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賀少中,1979年生,湖南湘鄉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
摘 要:當前中職鄉土文化教育在教材資源、師資力量及學生文化認同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師應實施針對性的改革,深層次開發教材內容,通過項目式學習方法創新教學,加強專業研修,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從而推動鄉土文化在中職語文教育中的深入融合,實現中職教育高質量的發展。
關鍵詞:鄉土文化;中職語文;要素整合;革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8-0114-04
鄉土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獨特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它是中職生了解自己所處社區、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新興文化的崛起,鄉土文化的生命力似乎在慢慢消逝。作為中職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重新激活鄉土文化的生命活力。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和優化鄉土文化元素,將鄉土文化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對鄉土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維系鄉土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進而傳承和弘揚優秀鄉土文化。
一、中職語文教材中鄉土文化的融合情況分析
中職語文教材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中職生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同時兼顧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培養。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深入分析中職語文教材的特點與結構,整合與優化教材中的鄉土文化元素,并根據教學需要呈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一)教材特點與結構
“文化傳承”是語文學科素養非常關鍵的現實指向之一。中職語文教材在內容上的綜合性體現了對中職生人文素養的全面培養,貼合了中職生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強調受教群體文化底蘊與思辨素養的建構。廣西目前所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主要由“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部分組成。在新版教材的編排中,傳統的文體組元模式被模塊化的結構所取代。基礎模塊特別設置了“語言語感”“中外作品選讀”“古詩文”以及“閱讀研討”等多個專題,而涵蓋傳統文化內容的部分大約占據了總學時的六成,充分展現了語文學科在育人價值上的重要地位[1]。
(二)鄉土文化元素的整合情況及呈現方式
在內容設計上,教材內容通常包括地方歷史、民俗、方言、傳統藝術等鄉土文化相關內容。這些內容既有直接的文本介紹,又有課后活動、項目學習等互動形式呈現,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理解和體驗本土文化。此外,教材中對鄉土文化的呈現還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的融入。如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如視頻、互動軟件等,使鄉土文化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以中職語文一年級教材《景泰藍的制作》一課為例。景泰藍作為中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工藝,匯集了多種類型的審美理念。《景泰藍的制作》一文通過詳細介紹景泰藍的制作工藝,不僅傳播了地方文化,而且展示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一是詳細描述了工藝技術。文章通過對景泰藍制作流程的詳細描述,如選材、打底、鑲嵌銅絲、上色等步驟[2],向讀者展示了這一工藝的復雜性和精細性,不僅讓讀者對景泰藍有了直觀的了解,而且提高了讀者對這一工藝的認識和尊重。二是深層次體現了文化價值。文章通過講述景泰藍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如景泰藍的起源、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皇家文化中的應用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三是對標職業教育實際情況。在現代社會,很多傳統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文章通過展示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強調了技藝傳承的重要性,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二、鄉土文化教育的不足之處
鄉土文化是文化多樣性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鄉土文化教育的不足之處,對教師理解教材和推動教材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鄉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材內容、教學資源及師資力量不足
鄉土文化教育在教材內容、教學資源與專業教師方面面臨嚴峻挑戰。一是教材編排問題。在現行的中職語文教育體系中,教材的設計更側重于全國統一的標準,采用統一編排的形式,缺乏本土性。這種教材編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接觸和理解本土文化的機會,導致他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識和理解明顯不足,且這種趨同化的教材設置限制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和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二是資源缺乏系統性。鄉土文化的有效傳承需要豐富多元的資源,如地方志、民俗資料、方言錄音等,而這些鄉土文化教學資源通常是分散的,缺乏有效的整理、標準化處理和可訪問性,如此就削弱了鄉土文化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三是師資力量薄弱。中職教師隊伍在年齡、學歷、經驗、專業類別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現象[3]。現有的教師往往缺乏對鄉土文化的深入研究,缺乏專業培訓的機會,難以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二)學生文化認同尚未到位
人類意識形態在演進過程中既吸取了同質文化、本土文化的核心意蘊,又選擇性地滲透了異質文化的先進思潮。造成學生文化認同不到位這一現象的原因需要從社會變遷、教育環境、心理發展等多個維度進行考量。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部分產品生產凸顯出“文化流水線”[4]的趨勢,受教群體在不斷接觸國外文化和思潮的過程中,逐漸淡忘或忽視本土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本土文化的介紹通常是淺嘗輒止,缺乏深入探討和實際體驗,且學校教育在內容上更偏向于宏觀的國家歷史和文化,而忽略了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地方鄉土文化;家庭和社區在文化傳承上的疏忽,加上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點,共同導致了學生對地方鄉土文化認同的缺失。
(三)傳統與現代價值觀不統一
在教育學領域,鄉土文化教育的核心挑戰之一便是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碰撞。這一現象在學科體系的演變過程中尤為突出,涉及經典與現代理論的交匯、知識更新與社會需求的適應,以及不同教育觀念的辯證統一,造成了課堂價值觀[5]、個體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等層面的沖突。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傳播機制之間的差異,又加劇了教育學科在適應社會變革、傳遞文化價值觀中的挑戰。這是教育學科體系應當關注和回應的時代課題。
三、中職語文開展鄉土文化教育的途徑
中職語文教育融入鄉土文化元素的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鄉土文化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智慧,是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和增強身份認同的重要源泉。然而,傳統的鄉土文化面臨著被邊緣化和被遺忘的風險,中職語文教師應發揮積極的引領與融合推動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以利于傳承優秀傳統鄉土文化。
(一)教學內容層面的整合:深度開發教材
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深入分析教材,并建構相關指標體系來檢驗實效[6]。教師在二次開發中職語文教材時,應強化課程整體規劃意識,整合課堂教學、課外閱讀、語文實踐活動及選修課程,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探討進而真正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教學內容層面。語文作為理解文化的基礎工具,其學科核心素養根植于語言的深入理解和文化傳承[7]。然而,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學習語文往往局限于語法、語音等方面,而忽視了語言的文化層面和歷史層面。教師應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依據知識性、趣味性和傳承性的原則,通過選修課程和語文實踐活動,引入關于漢字造字法、成語、對聯、修辭、回文詩等專題,旨在加強母語的教化作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漢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其次,情感審美層面。教師應提煉關鍵詞,指導學生領會中國古詩文和現代文中的鄉土意識、文人氣質和自然情懷,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并結合中職新版語文教材中增加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相關內容,通過群文閱讀和比較閱讀等方法,引入“快速默讀、視讀”等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與閱讀質量[8],引導學生從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中發現共同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價值。再次,引入語文專題。教師應強化與中職教育相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如職場溝通、職業文書寫作等,整合文學、歷史、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與中職教育專業課程相互補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聚焦職業導向的地方歷史與文化。教師在講解區域文化時,不僅要介紹地方名人的生平,還要突出他們的職業成就,如企業家的創業經歷、工匠職業技能的發展,以激發學生對職業技能的追求。同時,探討地方歷史與職業發展的關系(例如地方產業的興衰與就業機會的演變等),并加入實用性的民俗知識學習,傳授傳統節日食品或手工藝品的制作技術,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
(二)教學方法層面的創新: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將不同學科和主題相互關聯,使學生在實際項目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9]。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項目式學習強調將鄉土文化融入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土文化,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文技能和職業素養。一是項目主題的選擇。教師應深入研究當地的鄉土文化,包括民俗、傳統工藝、習俗等,以找到富有代表性和深刻文化底蘊的項目主題。同時還應選擇能夠引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主題,如傳統民間故事的現代演繹,或鄉村風物畫的創作與展示。二是多維度項目設計。教師應明確項目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評估標準,選擇與學生家鄉相關的鄉土文化項目,如當地傳統節日、地方歷史事件、民間故事等,確保選定的項目既與中職語文教學目標相符,又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結合,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和職業素養的提升。三是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撰寫文檔、制作演示材料、進行口頭表達等,在貼合項目需求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提升語文能力。四是學生實踐與項目評估。教師應對學生參與實踐的項目進行全方位評估,包括采用研究、采訪、文獻閱讀等方式,以收集與鄉土文化項目相關的信息,并多方面反思項目的運作實效。
(三)師資培訓層面的強化:教學專題研修
為全方位提升中職教師素質,可開展一系列契合中職生特點、融入跨學科跨領域跨層次教師、穿插校本培訓、聚焦本土文化底蘊、以具體案例引出主題的研修培訓[10]。一是鄉土文化基礎知識培訓。以“鄉土文化的概念、內涵、歷史發展、地域特點”為主題,采取專家講座、文獻研究、鄉村考察、座談會等形式開展教師鄉土文化基礎知識培訓,要求參訓教師撰寫一份關于本地鄉土文化的研究報告。二是進行鄉土文化融合教學設計。采取“教學設計研討、實例分析、課程評估標準制訂”等方式,鼓勵教師設計一個包含鄉土文化元素的課程單元,并制訂教學計劃。三是鄉土文化融合教學實踐。采取“教學實施、同行評課、學生反饋、教師自評”等方式,安排新授課,將設計好的課程單元教授給學生,收集多方反饋,并著力提供教師參加鄉土文化考察、研究項目和教育活動的機會。四是培訓結業。教師提交課程設計、教學計劃、學生作品以及課堂錄像,審核評估后完成結業。
(四)學生實踐層面的傳承:感受、踐行與分享
學生既是載體又反映了文化傳承需求。一是田野調查和考察。組織學生前往當地鄉村或小鎮進行田野調查,了解其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信息。學生可以通過采訪當地居民、拍攝照片、記錄日記等方式收集資料,以親身體驗和觀察全面感受鄉土文化的真實性。二是積極參與鄉土文化節慶活動,親身感受和體驗鄉土文化的精髓,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學生應分析節慶活動的起源、意義和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當地的歷史、價值觀和社會結構,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鄉土文化認知。三是展示和分享鄉土文化。組織學生開展鄉土文化展示和分享活動,讓他們將所了解到的鄉土文化信息通過展板、演講、小品演繹等方式進行展示與分享。四是制作手工藝品。鼓勵學生參與鄉土文化相關的藝術和手工藝品制作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傳統的工藝技巧,制作傳統的手工藝品,如陶器、織物、面具等,仔細分析這些手工藝品如何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五是進行鄉土文化主題的展覽和演出。組織學生策劃并參與鄉土文化展覽和演出,可采用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或戲劇表演等方式,展示他們調研鄉土文化的成果,呈現鄉土文化的多樣性。
中職語文教材中鄉土文化元素的整合與改革,要注重教材的設計和內容的選擇,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相契合。同時也要轉變觀念,充分了解本地文化,引導學生深入開展鄉土文化的研究和積極參與鄉土文化實踐活動,主動參加研修培訓,以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燁.廣西現行外研社版中職語文教材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
[2]張笑楠,孫倩男,曹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工藝的價值闡釋研究初探[J].藝術教育,2022(8):209-212.
[3]陳鋒,劉大軍,陳瓊珊,等.近5年中職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述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7):74-81.
[4]沈壯海,王紹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J].思想理論教育,2014(3):15-21.
[5]符太勝,王培芳.論多元價值觀背景下的課堂價值觀沖突[J].思想·理論·教育,2005(23):45-48.
[6]張莉,李西營.中小學教材二次開發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10):15-19.
[7]潘曉東.中職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廣西教育,2020(26):74-76.
[8]謝云芳.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7(33):28,30.
[9]李雪靜.開展項目式學習,推動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以《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0):37-39.
[10]鄭娟.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