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問題進行研究,首先分析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豐富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提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然后立足于情懷素養培養現狀,剖析教材資源利用、培養模式、評價方式等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優化措施。力求通過創設具體情境、挖掘視頻資源、豐富培養模式、參觀歷史遺址和紀念館、優化評價體系等方式,促進家國情懷資源高效利用,增強學生的代入感,以正確的態度和情感探索和學習歷史,使家國情懷得到良好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策略;教學路徑
在歷史學科素養培育中,家國情懷屬于關鍵部分,在素質教育培養下,教師應結合歷史遺跡、民俗文化等,深挖情懷教育相關素材,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革新教育理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歷史與生活相聯合、創設問題情境等方式,使學生在聲、光、動畫的感官刺激下,置身于歷史環境,對歷史人物產生敬佩之情,深刻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品質,歷史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一、高中歷史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
家國情懷是探究歷史過程中的人文追求,體現對國家富強、國民幸福的情感。高中生正處于歷史學習的關鍵時期,通過結合課本資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但可豐富歷史知識體系,還會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民族歸屬感、文化自信,其重要意義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有助于豐富中華傳統文化認知。我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許多優秀傳統文化被輕視。歷史課堂作為知識傳播的主陣地,不但要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還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播,增強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三《輝煌燦爛的文學》時,教師可借助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并通過對文學、民族服飾、飲食文化等知識的了解,豐富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使命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社會責任感。人的價值觀對行為具有較大影響,高中生的身心發展已經趨近完善,但思想仍不夠成熟,加上面臨高考的壓力,教師往往更注重知識點傳授,忽視思想教育,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在此背景下,通過家國情懷培養,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向林則徐、詹天佑等民族英雄學習,社會責任感得到不斷提升,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1]。
二、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存在的不足
(一)家國情懷資源利用率不高
教材編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例如現在全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從編制到審核、落實,融入了無數教研人員的心血。在教材編寫時,加入許多含有家國情懷素養的內容,便于教師結合史料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但是,部分教師在歷史課堂上,片面強調知識點,并未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家國情懷資源,許多有價值的史料被忽視,造成資源浪費。此外,部分學校額外開展含有家國情懷的校本課程,但許多歷史教師對開發課程不夠熟悉,很少應用到歷史課堂,導致校本教材成為一紙空文,使用頻率較低,抑制了家國情懷培養。
(二)培養形式單一
部分教師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味地灌輸課本知識,注重學生歷史成績提升,忽視家國情懷等素養培養;還有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家國情懷培養的價值,但所采取的形式單一、僵化,與教學目標相脫離,沒有追求創新,沒有將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第二課堂等引入進來,使學生興致低迷;還有些教師所選材料與本節課關聯較小,例如播放影視作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但因影片選材不合理,與所學歷史知識關系不大,使得學生只關注影片本身,對歷史學習幫助較小,難以實現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同時,強行升華和拔高不但無法使學生對家鄉、民族產生高度認同感,反而會加重學習負擔,激發逆反心理,使教學收效甚微。
(三)情懷素養評價不完善
高中生因面臨高考壓力,長期以來,歷史學科的考核評價始終采用階段測驗、期末考試等方式,以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忽視素質層面的評估,在情懷素養評價體系上不夠完善,沒有以培養結果為出發點,將評價貫徹到歷史學習的整個過程,而是側重終結性評價,以成績為主,忽視學習過程、日常表現、素質層面的評估。在評價主體上,以教師評價為主,很容易受主觀意識的影響,使評價結果不夠客觀準確,很難全面展示學生的情懷培養效果,德育結果也十分有限,不但限制了教師教學,還會阻礙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與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2]。
三、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深挖教材資料,促進家國情懷資源高效利用
當前歷史教材中涵蓋許多家國情懷培養的素材,教師應具備一雙“慧眼”,將其挖掘出來并靈活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還可借助多媒體資源,豐富史料,促進情懷資源的高效利用,營造濃厚的歷史學習氛圍,引發學生思考和感悟。
1.創設情境,激發家國情感。在學習活動中,家國情懷作為一種情感意識,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內在動力。為將其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師可深挖教材中的相關資源,創設問題情境,站在情感角度帶領學生體會精神內涵,激發家國情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可創設以下情境:“秦始皇使封建國家得以統一,但有人稱其為暴君,對此你怎樣看?”學生開始從不同角度切入,發表自己的看法。A同學認為:“他的確是個暴君,上位后嚴刑峻法、焚書坑儒,在他領導下的王朝不能稱為太平盛世。”B同學認為:“他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對民族發展的貢獻不容忽視。”針對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并未馬上評價對錯,而是設計探究活動,結合情境進行深化教學,提出問題:“假如你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該如何治理國家,創建安居樂業的盛世呢?”學生開始換位思考,逐漸理解秦始皇的許多做法,深切感受到他修建長城、防御匈奴的偉大氣魄。這時,教師將家國情懷滲透進來,使學生的民族意識得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得到進一步加強。
2.借助多媒體,開挖視頻資源。網絡含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應改變用靜態文字、口頭教學的模式,注重多媒體視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手段,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動畫等形式展示出來,刺激學生感官,使其仿佛進入到歷史情境下,切身體會歷史人物的偉大精神。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鴉片戰爭時,教師可播放電影《鴉片戰爭》,學生被生動的電影畫面深深吸引,切實感受到鴉片貿易對國民身體健康、國家實力造成的危害,看到林則徐主持禁煙運動時,被其抵抗外強的民族大義所震撼,并自覺學習他身上令人敬佩的家國情懷。與此同時,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從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展開分析,感悟林則徐的精神品質,從而深刻體會他身上的愛國情感,感受到他為民請命、親赴廣州禁煙的決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也得到良好培養和提升[3]。
3.深挖史料,增強家國情懷。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史料是不可缺少的素材,教師可根據本節課內容、教學難度、學生需求等,為其提供相應的史料,引導學生通過史料分析和解讀,挖掘深層的歷史情感。站在家國情懷角度,教師所提供的史料應有助于學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對家國命運給予高度重視,并樹立為民族振興做貢獻的目標。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二“新航路的開辟”時,教師從“指南引航”角度采集史料,使學生了解前人開辟新航路時,如何解決識路的問題,然后將哥倫布、麥哲倫在遠航期間所用的星盤、輪盤等史料引進來,探究新技術對開辟新航路的影響,使學生感受到羅盤發明對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然后,導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料,引領學生思考我們該如何探索未知世界獲得更多發展機會,我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該如何努力才能促進文化創新,被更多人所關注,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揚與發展。學生通過思考上述問題,激發關心國家大事、國家命運的情感,督促自己要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逐漸增強家國情懷。
(二)豐富培養模式,強化家國情懷
為改變家國情懷教育模式單一的現狀,教師可將現代教育設備引入,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并積極拓展“第二課堂”,通過親身實踐擁抱歷史,親身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聯系現實生活,與歷史情境對比,珍惜現實生活,提高對國家的認可度、歸屬感,強化家國情懷,具體如下。
1.引入現代教育設備,提升教學效果。當前科技飛速發展,教育信息技術也不斷完善,許多教師已經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可為歷史教學開展提供輔助作用。許多歷史事件年代久遠,學生理解難度較大,現代教育設備的應用可攻克這一難點,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視頻、多屏互動等,為學生帶來別具一格的視聽體驗,有助于知識理解和吸收,為家國情懷教育增添強大助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因學生從小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難設身處地地體會紅軍當時所處的境地。對此,教師可在課上播放長征題材相關的Flash,依靠視頻的沖擊力,再現當年長征場景,如:巍峨的雪山、草地、赤水河畔、大渡橋等,使學生對紅軍遭遇產生情感共鳴,更易理解長征勝利的不易,從而對和平生活更加珍惜,對國家產生高度認同感,教學效果也得到顯著提升[4]。
2.參觀歷史遺址和紀念館,增強代入感。在家國情懷培養中,教師應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歷史遺址、紀念館等,探尋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不斷創新,使中華文化延續不絕。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三“百家爭鳴”內容后,可組織學生參觀孟廟、孟府等,通過實地參觀學習,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對照古籍文獻內容,解開歷史神秘的面紗,更有助于歷史知識記憶和家國情懷培養。此外,還可參觀當地博物館,當前國家對文化建設給予高度重視,許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公園等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此類場所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學校可組織開展文化節、探索歷史活動等,使學生進入博物館內,扮演解說員,親自宣傳歷史文化,更易豐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對歷史學習充滿興趣,促進家國素養的顯著提升。
3.聯系生活場景,培育家國情懷意識。歷史講述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事件,看似與學生現在生活相距較遠,學生對部分知識的理解難度較大,影響歷史育人目標實現。對此,在家國情懷培養中,教師可深入解讀教材,尋找知識點與學生當前生活的關系,聯系生活場景,促進教學內容拓展,由此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可借助大屏幕展示我國住房、出行、飲食等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課下采訪父母、爺爺奶奶等,了解他們生活年代的社會情況,對比社會近年來發生的改變,由此感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并意識到這一切都源于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并產生濃烈的愛國之情。
(三)優化評價體系,促進情懷素養提升
在素質教育培養下,歷史教師不但要注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還要不斷優化評價體系,通過豐富評價主體、規范評價標準等方式,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以綜合客觀的評價促進學生情懷素養提升,具體如下。一方面,評價主體多元化。在情懷素養評價時,評價主體應改變以往單純的教師評價,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等引入進來,還可賦予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教師發言權,從多個角度、以多樣化標準進行評價,如調查法、日常觀察法、自評法等,最后將信息整合起來,對學生愛國素養進行綜合評價,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另一方面,學生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應意識到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應采取多元化評價標準,以往的“一刀切”是錯誤的,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才可將個體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對此,在情懷素養評價中應設置不同的參考標準,改變以往紙質測驗的單一方式,除了每學期的階段性測試之外,還應注重學生日常課堂表現、實踐活動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等,還可將其日常歷史學習中參與各類活動情況、歷史作品等引入進來,作為評價依據,如積極參加歷史演講、小論文撰寫、歷史手工、調查活動等,便可獲得更高的評分。上述評價體系的創新,可促進學生各項能力鍛煉,提高學習效率,并切身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形成正確的家國情懷與價值觀。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響應素質教育號召,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使德育教學得以延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家國情懷相關資源,并通過生活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參觀紀念館等方式,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豐富的認知。同時,還借助直觀的多媒體視頻資源,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充滿探究欲望,利用豐富史料強化對家國情懷的感知,促進民族自信與愛國情感增強。
參考文獻
[1]周麗.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22(13):62-64.
[2]王秀波.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1(10):2.
[3]鐘福堂.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9,63(3):102-103.
[4]宋鴻雁.基于學科素養培育目的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