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太吉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文章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從鄉村傳統文化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出發,將夏河縣作為研究對象,調查該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傳統文化價值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并針對困境提出注重文化保護、提升民眾保護意識以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對策建議,以期通過傳統文化培根鑄魂,讓村民生活富起來、精神足起來,從而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文化;夏河縣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207-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X321? ? ?文獻標識碼:A
在廣大農村地區遺存著大量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或以口頭傳播的形式存在,或以舞蹈、體育運動的形式,抑或是以實物的形式存在,形式多種多樣。鄉村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將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不僅能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選擇,也使得許多歷史元素得以保存至今,為后世之人了解歷史傳統提供了可能。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時代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意義重大。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始終高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理念,堅持以文化人、以文鑄魂,抓住本土文化資源傳承優勢,著力培育特色文化產業。但筆者在實地考察、民眾訪談中了解到,夏河縣在鄉村傳統文化建設中碩果累累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如鄉村傳統文化在轉性中遭到破壞,民眾缺乏傳承意識等問題。鑒于此,文章對甘南州夏河縣鄉村包括農區、牧區的藏族社會進行調查,以期推動文化創新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1 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
1.1 彰顯鄉村的傳統文化特色
鄉村傳統文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當地的風土人情、人們的價值觀念與審美理念以及大量的人文要素被吸納于其中[1]。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同,不同地區的農村傳統文化形式表現出一定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某一地區農村傳統文化的特色所在。夏河縣地處甘肅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常年氣候寒冷,地處邊緣,與我國南方鄉村相比,鄉村地區的物質資源、能量資源、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稀有,使得在現代商業發達的背景下缺少競爭優勢,而自然山水、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則是其現有資源的特色所在,通過傳承、發展鄉村傳統文化,可以彰顯文化特色,使人們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
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流傳的鍋莊舞為例,該舞蹈是甘南州藏族自治州流傳較廣的舞蹈之一,也是藏族自治州農村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舞蹈的形成與藏族地區原始社會形態、民俗、信仰以及生產勞作方式等因素具有密切聯系。比如舞蹈中的顫膝、半蹲等動作便與藏族人們長期在高原生活相關,這使得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舞蹈與甘肅其他地區的舞蹈風格表現出較大差異,也體現了甘南藏族自治州鄉村傳統文化的個性,所以對甘南藏族自治州鍋莊舞等傳統文化形式進行傳承,有助于彰顯本土的傳統文化特色。
1.2 豐富農村居民的娛樂方式
鄉村傳統文化往往包括歌舞、戲曲、雜耍、競技活動等形式,這些農村傳統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消遣娛樂方式[2]。電子產品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農村居民的休閑娛樂方式逐年單一化,尤其群體性的休閑娛樂形式減少。積極傳承和發展夏河縣鄉村傳統文化,如正月法會、七月香浪節、姑娘成年禮、四月娘乃節等傳統民俗節日,讓群眾積極參與這些傳統節慶,有助于讓人們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為人們帶來更多的休閑娛樂方式。
甘南藏族自治州流傳的民族舞蹈鍋莊舞屬于群體性舞蹈表演,表演過程中由多人圍成一個圓,共同在場中載歌載舞。原始社會時期的鍋莊舞屬于祭祀性舞蹈,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鍋莊舞逐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一種重要方式,每當節慶時,人們便會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在參與鍋莊舞表演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得以愉悅,也正是因為鍋莊舞所具備的休閑娛樂功能,才使得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歲月中長盛不衰。當下傳承的鍋莊舞,同樣起到了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1.3 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鄉村傳統文化保護以鄉村可持續發展為主旨,是傳承鄉村文化、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持續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是主基調,在發展新型農業的同時,農村傳統文化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著力點,因此以農村傳統文化為核心,打造特色鄉村發展項目已經成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趨勢。夏河縣鄉村地區依托當地獨有的歷史、人文等傳統文化資源,創新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品牌,將文化資源進行價值轉化,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能通過全新的產業模式吸引本土居民回流,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2 鄉村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2.1 文化生態邊緣化
文化生態是農村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基礎,良好的文化生態可以保持農村傳統文化的面貌,反之則會對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3]。在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正面臨著文化生態遭受破壞的問題。一方面,鄉村傳統文化已經出現了傳統風格的變異,傳統意蘊逐步喪失。保護和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過農村傳統文化感知歷史傳統和人文風貌,而傳統風格的變異則會導致這一功能喪失。以夏河縣鄉村房屋建設為例,隨著鄉村民居舊址改造,民居門面、圍墻顏色、建筑風格統一,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得干凈整潔。可鄉村建設不是千篇一律,同質化發展,在改造過程中各個村莊原本的特色與風格喪失,過度改造破壞了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風建筑,導致鄉村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
2.2 民眾缺少傳承意識
意識決定行為,民眾的文化傳承意識決定了其在農村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行為和態度,民眾傳承意識越強,則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會越少,然而在當前的農村傳統文化傳承中,普遍存在民眾傳承意識薄弱的問題。一方面,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滯后,農村居民的關注點側重經濟條件的改善。在經濟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人們的注意力和精力主要集中于獲取經濟收入,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則持可有可無的態度,民眾在傳統文化遭受破壞的過程中缺乏保護意識,從而導致農村傳統文化被破壞。另一方面,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普遍意識不到傳統文化保護的價值和意義。長期以來,教育資源更多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農村地區的教育教學多以課本知識為主,鮮有涉及本土傳統文化的知識。
2.3 農村人才大量流失
人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心骨。“傳統文化需要內化為人的群體習俗或集體規范。集體性被認為是傳統的第二特性,其重要意義僅次于延續性。”[4]因此在傳承和發展中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而且需要專業人士參與。群眾基礎薄弱會導致鄉村傳統文化傳承面臨困境,專業人才匱乏容易導致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缺乏。
就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而言該地區的經濟水平較為一般,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土地耕種面積變少,牧區放牧受限,同時,農村的教育資源、醫療條件、基礎設施等生活條件相較于城市還存在差距,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夏河縣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環境落后,就業環境較差,返鄉就業的大學生的回鄉意愿較低。在夏河縣鄉村傳統文化如鍋莊舞、香浪節、娘乃節、法會節、“南木特”藏戲、跑(賽)馬節保護傳承中,傳承人是核心和靈魂,在農村人口大量向發達城市和中心城市遷移的情況下,許多傳統文化傳承后繼無人,一些民俗節日活動難以舉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賦能鄉村傳統文化工作的推進。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傳承路徑
3.1 注重文化生態保護
文化生態遭受破壞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有必要注重文化生態的修復。
第一,注重農村傳統文化的傳統風格繼承。人們旅游熱情的高漲使得鄉村旅游得以快速發展,部分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結合在一起,甘南藏族自治州農村傳統文化中異化較為明顯的主要集中在此類項目中。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應當在符合群眾審美的同時,確保農村傳統文化的傳統意蘊得到保留。比如在鍋莊舞的表演過程中,應當保證舞者的體態動律、步伐動作保持原貌。
第二,注重人居環境的修復。對于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應當采取整體保護的舉措,確保農村地區的傳統人居環境得到必要保護,以此為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氛圍。
3.2 提升民眾保護意識
新農村建設往往與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表現出一定沖突,在民眾保護意識匱乏的情況下,傳統文化往往容易遭受破壞,故而有必要大力提升民眾的保護意識。
第一,加大農村傳統文化的發掘和研究。通過學術界的力量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和研究,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農村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進而提升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將學校作為農村傳統文化傳播的主陣地,提升農村生態文化在青年中的影響力。對此,需要政府職能部門與高校學術人員協同,積極推動農村生態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并建設各層次的傳統文化教材體系,以促使傳承農村傳統文化的意識在學生群體中扎根。
第二,借助傳統的媒介進行傳統文化宣傳。甘南藏族自治州目前已經采取了一定措施對本土的農村傳統文化進行宣傳,但主要采取的是電視報道、網站宣傳等,這些宣傳方式雖然可以發揮一定作用,但在農村地區發揮的效用有限。同時,宣傳內容主要集中于熱門項目,未能從整體保護的角度出發進行宣傳。因此在下一步的宣傳工作中,應當深入農村地區,以宣傳標語、宣傳畫、廣播等更便于農村居民感知和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宣傳內容既要覆蓋點,也要注重面的傳播。
第三,借助群眾更容易接受的新媒體平臺進行農村傳統文化宣傳。當前,絕大部分人對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的接受程度較高,擁有智能手機的人普遍通過此類平臺獲取信息,因此可以借助這一特點進行農村傳統文化的宣傳,提升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3.3 強化政府職能作用
目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發揮更多的職能作用。
第一,要加大經費投入。不論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修復,還是傳承人的培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政府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導致環境修復和傳承人培養依然面臨較大問題。鑒于此,政府部門需要適當追加經費投入,保障環境修復工作的有序推進,為傳承人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
第二,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構建傳統文化保護機制。比如在舉辦特色傳統節日、特色傳統體育賽事的過程中,政府部門牽頭,積極與地方文化促進協會、體育協會、各類企業等不同類型的社會力量建立聯系,保證各類活動順利舉辦。
第三,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把握鄉村旅游崛起的機遇,依托農村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在保留鄉村原真性的基礎上,盤活文化資源,充分展現鄉土文化獨特性和精神內核,從而促進文旅深度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強、農村美、百姓富。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5]鄉村振興戰略既關注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關注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保護,這對于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一個有利契機。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的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因此,需要推動鄉村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熊艷.新時代農村傳統文化資源傳承創新發展的人才支撐方略[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4(04):36-40.
[2]尹婷.鄉村振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浙江省蒼南縣農村文化禮堂的考察[J].閩江學院學報,2019,40(06):55-60.
[3]劉丹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農村的傳承路徑探究[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8(01):85-87.
[4]方坤,梁寬.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整體趨勢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5):43-51.
[5]甄曉英.鄉村振興中“塑形”與“鑄魂”的著力點[N].甘肅日報,2021-1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