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晶
摘? ?要:隨著我國會計體系改革不斷深化,新會計準則在進一步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水平直接影響政府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分析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的特點,探討新會計準則下事業單位在財政撥款核算、收支核算、資產負債核算等方面的預算會計處理。最后,提出完善預算會計核算體系等對策建議,即完善預算會計核算體系,明確工作流程;強化固定資產管理,提升資產利用效率;規范專項資金使用,避免資金浪費;強化內控與人員管理,優化報表質量。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7-0120-04
在現代經濟管理體系中,事業單位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對于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增強財務管理水平以及促進事業單位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2007年新會計準則開始執行以來,前后歷經多次修訂,2023年新會計準則在存貨、長期股權投資、無形資產、資產減值、收入等方面作了新的修訂,相關細則明確提出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未納入預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實行項目庫管理、如實反映依法舉借等,對規范事業單位的財務行為、提高預算管理透明度與效率提供了新的指導,要求事業單位在預算編制、執行及財務報告等方面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因此,探討在新會計準則下事業單位預算會計的核算實務,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指導實際工作、解決核算實務中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特點與核心要素
(一)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的特點
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作為一項專門針對特定組織形態而設計的核算制度,其核心宗旨在于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這一點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會計有著本質的區別,其資金的來源主要取決于政府的財政撥款和單位的事業收入等,而在資金使用方面則需嚴格遵循預算法律法規的約束,并著眼于效益最大化,確保每一分投入都能為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帶來實際的價值與回報[1]。在新會計準則的框架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特別強調對預算的全面管理,這不僅包括預算的執行情況核算,還涉及預算編制和調整過程的核算,以保障預算制度的嚴謹性和預算執行的有效性。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必須將“來源”和“使用”雙向綁定[2],對資金的合法性和效率性負責。事業單位在管理資產時,還需以保值增值為目標,雖不必追求資產的商業最大化,但也要通過合理的資產管理,避免資源浪費。由于事業單位資金的來源具有較強的公共性,新會計準則要求事業單位必須提供全面、真實的會計信息,滿足政府監管和社會公眾對的知情權。
(二)預算會計的核心要素
預算會計作為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預算監督三個關鍵環節。預算編制是預算會計核心要素的起點,要求事業單位在科學分析和精準預測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制訂合理的收支預算計劃。在新會計準則的框架下,預算編制不僅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反映財政資金的配置優化,還要體現資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這意味著預算編制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經費列支上,而應更加突出預算的戰略性、指導性和前瞻性,使其成為引導事業單位資金運作和服務方向的綱領[3]。其次,預算執行是預算會計核心要素的關鍵環節,也是預算管理過程的核心環節。在新會計準則的指導下,預算執行要求事業單位在預算的基礎上開展日常財務活動,嚴格控制各項支出,確保各項財務活動在預算授權范圍內,預算執行有序、高效、可追溯,執行過程中的各項支出要與預算目標緊密相連。最后,預算監督是預算會計核心要素的保障,通過對預算執行情況的跟蹤和評價,確保達成預算目標,預算監督不僅包括對預算執行過程的監控,還包括對預算執行結果的評價和分析,要求事業單位建立一套科學的內部控制和績效評價體系,強化責任追究機制,不斷提高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益。在新會計準則下,預算會計核算實務必須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體系,以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這不僅是事業單位適應新會計準則變革的需要,更是推進公共財政透明化、規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新會計準則下的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實務
(一)財政撥款與自籌資金的核算實務
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和自籌資金在會計核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財政撥款屬于對事業單位的專項資金支持,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財政專款專用的原則,實行獨立核算、專賬管理[4]。具體要求是,財政撥款必須與上級財政部門的撥款通知書和批復保持一致,開設獨立的銀行賬戶,在會計賬簿中設立對應的核算科目,獨立會計記賬,以全面反映該項撥款的收入和支出情況。撥款的使用范圍和標準必須符合批復文件要求,任何擅自變更用途的行為都是違規的。財政撥款的日常管理還要形成專門的會計報表,以便接受上級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的監督。財政撥款從管理到核算都要以專款專用為原則。對自籌資金的核算,新會計準則強調來源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事業單位需對不同性質的自籌資金,如服務收入、捐贈收入、租金收入等,分別設置科目,做到賬務分類明晰,且在收入確認、計量和報告上,應堅持誠信原則和合法性原則。在自籌資金使用上,應遵循國家相關法規的規定,避免資金挪用,優化資金配置,確保其優先滿足單位的基礎運營需求和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效益。
(二)收入確認與支出控制的核算實務
在新會計準則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核心在于加強收入確認的準確性和支出控制的有效性,這關系到會計信息的質量,也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單位健康發展的關鍵。收入確認的核算實務要求事業單位準確理解和把握收入的確認條件和時間點。新會計準則規定,收入應當在實質風險和報酬轉移給事業單位、收入數額能夠可靠計量且與之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單位時確認。事業單位的收入主要包括財政撥款、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這些收入的確認應依據其性質不同而有所區別。例如,財政撥款收入應當在單位取得可支配權時確認;事業收入則應在提供服務或商品時確認;經營收入則依照交易實際發生和完成的程度確認。支出控制的核算實務要求事業單位建立嚴密的預算控制機制。在新會計準則下,支出的核算不僅要體現實際發生額,還要符合預算編制和執行的原則。事業單位應當根據年初預算,制訂詳細的支出計劃,并在預算的授權范圍內支出。支出控制的核心在于加強預算執行過程中的管理和監督,包括制定預算執行的標準和程序、跟蹤監控預算執行情況、及時分析預算執行偏差的原因,并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此基礎上,新會計準則還要求事業單位嚴格審核支出的性質、金額和時效,確保每一筆支出都有合適的預算依據和合法的支出憑證,以有效控制支出。
(三)資產與負債的核算實務
事業單位資產與負債的核算實務是確保其財務報告真實性、合法性的關鍵環節,其核心目的在于準確反映單位的資產狀況和負債情況,從而為單位的財務決策與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在新會計準則下,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的準確執行尤為關鍵。在資產初始計量時,應依據實際發生的成本來認定,不僅包括購買時的各項費用,還應涵蓋至資產達成預定使用狀態前所產生的直接費用,譬如關稅、增值稅等稅費,以及借款過程中發生的利息等。資產一旦納入賬面,就需分類管理,并根據其性質和使用壽命,采納相應的折舊或攤銷策略,體現其價值的系統消耗。在后續計量過程中,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需依照既定的方法持續折舊或攤銷,存貨則應根據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原則評估,以避免因市場價值波動導致的資產價值高估。若資產出現減值跡象時,事業單位應及時進行減值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相應計提減值準備[5]。在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方面,新會計準則要求事業單位確認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的當前義務,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作初始計量。長期負債的后續計量要求通過實際利率法攤銷利息,同時考慮任何可能的債務重組;短期負債則直接按照名義金額計入財務報表,以體現其對事業單位財務狀況的即時影響。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新會計準則要求嚴格遵守會計等式,確保資產、負債與所有者權益三者間的完整對應,該過程不僅強調資產負債的準確分類和計量,還注重財務信息的透明度與連貫性。
(四)權責發生制下的預算會計核算
在新會計準則的指導下,權責發生制這一核心會計原理對事業單位的預算會計核算實務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按照權責發生制的要求,事業單位在確認收入和費用時,應依據經濟業務發生的實際情況,而非資金的流入和流出。事業單位在進行各類經濟活動,如接受政府撥款、執行項目支出、處理其他業務往來時,必須在權責實際發生之際,及時入賬相應的收入或費用,哪怕相關的現金流動尚未發生。事業單位可以采取備抵法會計處理,在權責發生時根據相關合同或協議的金額按一定比例計提收入或支出,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應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價值,如果難以可靠計量的,可以按賬面價值計量。在權責發生制的框架下,事業單位預算的編制、執行、監控以及分析等環節都需要基于準確的會計數據,事業單位需要在其財務報告中如實、全面地反映財務狀況,包括但不限于資產負債表現、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根據權責發生制的原則,預收款項、應付款項等都應當按照實際發生的情況準確計量,并在財務報告中詳盡披露。
三、優化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核算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預算會計核算體系,明確工作流程
預算會計核算作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能否高效、合理地使用預算資金,達成單位的戰略目標。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要求事業單位必須完善預算會計核算體系,并明確各項工作流程,對于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增強財務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構建多維度預算編制模型是確保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科學化、精細化的基礎,部門預算、項目預算以及全面預算相互融合、相互銜接,構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預算編制體系,該體系要求全面梳理、規劃各個部門、各種項目的財務活動,深入管理單位內部財務活動。第二,標準化的預算執行流程是確保預算資金得到合理使用、有效監督的關鍵,該流程中從資金的申請、審核到撥付、使用,再到最終的監督管理,每一環節都需嚴格按照既定的規程和標準執行,確保每一筆預算資金都能按照既定的目標和計劃使用,并且用途清晰、流向透明。第三,動態預算調整機制是事業單位靈活應對外界變化、保持預算管理活力的重要保障,在實際的預算執行過程中,面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政策調整、市場波動等,事業單位需要及時調整預算,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建立一套包括預算調整申請、審批、執行、評估在內的動態調整流程。
(二)強化固定資產管理,提升資產利用效率
在新會計準則框架下,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資產利用效率及財務報表的真實性。為此,必須深化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確保資產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運轉,進一步提升資產利用效率。第一,要建立固定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制定從固定資產采購開始至報廢結束的每個階段嚴格的管理流程。在采購環節,通過市場調研、需求分析、性價比評估等手段,做到精準采購,避免資源浪費。入賬環節,要確保固定資產的入賬及時且符合新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以保證資產賬實相符。在使用與維護階段,事業單位應制定固定資產使用規范,規范操作流程,定期維護保養,延長資產使用壽命。最后,在資產報廢出庫階段,應當遵循相關規定評估、處理,合理確定報廢時機,確保資產的剩余價值得到妥善利用。第二,固定資產的定期盤點與性能評估是發現和解決固定資產管理問題的重要手段。盤點工作需要制定詳盡的盤點方案,明確盤點周期、范圍、責任人和盤點方法。通過建立固定資產臺賬,記錄資產的原值、凈值、使用狀態和位置等信息,動態管理資產。臺賬記錄要與實際資產定期核對,保障賬物一致,詳細記錄每項資產的維護保養、故障維修等歷史,為資產性能評估和后續的維護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性能評估應結合專業技術人員的意見和市場情況,綜合評價資產的技術性能、使用頻率、故障率等[6]。第三,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需建立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具備資產登記、更新、查詢、報廢等功能,系統中資產數據實時更新,支持數據共享,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和操作界面、操作流程,提升用戶使用的便捷性。
(三)規范專項資金使用,避免資金浪費
專項資金是指用于特定目的或項目的資金,其管理的規范性直接關系到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單位的財務健康。第一,應明確專項資金管理責任體系,明確界定從單位領導到財務人員每個層級的職責和權限,高層領導需對專項資金的整體規劃和使用效果負最終責任,中層管理者需確保資金使用符合預定的目標和要求,而基層財務人員則負責具體的款項發放和使用記錄。在這個體系中,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應有明確的目的和預算,任何超出預算或不在規定范圍內的支出都應得到即時的查處和糾正。第二,完善專項資金監督檢查機制是提高資金使用透明度和合規性的關鍵。監督檢查機制包括定期的財務審計、項目進展的審查以及對資金使用效果的跟蹤,確保每一筆資金的流向都合法、合規且有據可查。審計不僅限于財務賬目的勾稽,更應延伸至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確保資金使用與預定目標嚴格對應。第三,績效評估應成為常態化的管理工具,量化分析資金使用成效,為后續的資金分配和管理提供依據,同時也構建起對資金使用的及時反饋機制。績效評價應當著眼于資金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個維度。經濟性評價關注資金是否在最少的成本上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率性評價著眼于資金使用是否及時、是否達到了預定進度;效果性評價則是衡量資金使用是否實現了既定的目標,產生了符合單位預期和公共目標的效益,同時應將評價結果與財務人員及相關管理者的考核掛鉤,建立起激勵與約束并存的資金管理機制,對于使用績效良好、管理規范的項目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以此激勵其他項目及人員學習和借鑒。
(四)強化內控與人員管理,優化報表質量
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離不開科學的內控體系、人員素養與技術支持三位一體的協同作用。第一,事業單位應根據自身業務特性,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內控制度,包括會計記錄、資金管理、資產保護、財務報告編制等方面,制度應明確會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報表編制等,并規定每個環節的責任人,要求“責任到人”。第二,事業單位要定期為會計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包括新會計準則的相關細則修訂、預算會計核算的最新實務操作、財務管理軟件的使用等,確保會計人員能夠熟練掌握核算技能,及時響應財務工作新變化,同時定期組織道德教育和案例分析會,強化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要求會計人員始終堅持客觀、公正的工作原則。第三,事業單位應當重視報表質量,全面優化財務報告編制流程,制定詳細的財務報表編制指南,規定從數據收集、處理到報表編制的每個環節的操作流程和質量要求,確保數據的正確錄入、分類和匯總,以及報表的正確編制和審閱,例如規定所有的會計憑證須在錄入會計系統后的24小時內審核,所有的財務報表須在編制完成后由不同的負責人復核。事業單位應將預算管理與會計核算緊密結合,從預算編制開始就介入會計核算,監控預算執行過程中的每一筆收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會計核算和財務報表編制流程,通過建立數據分析模型,深入分析財務數據,為編制更加精準的財務報表提供技術支持。
四、結束語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要求事業單位的財務核算工作必須轉變財務管理理念,優化工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事業單位要主動適應新會計準則,在預算管理工作中秉持權責發生制原則,建立科學的編報體系、規范的執行流程和動態的調整機制,同時注重資產負債核算的準確性,強化對固定資產和專項資金的日常監管,完善內部控制和財務報告質量管理,推動預算會計核算向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俊雅.新會計準則下預算會計在事業單位核算中的應用[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1):73-75.
[2]? ?徐延海.簡述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方法[J].財會學習,2022(32):94-96.
[3]? ?羅晶.新會計準則下事業單位財務信息化發展思考[J].財會學習,2023(9):1-3.
[4]? ?劉星.基于新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工作策略研究探究實踐[J].財富生活,2023(14):85-87.
[5]? ?吳國霖.基于新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分析[J].財會學習,2023(14):109-111.
[6]? ?李躍鵬.新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下財務審計應關注的重點[J].中國農業會計,2023,33(6):75-77.
Discussion on Budget Accounting Practice in Public Institutions Based on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CHEN Xiaojing
(Rare and endemic Fish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Center, Chengdu 61123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rther regulating accounting behavior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 budget management level of public institution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public resource allocatio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dget accounting in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explore the budget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public institutions in areas such as financial allocation accounting,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ccounting, and asset liability accounting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Finall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budget accounting system,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budget accounting system and clarifying the workflow; strengthen fixed asset management and improve asse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standardize the use of special funds to avoid wastage of funds;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optimize report quality.
Key word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Public institutions; Budget accounting; Suggestions for countermeasures
[責任編輯?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