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古建筑保護在城市更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探討傳統與現代融合在古建筑保護中的意義與價值,并提出相應的保護策略,強調保護傳統風貌、融入現代功能以及關注居民需求的重要性,旨在為城市更新中的古建筑保護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古建筑;城市更新;城市建設;保護對策
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成為不可避免的話題。古建筑作為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滿足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古建筑保護在城市更新中的意義與策略,以期為未來的城市規劃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古建筑保護在城市更新中的意義與價值
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古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不僅僅是建筑或城市規劃的問題,更是關于文化傳承、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議題。首先,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古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傳統建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通過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古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能夠在保護古建筑的同時,使其與現代城市環境相協調,為歷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公眾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和尊重,還能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1]。其次,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古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有助于塑造獨特的城市特色。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傳統建筑和文化風貌,這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古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可以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和發揚這些特色,使城市更加具有辨識度和吸引力。這樣不僅能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形象,還能增強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2]。最后,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古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古建筑,融合傳統與現代,可以找到一種既保護傳統建筑又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平衡方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有利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還能為現代城市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古建筑保護的現狀
古建筑保護目前盡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首先,從保護意識的角度來看,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但公眾的保護意識仍然相對薄弱。這導致古建筑在城市化進程中經常遭到破壞或不當改造,歷史和文化價值受到損害[3]。其次,在政策法規方面,盡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古建筑,但仍然存在不夠完善、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這導致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開展受到一定的制約,難以有效遏制破壞行為的發生。最后,從資金和技術支持方面來看,古建筑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然而,目前很多地區的保護經費仍然有限,且缺乏專業的保護技術和人才。這使得古建筑保護工作難以全面展開,保護效果也參差不齊[4]。
三、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在古建筑保護與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保護與發展如何平衡是一個核心議題。保護意味著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尊重和維護,發展則代表著現代城市進步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空間利用與功能需求。古建筑往往占據城市中的核心地段,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地段往往成為商業、住宅或其他現代功能區的選址熱點。如何在滿足現代功能需求的同時,保留古建筑的歷史風貌和空間格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其次是經濟利益與文化價值。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城市更新往往追求經濟效益,然而古建筑的文化價值往往難以直接轉化為經濟利益。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確保對古建筑的有效保護和傳承,是另一個需要平衡的問題[5]。最后是現代技術與傳統風貌。在古建筑保護過程中,現代技術的運用可以提高保護效果,但也可能破壞古建筑的原有風貌。如何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修繕和維護,同時保持其傳統風貌,也是一個需要平衡的問題。
四、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策略與方法
(一)保護與修繕: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在古建筑保護工作中,保護與修繕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這一過程不僅要求我們對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有深入了解,還需要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保護技術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技藝是古建筑修繕的根基。這些技藝經過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實踐經驗。例如,傳統的木雕、磚雕、石雕等技藝,都是古建筑修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技藝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修復古建筑的損壞部分,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歷史風貌和特色。然而,僅僅依靠傳統技藝是不夠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現代建筑技術的發展,需要將這些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以更好地保護和修繕古建筑[6]。利用現代技術,如數字化掃描、3D打印、虛擬現實等,可以更精確地了解古建筑的結構和細部特征,為修繕工作提供更為準確的數據和依據。同時,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也可以提高修繕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如使用高強度材料加固古建筑結構,使用防水防腐材料保護古建筑表面等。在結合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風貌和特色。這要求在修繕過程中要尊重歷史、尊重傳統,避免過度改造或破壞古建筑的歷史特征。
(二)功能改造:傳統空間與現代功能的融合
古建筑作為歷史的見證,其內部空間往往承載著傳統的使用功能。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傳統空間的功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因此,在保護古建筑的同時,如何將其傳統空間與現代功能相融合,成為古建筑功能改造的核心議題。
首先,功能改造需要尊重古建筑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意味著在改造過程中,應盡可能保留古建筑的原有結構和風貌,避免對其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同時還需要深入研究古建筑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其空間特點[7]。
其次,功能改造需要關注現代功能需求,包括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社會發展對城市空間的新要求。在改造過程中,應根據現代功能需求對古建筑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使其既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又能保持其歷史特色。為了實現傳統空間與現代功能的融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第一是空間重塑。對古建筑內部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和布局,使其適應現代功能需求。這包括改變空間分隔、調整空間比例、優化流線設計等。第二是功能置換。將古建筑的傳統功能替換為現代功能,如將傳統的居住空間改造為文化展示空間、藝術工作室或商業經營場所等。第三是技術更新。通過引入現代技術設備和服務設施,提升古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舒適度,例如在古建筑內部安裝現代化的照明、空調、安防等設備。第四是文化挖掘。通過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將其與現代功能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空間,例如在古建筑內部舉辦文化展覽、藝術表演等活動。
最后,功能改造需要注重可持續性和長期效益。在改造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資源利用、能源消耗、環境影響等因素,采用綠色、環保、節能的技術和材料,同時關注古建筑的長期保護和發展,為未來的傳承和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環境協調:傳統風貌與現代城市景觀的融合
古建筑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其傳統風貌往往代表著特定時期的建筑風格和審美觀念。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現代城市景觀不斷涌現,傳統風貌與現代城市景觀之間的融合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首先,環境協調要求我們在保護古建筑傳統風貌的同時,考慮其與周邊現代城市景觀的整體協調性。這意味著在規劃和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古建筑的建筑風格、色彩、材質等因素,以及其與周邊環境的空間關系,確保古建筑能夠和諧地融入現代城市景觀中。
其次,為了實現傳統風貌與現代城市景觀的融合,可以采取多種策略和方法。例如:在古建筑周邊設置過渡性空間,如綠化帶、廣場等,以緩解新舊建筑之間的視覺沖突;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對古建筑進行修繕和維護,使其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具備現代氣息;通過景觀設計手法,如設置水景、燈光等,增強古建筑與現代城市景觀的互動性和吸引力。
再次,環境協調還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護古建筑的同時,需要充分考慮城市的生態環境、交通狀況、人口密度等因素,確保古建筑與現代城市景觀的融合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在規劃過程中應避免過度開發古建筑周邊區域,保持其生態平衡;優化交通流線,減少對古建筑周邊區域的交通壓力;通過社區參與和公眾參與等方式,增強公眾對古建筑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支持[8]。
最后,環境協調需要相關部門、專家和公眾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相關部門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為古建筑保護和城市景觀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專家需要發揮專業優勢,為保護和融合工作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和建議;公眾需要增強對古建筑保護和城市景觀建設的認識和參與度,構建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圍。
(四)營造氛圍:深化社區參與與提升公眾意識
在古建筑保護工作中,社區參與和公眾意識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關系到保護工作的成功,還直接影響著古建筑與城市文化的持續融合。社區是古建筑的直接守護者,其居民往往與這些建筑有著深厚的情感聯系。因此,社區參與是古建筑保護工作的基石,深化社區參與和提升公眾意識是關鍵策略,需要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方法和活動來激發居民對古建筑的興趣和責任感,使其成為保護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首先,要培育社區保護文化。如:可以組織定期活動,如古建筑導覽、歷史講座、手工藝品制作工作坊等,從而加深居民對古建筑及其背后文化的理解;建立社區論壇,提供平臺讓居民可以交流關于古建筑保護的想法、經驗和建議,從而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鼓勵居民參與決策,讓居民參與古建筑修復和維護的決策過程,增強他們的參與感,確保保護工作更符合當地文化和實際需求。其次,要利用媒體和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如:創建社交媒體群組,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創建關于古建筑保護的群組或頁面,發布最新消息、活動信息和保護知識,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開發關于古建筑保護的互動應用或游戲,讓公眾在娛樂中學習和了解相關知識;設計并分發宣傳冊、海報、視頻等多媒體材料,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示古建筑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再次,要建立合作與伙伴關系。如:與學校、大學等教育機構合作,開展古建筑保護主題的教育課程和研究項目,培養下一代保護者;與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合作,共同舉辦展覽、講座和活動,擴大公眾接觸和了解古建筑的機會;爭取相關部門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為社區參與和公眾意識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要凝聚大眾力量。如:創新激勵機制,設立古建筑保護獎項,表彰在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社區和個人,激勵更多人參與;提供志愿服務機會,建立古建筑保護志愿服務團隊,為公眾提供參與古建筑修復、維護等實踐活動的機會;為社區居民提供古建筑保護相關的培訓和教育資源,提升他們的保護技能和文化素養。通過實施這些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深化社區參與和提升公眾意識,構建全社會共同關注古建筑保護的良好氛圍,這將為古建筑的長期保存和文化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結語
通過對古建筑保護在城市更新中的角色與策略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可以看到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尊重和保護古建筑的歷史風貌,同時融入現代功能和元素,才能真正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未來,我們期待更多的城市更新項目能夠關注古建筑保護,讓歷史與現代在城市中交相輝映,共同書寫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段利強.中小城市古建筑文物保護原則、問題及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1):105-107.
[2]陳良,章曌杰.城市發展背景下古建筑保護的法律對策研究[J].城市建筑,2021(19):99-102.
[3]郭海燕.城市化背景下中國古建筑保護與傳承的對策淺析[J].新型城鎮化,2022(12):87-89.
[4]鄭小明.新時代背景下閩北文物古建筑保護工作的策略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1):34-37.
[5]唐麗,劉雨薇.基于新媒體技術下的古建筑傳承與保護:以樂山古建筑為例[J].科技風,2023(2):156-159.
[6]王亞雯.古建筑保護中的數字化技術探究[J].建筑與裝飾,2023(12):7-9.
[7]于汶濤,申彤.城市更新背景下古建筑保護數字化應用[J].新型城鎮化,2023(4):69-71.
[8]徐挺.城市化進程中古建筑保護的制度困境及出路探索[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1(2):1 922.
作者簡介:
陳娟,福建省文物保護中心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古建筑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