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玉
〔摘? ? 要〕? 小學科學課程能夠促進學生掌握基本科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并提升觀察世界的能力。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科學課程內容通常較為抽象,不易掌握。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將生活化理念貫穿于小學科學教學全過程。為此,本文闡述了基于生活化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與實施原則,并探討了其實施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鼓勵學生深入探索科學領域,發展科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5? ? 016-018
小學生因其年齡和思維成熟度較低,對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和元素較為熟悉。開展與生活相關聯的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同時增強他們觀察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深入探索和運用生活化元素,把生活實際與科學教學緊密結合,將生活化教學價值最大化。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課程質量。
一、將生活化理念貫穿于小學科學教學全過程的重要性
(一)增強科學知識實用性
通過融合科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例,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科學的實用價值,進而提升其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這種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使他們深刻理解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和實用意義。當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能夠解答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疑問時,會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同時,通過將科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學生能夠體驗到科學的樂趣與實用性。通過這種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學生能夠發展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并學會如何利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開展生活化教學能夠讓抽象的科學概念具體化和生動化,從而促進學生對科學原理的深刻理解。例如,在介紹重力時,教師可以借助蘋果落地或水往低處流等常見現象,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重力的定義及其作用機制。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探討重力在其他場景的應用,比如建筑設計和橋的承重原理等。通過將這些實際情境融入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更全面地掌握科學原理,還能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應用能力,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生活化的教學手段重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細節,提出問題,并努力探索答案。這種方法將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使理論知識更加形象和具體。通過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從而發展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此外,這種教學方式還著重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敏銳觀察力,使他們更能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感受科學這門課的魅力與樂趣。
二、將生活化理念貫穿于小學科學教學全過程的原則
(一)體驗性
這是生活化教學的核心特征,其他相關特征可以看作對這一特征的補充和擴展。基于知識與經驗的學習過程,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體驗性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內在的體驗性,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和心靈體驗。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在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這種體驗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外在的體驗性,強調在與外部事物互動過程中的感官感受和認知體驗。通過生活化教學引入各種生活實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實踐中獲得感官體驗,從而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二)情境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建或引導學生進入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情境中,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境中自然地學習和應用知識。在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是學生學習和探索的基石。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親身實踐和豐富體驗來吸收知識,而且能夠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蹤跡,感受科學的真實存在。
三、將生活化理念貫穿于小學科學教學全過程的策略
(一)課前準備:布置任務,貼近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實例隨處可見,它們通常直觀易懂,與小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成長規律相契合,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感性的科學理解。借助這種感性認知,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深入探索,從而提高他們的科學理解能力。課前準備是將生活實踐融入科學教學的初始階段,也是學生開始接觸并建立感知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提前布置相關任務,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培養他們的自主感知能力。
以《調查家鄉的植物》教學為例,本課要求學生對家鄉的植被進行調查,探究這些植物與當地居民生活的聯系,以及人類行為如何影響植物的存續。學生雖然已經接觸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但尚未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因此,為了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究,教師在《調查家鄉的植物》一課開始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外共同觀察日常接觸的農作物品種,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究下列問題:我們家鄉種植了哪些作物?這些作物是如何培育和維護的?它們在生長過程中通常會遭遇哪些自然災害?農民伯伯是如何應對和防治的?這些作物有哪些用途?農產品是如何處理和儲存的?完成第一個任務后,所有組員共同分析、總結,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整合關鍵信息,并選派代表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進行分享、討論。
在明確的任務引導下,學生帶著目的投身于現實生活,通過觀察、網絡研究、閱讀文獻、與家長溝通等途徑,收集大量信息,形成深刻的直觀理解,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科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課中活動:走進課堂,體驗生活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積極參與科學學習的關鍵。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進行科學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為科學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學為例,在課程開始,教師向學生提出兩個引導性問題:“我們每天都需要進食,那么,攝入的食物在我們體內會經歷怎樣的過程?會發生哪些變化呢?”這類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隨后,教師構建“跟隨食物在體內旅行”的情境,挑選一名學生到講臺前吃餅干,同時,教師鼓勵其他學生仔細觀察這一過程,并引導他們思考以下問題:“食物是從哪個部位開始它的旅程的?在旅程中,它會經過哪些‘景點(器官),最終到達我們的胃?在消化過程中,食物在體內又會遇到哪些‘景點(器官)?”這樣的提問有助于學生對消化過程有一個更加生動和具體的理解。通過這種情景模擬和提問引導,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上來,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寓教于樂”的理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收獲知識。
2.實驗操作,合作探究
實驗操作作為科學教學的核心活動,是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重要手段,體現了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做中學”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科學課程的特性,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實驗活動,使學生在親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以《燃燒與滅火》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觀察并理解燃燒的現象,教師可設計以下三個實驗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1:對比點燃小紙條和小石頭的現象,并組內討論交流觀察結果;
實驗2:將玻璃杯覆蓋在燃燒的小蠟燭上方,并組內討論交流觀察結果;
實驗3:使用酒精燈分別點燃小木條和紙條,記錄點燃順序,并在小組內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和結論。
大多數學生能在實驗任務的引導下,認真進行實驗操作,觀察現象,并積極思考,形成對燃燒概念的初步理解。他們主動與同伴分享觀點,在討論中,學生輪流闡述實驗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進一步加深他們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隨機邀請一個小組,鼓勵他們派出一名成員,詳細描述三個實驗中的現象,并總結燃燒所需的基礎條件,同時解釋背后的原因。在小組代表積極展示實驗成果時,教師帶領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和傾聽,并提出疑問。例如,當小組代表提到“紙條可以燃燒,而石頭不可以”,但未能解釋原因,教師可以就此提出引導性問題:“對比實驗1和實驗3,你們能發現有什么差異嗎?”然后帶領所有學生回顧實驗1和實驗3的情況,仔細比較后,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一位學生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材質不同。紙條有易燃的特性,而石頭沒有。”另一位學生補充說:“木頭和紙條都能燃燒,但它們點燃所需的時間不一樣,這表明它們各自有不同的著火點。”教師就可以順利引出“著火點”這一知識點,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木頭、塑料、紙條等燃燒的畫面,強化學生對“著火點”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激發思維的同時,提升了實驗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了科學探究素養。
(三)課后環節:設計作業,聯系生活
課后環節是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過渡階段,科學作業則成為連接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的重要紐帶。具有實踐性和趣味性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于現實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過程不僅加強了學生的科學理解,還提高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教師需注重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布置具有實踐性的作業,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以《聲音的傳播》教學為例,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參與探究活動逐漸掌握了聲音傳播的知識。學生日常接觸到的環境噪聲多樣,構建隔音墻是降低噪聲影響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設計和建造隔音墻時,選擇恰當的材料能夠實現不同程度的噪聲隔離效果。學生在學習《聲音的傳播》這一課時,了解了這一概念,為探索不同材料降噪效果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建造隔音墻的實踐作業,以此來鞏固學生對聲音傳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這項作業促使學生將科學知識從課堂延伸到家庭環境中,促使他們聯系并應用所學內容。學生將親自操作,收集真實的數據和結果,實現學習的實際應用。此外,通過參與此類活動,許多學生能夠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并在家長的協助下,自主改善臥室環境,有效降低噪聲。
綜上所述,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提質增效的助力。學生通過體驗科學生活化教學,能夠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建立科學認知,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能增強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的意識。這種教學方法促進了科學學習的互動循環,即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師應從課前、課中、課后入手,落實生活化教育理念,進而實現提高科學素養和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范成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111-113.
[2]李牡華.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137-139.
[3]虞云麗.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2(32):54-56.
[4]梁福寶.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22(30):112-114.
[5]王海燕.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考試周刊,2022(3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