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婷 孔祥鈺 謝雪淇 曹燦芬 朱龍

摘要:為深入了解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作用,作者針對廣東省肇慶市鄉村教師展開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平臺推動了鄉村教師數字化轉型發展,但仍存在應用場景單一、資源類型有待豐富、研修活動有待深化、研修支持有待增強等問題。對此,文章從資源更新、平臺升維、活動賦智、深度融合、五育并舉五個方面提出推進策略,以期為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鄉村教師;數字化轉型;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4)10-0079-05
問題提出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推進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是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是將數字技術融入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發展的學習變革、治理重塑和服務創新,賦能教師群體終身學習與發展。[1]2022年3月,教育部上線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其在助推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國家平臺提供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教學工具和學習環境,為鄉村教師用好數字資源、實施數字化教學、開展信息化教研提供了新平臺、新路徑、新模式,助推教育數字轉型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但當前基于國家平臺推動鄉村教師數字轉型現狀怎樣,如何發揮國家平臺的“國家隊”作用更好助力鄉村教師發展,對此鮮有研究進行深入探索。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廣東省肇慶市鄉村教師國家平臺應用現狀,并總結國家平臺賦能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策略,以期為鄉村教師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
研究設計
1.研究工具
為了解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對鄉村教師數字化轉型的賦能情況,本研究依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具體模塊功能并融入《教師數字素養》標準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共38項題目,包含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鄉村教師的教齡等基本情況以及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使用的基本情況,另外三個部分為教師資源、教師研修以及教師評價,體現教師對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運用情況、使用體驗及意見需求等,以了解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情況,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教師數字化轉型提供依據。
2.調查概況
(1)信效度分析
①信度檢驗。
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382份,為確保調查數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通過SPSS 19.0軟件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問卷克隆巴赫系數(Alpha值)為0.979,大于0.7,說明上述問卷問題總體信度較好。
②效度檢驗。
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進行效度分析,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問卷的KMO值為0.938,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為0,綜合說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問卷總體具有較好的效度。
(2)調查地域特點
肇慶市為解決教師隊伍活力不足、農村教師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積極探索了“城鄉聯動、雙向提升”“縣管校聘”“市域調配”“U-G-S(大學-政府-中小學)”等教師研訓模式,構建了“1+N互聯網+教研”等教師發展支持體系,推動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同時,肇慶市在教師全員培訓工作中強調創新思維,突出重點,充分運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全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提質增效,助推肇慶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3)調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廣東省肇慶市鄉村地區的教師,為確保調研結果的科學性和代表性,研究采用了隨機分層抽樣的方法,以教師任教階段作為分層因素,依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提供的模塊功能與對應學段資源篇幅,以及該平臺在不同學段中被使用的情況,對小、初、高三個學段的鄉村教師進行抽樣,要求三個學段的樣本量各占約三分之一。最終,共發放問卷415份,其中小學教師119份,初中教師190份,高中教師105份。回收有效問卷384份,其中小學教師112份,初中教師169份,高中教師103份。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現狀
1.研究樣本
本次問卷調查樣本情況如下表所示。共回收問卷415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達到384份,有效率為92.53%。男教師占比46.59%,女教師占比53.41%,其中任教初中階段的教師占比最高,為45.81%;21年及以上教齡的高達34.57%;所教學科分布以數學占比最高,其他學科覆蓋較為均衡。說明該調查的數據可信度比較高,結果具有科學性。
2.數據分析
(1)國家平臺整體應用情況
①鄉村教師認可國家平臺價值,平臺受歡迎程度高。
關于平臺資源、功能的評價,對平臺資源豐富性、優質性、布局合理等方面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的教師均超70%,對平臺資源更新頻率、操作難度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的也接近70%。數據表明,絕大部分教師認可平臺的資源及功能,只有個別教師認為平臺資源、功能還需繼續優化。
在平臺價值的感受方面,對平臺對教學的幫助、對專業發展的幫助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的教師均超72%,認可平臺價值的教師也高達七成。同時,高達九成的教師愿意繼續使用并將其推薦給其他教師。可見平臺受到鄉村教師的普遍歡迎且認可度高。
②鄉村教師使用國家平臺頻率較高,但應用場景相對單一。
在使用頻率方面,57.32%的教師認為身邊大部分教師經常使用,但仍有7.51%的教師認為身邊的教師基本不使用。整體來看,國家平臺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應進一步挖掘教師不使用的原因,并對該情況實施精準干預,這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對于常用功能,位居前四的以教師研修的占比最高,為27.56%,然后依次是搜集教學資源為21.99%、輔助教學為16.43%、創建群組為11.83%,其他的占比均低于10%。可見,國家平臺在教師研修、搜集教學資源、輔助教學三個場景中應用較多,但仍需進一步挖掘其他場景應用較少的原因,以促進平臺的應用場景更加綜合化、多樣化。
③國家平臺應用范圍廣,但五育并舉有待加強。
在功能模塊選擇中,課程教學模塊的占比最高,為24.63%,而美育為7.55%,勞動教育為5.98%,體育為5.72%,均低于10%。可見,教師對上述模塊的關注程度有所欠缺,如何提高其關注程度,充分利用平臺助力鄉村教師“五育”并舉育時代新人仍值得關注。
(2)國家平臺資源應用情況
①國家平臺資源覆蓋教學全過程,鄉村教師應用效果較好。
在資源應用方面,備課應用占比28.96%,課堂重難點講解占比23.61%,有18.15%的教師將教學資源應用于導入新課,16.07%的教師將其應用于課后作業布置,11.60%的教師將其應用于課后輔導。可見,國家平臺的資源在課前、課中、課后均有所應用,覆蓋了教學全過程。
此外,有41.88%的教師認為資源覆蓋了課程需要的大部分內容,表示會經常使用,39.52%的教師認為其資源與課程配套,資源豐富,很有幫助,但也有13.87%的教師認為國家平臺與課程配套的資源較少,只是偶爾使用,還有4.73%的教師表示平臺對教學沒有作用,幾乎不使用。
②國家平臺資源形式相對單一,資源類型有待豐富。
關于數字資源使用存在的問題,有23.26%的教師認為平臺的教學資源及其呈現方式單一,22.59%的教師認為資源下載不方便,21.79%的教師表示教材版本不全,18.31%的教師表示不知道如何上傳資源,還有13.23%的教師認為資源形式單一。
在資源的實用性方面,認可度最高的是學類資源(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單等),占比為19.82%,其次是教學微課(基礎教育精品課),占比19.30%,接著依次是專題教育課程(德育、美育)為17.22%、教師研修學習的專題課程為16.32%、課堂實錄為12.03%、同步電子教材為11.16%、虛擬實驗類資源為4.11%。
(3)國家平臺教師研修情況
①鄉村教師重視應用國家平臺開展研修,但研修活動有待深化。
關于教師常用研修功能,師德師風占比18.45%,課程教學、學科研修占比17.57%,國培示范占比3.13%,院士講堂占比2.04%。此外,研修活動類型方面,觀看專題講座的占比18.48%,自主觀看研修資源占比18.33%,交流研討經驗占比12.04%,優秀課例分析占比12.04%,協作設計僅占比3.40%。可見,教師在研修過程中更關注師德師風的提升,同時也重視課程教學和學科研修等方面的應用,而研修班、名師名校長、幼教研修等板塊的使用相對較低。在教師使用平臺進行研修時,遠程培訓、課題研修、知識總結等其他活動開展得較少。
②鄉村教師應用國家平臺研修滿意度高,但研修支持有待加強。
在教師研修模塊的使用感知情況中,44.24%的教師對自主選擇資源進行學習的體驗是“滿意”,29.07%“非常滿意”;在構建交流群空間進行對話協助的使用感知中,41.62%的教師感到“滿意”,22.77%“非常滿意”;對在教研群里進行資源分享的體驗,“滿意”以上共占70.96%。綜合來看,超過七成教師的滿意度較高,說明該模塊為教師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研修資源及良好的交流協作環境。
進一步調查顯示,23.01%的教師認為研修模式單一、缺少個性化支持,認為缺乏專家引領的占22.64%,認為研修平臺操作困難的占20.37%,認為研修后續缺乏持續性支持的占20.25%。可見,鄉村教師在使用平臺教師研修模塊時遇到了不同的問題或困難,國家平臺提供的研修支持有待加強。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策略
1.資源更新:拓展數字資源渠道,豐富資源呈現形式
《教師數字素養》提出,教師要適當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加工、使用數字資源,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2]鄉村教師要數字化轉型,急需培養創造、使用數字資源的能力。一方面,對于資源內容單一問題,平臺可拓展數字資源的渠道,與鄉村教師合作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數字資源,扶持鄉村教師充分運用獨特的鄉土文化,挖掘、加工、設計課程內容。這不僅為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提供了實踐契機,還填補了平臺在鄉土資源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平臺應豐富資源內容的呈現方式,鼓勵開發虛擬實驗類新型數字資源。鄉村教師處于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條件參差不齊[3],實驗操作往往得不到保障。這樣的現實條件與便捷的虛擬實驗這種資源呈現方式,迫使鄉村教師順應教育數字化發展[4],主動使用虛擬實驗這種數字資源來優化傳統的教育活動,解決教學中“操作實驗難”的問題。
2.平臺升維: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個性化支持服務
調查發現,超三成的教師僅在培訓項目時使用國家平臺,其他時間較少使用。同時,教師對平臺中的課程教學模塊較為感興趣,但鄉村教師在使用平臺支持培訓與教學時,由于平臺個性化程度不高,其個性化教與學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平臺提供個性化支持服務尤為重要,智慧教育平臺可以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個性化服務,提升教師使用平臺的效率。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通過迭代和優化,在教育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它可以在資源推薦、研修活動設計與實施、教學問題解答、備課、評價等多方面為鄉村教師提供個性化支持。在資源推薦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資源,如教育研究文章、在線課程等。通過學習這些資源,教師可以充分了解教育領域中的最新發展和研究成果,從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5]在教育教學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名師課堂研修活動中進行應用,提升教師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課程教學的能力,從而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以及研修能力[6],并通過相應的信息挖掘技術,提供個性化的建議[7],以此來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3.活動賦智:探索基于“U-G-S”的鄉村教師研修活動
“U-G-S”(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合作模式是集合大學的研究與理論、地方政府的行政與管理、中小學校的實踐基地三方優勢合作協同創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在鄉村教師研修發展中借助“U-G-S”三方協同機制,融合國家平臺探索并開展“三位一體”的常態化聯合研修活動,能更深入地契合鄉村教師研修發展需求,實現活動賦智。因此,組建鄉村教師研修專家智庫尤為必要,這不僅能為鄉村教師研修活動探索、設計、開展與持續迭代更新提供保障,更能為鄉村教師開展研修活動全過程提供持續性的專家引領。此外,國家平臺中可以構建大數據中心,形成以教師研修發展為中心的持續、動態、標準化的采集體系,通過數據中心動態監控鄉村教師研修活動開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為研修活動的迭代更新提供線索,也為鄉村教師個性化發展提供指導,推動“活動賦智”真正落到實處。
4.深度融合:推動國家平臺在“備教研學評練”中深度應用
國家平臺為中小學生提供了精準、普適且均衡的教育資源和機會。在備課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國家平臺中的教案、微課、課件、習題等資源,進行二次開發或個性化改造,生成更適合學情的資源。在教學方面,結合國家平臺課堂教學工具、班級管理功能等,形成數字化教學模式,保障教學質量。在研修方面,充分利用國家平臺的“教師研修”板塊,將線上線下相融合,打破時空限制,形成教師研修社群,提升教研質量。[8]在學習方面,教師要合理利用平臺中的優質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利用科普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評價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板塊中的課程家校群統計功能,收集家長及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與改進意見,獲得及時反饋,形成家校評價體系。[9]在練習方面,要活用國家平臺的配套練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合重構,提升作業練習的質量。
5.五育并舉:以國家平臺賦能“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調查發現,教師在國家平臺上對美育、勞動教育、體育方面的應用不足。新時代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的實施,需要大量專業的師資,以國家平臺為依托,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可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依托優質教育資源,培育時代新人。在理論方面,鄉村教師可將平臺的優質資源作為課堂內容的重要補充;在實踐方面,鄉村教師可借鑒平臺上“優秀教師”課例,通過對比學習不同教師的授課技巧、教學手段等,以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第二,開展專遞課堂、雙師課堂,助力實現“五育融合”育人。通過“雙師”的相互協同[10]能更好地傳遞優質教學資源,但這并不意味著鄉村教師不被需要,恰恰相反,這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鄉村教師需要時刻關注課堂,最大程度發揮協同作用,做好為學生解答疑惑、板書總結、反饋點評等工作;另一方面,鄉村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專業能力以營造學生的臨場感和增強教學的交互性,從而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
結語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肇慶市鄉村教師使用國家平臺的情況開展調查,并結合當前國家平臺賦能鄉村教師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問題,從資源更新、平臺升維、活動賦智、深度融合、五育并舉五個方面提出了相關策略。未來,筆者將進一步探索上述策略在國家平臺中的應用,以期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師數字化轉型添磚加瓦,助力鄉村教師隊伍數字化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林梓柔,魏非,等.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平臺化、生態化、實踐化[J].中國電化教育,2023(01):8-15.
[2]吳砥,桂徐君,周馳,等.教師數字素養:內涵、標準與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08):108-114+128.
[3]高文心,田愛麗.遠郊和鄉鎮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教師訴求、現實阻力與實現策略:一個底層表達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09):42-49.
[4]王靜賢,羅江華.數字化轉型進程中鄉村教師教學資源使用意向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22(04):116-124.
[5]宋萑,林敏.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下教師的工作變革:機遇、挑戰與應對[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1(07):78-90.
[6]歐陽慧玲,楊婕妤,謝雪淇,等.“名師課堂”助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基于廣東省的調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21):101-105.
[7]肖君,白慶春,陳沫,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在線學習場景與實施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09):57-63+99.
[8]王浩楠,郭紹青.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3,43(09):48-55.
[9]柳立言,龍安然,安敏.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雙減”課后服務的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07):78-84.
[10]甘耀明.基于實踐共同體的雙師課堂推進區域教育幫扶模式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1(10):33-36.
基金項目:2023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鄉村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的現狀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142780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3年度教育學青年項目“數字轉型視野下鄉村教師數字素養培養研究”(課題編號:CCA23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