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煒華 孫秀麗



摘? 要:城市社區景觀作為人們接觸最多且使用率最高的室外場所,在給人們提供娛樂、休閑、運動、交往和交流的功能空間的同時,還可以給居民帶來“可參與”和“親自然”的城市健康生活體驗。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和實踐者正在研究人們的身心健康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恢復性環境理念作為這一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強調通過構建具有恢復和療愈功能的環境來提升人們的身心健康。在社區景觀的設計與規劃中,融入恢復性環境理念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總結了城市老舊社區的主要問題,分析了國內外優秀案例,基于恢復性環境理念提出了親自然設計、營造具有環境感知體驗的空間等設計策略,以期在改善老舊社區的現有景觀環境的同時為其他同類型老舊社區景觀環境的提升和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恢復性環境理念;社區景觀;設計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河北地質大學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后疫情時代下基于康養理論的石家莊市社區景觀設計研究”(20220202079)研究成果。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推進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的居住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社區環境能夠帶來的綜合體驗,對城市社區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目前,老舊社區在城市發展中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景觀綠化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對社區的整體風貌和居民的居住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人們迫切需要一個“觸手可及”的景觀環境來放松身心,老舊社區景觀的建設與改造刻不容緩。本文基于恢復性環境理念,通過創造能夠使人與自然相聯系且具備恢復身心功能的環境,使人們能在精神疲勞、消極情緒、壓力等負面狀態與疾病等不同的狀態中得到恢復和緩解[1]。
一、恢復性環境理論的提出與釋義
從古至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一直在利用環境來促進個體的健康和恢復,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豐富的積累和探索。恢復性環境理論在康養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二者在核心的觀點上是相輔相成的,都強調環境對于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致力于通于優化環境設計來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2]。
19世紀50年代,美國城市景觀設計大師奧姆斯特德提出了“恢復”這一概念,認為自然景觀能夠緩解城市生活中由噪聲、擁擠及人工建筑等不利因素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從而達到恢復身心的效果[3]。卡普蘭夫婦在此基礎上探索自然環境與人類心理特點的關系,提出“恢復性環境理論”[4],并將它定義為:可以讓人緩解精神上的疲憊和心理上的壓力,將情緒從負面轉向積極的環境。恢復性環境理論作為一種衡量環境是否具有恢復性的重要維度,具有4個主要特征,分別是遠離性、吸引性、豐富性和兼容性[5]。
(一)遠離性
該特征是指遠離讓人產生消耗心理資源的事物與環境,遠離嘈雜的城市環境和日常生活,通過接近高山、流水、森林和草原等自然環境給人們帶來遠離的體會,幫助人們從心理層面真正地擺脫日常生活的壓力和煩惱。當人們身處自然環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廣闊和深沉時,會不自覺地放下心中的束縛,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放松。卡普蘭通過相關研究表明,人們還可以通過靜坐、冥想等不同行為方式來調節人的心理狀態,達到遠離的恢復性效果。
(二)吸引性
該特征強調通過創造具有吸引力和興趣點的環境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使人們能夠主動地與環境互動并沉浸其中。吸引的類型主要分為“硬”吸引和“軟”吸引兩種。“硬”吸引主要通過滿足人們的日常體育、娛樂活動等功能需求來實現。這種強勢的吸引方式會占據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幾乎不留給個體思考其他事物的空間。因此,這種方式也很難給人們帶來更深層次的放松和恢復體驗,如:對重要議題的反思。“軟”吸引則更多是通過優質的自然環境去體現,如:花園、精心打理過的庭院、自然公園觀賞步道、樹林等。自然環境不但能適度吸引注意力,而且還具有“審美之美”,能為個體帶來更深層次的恢復性體驗。
(三)豐富性
該特征強調環境應具備足夠的多樣性和層次感,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和體驗,使人們沉浸其中并長時間駐足在該環境中流連忘返。豐富性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視野和體驗空間,還為人們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能夠進一步促進人的身心恢復。具備豐富性特征的環境不僅僅指環境擁有龐大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環境需要擁有多樣化的空間內容以及合理的結構[6]。
(四)兼容性
該特征強調環境整體的設置要與人的需求以及行為模式相匹配。由于環境中的人各不相同,所產生的需求、目標等也都存在差異。因此,評價一個環境的相容程度,還需要考慮個體的行為目標或偏好,這是一個雙向過程。換言之,不同的環境相較于不同的人的喜好不同,所營造出的恢復性效益也不同。這也就是說:提高環境的相容性,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恢復性效益。
二、目前老舊社區景觀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人們在城市當中接觸最多且最直接的就是社區景觀。社區景觀作為連接人和自然的中間地帶,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7]。現如今許多建設年代久遠的老舊社區景觀并不能滿足當今人們的需求,存在諸多問題。
(一)自然元素匱乏,人與自然分離
老舊社區的綠地,主要由宅間綠地和宅旁綠地兩部分組成。老舊社區的綠地景觀植物設置主要以喬木與草花搭配或者單層灌木與綠籬搭配為主,這種搭配導致社區整體景觀空間較為單調,缺少多層次的豐富的景觀和植物空間。老舊社區的綠地景觀空間類型較為有限,缺少能讓人產生互動感、參與其中的、具有生態療愈性能的綠色空間,無法讓參與者和自然環境相互關聯,互動體驗感較差。社區綠地存在自然元素不足的問題,整體來看,這種缺乏自然元素的情況相當明顯,甚至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長期分離。此外,老舊社區的居民還存在:亂搭亂建、擅自進行綠地硬化、自辟菜園、毀綠種菜等行為。這些行為不僅對社區的綠地造成了嚴重破壞,還降低了社區整體的人居環境質量。
(二)功能空間單一,缺少復合化空間
老舊社區的年代較為久遠,早期的規劃和設計理念較為落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的個性表現也隨之增多,對于社區功能空間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然而,目前老舊社區的整體規劃無法滿足現如今人們的需求。在景觀的整體功能規劃布局方面,很多社區雖然能夠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但并未充分考慮到社區中復雜的人群構成,這可能導致某些空間無法滿足一些特定群體的需求,尤其是殘障人士和亞健康狀態的特殊群體。概言之,這些社區在功能空間的設計上,缺少對不同人群需求的針對性考慮,在空間規劃設計類型上,也缺乏相應的復合化空間設計。
(三)功能空間體驗性差,缺乏吸引力
老舊社區在內部整體環境上存在一些問題,如環境質量臟亂差、活動場地局限、空間元素單一且呆板,難以激發人們的探索欲望,以及互動設施老化等。這些問題導致人們不愿主動參與場地活動,使得社區缺乏吸引力。與此同時,社區可供活動的基礎設施和裝置類型的單一化也使得社區活動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地域特色不明顯,缺失社區歸屬感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大量社區的整體建筑和環境面貌千篇一律,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社區文化記憶空間。與此同時,老舊社區還存在著居民生活空間單元化、獨立化和封閉化的問題,這使得社區中居民的關聯度較低,社區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受到了沖擊,彼此之間的互動和聯系日益稀少。而這也正是社區居民缺乏社區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原因所在。
三、恢復性環境理念下老舊社區景觀設計策略
針對上述老舊社區所存在的問題,根據恢復性環境理論所提出的遠離性、吸引性相容性、延展性四個特征將其與社區景觀相融合,結合現如今國內外的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筆者總結并提出了親自然的設計、創建具有環境感知體驗的環境、營造風貌兼容的環境、創造多樣化和復合化的活動空間等設計策略。
(一)親自然的設計
“親自然設計”是于1984年由美國愛德華·威爾遜提出。它強調: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天生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感聯系和渴望。這種與自然世界的生理和心理聯系對人類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親自然的設計策略通過將自然元素融入城市環境,能夠改善城市的生態系統,并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在社區景觀中,親自然的設計策略可以通過不同的植物搭配山石、水系等自然元素去進行體現。對于居住在城市環境下的人們而言,日常生活環境中存在著許多的人工元素,自然元素相對匱乏。相反,在自然環境中,豐富的植物和地形變化能夠營造出更貼近于自然的空間。人們處在該環境下可以更快的從壓力源和疲憊的狀態下逃離,享受自然環境,得到注意力的恢復。除了在社區景觀中融入自然元素以外,親自然的設計還可以通過營造私密的空間來體現。將這些私密空間融入可供人們進行靜坐、冥想等放松身心的活動空間,能夠幫助人們調節心理狀態,緩解精神壓力和疲勞感。
設計在合肥老城外圍的水霧冥想中心,使人們能夠從高壓力的生活節奏中抽離出來,更多地親近自然(如圖1)。該設計通過特殊的水晶裝置和空間布局建立一個對大眾開放的植物園,為社區的居民提供了一處冥想場所。該項目不僅利用水霧為冥想過程創造了多樣的空間氛圍,而且其獨特設計的水霧裝置還詩意地展現了冥想、太極等活動的儀式感(如圖2)。同時,該設計也在空間形式上打破了傳統封閉式社區的特點,打造出了新的具有恢復身心能力的精神性開放式空間。
(二)創建具有環境感知體驗的環境
社區景觀設計可以通過創造環境感知體驗的策略來鼓勵人們進入自然,通過感知和互動來加深人與自然的聯系。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也需要考慮不同使用者的感官感知特征,以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全面的體驗。這些環境體驗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和融入自然環境,并通過外部環境的直接或間接刺激來吸引人的感官,進一步增強人與自然的聯系。在“視覺”上:由于不同的色彩對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影響,所以在植物色彩搭配上,可以選擇鮮艷、溫暖的植物,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快樂,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在“聽覺”上:通過在居住區創建自然的聲音(蟲鳴的鳥鳴聲、水聲、風聲等),讓人們通過聲音感受大自然。在“嗅覺”上:利用特定植物散發的香氣或揮發性物質激發人們的興趣,讓個體對風景寄情,消除疲勞。在“觸覺上”:選擇質地柔軟細膩的植物進行居住區的植物配置,讓人感受更柔軟的觸感。此外,還可以設置一些雕塑、噴泉、可供交互的互動裝置,讓人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到不同的質地和溫度,從而增強觸覺的體驗。在“味覺上”:利用一些與味覺相關的元素來增強景觀的體驗感。例如,在綠地中設置一些果園、菜園等,讓人能夠品嘗到新鮮的食物。采用具有環境感知體驗的設計策略,能夠讓空間成為人們愿意長久駐足的地方,為人們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從而幫助身心資源的恢復。這種設計策略有助于在社區中營造出愉悅、積極的綠色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8]。
由Shma景觀設計公司在曼谷設計的“Come on, Calm on”景觀花園(如圖3),旨在通過自然的力量來幫助人們緩解壓力。該花園以“療愈花園”為核心理念,整個花園70%為自然植被。自然為主的景觀形式意使人們的身體、心靈以及精神達到一種平衡與穩定的狀態,讓訪問這個花園空間的人通過五感的放松,緩解因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方式而積累的壓力。在花園內種植有一系列具有療愈作用的植物,例如:無憂花、粉白相間的蘆莉草、馬鞭草、灰灌木、紫鼠尾草等。此外,花園中還種植了一系列帶有芳香的植物,以便營造輕松宜人的氛圍(如圖4)。這些植物包括:香蘭葉、梔子花、香茅、美國扁柏等。
(三)營造風貌兼容的環境
營造風貌兼容的環境能夠打造出一個既具有獨特魅力又充滿活力的社區景觀。這樣的環境不僅有助于促進居民身心健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還能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風貌兼容的環境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指該環境需要具備足夠的豐富性,能夠激發人們對它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較大的場景中插入一些曲徑幽深的小道,經過時能夠產生探索的感覺。這種豐富性不僅體現在自然景觀的多樣性上,也體現在人文景觀的多元化上,二者共同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體驗和感受。第二種類型的環境則更多地涉及到人們的想象力。身處豐富多彩的環境中,人們在觀察到不同的元素后,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認知,形成一種關聯性的概念。這種關聯性并不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而是需要通過頭腦的想象和思考來構建。這樣的環境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同時也為環境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勾起人們對場地的記憶的文化空間、具有敘事性的空間環境等不同類型的可供人進行聯想和想象的空間,都可以讓人們產生想象[9]。
Jin Wellbeing County幸福小鎮項目的景觀由Shma Company Limited設計,以“森林中的社區”為出發點。這一項目以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為理念核心(如圖5),以“可持續生態”、“身體健康”和“社區意識”為設計原則,以“靜養、參與、創造”為設計概念(如圖6),為居住者創造了豐富的活動空間,并在空間里融合了獨立生活、家庭生活和輔助生活等多種居住形式,形成充滿活力的社區精神(如圖7)。為了激發場地的參與感,設計師還打造了旨在促進社交互動的“讓人們相遇”的社交空間,如運動區和溪流旁的小型聚會空間等。這些設計鼓勵不同活動的人群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
(四)創造多樣化和復合化的活動空間
由于社區人群的構成復雜,因此在設計活動空間時,需要考慮空間的多樣化需求。多樣化的空間營造可以從人的主要行為模式切入探析,人們的主要活動行為分為兩種:靜態活動行為、動態活動行為。靜態的行為可以通過觀賞景色、靜坐和冥想來完成,動態的行為更多則是通過多種不同的活動空間來體現。除了靜態和動態活動空間外,還可以通過動態靜態相結合的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可以設置一些半開放式的,既有靜態的觀賞景色、休息等功能,又有動態的交流、聚會等功能的空間。復合化空間更多的是針對人們的動態活動去進行設計的。該空間能夠滿足人們多種的活動需求,是一種多功能空間的嵌套,可以是動態空間、靜態空間或是動靜結合的空間。不同的空間可以根據人們使用目的的不同進行轉化,由單一類型空間轉化為多類型復合空間。
融創唐鎮社區項目以“引力中心”為設計核心(如圖8),將中心草坪區創造性地與童頑樂園、自然實驗室、活力健身場、林下聚場等功能空間結合,組合出具有多種形態的復合型社區引力中心,因地制宜地滿足居民各異的社交需求。空間的復合帶來了功能的復合,功能的復合讓社區引力中心真正成為了社區的“活力中心”和“人氣中心”, 復合型社區引力中心進一步為業主提供了更多的參與豐富多樣的社區活動的可能性(如圖9)。
四、結語
老舊社區的景觀改造將會是今后城市化發展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針對目前老舊社區景觀所存在的問題,以恢復性環境理念為指導的老舊社區景觀設計,可以為社區的居民帶來一種心理和情緒上的交互,從而激發其個體生理、心理的恢復能力,緩解不良情緒。這對于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傳承城市特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從恢復性環境理念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老舊社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親自然設計、營造風貌兼容的環境、具有環境感知體驗的空間、創造打造多樣化和復合化的活動空間等設計策略。老舊社區景觀的整體提升不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更是激發社區活力的重要方式。而采用恢復性環境理念對老舊社區景觀進行更新設計,不僅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既具備審美情趣又有助于身心恢復的居住環境,還能夠改善社區景觀的整體面貌。
參考文獻:
[1]郭庭鴻,董靚,劉暢等.生態瞬時評估在恢復性環境研究中的應用前景[J].中國園林,2021(3):62-66.
[2]穆尼,陳進勇.康復景觀的世界發展[J].中國園林,2009(8):24-27.
[3]凱勒特.生命的棲居———設計并理解人與自然的聯系[M].朱強,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1-12.
[4]Kaplan S.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5(3):169-182.
[5]Kaplan R, Kaplan 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6]Ulrich RS. Simons RE, Losito BD, etal. 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1(3):201-230.
[7]袁傲冰.居住區景觀設計[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5.
[8]劉江,唐新蔚.基于景感生態理念的恢復性景觀設計思考[J].風景園林,2021(3):107-112.
[9]徐磊青.恢復性環境、健康和綠色城市主義[J].南方建筑,2016(3):101-107.
作者簡介:夏煒華,河北地質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通訊作者:孫秀麗,河北地質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