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茹
摘 要: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獲得更大實施空間。因此,本文簡單介紹了高中歷史核心素養,論述了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實施意義,探究了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實施原則,并對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實施策略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希望為高中歷史活動課的高效實施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活動課
在全面深化素質教育進程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高中歷史課的重要任務之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界定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反映了新時期高中歷史教學的新要求。此時,單純借助常規課程教學方式無法滿足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歷史活動課成為傳統課堂的重要補充。因此,立足核心素養視角,研究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實施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概述
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的相關要求可知,歷史核心素養是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彰顯歷史學科特征的關鍵能力、價值觀念、必備品格,也是歷史學科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集成[1]。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組成來看,可劃分為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幾個方面,各個方面存在相互聯系。
時空觀念素養強調學生可以在特定時間、空間邏輯聯系中觀察事物,并對事物進行分析。
唯物史觀素養強調學生可以透過表面現象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現實、一般發展規律。
歷史解釋素養強調學生從理性視角分析歷史資料,形成客觀論點。
史料實證素養強調學生可以掌握正確的史料獲取方法,并利用已有真實史料正視自己的觀點[2]。
家國情懷素養強調學生可以在歷史學習中感悟歷史英雄人物的民族精神,生成愛國情懷,主動將個人命運與家庭、國家命運聯系到一起。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實施意義
(一)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強調歷史課程應當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在結構設計方面,不僅應當體現基礎性,還應該構建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3]。立足核心素養視角實施高中歷史活動課,可以彌補以往歷史課上教學不足,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更大空間,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
(二)滿足新高考能力標準
高考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新高考歷史試題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轉向“素養立意”,注重考查學生多角度觀察、分析歷史事物并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思維素養。立足核心素養視角實施高中歷史活動課,可以提前培養高中生開放思維、探究意識與能力,促使學生逐步發展解答新高考歷史開放性探究題的能力,滿足新高考要求。
(三)激發高中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內在驅動力[4]。面對貫穿古今、涉及領域相對廣泛的歷史教材,單一講解法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甚至致使學生進入歷史學習停滯期、厭煩期。而立足核心素養視角開展高中歷史活動課,可以利用多種活動主題、活動形式轉化歷史課程內容,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歷史知識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實施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目標是活動開展的先導,高中歷史活動課實施應遵循目標性原則,提前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制定活動課目標[5]。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興趣傾向,進行歷史活動課目標的調整,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發展歷史能力提供明確的方向,充分發揮歷史活動課在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作用。
(二)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高中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趣味內容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落實趣味性原則,從活動課設計環節著手,全面調查、匯總高中生興趣傾向,選擇契合學生興趣愛好的生活化內容,形象表現枯燥歷史知識。同時在趣味性原則引導下,教師應恰當組織以歷史辯論賽、歷史地圖制作、歷史小劇場、歷史演講賽、圖片展覽會等為代表的趣味活動形式,確保學生在整個歷史活動課堂中保持參與熱情。
(三)開放性原則
核心素養視角下,歷史活動課主題選擇、時間安排、地點規劃均應遵循開放性原則。根據開放性原則,教師可從歷史教材中選擇活動主題,也可從高中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中選擇活動主題,更可從歷史學界最新研究動態提取活動主題[6]。同時教師可以突破一節歷史課時限制,靈活調整時間,并在課堂內或校外組織活動,促進歷史知識滲透與社會實踐的有機整合。
(四)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實施的核心原則,也是高中歷史活動課實踐性優勢彰顯的關鍵。在主體性原則指導下,教師應明確學生所處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由以往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活動中。同時在尊重學生主體創造性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確保學生自主探究活動順利推進。
四、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實施對策
(一)實施史學思想方法探究類活動,培養家國情懷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課具有通史性,以大歷史、大趨勢為基本,呈現了中國史、世界史,并在點狀疊加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彰顯了歷史蘊含的史學思想方法[7]。基于此,教師應圍繞歷史發展規律,發掘史料集證辯據、史實理解詮釋、歷史反思評價等史學思想,并將其貫通歷史活動課,借助歷史引導學生整體認識史實內在邏輯演變,鼓勵學生借助歷史思想方法全方位認識歷史,辯證對比歷史與現實,直接體會歷史事實中蘊含的家國情懷。
以人教版高中《中外歷史綱要》(上)活動課設置為例,教師可以在最后一個單元(第十單元)后設置活動課,活動課主題為“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設定活動核心目標是學生通過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過程中涌現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形成“家國情懷”的價值觀,認識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中國發展的基石;一般目標是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史學思維和治史方式,構建整體歷史框架,初步發展通史思維。史學思想方法展現類活動需要分模塊開展。第一模塊,全體學生借助史料集證辯據的思想方法自主完成時間軸,沿著時間軸梳理我國從古代、近代到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變。隨后教師可啟發學生利用歷史反思評價思想初步分析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精神紐帶。第二模塊,由教師或學生自主劃分2個小組,其中一個小組負責利用史料集證辯據、史實理解詮釋思想方法研究跨學科課程內容,依托地理學科、政治學科知識,從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探討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過程,并初步表達對各民族優秀傳統的感受,形成對中國國情的認同感。另外一個小組負責利用史料集證辯據、歷史反思評價等思想方法,梳理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幾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事件,并將其與家鄉、民族、國家的發展聯系編排到思維導圖中,圍繞思維導圖抒發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
(二)實施歷史研討會活動,培育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解釋是借助真實而具有現實價值的歷史資料論證歷史后,進一步沿著縱深層次分析、闡釋事物原因—結果關系,進而形成無誤的歷史事實認知[8]。為有效培育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教師應以個別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為重點,組織開展歷史研討會(或閱讀交流會)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持續開拓思維,突破課本知識禁錮。一般研討會需要在新單元新課程講授前開展,由教師指導學生選取史料或書籍進行閱讀,并圍繞新課分析閱讀內容。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第22課開展前,教師可以給學生發放一份1913年江蘇第一師范發放的“你最崇拜的人”問卷資料,資料中顯示300多名中小學生中有157人選擇孔子,61人選擇孟子,其余人選擇了孫文、顏淵、諸葛亮、范文正、岳飛、王守仁、黎元洪、大禹、朱熹、華盛頓、蘇軾、康有為、袁世凱、蘇秦、秦始皇等。在問卷資料展示完畢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資料,初步了解特定時期中小學生思想發展多樣性。隨后要求學生從“為什么學生會崇拜袁世凱”“為什么學生將黎元洪與孔孟并列”等視角理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宋教仁遇刺身亡”“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等內容敘述。整個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需要將課本知識與閱讀問卷內容對比分析,理解特定知識,并掌握全面、透徹剖析歷史問題的技巧,逐步生成歷史解釋素養。
在問卷類資料應用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活動需要,鼓勵學生利用、分析更多類型的歷史資料,如年譜、出土文物、紀錄片、相關書籍等。比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4課教學前,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從海昏侯劉賀的傳奇人生看西漢歷史”的研討會活動。活動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搜集研讀《漢書·武五子傳》《海昏侯劉賀》(辛德勇著)等相關書籍,并鼓勵學生搜集瀏覽江西省博物館內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文物,要求學生觀看視頻《海昏侯》(CCTV紀錄片)。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小組從經濟、文化、政治、思想幾個方面梳理已有資料,篩選反映西漢政治制度(或經濟措施、思想情況、文化情況)的文物。期間,教師可以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提問,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材料分析、證據搜集、觀點論證、匯總、回答展示等環節,如“劉賀有怎樣的傳奇人生呢?”“劉賀墓葬內出土的文物是如何反映西漢社會的呢?”“根據劉賀各個重要時間段的事件可以聯想到西漢哪些政治制度?”“海昏侯劉賀墓葬中出土文物中哪些能體現西漢的經濟措施?”等。經過系列問題引導,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已有資料研究討論活動,并在研討中生成邏輯思維,奠定歷史解釋素養提升基礎。
(三)實施歷史創作類活動,培育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基礎,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揭示載體。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應當貫穿于高中歷史課程知識傳授的各個環節。根據唯物史觀基本理論概念化、基本方法抽象化等特點,教師應恰當開展歷史創作類活動,將歷史融入實踐,從源頭規避學生對唯物史觀理解片面的問題。比如:唯物史觀闡釋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為便于學生正確理解,教師可以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課程知識為依托,開展一節關于農耕工具演變的歷史小論文創作活動。在歷史小論文創作活動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搜集歸納秦朝、西漢、東漢、三國兩晉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十國、兩宋、遼夏金元、明朝、清朝等各個時期的農耕資料,并進行鄉村調查,梳理農耕工具圖片。最終學生可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呈現研究結果,并根據需要編寫PPT論文報告。在歷史創作類活動中,每一位高中生均是課程的主體,均需要親身參與課程環節,在參與過程中直觀體驗農耕工具對農業生產力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農耕工具品種不斷多樣,生產力不斷提高,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唯物史觀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促進學生理解上述概念,教師可以“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對民主的追求與斗爭”為主題,舉行演講作品創作活動。在活動中,要求學生搜集與近代中國遭受侵略、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主相關的資料,分別記錄素材來源,合作創作演講作品。在演講作品中展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的現實案例,如“近代中國遭受侵略(社會存在),使得社會文化發展(社會意識)嚴重停滯”“近代社會隨著思想啟蒙的不斷深入,產生早期思想解放萌芽(社會存在),推動了‘五四運動(社會意識)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演講作品完成后,教師可以擔任主持人,組織學生抽簽上臺演講,在8分鐘到10分鐘內講述內容,并根據其他學生提問進行簡短補充性發言,其他學生則進行提問、評分,促進學生全面參與,在參與中加深對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認識。
(四)實施情境模擬類活動,培育時空觀念素養
時空觀念素養是將史事置于特定時間框架、空間框架內,立足歷史時空了解各種歷史現象。情境模擬類活動是培育學生時空觀念的有效手段,在基礎歷史課程進入尾聲時,教師可以開展歷史情境模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梳理與基礎知識相關的文字、圖片或短視頻,分析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第九單元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中國民生百年變遷(20世紀—21世紀初)”為主題,帶領學生開展情境模擬類活動。活動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4個小組,分別扮演20世紀初期社會普通民眾、20世紀中期社會普通民眾、20世紀后期社會普通民眾、21世紀初期社會普通民眾。扮演不同時期民眾的學生需要利用課下時間進入學校圖書館、社會圖書館、網站等渠道搜集史料,并從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教育發展情況、城市人民生活變遷、家庭生活變遷、新興行業、通信演進、服飾文化等幾個維度對史料進行分析研究,了解特定時期民眾的生活方式。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特定時期大體國情,在特定背景下,要求各組學生相互交流研究結果。最終,以歷史情景劇的形式,由多組展現史料分析成果,在情景劇表演中深切感受不同時期社會發展情況差異,以及社會發展對普通民眾的影響,進而認識到國家強盛是民眾幸福的源泉。在歷史情景劇排演時,教師應綜合考慮不同小組學生性格、歷史基礎、歷史素養發展情況,恰當分配排演任務。比如:對于性格內向、文筆較佳、歷史基礎扎實的學生,可以要求其撰寫情景劇劇本;對于性格開朗、交際能力強、歷史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要求其參與情景劇背景資料搜集活動;對于不善言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要求其作為導演,其余學生則配合導演完成表演。根據不同階段資料表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重大節點進行微情景劇的排演。如以1919年5月4日為節點,由學生分別扮演市民、工商人士、青年學生等中下階層群眾以及上層統治階級,模擬“五四風雷”情境,在特定情境中展現特定時期社會內部矛盾,并促使學生認識到“五四運動”失敗的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為后續“中國共產黨成立”知識研究奠定基礎。借助上述歷史情景模擬活動,可以有機聯系特定時期、特定空間的政治、文化、經濟、地理因素,引導學生置身于具體歷史環境下發散思維,促使學生對20世紀到21世紀初期中國民生百年變遷產生清晰的時空定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五)實施討論會形式活動,培育史料實證素養
史料實證素養是歷史學習必備基礎素養,要求高中生在了解文字、實物、口述等多類型史料的基礎上,掌握科學搜集、甄選、辨析、論證史料的技巧。為有效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教師應摒棄以往以自身為主題的課前歷史資料搜集模式,而是明確學生在史實驗證中的重要地位,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會形式的歷史活動。在討論會中,要求學生面向課內外,主動收集、分析、論證歷史資料,對歷史課本中已給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制度進行評價。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九單元《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教學后,教師可以立足微觀視角,帶領學生開展關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討論活動。在活動前,由教師將學生劃分為正、反兩方,分兩個小組分別協作搜集與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文獻史料(日記、論文、科普視頻等),分別論證經濟全球化的優點和弊端。世人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認識不一,一方認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具有較大益處,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拓展市場范圍、促進經濟增長、提高消費水平,另一方則認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存在較大弊端,如引發產業變遷、加強國際壟斷、打壓本土企業、造成文化沖擊等。在開展上述討論會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正確的歷史觀念分析歷史資料,并恰當運用現有歷史資料證實個人觀點,促使更多高中生親身參與歷史資料搜集、運用的過程,激發學生對論證歷史事件的興趣,真正活化歷史課堂,為學生歷史實證素養的生成奠定基礎。
除了評判特定歷史事件,教師還可舉行“與歷史名人對話”主題討論會,帶領學生圍繞某一歷史人物展開討論。在討論會開展前,教師可統一協調學生合作團隊,促使學生充分參與。比如:教師可以立足晚清歷史,以“左宗棠是民族英雄還是罪人”為主題,聚焦伊犁戰爭,要求學生分別從正面、反面分析左宗棠的形象。進而引導學生不斷拓展,由左宗棠一人延伸到晚清名臣群像,促使學生搜集更多資料證實個人對晚清名臣的觀點,進一步提升學生歷史實證素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活動課是一種以特定主題為抓手,以高中生自主探究為中心,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根據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應貫徹目標性、趣味性、主體性原則,科學策劃高中歷史活動課。同時根據學生家國情懷、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素養發展需要,恰當實施歷史創作類活動、史學思想方法探究類活動、情境模擬類活動、討論會等多類型活動,充分發揮高中歷史活動課的優勢,促進新課程標準落實。
參考文獻
[1]周永杰.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中學歷史深度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10):103-105.
[2]劉春婕.中學歷史活動課作用初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1):69-71.
[3]李嘯峰.單元主題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3(6):37-39.
[4]于思源.常態課中涵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路徑:基于維新變法的分析[J].中國軍轉民,2023(18):108-109.
[5]楊子瑩.探究活動課培養歷史解釋素養的反思和對策[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15):66-68.
[6]張敏,宋秀潔.高中歷史活動課設計實施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9):108-112.
[7]陳昇.找尋身邊歷史 感悟家國情懷:以新城中學歷史校本資源開發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9):47-49.
[8]魏玉潔.淺談“互聯網+”背景下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3(17):224-226.
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核心素養下高中跨學科作業設計策略研究”(課題編號:QJYKT2022-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