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蘭 陳凱逸



【作者簡介】肖曉蘭(1983-),女,江西贛州人,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企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
【通訊作者】陳凱逸(2005-),男,遼寧遼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企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
【摘? 要】論文深入研究了強化數字人才建設對于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意義與實踐路徑。運用SWOT分析法全面剖析當前數字人才建設的內部優勢、劣勢以及外部機遇與挑戰。重點聚焦于數字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路徑核心要素,包括明確數字人才定義與分類,優化數字人才培育體系,完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師資力量。同時,強調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等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并突出企業在綜合型數字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主體地位。此外,論文還提出了大力引進海外高素質數字人才的策略,以豐富我國數字人才庫,提升國際競爭力。論文不僅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了具有學術性和權威性的決策參考,也為數字經濟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了堅實支撐,有助于推動數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人才;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4)03-0167-04
1 引言
在數字經濟迅速崛起并逐漸成為助推經濟增長新引擎之際,數字人才的重要性愈發凸顯。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高達41.5%,彰顯了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然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劇了全球數字人才的虹吸效應,導致國家間“數字鴻溝”和綜合國力差距擴大。面對數字人才短缺和發展不平衡的挑戰,高等教育需深刻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并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守正創新,主動作為,擔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1]。構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數字人才培養機制,強化數字人才隊伍的培育和建設,確保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旨在通過SWOT分析法深入探討數字人才隊伍建設的內部優勢、劣勢,外部發展機會與挑戰,據此指出數字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路徑,為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2 我國數字人才建設現狀分析
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對我國數字人才隊伍建設進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內部優勢、劣勢以及外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全面闡述我國數字人才的發展現狀。具體如圖1我國數字人才隊伍建設SWOT分析。
2.1 我國數字人才建設優勢分析
2.1.1 數字人才儲備規模龐大且年輕化趨勢顯著
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才庫,我國數字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推進,大量青年才俊紛紛投身于數字產業,使得我國數字人才的儲備規模持續擴大。在年齡結構上,我國數字人才隊伍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特征。《中國數字化人才現狀與展望》的報告數據顯示,數字化管理人才中,31~45歲的占比高達80%,凸顯了中堅力量的成熟與穩健;而數字化應用人才和數字化專業人才中,21~30歲的占比分別高達55%和58%,充分展現了年輕一代的活力和創新潛力,具體如表1所示。此合理的年齡梯度和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結構,為我國數字經濟的持續繁榮和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表1? 數字人才年齡分布表
單位:%
2.1.2 數字經濟相關專業蓬勃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在數字人才培養方面展現出前瞻性和戰略眼光。眾多高校紛紛設立數字經濟、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專業,旨在培養與數字產業緊密對接的高素質專業人才。2023年4月,教育部網站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全國共有71所高校成功申報并獲批數字經濟專業,這一數字不僅代表了專業設置的廣泛性,更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在數字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職業教育機構為數字產業培養大量具備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行的培養模式,為我國數字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并有力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2.1.3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的高效運作與產學研用的深度結合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簡稱高校聯盟)自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成立以來,已發展成為匯聚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頂尖高校及海豚大數據科技等業界領先企業的龐大交流平臺。目前,該聯盟已擁有300余家會員單位,其影響力遍布全國20余個省市。聯盟的核心使命在于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協同育人,與我國數字人才培養理念不謀而合。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據此構建堅實的合作橋梁,共同致力于數字技術的研發與人才培養,顯著提升數字人才的培養效率和質量,并為數字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應用提供強大的動力,為我國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2.2 我國數字人才建設劣勢分析
2.2.1 數字人才培育體系尚待健全
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的培育體系在多個維度上仍需完善。從教育層面來看,盡管高校在數字人才培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過于傳統,未能及時跟進數字技術的最新發展,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領域[2]。《中國數字人才教育報告(2023)》顯示,僅有不到40%的高校數字相關專業課程包含了最新的數字技術內容。此外,教學方法上缺乏實踐性和創新性,導致學生在校期間難以獲得實際操作經驗。師資力量方面,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素養的教師比例不足60%,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字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
2.2.2 數字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隊伍結構亟待優化
我國數字人才市場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從質量維度來看,高端數字人才嚴重匱乏,如具備國際視野的數字管理人才、掌握核心技術的數字研發人才等。據統計,我國數字研發人才中,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僅占20%,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不足5%。與此同時,基礎操作層面數字人才供給過剩,導致了數字人才市場供需失衡的現象。據《中國數字人才市場供需報告(2023)》統計,基礎操作層面數字人才供給已超過市場需求30%。此結構性矛盾不僅影響了數字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也制約了數字人才的職業發展。
我國數字人才隊伍的結構配置亦不盡合理。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分布特點,即高端人才和初級人才相對匱乏,而中間層次的人才數量較多[3]。此結構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經濟的創新潛力和發展動力。《中國數字人才發展報告(2023)》顯示,高端數字人才在整體數字人才隊伍中的占比僅為10%,而初級人才占比僅為15%,中間層次人才則占據了75%的比例。此人才結構配置不利于我國數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2.3 我國數字人才建設機遇分析
2.3.1 我國數字人才規模增長態勢良好
我國數字人才規模近年來呈現穩健增長態勢。據統計,2017年我國數字人才規模已近400萬人,2018年成功突破400萬人大關。至2021年,跨越500萬人的重要門檻[4]。2022年統計年鑒顯示,我國數字人才規模已達529.2萬人,相較于2012年增長了137.5%,這一數字不僅突顯了我國數字人才隊伍的快速增長,更彰顯了其強勁的發展勢頭(見圖2)。
2.3.2 數字經濟市場潛力巨大,需求持續增長
我國數字人才發展正迎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持續增長需求。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統計,2022年中國數據產量高達8.1 ZB,同比增長22.7%,占全球數據產量高達10.5%,穩居世界第二。另外,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超1.5萬億元,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1.2萬億元,5G終端用戶超4.5億戶,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都為數字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5]。同時,全國網上零售總額超過13萬億元,顯示數字經濟對消費市場的強大拉動作用。
圖2? 我國數字人才規模數量圖
2.4 我國數字人才建設面臨的挑戰分析
2.4.1 數字人才地域分布不均,制約行業全面滲透
我國數字人才在地域分布上呈現出顯著的集中性,主要聚集于經濟發達、產業密集的區域。權威報告《泛行業數字化人才轉型趨勢與路徑藍皮書(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人才數量排名前十的地區中,北京、廣東、上海等地名列前茅。特別是北京,以其占全國數字人才數量的19%獨占鰲頭,與其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地位密切相關。
然而,地域性集中的數字人才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數字技能在不同行業和地域的廣泛傳播與應用。數字經濟的全面發展需要數字人才在各個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分布,以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地域集中現象不僅加劇了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也制約了數字技能向傳統行業的全面滲透,從而影響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和速度。
2.4.2 數字人才供需失衡問題凸顯
從數量角度看,我國數字人才的供需失衡問題愈發嚴重。據統計,從2013年到2021年,以高校與專業數量作為評價指標的數字人才指數從初始的1 000快速增長到6 440.46,呈現出6.44倍的增長態勢。然而,這一增長速度仍然難以匹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
據《中國數字經濟報告》統計,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60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然而,現有的數字人才儲備卻難以滿足這一快速發展的需求。《中國數字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數字人才缺口已超過2 500萬人,且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
2.4.3 區域間數字人才供需錯位現象亟待關注
數字人才的地理分布與數字經濟發展正相關,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成為人才匯聚地。《中國數字經濟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數字人才需求上名列前茅,武漢、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緊隨其后,共占全國數字人才75%的份額。一線城市對C++人才、半導體技術專家等崗位需求旺盛。然而,欠發達地區因經濟和教育資源薄弱,面臨數字人才短缺挑戰。這種供需失衡加劇了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制約了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導致其發展受限。
3 加強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助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助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發展路徑如下。
3.1 明確數字人才的定義與分類,確立精準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崛起,數字人才已成為驅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為應對這一挑戰,必須首先明確數字人才的定義與分類,從而確立精準的培養目標和設計相應的課程體系。
3.1.1 界定數字人才的內涵
數字人才指熟練掌握數字化技能與知識,具備前瞻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個體。不僅擁有扎實的數字技術基礎,更能夠將這些技術靈活應用于實際工作和創新實踐中,推動數字經濟的穩健發展。
3.1.2 劃分數字人才類別以確立精準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
根據職責和專長的不同,數字人才可分為三大核心類別,如圖3所示。
①數字管理人才:具備數字化戰略思維、項目管理和運營能力,負責數字經濟的戰略規劃、組織實施和運營管理,具體職位如:CIO、CTO、CDO、CEO等。
②數字技術研究與開發人才:專注于數字技術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和創新工作,是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具體職位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建模、數據采集等。
③數字應用人才:具備豐富的行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能夠將數字技術與實際業務相結合,具體職位如:網絡/在線客服、商業數據分析、數據運營、應用交互設計[6]。
為應對數字經濟對數字人才的需求,高校、培訓機構和企業應密切合作,共同構建完善的數字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明確數字人才的定義與分類,確立精準的培養目標和設計相應的課程體系,為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 完善數字人才建設體系對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隨著數字經濟的崛起,構建高效、專業的數字人才隊伍成為關鍵。為此,必須全面優化數字人才培育體系,確保其與市場需求和應用導向緊密相連。高校作為數字人才培養的搖籃,應優先傾斜資源,加強數字經濟核心學科的建設,如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人工智能等。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已有超過70%的高校開設了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專業,招生規模同比增長超過15%,這充分展示了我國高等教育在響應數字經濟人才需求方面的積極進展。為進一步優化數字人才培養,高校應傾斜資源,加強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等核心學科建設,并依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和豐富課程設置,特別是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此外,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項目中鍛煉能力,也是提升數字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同時,需明確培養目標,確保人才培養結構與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相契合。通過這些舉措,能夠有效構建高效、專業的數字人才隊伍,為數字經濟的持續繁榮提供有力支撐。
3.3 加強數字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深化校企合作與產學研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是培育實踐型數字人才的關鍵路徑。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整合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資源,構建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政府、高校、企業應共同發力,建設實習實訓基地,調整課程設置,為數字人才提供實踐平臺。同時,培養頂尖人才應重視國際視野與市場洞察力的提升,通過國際合作與市場競爭,激發其創新能力,為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3.4 發揮企業在綜合型數字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主體作用
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不僅是實踐的主體,更是受益的核心。天然具備在數字人才培養中的主導地位和優勢資源。特別是在產業、知識、技術和技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企業應當承擔起對單一專業人才進行深度遴選和進一步培養的責任。培養模式應強調將專業人才轉化為既具備信息通信技術專長,又擁有行業知識和經驗的綜合型人才,同時培養他們具備數字化思維和管理能力。此轉變能夠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高度契合,從而增強人才供給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5 大力引進海外高素質數字人才
為增加我國數字人才儲備,必須大力引進海外高素質數字人才。為此需完善海外引才制度,制定明確的海外數字人才引進規劃和需求清單,以不斷擴大引進規模。同時,建立全球范圍的引才網絡平臺,支持本土獵頭機構的發展,鼓勵其積極引進國內急需的高素質數字人才。在引進過程中,應優化數字人才結構,重點關注引進全球優秀的青年數字人才、關鍵核心數字技術人才以及實用型數字人才。此舉措將為我國的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的地位。
4 結語
在深入探討加強數字人才隊伍建設以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個層面后,不難發現,數字人才已成為當前最寶貴的資源之一。通過精準識別數字人才需求、強化實踐能力培養、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企業核心作用以及持續完善培育體系,將構建一支高素質、具備創新精神的數字人才隊伍。不僅為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更為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展望未來,必須繼續深化對數字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不斷創新培養模式,以適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從而推動數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磊,苗春雨.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數字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3(7):25-33.
【2】鄭文力,吳雪芬,徐飛.數字經濟時代管理人才勝任力結構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21(2):56-57.
【3】林燕.廣電集團人力資源數字化管理轉型的路徑研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2(11):61-63.
【4】王慶祝.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工程機械制造數字化管理體系建設[J].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22(07):84-90.
【5】張航.HG公司生產車間數字化管理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2.
【6】郭敏,孟禹含,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數字化管理升級的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3(18):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