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妮

摘 要:文章以當今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設計趨勢角度出發,探究動態化插畫在其視覺形式與傳播方式上的發展與躍步。通過分析趨勢、色彩、動效等方面充分展現動態插畫視覺張力與現實價值,并結合國內外優秀動態插畫案例進行補充說明。設計的進程緊隨科技腳步共同發展是必然的走向,設計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使動態插畫設計的理念愈發具有深意,其發展趨勢更具情感性,彰顯了科技與設計交相輝映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數字媒體;色彩意涵;動態插畫;視覺設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of dynamic illustration in its visual form and communic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trends in todays new media era. Methods The visual tension and realistic value of dynamic illustration were fully demonstrated by analyzing trend, color and dynamic effect, and supplemented by excellent dynamic illustration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Conclusion the process of design closely follows the pa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develop together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makes the concept of dynamic illustration design more and more,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more emotional, highlighting the charm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Keywords: Digital media;color meaning;dynamic illustration;visual design
0 引言
插畫又稱插圖,英文為「Illustration」,源自于拉丁文「Illustraio」,有照亮、圖解之意。插畫指通過將信息內容以色彩、圖形等表現最終由可觀的視覺形象插附在其他載體中的圖畫。傳統的插畫基本上借助紙張、墻面等為載具,其表現形式多以手繪與印刷為主,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動態設計軟件的普及,使得設計的可視化趨向多元性發展,插畫設計的動態化表現便是在新媒體技術助推下演變的一種新的視覺形式。
1 數字媒體與插畫設計的影響關系
新時代孕育新的科學技術,科技與設計的交叉融合是為適應當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新興的媒體產生于當下,更適應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維度。插畫設計通常被作為圖形展現形象的表達方式,是當代很重要的一種視覺傳達方式,在當代平面設計中應用范圍廣泛,如商業廣告、公共事業、影視教育等方面。在當下數字時代背景里,插畫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使插畫設計的發展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同時新技術新形式也激發出插畫設計對當下時代的正向反饋。
總而言之,數字媒體技術的出現帶動了動態化插畫的產生,由于其技術上的支持,插畫設計有了更加豐富的表達形式和視覺效果,使得動態插畫設計得以廣泛應用在各領域中,并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因此“動態化”成為圖形設計發展的新進路。
2 數字媒體視域下的動態插畫趨勢與表現特征
2.1 “有紙”到“無紙”,體現設計生態化
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長時間以來一直是各界所關注的焦點,人們很早就意識到生態與設計之間的緊密關系,生態的情況影響設計的理念與方法,好的設計手段亦可改善生態環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種新的設計方式即生態設計,其理念是旨在以使用再生的材料減少材料消耗為目的。生態設計又稱為“綠色設計”,其核心三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旨在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有害物質的排放[1],并對可回收型材料進行轉換以達到對環境的保護。
動態插畫設計是隨數字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由此在傳達需求上,對紙媒載體的依賴大大減小,其載體也基本上從“有紙”轉向“無紙”,可見從設計概念到落地的全過程,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生態資源的消耗,同時節省了印刷的油墨以及機器的護理維修所需的經費,因為是流媒體傳播所以無須后續回收操作,也省去了一部分的資源配置問題。因此從動態插畫的設計流程及傳遞方式上足以見得,現代社會中的設計的發展是科技、藝術、人文的結合,設計師通過將數字媒體技術與插畫設計進行靈活融匯,不斷地嘗試與進步后,所得的正向回饋已遠遠超出最初的設想,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推動了設計的生態化進程。
2.2 依托動態優勢,高效傳播文化
由于傳統插畫的信息輻射面、制作技術等多方面的局限,使得靜態插畫的內容承載量也受到限制,而如今新媒體新技術賦予了動態插畫設計時間性的延展,設備的高色域值使插畫表現更具色彩張力,同時動態效果大大豐富了畫面的視覺美,使動態插畫成為了文化知識推廣的新思路。總而言之,基于動態插畫的動態條件,在傳播文化過程中其優勢在于以下三點:充足的敘事時間、更好的視覺美感、豐富的情感體驗。
其次,動態插畫可以憑借網絡媒體的優勢,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開放性、全球性、實時性。同時由于動態插畫的信息承載量大、敘事生動精彩的優點,可助推文化在國際范圍面的覆蓋,加強國際間的文化友好交流。且針對于兒童的教育類、科普類的電子圖書,動態插畫的形式可以很生動地解釋書內的專業名詞,幫助兒童理解抽象的知識點。
例如藝術家Avuan Deep為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開齋節所制作的動態插畫(圖1)。該作品通過運用旋轉、位移等手法進行場景的轉換,呈現連貫流暢的動態效果使得情節動人。設計師采用分格漫畫的構成形式,情節內容上邏輯清晰明了,在短暫的時間內便將節日的活動事宜交代清楚,將宗教慶典的習俗活動的敘事呈遞進式生動展現。此外,色彩的搭配尊重了伊斯蘭教的宗教文化。受地域及文化影響,伊斯蘭教服飾及建筑色彩中常見黃、白、藍、綠、紅等色。綠色是伊斯蘭教的吉祥色之一,對他們來說綠色是生命、和平及希望的具象顯示,白色是圣潔的體現。該作品中大量應用這些具有極強特征性的色彩,將開齋節日的歡慶氛圍極具感染力地呈現出來。
2.3 傳播媒介多樣,應用普適性廣
在當下數字時代背景里,數字化的浪潮對插畫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由于動態插畫的設計依靠于Photoshop、Adobe After Effects、Flash、Procreate等電腦軟件的制作合成,因此可以借助手機、電腦以及各種app進行傳播。動態插畫以各樣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娛樂中,這促進了動態插畫的大面積普及,使動態插畫不再只作為數字藝術品被展示與收藏,也不局限于商業廣告的使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工具以及軟件,依靠各自的想法制作出有意思的設計作品,如個性化的表情包自制等。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既是接收者也是發出者,信息的傳遞也由被動轉化為主動。
同時,傳播媒介的變革也改變了傳統插畫設計因制作技術的局限性而導致傳播速率低下的問題,數字化時代下網絡媒體承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動態插畫一經完成便可直接通過互聯網進行快速傳播,省去了紙媒插畫所需的打樣、印刷等一系列操作流程所帶來的時間滯留,提升了動態插畫傳播的時效性。傳播速度的提升以及應用普適性的拓寬,為動態插畫設計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2.4 感官聯通,體驗互動的趣味
人作為感官性的信息接收器,經由五感去體會與認識外界的環境,當不同的感官被調動起來,人們能對同一件事物產生全新的感受。視覺作為最重要的感官,在設計中通常以視覺感為中心,而其余四感則作為輔助。聽覺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人的情緒,催生人的原始情感[2],通常來看,在動態插畫中音樂聲效的輔助可以提高畫面寓意的傳遞效率,且一般作為動效音、背景伴奏音、旁白音等形式出現。除此外,觸覺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以及嘴巴的根源,觸摸可以感覺到物的質量、重量、溫度等屬性。觸摸,可以拉近人與環境的距離,從而產生一種親密信任的感覺。多感官介入的動態插畫設計,可使觀者在對其欣賞中得到“沉浸式”的體驗回饋。
《Awake》是一幅極具探索精神的作品,結合了插畫的靜態與動態兩種形式,運用數字制作與交互技術,當觀者去觸摸作品時會觸發動態畫面,這些畫面被投射到畫布上,隨后再消失,其過程頗具趣味性,又在不知不覺間調動了觀者的探索欲。由此可見,在多感官的輔助作用下,人與作品間不再是純粹的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由感覺器官體驗到的觀看、聆聽、觸摸及品味共同搭建了雙方共鳴的橋梁。
3 動態插畫設計的視覺表現方式
相較傳統靜態插畫,動態插畫在同等畫面尺寸中的信息表述更有明顯的優勢,其所具有的空間性與時間性的延展,可使觀者在方寸之間獲得到更多的信息內容。由于其時間線的延長,動態插畫內容的完整性得到加強,這也就弱化了畫面對文字的依賴程度,因此動態插畫設計的視覺表現多以色彩和動效的方式來詮釋主題情節,配樂及文字更多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3.1 色彩的多重意義
3.1.1 色彩的情感主導性
色彩是藝術設計中最直觀、有力的情感傳達方式之一[3]。根據視覺的認知主導性,人的視覺在受到色彩的刺激時,會導致間接或直接的心理暗示[4],同樣的色彩會因為周圍元素的影響而對觀者產生正向與負向的心理作用。由于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飽和度等要素會勾起主體認知中留存的相關記憶,同時也因個人的主觀心理因素而產生一些相對抽象、具象的聯想,從而帶動主體情感的波動。如低飽和度自帶平靜及溫和的色彩氣質,因此治愈系插畫考慮到主體閱讀時的心理感受,在設計配色時就會首選此類顏色而盡量避免高飽和高亮度的明艷色系。反之,則會讓觀者感受到作品的強烈情緒。
中國動態插畫師西樸創作的《躁動不安的心》,該作品呈現出“以色狀聲”“以聲喻形”的視聽特性。畫面內容繪制了小女孩情緒的逐漸變化,手捧的紅心由完整到撕裂,人物表情由恬靜到暴躁,面部色彩由膚色到紅色,動作從輕柔到狂躁,畫面背景顏色隨著節奏變化而越發鮮艷,鮮亮的紅與明快的黃不斷轉變,人物的變化對應著背景音里少女不同階段的囈語,同時伴隨著低沉規律的鼓點聲和變調,觀者可從沖擊感的色彩中感受到作品傳遞出的交織著濃郁掙扎與不安的情緒。
3.1.2 色彩的表征性
同時,色彩也具有表征性,插畫設計師的巧思賦予它鮮明的人文特征。由于國家、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差異,在不同背景的生存環境下,基于長時記憶的信息構建,不同的群體會形成其特定的信息加工模式[5]。這意味著人對信息的處理以及構建會趨于某一種慣習性的認知模式,這個模式代表著當下主體對事物結構的理解。因此在針對具有代表性、文化性主題時,設計師通常會優先考慮具有當地文化標志性的色彩。
如日本插畫設計師NoriOkawa的動態插畫作品《快樂的來世》,她的創作受日本江戶時期浮世繪享樂主義的啟發。浮世繪的色彩模式受自然、社會以及外來因素的影響,到了明治時代,逐漸開始廣泛地使用顏色鮮亮明艷的化學顏料,主要有明治紅、紫色、桃色等[6]。該作品運用平涂的方式將色彩進行疊加,延伸了畫面的層次感。大量運用墨色、丹色、洋紅、普魯士藍等浮世繪的經典配色(圖2),背景色的處理上增加了噪點效果,使得畫作傳統中多了些現代感。簡潔的人物形體與色彩紋理形成鮮明對比,使插畫作品充滿飄然與活力的樂趣,呈現給觀者明艷、冼練的享受(圖3)。
3.2 動態效果的表現
動態插畫中的內容情節基本借助動態效果和鏡頭語言來完成較為完整的敘事。在以人為本的插畫設計中,動態效果應是對人的視線有積極引導作用,提高識圖效率的同時亦可降低視覺的疲勞感。若要達到視覺焦點的轉移緊隨動效的變化,需對動態插畫中動態元素的主次、強弱進行合理安排,調動觀者視線對重要信息的及時捕捉,幫助受眾對信息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在畫面的構成中遵循形式美的設計法則,需把握畫面動效的節奏與律動,滿足觀者的審美心理需求,達到人與畫和諧的視覺互動,從而高效地傳遞信息。
插畫中的動態表現,也可分為局部動態和整體動態[7]。關于插畫“動”的特征,最顯著的表現在對人物、動物以及自然元素等客觀事物的動效設計。局部動態插畫的表述目標鮮明,且一般可分為人物及全景兩種主題情況。若是人物為主題的動態插畫,動效設計大多集中在有關角色的表現上,或是表情或是動作,也會體現在可強化人物表現的景與物中,多用不同的顏色明暗進行區分。
由插畫家Riccardo Guasco為“博洛尼亞之夜”制作的戲劇動態插畫。考慮其主題性,視覺動效設計聚焦于畫面視覺中心的人物表現上,人物的動態設計包含了旋轉、重復、彌散、循環等手法,邏輯縝密,畫面流暢。同時人物作為每幅插畫設計的視覺主體,采用扁平幾何風格,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每部戲劇的內容和情緒。主體人物多與純色背景之間呈相近色或對比色,簡約大色塊的構成,具有很強的視覺包容性,該主題色彩為紫色調,不同的階度強調的明暗關系,渲染了畫面濃郁的神秘氣息,營造出和諧舒適的視覺效果(圖4)。
4 結語
綜上,動態插畫設計的出現與發展離不開當下時代信息傳達方式的變化,同樣也與數字媒介的變革以及人的審美緯度的轉變緊密相連。媒介的多樣化帶給了設計無限的可能性,給予了插畫設計豐富躍動的視覺表現,彌補了過去的恒常單一性。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如何高效地、去偽存真地從海量的信息在篩選出我們所需要的,這要求動態插畫處理信息需準確與形象。從人性化設計的角度來看,插畫師在制作動態插畫時始終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需結合不同的主題考慮到各階段觀者的人體機能,把控好插畫時間長短是否適宜人的注意力。同時從畫面的全局出發,如插畫色彩搭配的視覺舒適度,如何搭配色彩去體現插畫背后的文化意涵,動效設計是否產生和諧的視知覺體驗音效與畫面的節奏匹配度,以及如何借助數字媒介使動態插畫達成更好的多感官知覺互動體驗。這需要設計師有的放矢,從多個角度深入思考,有選擇性地抓取其中的主要表現,從而達到主輔有序,邏輯清明,和諧適度。
5 參考文獻
[1]隋李娜.探析李漁《閑情偶寄》所折射出的綠色設計理念[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3,2(05):49-51.
[2]梁靖羚.感知的重建[D].重慶:西南大學,2023.
[3]周敦頤.色彩與情感:藝術設計中的情感傳達與心理影響[J].色彩,2023(09):94-96.
[4]林靜.傳情達意:談色彩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J].湖南包裝,2009(4):18-19.
[5]杜嘉鈺,陳少芬,鄭家幸,等.中國人色彩認知心理及色彩圖譜探究[J].湖南包裝,2022,37(01):27-31.
[6]董欣.浮世繪色彩元素在當代繪畫中的應用[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3.
[7]羅木英.動態插畫的動態表現區域選定及其表現技法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