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20年以來,新興技術的發展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國內各高等院校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規律,總結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經驗。在這一背景下,融合式教學作為教學的新形態,以其教學效果顯著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教育環境的不確定性,如何做好頂層教學體系全面統籌規劃、實現優質在線課程資源共享、加大教學技術與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優化教與學實時交互的體驗等對當前融合式教學的有效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梳理學界融合式教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教學本質科學理解層面分析了融合式教學的產生、與混合式教學的比較以及內涵,并從教學體系、教學設計、學習方式、教學團隊、質量評價五個方面給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融合式教學;教學模式;高校教學改革;線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060-05
2020年以來,在線教育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也為以傳統教學改革為基礎且將在線教育優點融為一體的融合式教學帶來了發展契機[1]。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和總體目標突出了融合發展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總結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經驗,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豐富并創新課程形式是現階段教育發展的新格局[2]。在這一背景下,融合式教學廣泛應用于課堂實踐,并初見成效。為此,本文梳理、總結已有經驗和成果,分析融合式教學的發展演變和內涵,為推動教育持續性改革和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提供參考。
一、融合式教學相關研究綜述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融合式教學正在改變教育形態的發展,改變著知識的傳播和獲取方式。筆者對現有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歸納分析后發現,研究者圍繞融合式教學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為推動高校融合式教學實踐的開展提供了借鑒。
在理論層面上,研究者就融合式教學的發展內涵、面向群體和實施形式進行了研究。比如白倩等認為融合式教學是混合式教學的2.0版本,可有效借助技術工具將教學內容、教學要素、教學評價等進行多維度有機結合[3];汪瀟瀟從我國教育發展戰略層面提出,開展融合式教學不僅能促進優質資源的廣泛共享,從長遠看還將有助于推進教育全球化,并有效促進教育公平和教學質量提升[4];王月芬通過對線上教學、線下教學和線上線下融合教學三者之間差異的比較分析,認為融合式教學包含線上線下翻轉型、線上線下互補型、不同教師協同型等教學形式[5]。
在實踐探索層面上,研究者結合教學設計理念、課程建設案例,對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規則和設計要點進行了分析探討。比如沈欣憶等運用系統的方法規劃和設計融合式課堂,結合知識認知層次模型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記憶和綜合技能分類,提出要關注和重視教學過程評估以及構建多維度學習指標評價模型的意義[6]。劉淑艷等以首批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為實踐案例,分別從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理論教學與實踐創新、教學環節與信息技術、多元考核與教學過程管理等方面給出了開展融合式教學的路徑策略[7]。祝智庭等梳理國內外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從時空、供需和結構關系視角分析了OMO的應用形態,并基于普適學習設計原理,從場景、教學和技術三個維度提出了OMO支持學生參與、驅動教學活動、聯通技術與教學的設計原則[8]。
認真梳理現有研究成果發現,當前研究者大都從微觀和局部視角對融合式教學進行探究,缺乏全局性與頂層設計式的凝練和總結。本文在此基礎上,從宏觀上厘清融合式教學與混合式教學之間的異同,分析當前融合式教學的發展特點,通過深入剖析其現實困境系統探討融合式教學發展的路徑。
二、融合式教學的產生、與混合式教學的比較、內涵
(一)融合式教學的產生
2020年以來,教育部要求在全國高校開展大規模的在線教育改革。值得關注的是,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由學者何克抗于2003年提出,其作為早期先進教學模式的代表,實現了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重構和改革,已被普遍應用于教育實踐中[9]。融合式教學的概念是在混合式教學產生后提出的,而混合式教學源于大規模在線課程的應用,是側重于讓學生利用慕課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并與線下傳統教學相結合開展的教學模式。在以人工智能、未來網絡、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衍生了更加多樣化的教學場景。為了實現課內和課外、虛擬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線上與線下等教學模式的融合,融合式教學的概念得以產生并付諸實踐。
(二)混合式教學與融合式教學的比較
通過對國內外混合式教學和融合式教學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后可知,這二者都是教育信息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區別在于二者在教學場景中利用信息技術的深度、廣度不同。
從深度來看,混合式教學和融合式教學都運用了系統的方法,其課堂教學計劃都關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為了保證學生預習效果,開展融合式教學需要助教協助授課教師完成部分線上學習內容的先導性教學,為授課教師預留更多的時間線下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掌握情況進行檢驗、評價和指導。另外,融合式教學比混合式教學更注重借助智能化測試系統對學生過程學習行為進行實時性監測、診斷和改進,并進行個性化指導。
從廣度來看,混合式教學主要面向線下課堂開展教學活動,這對于解決教學時空差異性的問題有局限性;而融合式教學能借助智能教學系統和數字軟件,幫助學生通過線上接入傳統課堂,提高學習效率,并借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虛擬教研室,從而完成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學習研討和互動交流。
通過對二者的比較分析發現,不僅需要重視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也要客觀理性地評價、充分發揮融合式教學的突出優勢。
(三)融合式教學的內涵
融合式教學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教育開放性、靈活性和多元性為特征,將教學目標、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有機融合為整體,實現對教學手段、教學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達到對教學過程、教學任務、教學環節以及基本單元的重構重組和流程優化,以系統化思維無縫銜接線上和線下、校內和校外、課內和課外、虛擬和現實的融合,從而實施最優化組合的教學模式。融合式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相比,前者更強調教學要素之間的協作和相適應。
對教學本質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10]。 融合式教學的全面推行是一個多元并舉、漸進式探索、任重道遠的過程。教育現象的復雜性決定了融合式教學的內涵與外延的豐富性和層次性,實施融合式教學是一個持續改進和迭代發展的過程。
三、融合式教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線上教學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的現象
當前,教育主體已普遍意識到線上教學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線課程、直播網課、線上教學工具多樣化發展。然而,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融合式教學的探索仍處于初期階段,部分教師對傳統課堂教學向線上教學過渡與融合式發展的認知存在片面性,使得線上教學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散碎片化、不成體系且流于形式。
根據學校線上教學制度的要求,部分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音頻文件等對傳統教學進行輔助性教學,并沒有真正開發并充分利用微課、在線課程等進行線上教學,對線上教學的認知和實踐還較淺。傳統教學組織形式雖然無法充分兼顧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但可以保障教學秩序得以維持和基本教學效益得以實現。隨著虛擬課堂、虛實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得以出現與應用擴大,這對教師基于不同的教學場景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并保障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傳統課程教學資源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
做好充足的課程教學資源準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信息資源呈數量級增長態勢,教師能利用的課程教學資源數量增長較快,其知識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充分挖掘適用于當前線上教學的多元化且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特征的課程教學資源,成為當前教育界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教育資源從廣義上可以概括為教育人力資源、教育媒介和信息資源以及教育環境資源。目前,對學校教育管理者而言,部分學校尚未形成“各方齊心一盤棋”的全局規劃,也尚未出臺行之有效的規范化、體系化的實施保障制度。教育人力資源集中在少數的專業負責人、課程負責人和致力于在線課程開發的骨干教師,并沒有充分調動課程教研組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性。從現有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果來看,在運用智慧化教學工具提升教學效果、收集學生學習情況反饋數據并提高教學服務能力等方面仍處于摸索階段。在教育環境資源投入方面,傳統教室進行軟硬件升級改造通常僅僅保障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同步直播和錄播,而對于支持線上教學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活動和學生學習行為大數據的全面掌握等功能往往尚未完善。現有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傳統教學資源難以適應新興的教學模式。
(三)教學平臺與教學場合無法實質等效
數字技術對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教育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提升教育績效。新一輪教學改革對教育環境中的教學、教研和辦公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領域中對AI、虛擬仿真和人機互動等方面的應用構建了更廣闊更豐富的教學場景,教學平臺為適應不同師生、多種場景的教學需求,也相應需要進行適配的技術升級、協同和改造。
在這一形勢下,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場景的實際變化,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隨時隨地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支持,不僅需要大量教學軟件,還需要加強對各類教學應用系統進行有效的個性化配置,從而提高教學運維能力。基于智慧教學環境的“騰訊會議+雨課堂+QQ群” 等模式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重構。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場景因教師和學生物理空間的不同,依賴現行的信息化教學基礎設施,尚無法真正實現教學桌面的云端隨時隨地遷移化,且不能充分兼容學生實驗機房、語音教室、云化考試和個性化多媒體教室等多樣化教學場景的配置,因此在時空上不易保持同步的教學進度和良性的教學互動,也無法充分實現虛實課堂教學同步協同且充分融合。
(四)協作效能影響教學持續性改進效果
研究表明,課堂教學效能的高低取決于教學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協作的程度。豐富而優質的教學資源對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教學效果具有積極作用[11]。
在實際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加大對融合式教學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充分激勵與引導教師主體積極探索融合式教學改革,從教師個體到教學團隊都能通過教學實踐認識并認同融合式教學的優勢;另一方面,學校教學職能部門從技術、政策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訂適用于改進本校融合式教學的建設方案和支持服務,通過倡導高校與企業等社會力量合作,充分發揮專家指導作用,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培訓工作等,以多種形式幫助教師迅速適應新型教學環境,切實從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優勢學科示范、一流課程打造、教學研究投入、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做好支持保障工作。
四、融合式教學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
在線教育的技術發展環境和相關政策的支持為融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遇。教育主體需要科學把握并遵循教學規律對其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和融合,以期能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現從以下三個方面歸納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一)全局化視角:政策保障從單向引導趨向常態化、制度化
自2020年2月以來,教育部對線上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持續推進線上教學[12]。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發展,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主體也意識到,融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線上教學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高校在發揮已有精品在線課程資源引領作用的同時,要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在線教育資源開展教學,將線上教學、教育方針和融合式教學模式作為重要任務常態化和制度化地持續推進。
按照教育部相關標準,全國高校積極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并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制高點。在政策完善和制度保障方面,自全國教育大會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教育部到地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所屬高校,相繼出臺了推動深化線上教育教學改革、有效開展線上教學方面的重要文件,加強組織領導和政策激勵。各高校根據本校特色和實際,制訂了課堂教學、在線考核、實驗實訓等方面的相關工作方案。在具體的工作機制層面,教育主體面向線上教學制訂組織與管理方案、引入和建設優質線上課程資源、強化學習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升級打造全方位線上教學運行平臺、迭代運用智慧化教學工具、開展專家指導和深化融合式教研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積極推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合,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已逐步成為正常教學規范和常態化制度。
(二)系統化思維:教學體系從條線經驗趨向系統化、集約化
在以教師課堂傳授,學生聽講、練習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進行學習。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加快捷、多樣化。線上教學具有即時性、易用性、共享性、不受時空限定性等特點對傳統課堂教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教學方式不斷重構和變化過程中,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水平日益提高,如利用教學多媒體、制作教學視頻、建設線上課程、利用智慧化教學工具等。在教學探索中,為了充分適應當前新技術發展和對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各有不可取代的優勢,也要考慮如何充分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各自的優勢兼容并蓄,并使得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充分服務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師生的實時互動性,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綜上,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線上教學在更深層次影響著教師為上好一門課而對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各項教學要素進行重新思考和探索。教學活動不僅僅要關注局部效果達成,而且要從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將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看成是一個有機系統。學生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完成對理解和記憶性知識的學習,而在線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側重組織開展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融合式教學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線上學習的效率和線下教學的價值與作用,從而發揮出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更大效能,這對教師將條線的教學經驗向全面集約化實現系統化教學效能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協同化理念:技術條件從管理本位趨向于服務化、智能化
在線教育得以迅速發展以及線上教學平臺穩步運行,這與配套的智慧化教學設施、一體化網絡空間和優質的軟硬件服務等技術條件的支持密不可分。當前,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高校依托智慧化設備,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升級打造數字化、智慧化教學環境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優化教學運行和服務基礎設施,為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結合本校教學資源實際有效開展線上教學、適應新型教學環境、掌握線上教學工具、搭建融合式教學管理平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也為服務學生知識學習與關鍵技能培養并重的個性化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者發現,隨著融合式教學發展的逐步深入,教學效能整體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加強高校教學行政管理彈性化、人性化和服務化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門更有力地支持一線教師自主開展線上教學和相關培訓,積極探索融合式教學新模式,激勵廣大教師投身于教學改革和創新當中。
五、結語
融合式教學以其教學資源利用率高、課堂教學互動體驗良好、教學評價精準科學等諸多優勢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流趨勢。有效開展融合式教學,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革新虛實結合的多元化教學場景,以及提高學生對知識獲取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等。融合式教學作為我國教育轉型發展的可行性路徑,對于教育主體增強教育發展觀、建立健全融合教育機制、達成育人共識、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20-05-11)[2022-08-09].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08-09].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 白倩,張舒予.視覺文化全英文課程“融合式教學”探索[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2):83-88.
[4] 汪瀟瀟.融合式教學是教育全球化重大契機[J].中國教育網絡,2021(8):50-52.
[5] 王月芬.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內涵、實施與建議[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6):19-25.
[6] 沈欣憶,苑大勇,陳暉.從“混合”走向“融合”:融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4): 40-49.
[7] 劉淑艷,李玉,孫文獻,等.以融合式教學促進“普通植物病理學”一流課程建設[J].微生物學通報, 2022,49(4): 1277-1285.
[8] 祝智庭,胡姣.技術賦能后疫情教育創變: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樣態[J].開放教育研究,2021(1):13-23.
[9]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4(3):5-10.
[10] 賈佳,黃海平.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20(11):38-42.
[11] 李銘,韓錫斌,李夢,等. 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愿景、挑戰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22(7):23-30 .
[12] 賈佳.“金課”視域下高校知名 MOOC 平臺應用對比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1(24):238-241.
[責任編輯: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