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金洪艷,2000年生,浙江衢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摘 要:短篇小說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重要的語篇類型。本教學設計以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圣誕頌歌》為課例,在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采用介紹背景知識、預測文本信息、梳理故事情節等方法,幫助學生明確主題意義、提煉結構化知識、分析語言特點和挖掘作品思想寓意;并從語篇研讀、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探討高中英語短篇小說的閱讀教學設計。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高中英語;短篇小說;閱讀教學設計;文本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8-0131-07
在高中英語教材中,短篇小說因其情節精彩、主題多樣、寓意豐富,深受學生喜愛。短篇小說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提升學生文化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以往的短篇小說教學中,教師多憑個人喜好選擇材料和安排教學,未能深入研讀語篇,缺乏對語篇育人價值的挖掘[1]。課堂中,教師常將自己對語篇的研讀結果講授給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與語篇產生真正的互動。并且,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只關注教和學,沒有建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有機評價體系[2]。為此,本文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視角出發,優化短篇小說閱讀教學設計,以期發揮短篇小說的育人價值。
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學生圍繞主題意義,依托語篇,基于已有知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學習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3]。在開展短篇小說閱讀教學時,教師要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目標,開展邏輯關聯、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小說文本,探討故事背后的思想寓意,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短篇小說閱讀教學思路
(一)深入研讀語篇
語篇承載學習內容,只有深入解讀文本,才能把握好核心教學內容,確保學科育人的目標在活動實施中得以落實[4]。英語短篇小說屬于敘事類文本,教師要認真分析小說中的環境、人物、情節、語言風格等要素,從主題、內容、結構、語言和內涵等維度研讀語篇,明確主題意義,提煉結構化知識,分析語言特點,挖掘小說的思想寓意、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還應充分考慮每一類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對活動觀中三個層次的活動,不一定要在一節課里全部完成,而應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情況靈活設計和安排[5]。教師要給足學生閱讀文章的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獲取、理解、內化文本信息。
(二)確定育人目標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短篇小說有著豐富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主題,具有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它往往描繪常見的、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段,在其蘊含的巨大心理沖突中,刻畫和反映某一復雜的社會現象,引發人們的思考。教師應該基于語篇研讀,圍繞主題意義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將育人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細化,并將育人目標融入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小說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把握小說的思想寓意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反思現實生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三)設計學習活動
短篇小說內容寫實,描寫生動,結構巧妙,內涵豐富。在短篇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精準把握課堂的核心內容,圍繞主題語境,設計邏輯關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學習活動,將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學習策略等課程六要素有機整合在一起,從而促進語篇的信息輸入,推動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有機轉化。
(四)建立評價體系
教師要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評價意識,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活動,同步設計對應的評價活動,將課堂評價落實并貫穿于教學始終[2]。在課堂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根據學生在回答問題、小組討論、闡述觀點、展示作品等環節的具體表現,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學習困難,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反饋,以此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標。
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短篇小說閱讀教學實踐
本文以北師大版《英語》必修一第三單元Literature Spot:A Christmas Carol(《圣誕頌歌》)為例,從語篇研讀、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探討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短篇小說閱讀教學設計。
(一)研讀語篇
《圣誕頌歌》是英國偉大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小說以19世紀英國社會為寫作背景,埃比尼澤·斯克魯奇(Ebenezer Scrooge)是一個虛構人物,他是故事中吝嗇的主人公。埃比尼澤·斯克魯奇積攢了很多錢,但他卻不舍得為職員的爐火添加一塊煤,他的侄子(Marley)好意邀請他參加圣誕夜晚會,他卻認為侄子是為了占他的便宜而推辭,社會活動者請他為窮人施舍一點食物,也被他無情地拒絕。在圣誕夜里,他被三個圣誕精靈造訪,“過去之靈”讓他看到自己孤單落寞的童年生活和他因女友貧窮而拋棄女友的情景;“現在之靈”把他帶到他下屬家的圣誕聚會上,雖然下屬家的晚餐簡陋,大家卻溫馨幸福;“未來之靈”讓他看到他去世后無人傷心的景象。這一切漸漸喚醒了他的同情、仁慈、慷慨和愛心,讓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后悔不已。第二天早上,他主動拜訪外甥,資助窮人,給雇員加薪。他在樂善好施中體會到了圣誕節的真正意義,也治愈了自己。
該小說屬于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的做人與做事主題群,其主題意義涉及優秀品行、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作者通過想象、對比等寫作手法,描繪了主人公在圣誕夜之前與之后的行為變化和性格變化,也由此引發了人們對金錢與人性的思考:施舍比接受更令人快樂,作者也表達了對窮人的同情,對善良、仁慈、慷慨等人性美德的贊美。
值得注意的是,北師大版的文學選修材料均是英文經典小說的簡寫版,這就導致某些情節的描寫太過簡單,對人物和情節的描繪不夠具體,這可能會影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對文章主題意義的把握。比如,《圣誕頌歌》原版小說對主人公的童年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埃比尼澤·斯克魯奇之所以成長為一個自私吝嗇的人,可能是因為他有一個孤單寂寞的童年。然而,在簡寫版的教材中,對此只以 “Scrooge saw himself as a boy at school”簡單地進行說明。因此,本文在設計教學時,從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中截取視頻片段作為補充,使學生對小說內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分析學情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客觀地分析學情,因為學情分析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在本單元,學生通過前面課時的學習,已經了解了圣誕節的慶祝方式,也積累了相關的主題詞匯、語言表達和基礎知識,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較好的語言基礎,學生能夠較快地進入新的語篇學習之中。但是,學生平時對文學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說的接觸較少。為此,教師要做好背景介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意義。
(三)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與學活動的重要依據?;谡Z篇研讀和學情分析,本文遵循活動觀的三個層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依據時間順序梳理小說的結構和情節脈絡,分析主人公的情緒變化;借助思維導圖分析和呈現主人公的行為變化和性格變化。
2.找出主人公愿意做出改變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
3.基于輔助信息,深入解讀人物。
4.與組員合作,就文章主題選擇支持的觀點進行討論和展示,并對其他同學的表現給予合理評價。
5.加深對中西文化的理解。
(四)設計教學過程
1.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設計
學習理解類活動是活動觀實施的第一步,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3]。教師應圍繞主題語境,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情境,利用標題或插圖,在讀前引導學生預測情節或人物關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通過略讀、精讀等方法了解文本內容后,利用思維導圖等手段引導他們梳理和整合故事情節,嘗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明確小說的主題。
【教學片段1】解讀背景,預測內容(感知與注意,4分鐘)
上課伊始,教師提問:“What are the common things that you think of for Christmas?”以問題為切入點,激活學生關于圣誕節的背景知識和經驗。在學生說“Sing Christmas songs”時,教師引出小說標題中的生詞carol。
接著,教師向學生呈現19世紀英國社會窮人慶祝圣誕節的圖片,這會與學生預想中歡樂的圣誕場景產生沖突,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也借此對英國當時的歷史背景作簡單介紹,為后續活動做鋪墊。隨后,教師呈現小說標題,并告知學生小說的創作背景是19世紀的英國?;谛≌f標題和創作背景,教師提問:“What kind of story do you think the novel is?”鼓勵學生大膽預測小說情節。
設計意圖:教師喚醒學生的背景知識、解讀關鍵詞和鋪墊小說創作背景,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讀文本,并利用圖片和標題激發學生預測情節、閱讀小說的熱情。在師生互動和提問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回答表現,了解學生對小說情節的預測情況,并給予及時的引導。
【教學片段2】梳理情節,整合信息(梳理、概括與整合,8分鐘)
小說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主人公在圣誕夜前后的行為變化和性格變化。因此,小說在結構上可按時間分為三個部分:圣誕夜前,圣誕夜中,圣誕夜后。
小說情節通常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部分組成[5]。圣誕夜前對主人公自私吝嗇的描寫是小說的開端部分;發展部分是外甥和三位圣誕精靈的來訪;高潮是主人公看到自己的死亡并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后悔;最后,主人公做出改變是小說的結局。教學時,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沉浸式地閱讀文本,初步感知小說內容。閱讀完后,教師利用故事山情節圖(如下頁圖1所示),引導學生梳理小說的情節發展,分析主人公圣誕夜前后的情緒變化,為后續深入剖析其性格變化做鋪墊。
在清楚小說的情節脈絡后,教師讓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分析主人公圣誕夜前后的行為變化與性格變化,并繪制思維導圖(如下頁圖2所示)對信息進行概括與整合。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學生通過梳理小說的情節發展脈絡、厘清人物的行為變化和性格變化,初步感知小說關于“金錢、幸福與人性美德”的主題。同時,故事山情節圖和思維導圖的運用,使得零散的信息整體化、條理化、可視化,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信息間的關聯,形成結構化知識[7]。教師從學生完成的故事山情節圖和繪制的思維導圖中,了解他們關于小說情節發展的清楚程度和對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并在學生歸納提煉信息遇到困難時及時提供幫助。
2.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設計
應用實踐類活動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3]。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鏈、繪制氣泡圖、開展描述、闡釋、分析與判斷等活動,讓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語篇內容,進一步探究短篇小說的主題意義,分析與闡述人物發生變化的原因,解讀人物形象,明晰作者的情感態度[8]。
【教學片段3】闡述原因,反向思考(描述、闡釋與內化,4分鐘)
在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讀人物形象后,教師讓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容,找出主人公愿意做出改變的原因,完成氣泡圖(如下頁圖3所示),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闡釋。
毫無疑問,小說一般都有一個十分美滿的結局,這源于主人公愿意做出改變。基于此,教師讓學生反向思考:What would be Scrooges density if he was unwilling to change?學生能夠很容易得出答案,即:(1)He would wear chains and could never be in peace like Marley after death;
(2) Nobody would be sad about his death;
(3)He would be chained to money and remain lonely and unhappy to the end of his life.
設計意圖:通過挖掘小說細節內容,教師讓學生概括主人公愿意做出改變的原因,由此內化知識和語言。在此基礎上,對同一文本的多視角解讀可以讓學生產生不同的體會和理解,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9]。因此,教師讓學生反向思考,通過對比兩種結局,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為人慷慨,樂于助人,同情他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收獲快樂,治愈心靈。教師從學生完成的氣泡圖和對
得分:_____ 8.手勢恰當(10分) 9.整體印象(10分) 合作 10.分工得當(10分) 該項
得分:
_____ ]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聯系自我、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感和態度,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實現價值觀的深度內化。教師也可以借此把握學生的價值傾向,并給予積極的引導。在這一活動中,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評價。教師基于學生的討論和展示表現,以及學生互評的情況,把握學生對價值觀的內化程度,判斷學生是否從小說和人物身上獲得積極的人生啟發。
【教學片段7】思考寓意,深化認知(批判與評價,5分鐘)
教師向學生再次呈現主人公行為與性格變化情節,通過斯克魯奇前后的劇烈反差,引導學生探討圣誕節的真正含義:What is the true spirit of Christmas?教師使用以Christmas的9個字母開頭的形容詞(圖4)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圣誕節不只是簡單的慶祝新年到來的活動形式,還包含著和諧、歡樂、仁慈、同情、關愛的精神。
圖4
最后,教師以“節日帶給人們的美好精神有什么異同?”這一問題為橋梁,站在文化層面引導學生探討中西文化觀念的異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多元文化視角。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小說所承載的價值觀等具有深刻內涵的內容,深化對主題意義的認知和理解,提升文化意識,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汲取文化精華,促進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同步發展。
從英語學習活動觀出發,對短篇小說閱讀教學過程進行整體設計。首先,教師在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中,要以主題為核心,創設情境,鋪墊背景,預測信息,梳理情節,整合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實現語篇的信息輸入;在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中,教師應帶領學生進一步圍繞主題意義,與小說本身、與人物、與他人、與自己深入交流,鞏固知識,深化理解,內化所學,實現信息的初階輸出;在超越語篇的遷移創新類活動中,通過遷移情境,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深挖小說承載的文化和價值觀,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感和態度,從中獲得優秀的品質和正確的人生態度,汲取文化精華,實現信息的高階輸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最終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健,張金秀.課程視野下的高中英語短篇小說閱讀教學探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44(12):13-19.
[2]蔣京麗.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的教學實踐:價值、問題與建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45(8):1-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王薔.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Z].北京師范大學,2018-5-8.
[5]張秋會,王薔,蔣京麗.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42(1):1-7.
[6]張昊.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故事類文本閱讀教學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3(2):25-30.
[7]賀小平.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S1):182-183,188.
[8]鄭津.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短篇小說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3(1):49-54.
[9]莊志琳,沈萃萃,唐明霞,等.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材料處理:解讀與使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10]馬曉磊,張強.“學—思—悟”框架下的初中英語小說閱讀教學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2):43-48.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