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吳利 陳禎 袁智業 葉長兵
[摘 要]項目組基于“SRF”模式,以學科專業內涵和學科核心素養為立足點,結合土地管理學課程特點,明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條主線,開展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圍繞云南省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和云南省的土地資源特點,將國家發展戰略思想融入土地管理學課程教學,打造全方位、系統性的課程思政。基于“SRF”模式所取得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有效支撐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為該專業其他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課程思政;“SRF”模式;土地管理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5-0128-04
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一環。為培養出愛黨愛國、遵紀守法、愛崗樂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須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國內諸多專家學者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1-3]。為使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同向而行,項目組構建了“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源—線—面(SRF)”課程思政建設模式。而將“SRF”模式應用于專業的具體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成效如何,尚待進一步探究。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玉溪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應用性較強、符合云南滇中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專業畢業生獲得用人單位較高的認可。土地管理學課程是該專業的必修課程,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應用性相結合,在該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具有先導作用,為本科生掌握專業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該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項目組基于前期構建的“SRF”模式,開展土地資源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這一實證研究成果的獲取將有效促進立德樹人任務的實現,有力支撐本專業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并對本專業其他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以學科專業內涵和學科核心素養為立足點開展課程思政
(一)以學科專業內涵為核心開展課程思政
項目組構建了“SRF”模式,明確提出學科專業內涵和學科核心素養是構建課程思政之“源”,為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立足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要明確其學科專業內涵。要明確本學科專業內涵,就須明確土地與土地資源的區別。資源是以能否被人類利用為界定的,故土地不一定是土地資源[4]。土地資源管理是以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土地資源”而開設的專業,此為本專業的內涵。在明確本學科專業內涵后,可以明確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立足點為“土地資源”。所謂有效國土,即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資源,受地形、氣候、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壤等因素的影響;反之則為無效國土。有的無效國土在人類出現以前是無效的,有的則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無效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無效國土,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是治沙的重點對象。結合我國西北地區的供養能力和存在的無效國土問題,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提出,若能把這些無效國土轉化為可被人類使用的土地資源,雖然國土面積總量不變,但有效國土面積增加了;雖然物質總量不變,但資源總量增加了。結合思政案例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把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等沙化土地的治理實效作為案例融入課堂教學,對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分析應用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開展課程思政
學科核心素養是整合了情感、態度或價值觀而形成的綜合性的、內在的專業品質或能力。本研究基于學科核心素養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整合和提升的觀念,結合交叉學科特點,歸納提煉出“人地關系、公共管理、綜合思維和技術應用”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土地科學和管理科學交叉形成的土地管理學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必修課,是后續課程學習的基礎,其根本任務是應用土地管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與闡明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的人地關系,利用土地的約束條件和規律性形成監督與調控機制,以達到土地資源的供需平衡,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本研究以“人地關系、公共管理、綜合思維和技術應用”四大學科核心素養為立足點,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以“人地關系”為立足點,可形成土地資源開發、保護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以“公共管理”為立足點,結合土地資源制度、管理等,可獲得解決人地矛盾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以“綜合思維”為立足點,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局性、系統性思維,可取得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經濟規律、技術規律、環境規律(“五律”)協同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以“技術應用”為立足點,以發展需求為導向開展技術研發,可形成創新思維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
二、以“四個自信”構建課程思政的主線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5-6],土地管理學課程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主線,形成了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以道路自信為主線的課程思政建設
中國共產黨基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上的獨特性,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土地管理學課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主線,基于土地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點,結合我國所取得的高質量建設發展成果,形成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以我國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作為思政案例開展課程教學。
(二)以理論自信為主線的課程思政建設
理論自信是人們對自己所信仰理論的一種積極認同、堅定信奉和執著追求,在對理論自身的科學性充滿信心、對理論自身的實踐效果充滿信心、對理論自身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三個方面得以體現。理論自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定信念。土地管理學課程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系統性、繼承性和創新性,融合土地管理資源、制度、經濟、管理等相關理論的科學性、開放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具有突出的成效。
(三)以制度自信為主線的課程思政建設
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解決了我國幾千年來土地所有制存在的問題,消除了千百年來周期性興衰、朝代更迭的根本性致因,及目前世界各國因土地私有制存在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因此,從歷史的縱向比較和現實的橫向對比來看,我國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優越性。土地管理學課程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明顯的制度優勢、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等先進土地管理制度方面開展教學,形成以制度自信為主線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比如,國家新組建自然資源部,通過對自然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總體框架。
(四)以文化自信為主線的課程思政建設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土地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管理學課程基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華大地上長期發展和積淀下來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民族精神內核相結合,以文化自信為主線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本研究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將古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斬伐養長,不失其時”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惜土如金”“守土有責”“寸土不讓”“點土成金”等精神相結合,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形成課程思政建設成果。
三、結合本土資源和平臺建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一)基于國家發展戰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我國東部地區地勢平坦、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是經濟發達地區,其土地資源主要用于發展經濟。中部地區經濟較發達,是我國東部和西部的紐帶,土地資源利用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生態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因此,國家對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生態環境。云南東部與貴州、廣西相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緊依西藏,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老撾、越南毗鄰。云南既是我國西南邊陲,又是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是中國西南山地、東喜馬拉雅地區和印度—緬甸三大區域的核心與交會地帶。從水系分布上看,云南是長江、珠江等河流上游或源頭,在氣候上具有類型眾多、立體氣候特點明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氣溫垂直差異明顯等特點,其生物多樣性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云南既要發展經濟,又須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本研究依托單位所處區域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生態環境問題是關注重點,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著眼于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區和民族團結示范區,構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四梁八柱”。基于云南省作為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布局,結合山—壩生態環境特點和地理位置,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本研究將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生態環境特點作為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構建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以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
(二)結合區域土地資源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從學校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定位來看,學校所開設的專業主要以滿足地方基礎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致力于培養服務滇中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緊密圍繞我國高校本科教育方針政策、學校辦學定位、土地資源管理需求來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土地管理學課程結合學校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及生態環境特點,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良好和持續發展等角度出發,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構建“山—壩”土地利用結構、提升土地資源生產能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內容,闡釋在確保一定數量耕地的前提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課程思政建設包括“三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間管控、儲備水資源、土壤環境保護修復、哀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具體案例,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緊跟時代脈搏,促進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下,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際成效。
(三)基于構建的平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依托學校一流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了“聶耳和國歌研究院”校內課程思政平臺以及玉溪市聶耳紀念館等,利用項目研究區所在地為聶耳故鄉的優勢,在土地管理學課程專業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依托云南省高校測繪與地理空間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滇中高原特色農業生物資源有效轉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高原湖泊流域農業結構調整與面源污染治理科技創新團隊等學科專業平臺及團隊,增強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意識;結合聶耳故居、紀念館,峨山彝族自治縣、易門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的滇中革命根據地等,通過現場教學、專業實踐、第二課堂等方式強化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四、結語
項目組基于“SRF”模式,以學科專業內涵和學科核心素養為立足點,開展了土地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結合土地管理學課程特點,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主線,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緊密圍繞云南省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和云南省的土地資源特點,通過明確的主線引導,培養服務于國家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模式所取得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將有效支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對本專業其他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王世平,趙春燕.立德樹人理念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2,8(21):184-188.
[2] 李會杰,李艷,劉玉紅,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探析[J].大學教育,2021(12):79-81.
[3] 楊欣宇,朱文龍,李誠,等.點線面三重結構的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思政體系構建[J].高師理科學刊,2022,42(5):76-79.
[4] 劉彥隨.中國土地資源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127-133.
[5] 朱鴻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理論體系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1.
[6] 靳玉樂,趙瑞雪.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邏輯[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1):22-30.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