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萍 胡穎群
摘 要:在踐行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推動思政教育實踐育人走深走實,借助多樣化的實踐育人活動將思政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地整合起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責任意識,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文章主要論述了新時代高職院校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必要性,并立足當下思政課實踐教學狀況,指出實踐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不同角度總結了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4-0085-04
在2019年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學校在實施思政理論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增強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性,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開展人才培養活動,引導學生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1]。處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思政教育深化改革,高職院校非常有必要將實踐育人理念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創新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和質量。開展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創新路徑探析能夠更好地指導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的開展,有效將思政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整合起來,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水平,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并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必要性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不僅是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現實需要,還是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舉措,能夠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促使學生主動承擔時代責任,充分彰顯出思政課的育人價值和功能。
(一)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根本要求
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立德樹人,即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較高的文化素養及政治覺悟,實現知情意行相統一。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可以促進思政課內實踐教學、校園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的整合,進一步豐富和充實思政教學素材,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可以通過團隊協作、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能夠鍛煉學生的協作意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積累豐富的經驗,對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同時,思政課實踐育人還整合了多方育人力量,打造出層次化和立體化的育人格局,保障思政教學質量,培育出優秀的新時代人才,使高職院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
(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現實需要
處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之下,高職院校在開展辦學育人工作的過程中,最終目標為培養聽黨話、跟黨走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人才,確保所培育的人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動搖。作為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綜合素養、開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徑,思政課可以完善學生人格,端正學生的三觀,而實踐教學又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構成部分及有效實現形式,通過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能夠大幅提升育人實效。通過將社會實踐教育陣地與思政課堂進行有效整合,可以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應用思政理論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了解黨的艱辛發展歷史和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深刻意識到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對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能夠讓學生自覺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將自身發展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結合起來,成為有作為、有理想、有擔當和有追求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三)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舉措
在建設科技強國的背景之下,高職院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時,也迫切需要提高對人才科技意識、創新創造能力等的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的達成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保障。思政課實踐育人擺脫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弊端,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訓練的機會,對發散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實踐問題解決能力有很大的幫助[3]。同時,開展思政課實踐育人還可以讓學生獲得全新的思政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使學生能夠在開放化的環境中,加深對問題的理性認知,靈活運用理論知識來明確問題處理思路,具備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存在的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當前已經充分意識到開展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將思政課與實踐教學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善了學生思政素養。然而在思政課實踐育人過程中,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實踐育人效果不理想,并未達到理想思政課教學目標,亟待解決和處理。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不合理
受傳統思政教學理念的影響,高職院校所開設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所占課時較少,甚至部分院校并沒有單獨開設思政課實踐課程,僅在現有課程中實施課內實踐教學活動,存在實踐教學體系不合理的問題。目前高職院校并未編織出一套健全的思政課實踐教材,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并沒有做好整體性的規劃設計,通常只是針對某一個專題進行實踐,并不能真正將思政理論課與實踐課程有效地整合起來,達不到預期實踐育人的效果[4]。在不合理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之下,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工作只停留在一般性要求上,缺乏統一的課程計劃,并不能研制出針對性的教學大綱及實施方案,也做不到科學安排課時及教學形式,從而引發實踐教學計劃流于形式,根本無法落實的狀況。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有待創新
思政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大多圍繞教學內容組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并不能真正將思政知識與民情、國情和黨情緊密結合起來,實踐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到實踐教學活動中。尤其處在互聯網時代,大多思政教師做不到創新實踐教學方式,不能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來組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思政教學形式過于單一,不能滿足學生對多樣化實踐活動的需求。高職院校未能依托互聯網技術對思政課實踐教育渠道進行拓展,實踐教學手段泛化,不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影響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面化覆蓋,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無法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進一步開展。
(三)思政課實踐育人考評機制有待完善
作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重要環節,考核評價能夠檢驗實踐育人成效,為教學方案和計劃的調整提供可靠參考。但當下高職院校現行的思政課實踐育人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缺乏針對性。大多數高職院校只是根據特定的模式來制定思政課實踐育人考核評價機制,并沒有結合學生專業、年級的不同,制定差異化、針對性的考核評價機制。在統一的考評機制下,不能真實、完整地體現出學生的實踐學習成果,也無法發揮出考評結果的反饋功能,影響了育人效果的提升;其次,教師在思政課實踐育人成效評價活動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只能根據學生成績和印象開展主觀性的評價,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可信度;最后,思政課實踐育人評價考核機制側重點不合理,過分看重理論成績而忽略實踐能力,且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定缺乏具體量化標準,無法很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思政課實踐教學中[5]。
(四)思政課實踐育人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作為組織、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育人活動的主體,教師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影響著最終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對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教師隊伍建設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專業能力差、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無法滿足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的實際需求。高職院校未能結合院校學生數量來合理配備思政教師,致使思政教師數量較少,肩負繁重的教學任務,缺少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實踐育人活動中,無法主動對實踐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思政教師隊伍結構也有待優化,教師的學歷水平、年齡階段等存在較大差異,高學歷、專業性較強的教師數量僅占較小的比重,影響了思政課實踐育人活動的開展。此外,高職院校“雙師型”思政教師嚴重短缺,大部分教師擁有充足的理論知識,但動手能力較弱,缺少一線的豐富實踐經驗,只能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教學思想相對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實踐育人質量的提升。
三、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創新路徑
處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為了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理,有效解決上述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基于整體角度,統籌分析各方面要素,從多個角度入手,探索出思政課實踐育人創新路徑,構建起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思政課實踐育人活動的蓬勃發展,達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一)轉變教育觀念,制定合理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院校在深化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將實踐教學環節作為切入點、突破口,開設專項的思政實踐課程,嚴格做好思政課實踐教學整體規劃,統籌分析各方面教學要素,做好頂層設計及安排,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有效整合[6]。對此,高職院校可以將思政實踐教學劃分為課堂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兩大部分,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模擬體驗、課堂討論等形式,而后者則涵蓋創業活動、畢業實習、愛國主義教育、社會調研等形式。院校可以適當提高實踐課程所占的比重,保證實踐教學環節擁有充足的時間保證,確保實踐教學內容與理論課程知識間的銜接性,同時還要處理好思政課內外實踐教學的關系,研制出科學的實踐教學方案及規章制度,使各個實踐環節都能夠自成體系、層次分明,能夠貫穿到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豐富實踐育人活動形式,拓寬實踐教學渠道
新時代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時,要結合實踐教育內涵,豐富實踐育人活動形式,拓寬實踐教學渠道,提高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的興趣。第一,高職院校可以對校內思政實踐教育基地進行開發,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實踐教學資源,打造出各院校自身的實踐教學特色,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實踐文化,彰顯實踐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第二,院校在實施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時,可以依托虛擬現實技術搭建虛擬現實環境,為學生提供逼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紅色文化與科學技術整合起來,推出思政VR教育實訓室、井岡山會師VR項目、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會議VR體驗室等系列虛擬現實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在思政實踐教學活動中感悟愛國主義精神、黨的優良傳統,促進社會課堂與思政課堂的融合,真正讓思政課“活”起來,促使學生將思政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7]。
(三)制定完善的思政課實踐育人考核評價機制,提升實踐育人效果
高職院校在提升思政課實踐育人成效的過程中,應提高對考核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視,借助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來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反饋,幫助教師從中總結成功經驗,進一步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方案,優化思政課實踐育人成效。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高職院校要兼顧不同年級和專業學生的差異,制定出適配性更強的考核評價機制,確保最終的考評結果能夠充分反映出學生的政治素養,避免出現籠統性評價的狀況;其次,鑒于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不僅局限于課堂,還涉及第二課堂、社會課堂,所以高職院校應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聯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教學督導專家等的力量,豐富評價主體,在多主體參與下提升教學評價的公正性、全面性,確保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的有序開展和落實;最后,高職院校應秉承“知行合一”的原則制定思政課實踐育人評價機制,看重學生情感認知能力的提升,結合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來評定學生的思政素養水平,將學生的思辨能力、思政素養、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思想等納入考核評價標準中,根據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設置必修項目及選修項目,使各項指標內容成為具體化、針對性強和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標。
(四)打造強大的思政實踐育人師資團隊,發揮教師的主力軍作用
高職院校要從根本上強化思政課實踐育人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依靠強有力的師資團隊來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實踐教學工作,充分發揮出教師引導、服務的主力軍作用。高職院校一方面要結合當下思政課教學現狀,擴充思政教師隊伍人數,將教師總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在踐行教師任務量的同時,讓教師能夠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政課實踐育人工作中;另一方面,還需要適當提高思政課教師應聘標準,有效把控教師的學歷水平,還可以面向思政教師定期開展教育和培訓工作,或積極從校外引入優秀的思政教師,對思政課實踐教師隊伍結構進行優化。通過引導教師參與實踐課集體備課活動,分享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內容、方法及思路,研制出科學的思政課實踐育人方案,提高實踐育人工作質量[8]。此外,高職院校還應緊緊圍繞提升思政教師隊伍實踐教學能力為核心,轉變和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有意識地提升教師的實踐育人意識、能力,引導教師能夠自覺將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培育出一支適應思政實踐教學改革發展需求的“雙師型”隊伍,全面提升思政課實踐育人實效。
結語
實現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能夠在提升學生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效統一,強化實踐教學、深化實踐育人。面對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深化發展趨勢,高職院校迫切地需要將實踐育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教學的整合過程中,采取轉變教育觀念、制定合理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豐富實踐育人活動形式、拓寬實踐教學渠道,制定完善的思政課實踐育人考核評價機制、提升實踐育人效果,打造強大的思政實踐育人師資團隊、發揮教師的主力軍作用等多項措施,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社會責任感,全面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中國夢的實現積蓄強大的能量。
——————————
參考文獻:
〔1〕李菊.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課課鏈接”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民族服飾創新設計”課程為例[J].紡織報告,2023,42(06):1-3.
〔2〕張蘇敏,常滿榮.高職思政課“三融入二依托一貫通”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35(03):61-64.
〔3〕羅燕瓊,馮艷瓊,羌秋璐.鄉村振興視域下廣西特色農業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育人研究[J].市場論壇,2023(05):85-90.
〔4〕范海靜.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專業課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N].山西科技報,2023-04-17(B06).
〔5〕夏慧.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三維協同育人研究[J].才智,2023(10):77-80.
〔6〕劉艷芳.“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2教育教學與管理(高等教育論壇)論文集[C].重慶: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2022.
〔7〕張燕.“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思政課“四維”立體實踐育人模式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1):169-172.
〔8〕孫德娜.實踐育人理念在高職思政課中的價值及具體運用——以山東傳媒職業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9(24):174-175.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n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Pat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CHEN Guiping1, HU Yingqun2
(1. Institute of Marxism, Anqing Medical College, Anqing 246052,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24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go deep and solid,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with social class with diversified prac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practic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Keywords: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Practice Education; Innovation Path
收稿日期:2024-02-23
作者簡介:陳貴萍(1987-),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安徽省優秀青年教師培育項目“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醫藥類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研究”(YQYB202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