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宏偉 胡衛東
*本文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一般項目“融合育人的范式構建與區域實踐變革研究”(A202101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1-23
作者簡介:顧宏偉,上海市金山區教育工作黨委書記;胡衛東,上海市金山區德育發展中心主任。
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金山教育發展的時代選擇。通過明晰價值追求、注重科研賦能、實施協同聯動、構建實踐范式、探索校本特色等政策助推,為區域教育變革注入“新動能”。立足元素“集成”, 圍繞“課程研發中理念、資源與可行性相集成”“教學變革中價值、策略與發展性相集成”“教師培育中素養、情懷與專業化相集成”“機制建設中戰略、動能與可持續相集成”等路徑,營造了區域教育變革“新生態”。以價值為向度,從戰略、機制優化、可持續發展視角,形成“內部聯動”“外部協同”“內外聯合”區域變革新機制。
關鍵詞:五育融合;新時代;區域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4-0008-06
邁進教育變革的新時代,基礎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新階段。新時代需要教育思考如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挑戰,如何服務國家各種人才培養的需要。全國教育大會后,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2023年,《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強調要“更新教育理念,轉變育人方式,切實提高育人水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已然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政策導向和現實訴求。
長期以來,金山教育始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追尋在“問道”路上。我們認識到,區域教育變革必須加強整體設計。1998年撤縣建區后,提出“城鄉一體,走向科學”教育發展思路;2005年,把“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建設充滿智慧的金山教育”作為發展主題;2010年形成“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2015年,“讓課程改革更深入,讓學習經歷更豐富,讓師生關系更和諧,讓教育服務更優質”成為金山教育總要求;2018年,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與華東師范大學聯合舉辦“德智體美勞融合育人”——新時代基礎教育創新發展論壇,提出了以“五育并舉、融合育人”(以下簡稱“五育融合”)理念開展實踐變革,重塑金山教育樣態的發展戰略,以此回應“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等時代教育命題。2020年,金山教育局與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華東師大基教所”)開展合作共建,先后出臺了《金山區關于進一步深化“五育融合”的實施意見》《金山區“五育融合”發展行動綱要》,形成“金山路徑”的發展愿景,確立了以“五育融合”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和行動指南。
一、政策助推,為區域教育變革注入“新動能”
區域教育實踐變革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其改革價值與目標的實現需要借助強有力的策略助推。
(一)明晰價值追求
教育始終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導向的,“五育融合”把準了新時期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引導校長、教師建構起“融合育人”的基本認知和主動意識,是駛向教育變革“新航向”的指引。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徑:一是梳理區域教育發展歷程,解剖典型案例,體會走向“五育融合”的時代必然;二是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具體問題,探索“五育融合”的實施路徑;三是舉行“五育融合”研討會,凝聚智慧力量,營造“五育融合”的發展氛圍;四是開展專題培訓。近3年來共組織20多場專題研修,提升了教師對“五育融合”的認識和實踐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研討,逐步理解、內化“五育融合”的問題起點和價值追求,樹立起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優質教育觀”。
(二)注重科研賦能
“五育融合”是區域教育變革的一種創新形式,金山教育注重以科研賦能發展,在探索的各個階段堅持以行動研究破解實踐難題。第一階段以“1+6+X”項目研究啟動?!?”為綜合性項目,以某一領域為抓手引領學校整體發展;“6”指領域項目,指在課程(學科)、活動、實踐、文化、管理、協同育人某領域推動發展;“X”指跨領域項目,多領域協同推進學校發展。第二階段以“龍頭課題”引領攻關,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融合育人范式構建與區域實踐變革”研究為抓手,著力對“一育引領,諸育融合式”“教材教學式”“實踐活動式”“學習空間式”四大范式開展研究。第三階段以“大課題、小課題”聯動突破。發布《金山區“五育融合”項目研究指南》,從學校治理、課程教學、隊伍建設、教育評價、勞動教育等9大領域推出40多個微項目,將研究的觸角拓展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通過啟動時期的項目推動、攻關階段的范式研究、深化過程的環節突破,我們不斷清晰了“五育融合”的內涵價值、理論邏輯,構建了“五育融合”的實踐范式和教學基本特征,并勾勒出“五育融合”型教師的整體畫像,創新了系列推進機制等,使學校、教師在研究中破題前行。
(三)實施協同聯動
區域實踐變革需要治理體系保障。我們以“協同聯動”“循環迭代”為核心,推動“五育融合”區域教育實踐變革。建立四“軸”聯動機制,具體為:華東師大基教所專家團隊“方向引領、理論指導”,行政部門“整體設計、政策保障”,業務部門“組織協調、專業支持”,學校和教師“落實措施、變革實踐”。
區域實施種子計劃,組建了種子基地和種子校長、種子教師、種子家長隊伍,形成共學、共研、共建、共享機制。打通學校、家庭、社會邊界,建立起以“家庭教育促進會、青少年體育工作辦公室、學校少年宮聯盟、青少年實踐活動中心、勞技學?!钡葹榇淼男滦汀拔逵眳f同平臺。開展“五育融合”3年總結性評估活動,總結和凝練“五育融合”變革經驗,明晰學校在改革中逐漸形成的特色或獨創之處以及存在的問題,指出和策劃學校未來達成的變革方向。
(四)構建實踐范式
構建范式是推動區域“五育融合”發展的有效方式。我們通過“五育融合”與地域文化的關系、與實際育人的方式、與教育要素的關聯多維度比對,逐漸形成了“特色引領型”“課程變革型”“學習空間型”等學校發展范式,并演化出“一育帶全式”(指圍繞德智體美勞“某育”,賦予其更多內涵和意義,實現學校教育的整體構建,推動辦學特色發展的一種樣式),“文化浸潤式”(指基于學校文化而形成的強大的融合、融化能力,對學校教育理念、教學策略、育人氛圍等實現整合與孵化的一種樣式),“單學科融合式 ”(指在學科教學中,以學生的“全面性”“發展性”為價值導向,注重開發課堂教學的多元育人價值以及學生個體內在經驗的持續性意義建構的一種樣式),“跨學科融合式 ”(指在跨學科教學中,圍繞主題、項目、任務等,以“五育融合”實踐的一種樣式),“實踐育人式 ”(指在實踐體驗、實際操作等中以“五育融合”獲得知識、能力增長和情感、經歷的一種樣式),“職業體驗式”(指在社會參與和職業體驗中以“五育融合”感受知識、能力、情感交織演進的一種樣式)等范式,以此引領區域學校實踐“五育融合”,在實踐與凝練范式雙向互動中實現“五育融合”的螺旋式發展。
(五)探索校本特色
區域教育實踐變革要求學校結合實際,立體化、多元化、有差異地推進。在實踐中,我們采用了種子學校實驗、示范,準種子學校操作、發展,非種子學校模擬、推廣的推進方式,使區域“五育融合”的實踐凸顯了校本特點。如在課程建設中,不同學校先后開發出“藝術育人”“以球育人”“銀杏文化育人”“中醫藥文化育人”“以石育人”“生態科技育人”等具有學校特色的建設路徑。在課堂教學探索中,涌現出“藝術化課堂”“具身體驗式”“問題導引式”等具有“五育融合”特質的校本教學特色。
二、架設“新體系”,為區域教學變革營造“新生態”
“五育融合”是一個時代的“新命題”,需要架設一個“新體系”。我們立足元素“集成”,圍繞課程建設、教學變革、教師培養等方面營造區域教育新生態,推動“五育融合”的實踐探索。
(一)以“融合”為核心,構建理念、資源與可行性相集成的課程型態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課程建設,以其對地域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對各類課程的強大整合能力,對學生需求的精準對應,而顯示出強大的課程生命力。我們圍繞這一理念,立足學校文化傳統、教師個性特長、學生整體特質,先后開發出思維演繹型、實踐體驗型、技能技藝型3種型態課程。
一是思維演繹型。其特點是通過邏輯推理和演繹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并以此鏈接起學生的全面發展。思維演繹型課程具有講究邏輯性、注重推理性、強調分析性、具備系統性等特征。如上海市羅星中學基于校情確立了“點亮每一顆未來之星”辦學理念,彰顯“信任每一位學生都擁有潛力,未來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實踐者”的學生觀以及“關注學生學習經歷”的教學觀,構建了“星馨、星睿、星躍、星藝、星動”五星(STARS)校本課程體系,學校將“星”作為重要意象滲透在學校的精神文化、目標體系及課程構架中,以此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以及未來所需的關鍵能力。
二是實踐體驗型。這是一種注重學生實際操作和實踐體驗的課程型態,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綜合實踐、學生社團、選修課等均為其表現形式。其特征是注重實際操作、強調實踐體驗、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如金山區朱涇第二小學在“五育融合”實踐中,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以“學科融合、知行合一、學踐一體”為原則,探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校本化解讀與實施,將“七彩童年”辦學理念落實在富含色彩意義的“七彩”課程中:紅色指向紅色基因課程(愛國、友善、責任擔當),橙色指向幸福勞動課程(責任擔當、健康生活),黃色指向民族文化課程(國家認同、民族自信、審美創美),綠色指向環保安全課程(健康生活),青色指向傳承創新課程(實踐創新、科學精神),藍色指向國際理解課程(人文底蘊),紫色指向夢想未來課程(有理想、有創造力)。
三是技能技藝型。這是一種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技能和特長的課程型態。它主要側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實踐訓練,旨在培養學生具備特定的實用技能、專業技藝和情感志趣,涵蓋文學、繪畫、音樂、科技、體育、表演等方面的興趣特長,具有實踐性強、實用性強、系統性強的特征。如金山區錢圩小學自2006年起將象棋課程納入課表,利用象棋中的規則,在象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棋禮、棋品培育學生良好的禮儀習慣。同時引導學生從象棋對弈中明白:開局猶如人生的起步,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中局猶如人生的過程,要走好每一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以“要素”為標志,形成價值、策略與發展性相集成的教學特征
區域推進教學變革,需要架構一個整體的思路。我們以目標為核心、以“五育”為內容、以“關聯”為主線、以“融合”為要旨,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形成了“五育融合”課堂的基本特征,以此引導區域教師開展教學實踐。
1.教學目標:立足整全發展,彰顯價值導向
“五育融合”的教學實質就是回歸“人的全面發展”,要求課堂教學從“學生整全發展”視角建構起“五育”共在共生的教學目標,統整學生的知識學習、思維培養、能力發展、德性成長與人文浸潤,實現認知、情感和技能的融會貫通,明確教學實踐的發展方向。如小學一年級體育《腳掌控球》確立了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的目標,在挑戰練習中讓學生養成自信、拼搏的體育精神,在對抗練習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輸贏觀。
2.教學內容:破除窄化思維,創生“五育”內涵
“五育融合”的教學實踐,一是要挖掘好教材中的“五育”元素,二是要運用好生情、校情、空間與地域等“資源”,并以此創設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重點要破除“五育”常識性窄化的問題。比如,“智育”要打破學科知識教學與智育的簡單對應,要關注學習力、思考力、批判力、表達力、判斷力等,啟迪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思維、表達方式、邏輯思維等。如高中語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教學立足散文特征和思想情感,以理解馮至蘊含于山川風物中的哲思和情感為核心,建構了由“領悟作者對生命的尊重和歷史的珍視”(德育元素),“掌握并運用新概念以及鍛煉觀察力、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智育元素),“在對自然風物的觀照中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勞育元素)等組成的教學內容,結合文本特點豐富了“五育”內涵,深化了學科的育人價值。
3.教學方式:尊重學科特性,形成“融合”特點
課堂教學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承載著“五育”的全面任務,在尊重學科特性的基礎上,要通過“五育”的交匯、補充,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彰顯學科育人功能。方式一是體現“諸育”互育。在教學中發揮諸育融合、互促、共生效應,更好地發揮學科的多元育人功能。方式二是創設真實情境。聯系學生當下和未來的生活,結合或創設真實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了解知識作用、體驗發現樂趣、獲得精神滋養、實現能力提升、錘煉完整人格。方式三是把握學科關聯。挖掘各學科有機聯系和相互貫通的契合點、融通點與生長點,共同服務于“育人”這一終極目標。方式四是拓展“主題式”實踐。重視以“任務”“項目”“主題”統領教學,調整和綜合各學科的知識內容,在真實問題解決、學習形式合作、活動過程探究中,提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
4.教學評價:聚焦育人質量,促進全面發展
“五育融合”的教學評價是基于教學實踐活動的價值判斷和診斷、激勵、調節教學的教育行為,指向學生的“整全發展”。它不是對德智體美勞各類素質的并列疊加,分門別類分析和評價,而是以“育人質量”為核心,將人的生命完善、內在生成、整體發展與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方式進行深度融合,要以發現不同素質間的內在關聯,發現優勢、培育個性,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需要教師創設能夠引發學生真實表現的具體情境,以欣賞、激勵性評價挖掘不同個體的潛力,促進個體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如上海市羅星中學等學校以“融通”為標準,探索了“五育融合”的課堂評價量表。從學習目標、教學情境、學習活動、問題鏈等方面以融合的視角統整,創設真實情境將“五育”要素有效融合,強化學科實踐,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組合成學習活動。
當然,我們也意識到,“五育融合”從概念走向實踐,作為學校需要在“基本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校本優化與改造,形成“變式”,構建學校“五育融合”教學新樣態,以使“五育融合”在學校日常教學中自然真實、有效且持續地發生。
(三)以“成長”為根本,培育素養、情懷與專業化相集成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促進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五育融合”實踐變革推進的關鍵。我們通過組織理論培訓、開展項目研究、舉行學術交流、搭建成長平臺、尋求自我發展等措施,著力培育“五育融合”型教師的新基本功與教學勝任力。
首先,明確角色定位,提出素養維度。“五育融合”型教師是一種多維度、多功能的教師角色,不僅承擔傳授知識的功能,還兼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使命。在教師培養和成長過程中,我們明確了“五育融合”型教師的角色定位,即知識結構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生命教育的探索者。提出了“五育融合”型教師培育的素養維度,即高尚的育人情懷、融通的育人理念、廣闊的育人視野、廣博的育人知識、綜合的育人能力、整體的育人思維。
其次,鼓勵多元發展,開發成長路徑?!拔逵诤稀币曇跋?,教師的成長是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過程。在實踐中,教師結合自己的崗位、興趣愛好演繹出不同的精彩。一是“學科+”融合發展型,特點是堅持學科立場,踐行“五育融合”理念,提升學科的綜合育人價值。二是“特長+”引領發展型,特點是富有鮮明的興趣特長,能夠以“五育融合”理念,賦能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成長。三是“項目+”協作發展型,特點是以項目為載體注重與不同學科教師合作,在真實問題解決中尋求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綜合能力發展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和實踐創新。四是“資源+”助推發展型,特點是能依托地域資源、學校特色,開發促進“諸育”互融的校本資源、特色課程和教學策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五是“信息+”賦能發展型,特點是將信息技術與教育緊密結合,利用數字化工具和平臺改進教育過程,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個性化、終身化學習。
三、以“價值”為向度,形成戰略、動能與可持續相集成的變革機制
“五育融合”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從體系構建到實踐變革需要“機制”推動。我們以“價值”為向度,從戰略機制優化、可持續發展視角,結合區域基礎創生了“內部聯動”“外部協同”“內外聯合”三大路徑,形成了“五育融合”機制的區域樣態。
(一)深化區域內部“五育融合”機制
打通系統內外邊界,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如,成立金山區學校少年宮聯盟,注重“整合資源、內涵建設、輻射帶動、特色發展”,形成德育類、體育類、藝術類、科技類、實踐活動類項目共300多個,構建了涵蓋“五育”的課程體系,形成了學校少年宮“融合育人”金山模式。注重教育資源匯集,創新資源融合機制。如,成立金山區青少年實踐活動中心,內建一核,外展“三圈”,整合區域資源(拓展至長三角),打通學校、家庭、社會的邊界,促進學校內外、體制內外資源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新型的教育供給、服務平臺和協同機制。
(二)構建區域外部“五育融合”機制
打破資源壁壘,構建起區域資源深度融合的支持系統。打通校內外邊界,創新家校協同育人模式。如,建立上海市首家去行政化區級家委會組織——金山區家庭教育促進會,為孩子全面健康成長提供全方位保障和多元化資源平臺,成為家長終身學習的課堂。在此基礎上,朱涇地區成立家長學校聯盟,石化地區成立家委會聯盟,亭林地區成立地區家長委員會,形成了點面結合、縱橫相聯、校際合作的“融合育人”局面。
(三)創新區域內外聯合“五育融合”機制
打通行政邊界,推動體教資源深度融合。如區教育局、體育局攜手成立青少年體育工作辦公室,通過協同管理形成了集資源、活動、評價為一體,學體并重、“五育融合”的“體教”融合工作新機制。金山學子在國內外賽場上不斷摘金奪銀,學生體質水平躍居市前列,跳踢、毽球、打蓮湘、舞龍、腰鼓等一批區域民間體育項目得到傳承與發展。同時,區域內學校和校際“五育融合”機制也在不斷實踐探索,初步形成了學校特色融合發展、學校課程融合發展、學校內外協同治理、校際聯動融合發展等機制。
我們深感,“五育融合”的價值理念是對當下教育實踐變革的回應、引領,也是對金山教育實踐探索的總結、提煉?!拔逵诤稀钡膶嵺`變革是金山教育在與時代發展脈搏同頻共振中生長出來的,它必將成為金山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