城”深度融合為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2]。現代科學城作為新的科技創新生態和城市形態,聚集大量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和大科學設施等創新主體和科研資源,協同各類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之間建立密切聯系,促進區域內科技和經濟社會緊密融合,形成區域和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和高地。在科學城繁榮發展進程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可或缺,兩者的密切合作有利于促進原始創新、加速成果轉化,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效能。本文結合國外典型科學城經驗,探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科學城融通發展模式,提出以科學城為載體,形成面向未來的國家創新發展新優勢。
一、科學城發展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關系
科學城的創新發展除了依靠科技資源、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也取決于創新主體之間的協作效率和高水平人才的支持[3]。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可以成為科學城的創新引擎、助力人才孵化,幫助科學城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甚至可以對當地新興產業發展起到強大的帶動作用[4]。在全球各類典型“科學城”案例中,高效聚集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都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創新型企業等核心主體的帶動和主導。美國硅谷在創建之初,憑借斯坦福大學的人才優勢吸引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從而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級科技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5-6]。美國三角研究園依托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杜克大學等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完善創新產業集群,吸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IBM公司等創新主體遷入后,又相繼成立了北卡生物技術中心、北卡微電子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使其與科學園實現協同發展[3]。
“十四五”規劃出臺后,中國重點建設的科學城主要分布在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和粵港澳大灣區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此外,武漢、重慶、南京等多城市也明確提出積極推進科學城建設[7]。中國科學城在科研水平、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建的科學城都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核心,聚焦重大科學發現和一些“買不來的核心技術”,打造國家科技核心競爭力。懷柔科學城布局建設了29個重大科學設施平臺;上海張江科學城有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4個,設施數量、投資金額與建設進度均全國領先;深圳光明科學城圍繞原始創新能力,初步建立起體系化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2023年,我國科技城(含科學城)已多達348個[8],但在熱潮之下也應看到,建設過程中創新方向趨同、協同機制不夠完善、低水平重復等現象逐漸顯現,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動不暢通等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科學城的創新發展及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效作用的發揮。科學城的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統籌布局,分級分類對標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國家級、地區級科學城,形成科學城體系梯次聯動,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整體布局。對于國家級科學城,應強化創新策源,形成未來產業集聚動力源;對于地區級科學城,應加強成果轉化,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區域創新發展競爭力。這個過程需要高水平、成建制的科技力量介入,以提升科學城的創新吸引能力。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涵蓋國家戰略相關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等科技力量[9],這些科技力量都是具備創新要素基礎的核心主體,有條件從事一般科研主體無法開展的高投入、高風險、大團隊、長周期的科技創新活動[10-11],有能力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開展體系化、建制化研究。這不僅體現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上,還體現在原始創新能力、科研人才團隊培養、創新資源的戰略支撐等綜合性軟實力的提升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介入和支持,為科學城在科研設施、專業人才和研究能力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利于提高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科技創新系統能力、推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從而讓科學城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二、科學城不同發展時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近年來,各地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這對重點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引領帶動周邊區域創新發展水平加速躍升,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協同發展的區域創新格局有重要意義。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優化國家創新體系布局、帶動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系統提升的重要抓手[4],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國家科技創新的人才集聚優勢,為國家和地方創新產業的發展和提高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科學城的發展過程是持續且復雜多變的,在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發展需求。科學城的演進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要素集聚和體系完善為主的成長期,這一階段的科學城大多在政府指導下進行規劃與建設,依靠行政力量或者自發吸引大學和科研機構集聚形成“城”,這一時期需要外部持續的要素投入,包括人才、資金等,以維持城市的成長吸引力。隨著科學城進入第二階段的發展期,“產”開始主動進入,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高科技企業逐漸活躍,產業集群雛形顯現,科學城在經濟發展上開始形成自循環。而進入第三階段成熟期后,產城研共生局面與生態體系形成,已經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產學研體系完備并形成極大的吸引力,大量企業和機構進入科學城,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使科學城逐步成為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一)成長和發展期的科學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創新要素
科學城建設過程的初始階段是要素初步集聚的階段,此階段的發展主要依靠外部要素投入,創新增長點來源于高校、企業之間的互動,成果轉化與孵化器行業都尚未形成規模體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此階段科學城創新體系的骨干和成長階段所需人才和創新要素的主要來源,促進了科學城的快速成長。
國外科學城大多起源于大學科技工業園區,依賴大學、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術水平優勢,初步建立起產研互促模式[12]。國內早期科學城大多數是由孵化器模式發展而來的小規模科技園,傾向于依賴創業到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少數科學城采用研發機構與創新要素集聚模式[13]。成長期的科學城應注重基礎研究能力的提升,積極引入研究型大學和高科技企業等創新主體,夯實人才和科研基礎,注重對初創企業的扶持,這不僅有利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更能為科學城的探索和協同創新氛圍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法國索菲亞科學園曾面臨嚴重的發展瓶頸,法國政府通過遷入國立研究院的分支機構、成立技術轉移中心等措施,構建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聯系,同時引進商學院、成立孵化中心,進一步確立了高校與園區企業的合作關系,形成共贏發展[14]。瑞典西斯塔科學城初期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創新人才和企業,依靠這些提供創新要素的主體,逐步形成了企業集聚和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由愛立信、IBM等成熟企業帶動創新體系向扁平網狀發展,最終由科技園區轉變為綜合性的科學城[15]。
隨著以大學、科研院所等為代表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導入,科學城吸引和聚集了越來越多創新人才,形成穩定的科研成果供給和技術條件保障。這一時期是科學城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營造平臺載體,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銜接,為科技成果產業化創造條件,有助于實現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
(二)成熟期的科學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融通科創生態
科學城在經歷初始的要素集聚過程后,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產業集群,開始邁入穩定發展的成熟期,這一階段的科學城在產業生態與原始創新能力上尋求進一步提升。以大院大所為載體,成熟期的科學城加速集聚大科學裝置、頂尖科技人才,著力實現前沿科學突破,吸引科技領軍企業入駐,繼而實現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反哺。在這一階段,具有創新優勢的大企業會被吸引而自發入駐或設立研發中心,依托科學城創新鏈及其部署,與科學城形成互為促進的關系,大學、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也會高效參與[16],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實現科學城的自我循環,帶動區域創新發展。
從歷史上看,在世界范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城,無一不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融通互促關系,進而步入一流科學城行列。例如,德國阿德勒斯霍夫(Adlershof)科技園建立科技孵化器機構和技術轉移輔助中心,支持大學及科研機構依托企業設立實驗室,促進科研人員與工程師共同推動實驗室新技術及時應用于生產線,以提高技術轉化效率[17]。法國薩克雷科學城的19家機構聯合組建巴黎—薩克雷(Paris-Saclay)大學,形成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集群,實現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內部合作,大規模的人才集聚吸引了更多企業入駐,推動了薩克雷科學城的進一步發展[18]。英國哈維爾科學園借助盧瑟福·阿普爾頓(Rutherford Appleton)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的科研支持,成功從單純為科學研究提供服務的實驗平臺轉型為創新創業孵化園區[19]。現代科學城想要實現產城研一體化,更加需要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勢,推動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科學城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1。
三、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融通模式
基于以往研究可以得出,科學城的演進特點集中體現在科研、城市和產業三個方面:在科研上,創新體系從單一的科研創新轉變為建立區域科技創新系統;在城市上,科學城的孤立發展變成了與城市的融合發展;在產業上,單一產業鏈轉變為更加多元化的產業生態體系[15]。
科學城在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將創新主體和要素嵌入自身發展,促進要素鏈、產業鏈、孵化鏈深度融合,形成了多要素融合、多鏈條互促的科學城自循環體系(如圖1)。科學城作為具備高度創新活力的多元生態主體,與外部市場要素交換的同時,內部也形成了完整的融通模式。在融通發展模式下,科學城內的創新活動日益活躍,大學、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系空前緊密,自然產生了信息交換、人才流動等資源互通形式,其中新型研發機構成為推動大學、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及企業產學研融通創新的重要載體,創新要素的開放共享極大地提升了科學城創新體系運行效率。產業組織形態和供應關系是融通模式的重要基礎,資金是融通模式的關鍵要素。在高度協同的創新體系下,科學城依托產業內具有技術優勢的大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產業上下游間、產業與產業間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大中小企業協同合作,持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創新,進而實現科學城的要素鏈、產業鏈、孵化鏈互聯互通互融互促。科學城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雙向融合,并激活與之配套的孵化鏈、資金鏈、人才鏈,形成“多鏈融合”的創新創業局面,促進不同類型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使得區域創新績效最大化,實現創新價值傳遞與增值。以創新鏈、人才鏈和資金鏈為代表的創新要素能在科學城內部循環體系中自發產生和流動,從而使科學城脫離對外部投入的依賴,再經由孵化鏈與產業鏈完成創新要素的內部自洽,開啟新一輪創新循環,不斷放大科技創新對科學城發展的促進作用,使科學城成為引領區域和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融通模式中創新主體的功能與定位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主體可以集成各自優勢發揮功能。具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創新人才培養等優勢的研究型大學能夠與具有頂尖試驗設備和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具有產業化優勢的創新型企業、具有資金優勢的投資機構等進行資源互聯互通,進而形成融通創新的基礎。科學城滿足了科研院所對科研基礎設施、研發團隊資源優勢以及成果轉化的需求,科研院所則反過來滿足了科學城在發展過程中對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創新型企業對高水平人才和前沿科研成果的需要更甚于一般企業,科學城集聚眾多大學、科研機構的優秀人才與創新成果,能夠有效地支持創新型企業沖擊高精尖產品和高端市場。
在科學城成長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序地集聚創新資源,可以拉動整個科學城的快速建立,但一些科學城在發展初期,缺少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合理規劃和系統導入,不能滿足維持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在以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主的創新主體和要素集聚達到了基本規模后,科學城會產生一定的自發聚集性,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互為促進,實現共贏發展,且協作狀態更為穩定。到了高速發展期,產業鏈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周期不斷縮短,科技與產業結合更加緊密;其他科技力量如科技中介機構、風投基金、產業聯盟等主體相繼進駐科學城,使得科學城有能力構建并形成完整的創新產業配套體系,通過自身對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和吸引,科學城創新生態外溢效應顯現,帶動區域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
(二)融通模式中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系演進
從成長期逐步發展到成熟期,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融通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過程。
第一,科學城在成長期,通過引入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培育創新產業奠定基礎。例如法國格勒諾布爾科學中心從創立伊始,就依托格勒電氣工程研究所、格勒大學等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與當地產業形成了緊密聯系;二戰后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和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成立也對科學中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柱作用[20]。可見,在科學城建立初期,引入基礎研究類科技力量有利于為科學城后期的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集聚打牢根基。
第二,在快速發展期,科學城反哺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其與科學城共同成長。荷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的發展與轉型歷程始終與飛利浦公司緊密聯系,隨著飛利浦公司發展成為世界級綜合性大企業,園區也借助優勢從飛利浦公司的研發中心發展成為歐洲領先的科技中心之一[21]。在我國,國家和地方層面對區域科技發展與技術創新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的作用也都非常重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支撐科學城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將起到核心引領作用,成為區域未來轉型發展、形成先發優勢的重要力量。
第三,在科學城成熟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主體協同合作且資源高效流動,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科學城創新能級,賦能區域發展。如丹麥哥本哈根科學城,聚集了包括哥本哈根大學等高校、哥本哈根生物創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等創新型企業,以規模化的創新要素集聚,實現了科學城創新結構的進一步優化[22]。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間的要素流動強化了產業生態體系各主體的共生共榮關系,增強了大學、科研院所創新的溢出效應,提升了科學城的原始創新能力。科學城在地理上和機制上消除創新主體深度合作隔閡,建立平等自由的交流網絡,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共享新知識和科研裝置,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效率;高技術人才跨組織、跨部門自由流動,貫通科研端和產業端需求,可以促進集成創新,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科研共同體和強大的外溢效應。
四、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融通發展的建議
(一)分類布局創新主體,構建科學城協同創新網絡
加強科學城建設頂層設計,分類型、分階段引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資源。一是針對不同類型科學城,吸引不同類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于以支撐國際科學中心為目標的科學城,注重引入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等為代表的高水平國家戰略科研力量,使科學城發展成為創新策源地;對于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科學城,應通過科學城的創新鏈和產業鏈體系,為大學、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的場所條件,促進區域產業創新發展。二是基于科學城發展特征和規律,在科學城發展不同時期引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三是體系化部署科學城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融通合作。在科學城之間,通過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的多點合作,形成區域性合作交流網絡,促進協同創新;在科學城內部,為打破不同創新主體信息壁壘和人才在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之間自由流動創造條件,激發創新活力。
(二)營造融通創新生態,多渠道涵養培育創新人才
科學城應發揮區域集聚優勢,加速“科學—產業—城市”良好生態環境的形成。一是深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人才培養促進機制。在前期發展階段,科學城可以借助研究型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聚焦園區重點產業,建立培訓產業人才實踐基地,吸納科學城內、周邊乃至全國人才,為科學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推動建立科學城內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人才專業技術職務互認,破除創新人才跨組織流動的機制障礙,通過人才在科研界和產業界的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二是形成吸引創新人才聚集的良好氛圍。科學城應強化對領軍型科技人才的研究和職業生涯的支持,在日常生活、科研經費、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體系化支持。科學城應設立技術與創新交流平臺,定期為技術項目提供專業指導,提供場所鼓勵科研人員、企業家與管理專家就創新項目進行交流。科學城應支持企業建立以技術為導向的研究協會、論壇、俱樂部和創新中心,為企業尋找合適的研發合作伙伴,促進新想法實現和新產品研發。三是構筑創新人才梯次結構。科學城應按照“三大戰略”一體化推進精神,加大“產研教”有機融合力度,培養集科技創新、工程轉化和企業經管為一身的科技“特種兵”;遵循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到產業轉化的客觀規律,吸引培養不同類型創新專才并合理使用;人才政策按領軍、骨干不同階段設置,尤其注重青年人才成長;設計科學城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間創新人才融通和有序流動機制,使各類人才順暢流動到能充分發揮其特長的崗位,盡可能避免不同創新主體間人才的無序競爭。
(三)建立協同治理體系,加快多鏈多要素融合互促
科學城建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精準匹配產學研要素資源。一是建立包括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內多方協同的理事會管理機制。理事會可以由科學城管理部門牽頭成立,由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鍵主體進行溝通和決策,專門負責科學和技術問題、長期目標、合作研發和其他事項,并向管理層提供指導、監督和建議。二是圍繞產業鏈上游布局應用型基礎研究。由研發機構把握科學城重點產業的上游價值鏈,創新創業企業重點推進創新研發應用,著重提高企業技術研究水平和開發效率,形成良性互動、打通上下游的產業經濟圈,推動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主導的研究中心建設,支撐科學城支柱產業發展,強化科學城原始創新能力。三是重視科研成果產業化價值挖掘。科學城應發展高度成熟的中介服務體系,如在科學城設立創新資助計劃,為企業創新提供全程服務,精準對接企業研發需求和科研機構研究成果,有效匹配資源,提供資金資助創新產品產業化,催化科學城內部新產業體系的誕生。科學城應設立技術產業化專職部門,形成獨特的“創新—研究與產業化開發”模式。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技術孵化器,為創業企業提供場所、資金、技術、市場等扶持,讓科學城與企業共擔風險,助力科技中小企業在科學城集聚。
注釋:
1. 數據來源于北京建筑大學城市經濟與管理學院劉琪碩士所做的案例整理與分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王剛,孟凡超,鐘祖昌,等.國外科學城發展對光明科學城科技治理的啟示[J].城市觀察,2021(3):38-48.
[4] 白春禮.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J].求是,2021(1):48-52.
[5] 吳艷秋.貴州科學城發展路徑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23):96-98.
[6] 林兆樓.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規劃建設思路初探[J].城市建筑,2021,18(30):32-34.
[7] 德勤中國.構筑世界一流科學城系列文章 第一篇:科學城發展破局與進階之路[EB/OL].(2022-05-23)[2023-07-05]. 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public-sector/articles/world-class-science-cities-vol-1.html.
[8]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 科技城百強榜(2023)[R].北京:賽迪研究院,2023.
[9] 劉慶齡,曾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體構成及其功能形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2(5):1-10.
[10] 孫思源,彭現科.基于科技創新基本邏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J].科技中國,2022(12):56-60.
[11] 徐示波,賈敬敦,仲偉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2(3):1-8.
[12] 呂華.國外發展科學城的經驗對北京城市建設的啟迪[J].北京規劃建設,1994(5):48-52.
[13] 衛平,高小燕.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轉變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地大學科技園調查及中外比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1):20-25.
[14] 艾之涵.法國索菲亞科學園區的發展對我國高新科技園區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2):85-88.
[15] 張穎莉,楊海波.世界科學城的演變歷程及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23(1):161-169.
[16] 尹西明,陳勁,賈寶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突出特征與強化路徑[J].中國科技論壇,2021(9):1-9.
[17] 張仁開.國內外科學城建設研究:基于政策比較的視角[J].中國名城,2022,36(10):3-8.
[18] 仇保興,閆晉波.法國薩克雷科學城和巴黎疏解經驗對國內超大城市減量發展的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4):37-45.
[19] 楊瑾.國內外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的借鑒與啟示[J].杭州科技,2021(6):59-64.
[20] 茹志濤,孫玉明.法國“格勒諾布爾科創中心”建設經驗及啟發[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9,34(7):53-58.
[21] 呂康娟,黃俐,劉蕾,等.荷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數字化轉型研究[J].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2022,3(3):157-170,194.
[22] 巫英,李釗翀,萬子卿.丹麥哥本哈根科學城建設經驗及對我國科學城建設的啟示[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22,44(2):256-264.
Cohes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Science Citie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Zhang" Han1" " Yang" Hui1" " Li" Hong1,2
(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Beijing,100190;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Beijing,100049)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Science c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ities with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grip and carrier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ce citie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and analysis of their synergistic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process are important issues to be solv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ities, and ar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we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typical cases of science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it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form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ce cities and various types of subjects of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summarize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model of integrating science citie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process of science city development goes through the main sta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in whic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assume the role of gathering innovation factors and integrating th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subject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al positions i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science citie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layout of innovation subjects,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on ecolog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nergistic governance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science city;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innov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平臺企業數據壟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影響及治理機制研究”(20BGL050)。
作者簡介:張涵,女,1987年生,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政策、數字治理與創新。楊輝,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科技發展戰略、區域創新政策。李宏,男,1971年生,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科技政策與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