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固原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對照組(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和觀察組(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各42例。比較兩組患者療效、中醫證候積分、神經及運動功能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半身不遂、肢體萎軟無力、口眼歪斜、眩暈及自汗盜汗)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低于治療前,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上述評分優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以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的效果較好,不僅能夠有效緩解癥狀,還能促進神經功能的修復,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
【關鍵詞】補陽還五湯;針灸;腦卒中偏癱;有效性;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6.0098.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6.033
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表現為一側肢體功能障礙,并伴有肢體麻木、肌肉無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西醫治療腦卒中偏癱缺乏特效手段,常見手段為康復訓練和綜合用藥治療,對偏癱肢體功能的改善效果不一,整體療效不夠理想[2]。中醫認為,腦卒中發作時瘀血阻滯腦絡,而待病情緩解后,瘀血未去,新血難生,同時病后臟腑虛衰,氣血虧虛,導致肌肉筋骨失于濡養,引發偏癱,屬氣虛血瘀證。中醫通過辨證使用補陽還五湯在一定程度能緩解病情,但對于肢體功能的改善效果仍有限[3]。而針灸能疏通經絡、溝通臟腑內外、調和氣血、調理氣機,對恢復肢體功能有獨特療效[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以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固原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63.25±10.26)歲;腦卒中偏癱病程1~5個月,平均腦卒中偏癱病程(3.46±0.85)月;偏癱部位:左側24例,右側18例;合并癥:高血壓29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癥1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3.47±10.52)歲;腦卒中偏癱病程1~5個月,平均腦卒中偏癱病程(3.37±0.82)月;偏癱部位:左側25例,右側17例;合并癥:高血壓26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癥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固原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腦卒中偏癱的診斷標準[5],且中醫辨證分型為氣虛血瘀證;⑵伴隨一側肢體偏癱、肢體萎軟無力、口眼歪斜及神疲乏力等癥狀;⑶腦卒中偏癱均處于恢復期,病程在6個月內;⑷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生命體征不穩定、存在意識或認知障礙者;⑵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⑶合并皮膚感染者;⑷合并骨與關節疾病者;⑸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嚴重傳染性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使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組方:黃芪120 g,歸尾和赤芍各6 g,川芎、紅花、桃仁和地龍各3 g。隨證加減:血虛者加雞血藤30 g,熟地黃15 g;氣虛者加黨參和西洋參各20 g;陰虛者加生地黃和龜版各10 g;陽虛者加附片3 g,肉桂9 g;痰濁甚者加石菖蒲和茯苓各10 g;四肢麻木者加木瓜30 g,烏梢蛇10 g。1劑/d,藥材加水500 mL煎煮至300 mL,150 mL/次,早、晚溫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于患側取曲池、陽溪、手三里、合谷,下肢取委中、風市、環跳、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背部取大椎、心俞、膈俞、腎俞;隨證加減:口舌歪斜者加攢竹、地倉、人中、頰車、陽白、太沖、內庭、伏兔;風痰阻絡加天突、豐隆;陰虛風動者加關元、太溪。每次取6~8個穴位,交替使用,針刺得氣后,實證行瀉法,虛證行補法,虛實夾雜行平補平瀉法,30 min/次,每10 min行針1次;寒證、虛證者可適宜艾灸,采用1 cm艾條(南京同仁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32020055,規格:25 g/支),2支/次,1次/d,每周治療6 d休息1 d。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6]減分率評價療效。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分率≥90%;顯效:45%lt;NIHSS評分減分率lt;90%;有效:18%≤NIHSS評分減分率≤45%;無效:NIHSS評分減分率為lt;18%。NIHSS評分減分率=[(治療前NIHSS評分-治療后NIHSS評分)/治療前NIHSS評分]×100%。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積分包括半身不遂、肢體萎軟無力、口眼歪斜、眩暈和自汗盜汗,每項0~3分,得分越高表明證候越嚴重[7]。⑶比較兩組患者NIHSS、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NIHSS評分范圍0~42分,得分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成正比;FMA分為上肢34分,下肢66分,總分最高100分,得分與肢體運動能力成正比[8]。⑷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不適、皮疹、腹痛腹瀉、暈針和滯針。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比較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更優,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半身不遂、肢體萎軟無力、口眼歪斜、眩暈及自汗盜汗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NIHSS、FM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F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治療前,FMA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上述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有1例暈針,1例滯針,2例胃腸不適,共發生4例,發生率為9.52%;對照組患者有3例胃腸不適,1例皮疹,2例腹痛腹瀉,共發生6例,發生率為14.29%。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值=0.454,Pgt;0.05)。
3 討論
偏癱是腦卒中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屬于中醫“痿痹”“偏枯”等范疇,表現為半身不遂,出現一側肢體肌力下降、感覺麻木及活動障礙等癥狀。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機體臟腑功能、氣血均虛弱,“瘀血”“痰濕”等病理產物仍存在,且貫穿病情始終,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肌肉筋骨失于濡養,導致偏癱[9]。臨床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益氣養血為原則。補陽還五湯可切中腦卒中恢復期病機特點,方中重用黃芪,發揮益氣健脾之效,使氣行、血行;歸尾善于活血化瘀、養血補血,與川芎結合使用時,兩者之間的協同作用能夠顯著增強行血之力,使血脈更加通暢;桃仁、紅花也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常用中藥材;赤芍活血祛瘀、清熱涼血;地龍力專善走,善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全方以大量補氣藥配伍少量活血藥,能有效化瘀通絡,促進氣血運行,恢復對腦絡、肢體關節的濡養[10]。相關研究顯示,補陽還五湯加減的中藥治療能夠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具備抗炎、調節免疫等多重作用。這些作用有助于緩解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癥狀,為后續的針灸治療創造有利條件,對于縮小腦部梗死灶、改善腦神經功能有積極作用[11]。針灸在治療腦卒中偏癱的效果已獲臨床肯定,能夠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益臟腑虛損、調整機體陰陽。有研究顯示,針灸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刺激局部神經肌肉系統興奮性,調節異常肌張力,還可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供氧,促進代謝,減輕炎癥反應程度[12]。因此,在中藥辨證治療基礎上應用針灸治療,能發揮內外兼治的作用,提高對腦卒中偏癱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有確切療效。這是由于針灸可直接作用于偏癱肢體,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增加對筋骨、肌肉的濡養,從而協調肢體、關節活動,促進肢體功能、肌力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半身不遂、肢體萎軟無力、口眼歪斜、眩暈及自汗盜汗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能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所致的各項證候。根據中醫“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選取手足三陽經、手足三陰經穴位及背部督脈穴位,有效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肢體萎軟無力、半身不遂,有助于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并通過針灸的整體調理作用,改善口眼歪斜、眩暈及自汗盜汗等證候[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治療前,FMA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上述評分優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能發揮局部治療及全身調理的作用,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協調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功能,從而改善肢體功能,提高肌力,有效緩解癥狀。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無明顯不良反應,僅少數可發生暈針或滯針。在治療前做好針灸治療解釋工作,治療過程中加強巡視,拔針時注意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肌肉放松,能有效減少暈針和滯針發生率。
綜上所述,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以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的效果較好,不僅能夠有效緩解癥狀,還能促進神經功能的修復,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
參考文獻
秦龍江,徐樂義,王孝義.針灸聯合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對老年腦梗死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 42(5): 1071-1074.
范步青,薛玉輝,林麗云.自擬育肝疏絡湯結合針灸康復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2, 32(23): 28-31.
李海軍,楊劍.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 2022, 36(3): 249-252.
牛亞麗.補陽還五湯結合扶正補土針灸法治療中風偏癱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 2023, 43(6): 885-889.
林志誠,薛偕華,江一靜,等.中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腦卒中[J].康復學報, 2019, 29(6): 6-9, 15.
侯東哲,張穎,巫嘉陵,等.中文版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2, 34(5): 372-374.
羅輝,廖星,王茜.中醫證候積分在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基于240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35(10): 1261-1266.
陳瑞全,吳建賢,沈顯山.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5, 50(4): 519-522.
沈靜,龔海成,嚴一欣. 兩步十法推拿聯合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研究[J].大醫生, 2023, 8(15): 96-99.
鄭全成,劉建浩,張宇.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對Hcy、BDNF的變化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1, 39(3): 47-50.
吳若輝,王嵐萱,賀小卉,等.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對老年腦卒中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清CRP、TNF-α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 42(16): 3907-3910.
王雪,胡志高,戴春花,等.針灸及功能鍛煉對腦中風癱瘓恢復期療效及腦血流、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9, 37(11): 2588-2591.
臺杰,劉俊娥,鄭英.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及其對康復期肢體恢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 2021, 28(29): 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