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 德育活動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文化認同和社會責任感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將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德育活動中,已成為教育領域探索的新方向。霸州作為一座擁有豐富文化遺產和深厚歷史積淀的城市,其獨特的本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文章探討如何有效地將霸州的文化特色與德育活動結合,實現德育教育的本土化和生活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化的溫度和力量,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本土文化;德育活動;霸州文化
一、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活動的重要價值
(一)有利于豐富德育教學內容
將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活動,不僅是一種教育創新,還是對傳統德育模式的重要補充和豐富。這種做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生活的社會和文化環境,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學生通過學習本地歷史人物、英雄事跡、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不僅能獲得具體的道德知識,還能在情感上與本土文化產生共鳴,從而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德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和實踐能力。本土文化資源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果能將其融入德育教學,能夠將抽象的道德理念和規范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學習內容。通過參與傳統節日的慶祝、民俗活動的體驗、地方英雄故事的學習等,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和領悟道德規范,使得道德教育更加生活化、實踐化,提高了德育教學的有效性。而且,傳統的德育教學往往依賴于課本知識和教師講授,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將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活動,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體驗活動、主題實踐活動、創意比賽等,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對年輕一代而言,樹立文化自信是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將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本土文化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包括了獨特的語言、藝術、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等元素。將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通過學習本地的歷史故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和文化英雄等,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本土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認識到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此外,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還體現在對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上。將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活動,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和創新。例如,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展示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等方法,不僅能夠展示本土文化的活力和時代性,還能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推動文化傳承弘揚
文化傳承和弘揚對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和諧至關重要。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本土節日慶典、傳統藝術體驗、地方歷史探索等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直接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還能從中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理念,激發對本土文化的熱愛,為文化傳承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結合本土文化能使德育活動成為文化知識傳播和普及的有效平臺。將本土文化知識納入德育教學,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的歷史和特點,還能讓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交往中將這些文化知識傳播給更廣泛的群體。學校和社區可以聯合舉辦文化展覽、講座、演出等活動,邀請學生和家長參與,以強化學生的文化學習并拓展文化傳播的范圍,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廣泛傳承和弘揚。將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活動,不僅是傳承文化的過程,還是培養未來文化傳承者和創新者的過程。通過對本土文化的學習和實踐,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本土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形成獨到的見解和感悟,鼓勵他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的探索和實踐,既保證了文化的延續性,也保持了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要求
在全面提升學生道德素質、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本土文化的融入不僅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和形式,更為立德樹人的實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實踐路徑。本土文化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豐富的歷史故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都是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源。將這些元素融入德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文化實踐中學習和體會道德規范和文化精神。這種教育方式將抽象的道德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學以致用,增強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為立德樹人提供了實踐的基礎。此外,參與本土文化相關的德育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參與方式,如民俗藝術表演、傳統手工藝制作、地方歷史研究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還能夠在活動中形成對本土文化的深厚認同,從而在情感上支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通過學習本土文化中蘊含的道德理念和文化智慧,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和使命,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初中階段學生德育教學現狀
(一)學校德育意識薄弱
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學校和教師往往更加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這種失衡主要表現在教學資源的分配、課程設置、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例如,相比于數學、語文等學科,德育相關的課程往往被安排在較為邊緣的位置,課時少,重視程度低,導致學生對德育的認識和理解不足。此外,盡管德育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被賦予了重要地位,但在實際操作層面,缺乏一個系統、科學的德育課程體系。德育內容往往零散地出現在各類活動和課程中,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導致學生很難形成完整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
(二)本土文化教育缺失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西方文化通過互聯網、媒體和各種國際交流頻繁地進入學生的生活,而本土文化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相對減少。這種文化的沖突和替代導致學生在日益豐富的文化接觸中,更多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對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了解和認同不足。此外,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學校課程安排往往更加重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而對歷史、文學、藝術等涉及本土文化的教學內容給予的重視較少。即便在一些德育課程中包含了文化教育的內容,也往往是以一種淺嘗輒止的方式進行,缺乏對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內涵的深度挖掘,導致學生無法系統、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本土文化。
(三)教師文化底蘊不足
教師的文化底蘊直接決定了其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引入多少文化背景知識,以及能夠引導學生討論問題的深刻程度。在德育教學中,如果教師本身對本土文化、世界文化、歷史哲學等方面的知識掌握不足,就難以將這些豐富的文化素材融入教學之中,導致教學內容流于形式,難以觸及更深層次的道德和文化問題,限制學生視野的拓展和深度思考的培養。此外,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僅影響教學內容,還影響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教師更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講故事、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使得德育教學更加生動、有效。相反,文化底蘊不足的教師可能過分依賴傳統的講授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影響德育教學的效果。
三、基于霸州本土文化開展德育活動的實踐策略
(一)加強德育指導,打造特色課堂
霸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遺產。例如,霸州的傳統手工藝、本地歷史人物故事、民間傳說以及地方節日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整理這些文化資源,提煉出能夠用于德育教學的內容和素材,確保這些資源能夠在德育指導中得到有效利用。基于霸州的本土文化資源,可以設計和開展一系列特色的德育課堂活動。例如,結合霸州的地方節日(如霸州特有的慶典和節日活動)設計相關的慶祝和體驗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意義和道德價值。或者講述霸州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解讀其中蘊含的道德觀念、人生哲理,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在實施這些特色課堂活動時,教師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小組討論、項目式學習等,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實現“學以致用”,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生動和富有吸引力。
(二)引入紅色資源,弘揚愛國精神
霸州有著豐富的紅色歷史遺跡和故事,這些紅色資源是弘揚愛國精神、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寶貴財富。教育工作者需要對霸州及周邊地區的紅色歷史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收集有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霸州英雄人物的故事、紅色遺址、歷史事件等資料。例如,探討霸州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對當地社會發展和文化形成的影響,提取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故事和素材。基于收集到的紅色資源,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紅色主題的教育活動,旨在通過生動的歷史故事和實地參觀體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如組織紅色故事講述會,邀請歷史見證人、退伍軍人等來校講述霸州地區的紅色故事,通過親歷者的口述,使學生感受到那個時代人民的英勇和犧牲精神。還可以組織學生到霸州及其周邊地區的紅色歷史遺址進行實地學習和參觀,如革命烈士紀念館、歷史戰役遺址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刻理解歷史。
(三)重視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是德育活動的直接執行者,其對本土文化的理解深度和傳播能力直接影響到德育活動的效果。學校應定期組織霸州本土文化專題的培訓活動,邀請本土文化研究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作為講師,為教師提供深入的本土文化知識教育。這些培訓不僅包括霸州的歷史、地理、民俗、藝術等理論知識,還包括實地考察和體驗活動,比如實地參觀霸州竹編藝術工坊、參與傳統節日慶典等,使教師能夠親身體驗并深入理解霸州的文化精髓。此外,教師培訓還應重點提升教師在如何將霸州本土文化融入德育教學中的設計和實施能力。這包括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適宜的教學活動,如通過霸州的民間故事來講授誠信、勇敢等道德品質,或者通過學習霸州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訓中應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四)營造文化氛圍,強化親身體驗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富有霸州地方特色的教學環境和活動,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和體驗本土文化,從而深化對霸州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文化自信和歸屬感。在學校內部可以設計和創設一些以霸州本土文化為主題的教室和文化角落。例如,可以設立一個霸州竹編藝術展覽室,展示從傳統到現代各種竹編藝術品,講述竹編藝術的發展歷程和文化意義;或者建立一個霸州歷史人物館,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霸州歷史上的名人及其事跡。這些文化空間不僅作為學習資源中心,還是學生日常接觸和了解本土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還可以定期在學校內外舉辦各種霸州本土文化體驗活動,如霸州傳統節日的模擬慶祝、竹編工藝的實踐操作課程、本地民間故事講述會等。通過親身參與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具體的文化知識,而且能夠在參與和體驗中感受霸州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四、結語
利用霸州本土文化開展德育活動不僅是一種教育創新,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霸州的本土文化不再是枯燥的知識點,而是生活化的教育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通過這種共同參與的過程,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歸屬感,還能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郎志文. 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本土紅色文化進課堂的實踐[J]. 西部素質教育,2020,6(10):30-31.
[2] 余衛,涂宜梅. 讓立德樹人深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J]. 中小學管理,2019(06):52-53.
[3] 張潔. 立德樹人背景下本土紅色文化的價值轉化: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 百色學院學報,2019,32(02):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