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課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課標的靈魂。為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提升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本文基于中職議題式教學實踐,對議題式教學內涵和類型、特點以及教學策略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為中職思想政治教學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由“議”和“題”兩部分組成。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學生的“議題”不再是簡單的問題或者話題,而是指向培養學生素養的可議之題。議題式教學是指圍繞議題,借助情境,通過活動,以學習任務為中心,以學科素養培養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議題的類型多種多樣,可以是描述類的如“新時代新在哪里”,可以是論證類的如“為什么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可以是實踐類的如“在實踐中快樂成長”,也可以是探討類的如“為什么眼見不一定為實”,還可以是建議類的如“怎樣才能不負青春”等。
中職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們思維活躍,興趣比較廣泛。所以無論是議題的選擇、情境的創設還是活動的開展都要圍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現有知識能力基礎來進行。
(一)議題的思辨性深度和寬度要適合學生的基礎
議題式教學開展的前提是設置議題,好的議題具有引領教學活動方向的作用。議題可以來源于課標、教材、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公共話題、專業發展等,共同形成議題的素材資源。議題的設置既要體現學科內容,又要體現價值引領,同時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議題式教學的基礎是“議”,所選題目要有一定“議”的深度和寬度,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或者上網簡單搜索就能找到答案的只能叫問題,不能稱之為議題。但也并不是說議題一定要高深莫測,而是要適合學生“議”。要讓學生通過商議、爭議或者建議達到掌握學科知識,運用遷移能力經驗,提升素養的目的。學生思想活躍,課余時間相對充裕,使用網絡的時間較長,社會實踐的機會更多,對問題的看法比較“接地氣”,所以議題選擇范圍更加寬泛。中職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需要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問題學習較為吃力,而對形象的學習內容更感興趣。因此教師如果在感性教育上下功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提高,教育實效性會更好。
(二)議題的情境設置要貼近學生的專業和生活
議題式教學的開展要通過情境的設置才能實現,創設有意義的情境不僅可以為教學的開展提供載體,而且可以借助情境將學科內容與專業聯系起來,將學科知識與學生原有認知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情境設置要能彰顯職業教育特色,以“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為例,課案中設置了兩個情境,一個是短視頻《大國工匠寧云展》,另一個是展示學生制作的“紅船”。情境設置對議題的展開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入“境”快。播放視頻請大家研討歸納寧云展從一名鐵路技校的學生成長為大國工匠的原因。學生在寧云展的人生經歷中找到了與自己相似的一面,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成才的可能性,因為情境創設真實,所以學生能在生動的氛圍中獲得情感的興奮點和認知的觸發點。二是學生入“議”快。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和發現,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學生用經驗和興趣在主觀與客觀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三是學生入“腦”快。學生通過展示自己親手制作的“紅船”模型,分享制作模型的心路歷程,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體驗和探究,使學科知識有效遷移和應用,成為提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議題式教學的活動方式要以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為深層次要求
思想政治課是一種活動型學科課程,活動型課程就是要改變過去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記,教師說、學生聽的狀況。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成為課堂的主體,議題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討的,教學過程是以活動的方式完成的。活動的設置有機融入職業道德、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弘揚了民族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生素養的培養是課程教學開展的終極目標,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運用何種教學手段,都應服務于這個最終目標。活動型課程并不是說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通過活動完成,活動的范圍應該更加廣泛,除課堂活動以外,還應包括課外活動,如撰寫調查報告,參與社會實踐、志愿者、節日紀念、參觀訪問等活動,這些活動也是議題活動的重要內容。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中職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這五大核心素養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種核心素養又各有側重。
下面筆者從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職業精神素養和公共參與素養三個方面闡述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事實勝于雄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學生的政治認同主要表現為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領會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青年時期是培養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的關鍵時期,政治認同是首要且基本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要基于事實,事實可源于歷史、社會、生活、數據、實踐等,事例和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勝過一切空洞無物的說教。再好的理論,如果不接地氣,只是灌輸,沒有分析,沒有理解,所謂的接受、認可也都是虛假的、轉瞬即忘的。政治參與實踐是培育政治認同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學生政治參與渠道,讓學生通過微信、微博、網站等形式參與公民政治生活。通過學生會管理、志愿者服務、時政社團、“師生雙月談”等方式參與校內民主生活,激發學生責任感和政治熱情。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堅持正面宣傳和引導,也要指導學生掌握建設性批判的方法,對有爭議的問題和現象要學會分析,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展現觀點和明確觀點。例如,根據“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課案,圍繞“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展開辯論和討論,明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等。
(二)人人出彩、技能強國,培養學生職業精神
在中職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職業精神最能彰顯職教特色。職業精神主要表現為具有積極勞動態度和良好勞動習慣,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關系等。職業精神離不開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離不開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培養職業精神在教學議題的設置上要體現職業教育特點。如以“大國工匠如何煉成的”為議題,探討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培養方法。教師要充分利用“大國工匠進校園”“與勞動模范面對面”等活動,為學生職業精神培養設置真實、生動的情境。還要根據職業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學校每學期的社會實踐周活動、實習實訓課程、勞動教育周、各類職業技能比賽等都為培養學生職業精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來源和豐富感受。讓學生有感而言、有感而行才能真正實現知識建構和能力遷移。培養職業精神要充分調動學生想成才、能成才的深層次愿望,激發學生人人出彩、技能強國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三)價值引領,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
學生的公共參與主要表現為具有主人翁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能夠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公共參與素養是其他核心素養的實踐表現和行動,是時代發展引領青年學生有序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國民素養的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過程中,要把對學生的正確價值引導作為重中之重。例如,在“如何當好國家的主人翁”一課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社區,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居委會日常工作,同時請做過志愿者的學生分享體會,讓學生了解居委會的性質和職責,體會居民互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參與基層民主自治的意識。另外,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還可以通過時事新聞研討會、社會調查、模擬聽證、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明辨是非。
當前,議題式教學已經成為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探索議題式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已經成為許多思想政治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動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創新的實際行動。
[1]吳建定.高中思想政治課中議題式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2023(2).
[2]黃海東,于文穎.困境與超越: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3(1).
(作者:高成坤,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