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瑞怡 朱潔如
【摘 要】 教師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其在情境中積累,進行結構化梳理,以此奠定學生的語文基礎。本文以《中國美食》為例,從結構化梳理夯實基礎、情境化設計引領學習、實踐性運用促成轉化三方面,淺談第一學段語言文字教學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 識字教學 結構化 情境化 實踐性
《中國美食》一課的設計,應從兒童的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將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有機融合,努力挖掘兒童識字的契合點;從文本特點出發(f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靈活處理識字與閱讀的關系,生成兒童識字的成長點;剖析詞語構成,實現“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思維訓練,讓課堂呈現新樣態(tài)。
1.梳理規(guī)律,明晰重點巧識字。“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第一學段的學習內容明確指出,要嘗試發(fā)現漢字的一些規(guī)律,要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發(fā)展獨立識字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規(guī)律。
師:涼拌菠菜的“菠”字,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它,草字頭加個“波”,就是菠菜的菠。
師:是個好方法!“菠”是一個形聲字,上面的草字頭表示它的意思,下面的“波”表示它的讀音。上形下聲,用上這個好辦法,一下子就記住它了!美食城里還有什么菜?誰來接著報?
生:小雞燉蘑菇。
師:這道菜名有點難讀,“菇”單獨出現念第一聲,當它在這個詞語中,就和我們剛剛讀過的“豆腐”一樣,也讀輕聲。仔細觀察“蘑菇”這兩個字,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它們也是形聲字。
師:是的,而且也是上形下聲。我們很快就能記住這兩個字!一起讀好這道菜名。
本課關注漢字特點,重點引導學生關注“菠、蘑、菇”這類形聲字“上形下聲”的特點;關注漢字部首,“燒、烤、煎、煮”等烹飪方法的部首分別是火字旁和四點底,明晰這兩個部首都與火有關。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猜測字義等方法,理清部首本義,梳理形聲字的構字特點,進而舉一反三,助力學生自主系統(tǒng)地識字。
2.剖析構成,主動探究辯分類。“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在第一學段明確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備初步整理字詞的意識,識字課內容應以同結構、同類別的字詞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趣味性的任務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剖析。
師:書上把它們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大家熟悉的菜,還有一部分呢?
生:主食。
師:米、面是我們每天都吃的主要食物。
(播放外國小朋友的語音:哦,原來,中國美食里還藏著這么多文化呀!那這些美食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師:每道菜都有它的烹飪方法。考考你,這兩道美食,你知道它們的烹飪方法嗎?(出示:蒸餃、小米粥)蒸餃的烹飪方法是什么?
生:蒸。
師:后鼻音讀得真準。那小米粥呢?
生:煮。
師:你找到了烹飪方法“煮”。菜單里還提到了哪些烹飪方法?像老師一樣,圈一圈。我們一邊讀,一邊圈,看誰找得又快又準。
(學生找出“拌、煎、燒、烤、煮、爆、燉、蒸、炸、炒”等字)
在認讀菜名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把美食分為“菜”和“主食”兩類。同時,通過“圈烹飪方法”這一任務來剖析每道菜名的結構,讓學生發(fā)現菜名既包含食物名,又包含烹飪方法。兩項學習任務拓展了學生“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思維方式,進而夯實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識字教學要從兒童的學習心理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滿足低年級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的需求,激發(fā)兒童識字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1.真實情境,讓學習主動發(fā)生。設計“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識字內容,選擇適宜的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設計情境時,教師應回歸語文常識,回歸語文學習規(guī)律,立足學生年齡特點,始終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這樣的情境,才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因此,本課設計中,筆者緊扣孫悟空,將這一神話人物請進了課堂,利用標志性建筑“新亞歐大陸橋”,創(chuàng)設了“帶外國小朋友了解中國美食”的情境,展開教學。
師:老師來自常州,今天是我第一次來連云港,你能給我介紹一個連云港好玩的地方嗎?
生:花果山。
師:花果山是個好地方,那里住著手拿金箍棒的孫悟空。瞧,孫大圣來了。
(播放孫悟空的語音:小朋友們好,咱們連云港可是個好地方,不僅有花果山,還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端起點呢!一路上它經過了許多國家,有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今天,這些國家的小朋友通過“新亞歐大陸橋”來到了咱們這兒。就讓咱們做一回文化小使者,帶外國小朋友了解中國文化吧!)
師:瞧,外國小朋友們到啦!快揮揮手和他們打個招呼吧!小使者們,你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帶領外國小朋友一起來了解我們的——
生:中國美食。
師:中國美食城到了,菜單也上了。你能借助拼音把菜單讀準嗎?
2.任務驅動,讓學生深度參與。真實情境貫穿學習始終,有內在聯(lián)系的、開放有趣的學習任務活動才能有效落實任務群的學習要求。
本節(jié)課中,“中國美食我來報”“烹飪方法我來認”“特色美食我推薦”三項任務緊密關聯(lián),螺旋遞升。任務一“中國美食我來報”,同桌合作報菜名,認生字,引導學生將十一道菜名讀準。任務二“烹飪方法我來認”通過圈畫烹飪方法、師生合作說美食、辨烹飪方法等識字活動,感受中國美食的文化底蘊。任務三“特色美食我推薦”指向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用食材貼和烹飪方法的字卡,設計葷素搭配的美食套餐。通過豐富多樣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悟,在感受中國文化魅力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的語文學習。
通過積累、梳理,學生能夠學習到外顯的知識,但如何將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語言文字資料庫,則需展開充分的實踐。
1.以新型學具為載體,將識字與游戲相結合。識字課的練習一般以讀、寫、練為主,為使學生練得有趣、練得扎實,本節(jié)課基于兒童立場,遵循學生認知特點,設計了特色學具“烹飪方法魔術貼”。學具便教利學,學生可反復使用。識字與游戲的結合,指向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生成,讓語文學習真實發(fā)生。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學具——魔術貼。上面的烹飪方法,去掉了拼音,換了個位置,你們還認識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
師:看來這些字你們都認識了。美食城的大廚要做菜啦,你覺得他用了哪種烹飪方法,就像老師一樣,把魔術貼上的這個字舉起來。
師:(出示蛋炒飯的視頻)大廚的烹飪方法是——(炒),找到的小朋友把字卡高高舉起!大廚做了一道香噴噴的蛋炒飯。
師:(出示烤鴨的視頻)這回大廚做的是——(烤鴨),烹飪方法就是——(烤)。找字游戲好玩嗎?現在請同桌合作,一個人報菜名,一個人舉起字卡說出它的烹飪方法。看看哪組同桌說得多,找得對。
2.以協(xié)同合作為路徑,促積累與運用相轉換。語文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任務三“特色美食我推薦”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為外國小朋友設計特色美食套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靈活調取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理解、內化和運用。
(播放外國小朋友語音:聽你們說了這么多美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嘗一嘗啦!)
師:無所不能的孫大圣早就設計好了一套美食套餐,快看!
(播放孫悟空的語音:別急別急,俺老孫早就設計好了。快看!咱們先來一道清清爽爽的“青菜炒香菇”,再來一道香噴噴的“烤鴨”,最后來一碗熱氣騰騰的“蒸餃子”。有葷有素有主食,外國小朋友們一定會吃得很開心。)
師:你們想不想和孫大圣一樣,設計一套美食套餐呢?用上文件夾里的學具和魔術貼上的字,四人小組合作,設計一套美食套餐吧!
《中國美食》一課的教學設計只是一個例子,其他識字課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范式,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路徑。通過結構化梳理、情境化設計、實踐性運用實現“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價值,讓語文課標理念真正落地,讓學生素養(yǎng)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縱瑞怡,江蘇省常州市龍錦小學;朱潔如,江蘇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