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鈺
〔內容提要〕新時代新征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從問題導向維度、科技創新維度、制度建設維度深刻理解把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要堅持問題導向,創新解決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科技創新,依靠綠色技術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綠色技術;制度建設
注:本文受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編號:N2413002)資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多方面問題,只有立足多維度,尋找新思路,才能解決新矛盾、打開新局面。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要堅持從問題導向維度、科技創新維度、制度建設維度等方面共同發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勁動力,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一、堅持問題導向,創新解決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
問題是創新思維被激活的起點,推動創新必須以問題為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堅持問題導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滿足人民群眾期待、需要處著眼。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面對人民群眾對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生態財富保值增值等方面的需要,要實現讓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廣泛受益這個最大公約數,就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矛盾問題上錨定短板、主動應對、靠前發力,為解決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開辟新思路、提出新舉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強調要關注和重視人民的生態訴求,對反映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進行創造性分析和解決,抓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切實維護公眾的生態環境權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生態環境,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大力防治大氣污染,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要積極采用綠色技術,對廢氣進行無害處理,降低進入大氣的污染物排放量。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生態環境,要加強水污染防治,守護碧水長流,一方面要加強水污染檢測技術的研究,推廣節水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另一方面要激勵企業對污水進行回收處理和循環利用,對耗水設備進行升級,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措施治污減排,增加水環境容量,提高水環境質量,解決水環境安全問題。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生態環境,還要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防治土壤污染,守護沃土永存,要全面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制定防治土壤污染專項法律法規,明確責任主體,嚴格管控污染源,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財政激勵政策,加快資源環境成本內部化,加強土壤污染檢測和防控技術研究,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
創新解決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矛盾和短板,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尤其是要培育塑造領導干部善于發現問題、勤于研究問題、有效解決問題的本領,使其在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前提下保持思維的批判性,破除妨礙創新發展的思維定式,提高其創新性應對和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堅持科技創新,依靠綠色技術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
經濟發展必然會導致自然資源大量需求和有限供應之間的矛盾,隨著矛盾的加劇而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國仍存在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任務艱巨、碳中和碳達峰工作任務艱巨、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形勢嚴峻等問題。科技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換代,更是對人類發展理念、社會技術支撐體系和市場需求的變革。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美麗中國夢,必須依靠和積極發揮科技創新作用。要著眼于實現綠色發展,以綠色科技為手段、綠色科技創新為動力、綠色科技人才為保障推進破解綠色發展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號召“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綠色技術是發展綠色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技術保障,是破解綠色發展難題的關鍵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以綠色技術創新為支撐,加快對傳統工業模式綠色化的改造。企業綠色化、產業綠色化離不開綠色技術創新,環境治理的現代化同樣需要依靠綠色技術,所以要把發展的基點放到綠色技術創新上,要依靠綠色技術創新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已經對技術創新的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建立健全要素完備、目標明確、功能齊全、運行有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推動制度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是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發展、釋放生態文明建設活力的重要途徑。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可能是“自發”的,必須依靠制度的剛性約束。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之一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健全、不完善,在一些重要領域存在制度缺位現象。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視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黨和人民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張經法定程序上升為具有強制性的制度及其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呼喚構建一套科學合理、協調互促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既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優勢的直接來源,又是推動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的基礎性要求。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建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完善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頂層設計,以“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與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等四個方面的環環相扣的制度體系”為統領,以政府、企業為制度落實與治理責任主體,以“源頭治理—過程落實—評價追責”為框架進行全過程制度設計,構建起一整套科學完善、合理高效、交互促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創新充分遵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僅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更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張極具中國智慧的生態答卷。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呼喚我們持續推進制度創新,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