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博,黃 泳,2*
(1.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15;2.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廣東 廣州 510515)
南方醫科大學開設名老中醫傳承班,實施卓越人才培養工程,構筑了現代院校教育與傳統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模式[1]。名老中醫傳承班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強化中醫經典學習[2],近年來建設了一系列特色中醫經典學習課程,覆蓋二至四年級的學習。2021 級名老中醫傳承班于一學年前完成“中醫經典導讀”課程的學習,該課程于大二開設,是系列經典學習的第一門課程。分析名老中醫傳承班“中醫經典導讀”課程教與學中的得失,能為后續經典學習提供參考。現對2021 級名老中醫傳承班參與“中醫經典導讀”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中醫經典導讀”是南方醫科大學名老中醫傳承班的特色課程之一,于大二下學期開課,32 學時,2 學分,小班教學。教材由本學院教學團隊編寫,包括國學素養、醫理、診法、方藥、臨床、醫案六個專題,從入門開始,著重中醫經典的導讀,梳理中醫學的發展脈絡,系統介紹經典名篇,逐步養成學習的方式方法,引領學生順利開展經典學習。基于教材,課程的學習也緊扣上述六個專題,分別從經典的內容、學術思想、價值影響、研讀方法等多方面組織學習。教學組從教材編寫團隊中產生,由十位副高級職稱以上的教師組成,協作完成教學任務。
本次調查對象是2021 級中醫學(名老中醫傳承班)全體學生,所有學生均已完成“中醫經典導讀”課程的學習。在課程結束一年后網絡在線填寫電子調查問卷,匿名提交。教學團隊依托問卷星在線設計調查問卷,并將問卷鏈接通過微信發送給學生進行填寫,調查完成后通過平臺進行數據下載與分析。問卷為自主設計,涉及題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問答題,其中有22 道封閉型問題,6 個開放型問題。調查內容從教材、課程、教師、經典學習四方面進行設計,包括教材難度、課程學習效果、教師教學效果、經典學習方法等。本次調查共回收27 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調查表明,“中醫經典導讀”教材的編寫是成功的,章節內容深淺適度,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要。85.19%的學生認為教材難度設置適中、章節內容安排合理且能加深自身對經典的了解,81.48%的學生認為教材涵蓋的經典內容豐富且充足、具備實用性;92.6%學生認為學習難度不大。參與學習的學生對于教材是認可的,認為用諸學習是可行的,學習之后是有收益的。
調查還表明,該教材還有一定的優化空間。被調查的2021 級學生在一年前就完成了“中醫經典導讀”課程的學習。當問及課程學習結束之后,是否還會翻閱教材,只有40.74%的人選擇是,48.15%的人選擇不會。100%人關注了講課相關內容,22.22%人精讀了教材全部內容的80%以上,7.40%人精讀了教材的全部內容。學習結束后,學生不再積極地基于該教材開展經典學習的原因是什么呢?結合開放性問題的回答,分析主要原因如下:①內容偏淺,成書背景等關聯性不強的內容贅述太多,與《中國醫學史》有一定重復;②經典內容、原文相對較少;③與臨床實際應用關聯度不高。初步表明,傳承班學生的學習目標較高,學習能力較強,本教材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導學”定位有些太過“入門”。
完成課程學習后,48.15%的學生沒有再繼續閱讀該教材。面對這個結果,我們初步推測原因之一是,該課程真正起到了“導學”的作用。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能夠自主開始經典著作的學習,“導學”課程成為學生向經典學習進步的階梯。同時,還有40.74%的學生會繼續翻閱本教材,一定程度上說明本教材的“魅力”持續存在著,從另外一個方面表明本教材“導學”的成功,學生能將其作為日常經典學習的“引導”(表1)。

表1 教材相關選擇題數據統計
教材的編寫是一個系統工程。開展教材學習的學生的反饋,能夠為教材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一定的參考(表2)。《中醫經典導讀》教材編寫成功的前提下,或可再考慮納入更高階的內容,進一步拓展可持續的閱讀,將學生“導”入門后,還能繼續引導、助力其對經典的學習。

表2 問題“你對于教材的意見和建議是”的回答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中醫經典導讀”課程學習情況良好,課程學習時間安排合理,學習效果理想。88.89%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學習對于同時期以及后續中醫專業課的學習有一定幫助。85.19%的學生認為課程時間安排合理,51.85%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效果良好,74.07%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資源充足。完成課程學習的學生整體上對課程學習效果持肯定態度,認為“中醫經典導讀”課程的學習確實有助于中醫經典學習。
調查結果還表明,線上部分的課程學習仍然有可改善之處。接受調查的2021 級學生有37.04%對目前的線上學習效果并不滿意,44.44%的人認為線上教學資源PPT、PDF有助于自學,29.63%的人認為能從教師的線上指導中獲益,22.22%的人認為線上微課視頻能滿足學習需要。為何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線上學習效果不滿意?結合開放性問題的回答,分析其原因主要與線上學習資源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有關。
通過調查學生對于課程學習過程、效果的反饋,能有效改進課程的時間安排、教學資源布置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查結果顯示,“中醫經典導讀”還應加大線上課程學習資源的建設。“名老中醫傳承班”特色教學之一就是“重經典”,因此學生都非常重視中醫經典的學習。自我重視程度較高,兼之學習能力較強,因此不能滿足于基于課程的“基本”學習資源的線上學習。教學團隊可進一步加強線上學習資源建設,拓寬拓深學習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再者,調查結果還提示,可適當增加教師的線上指導頻次,加強師—生、生—生的論壇互動。結合學生的經典學習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的需求,在“導讀”課程學習階段,線上的教師引導、答疑,可一定程度上豐富臨床內容,將“重經典”“多臨床”落實到課程教學當中(表3,表4)。

表3 課程學習相關單選題回答情況

表4 問題“你對于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是”
“中醫經典導讀”課程按照不同的教學模塊配置教師,前后一共有10 名教師參與教學。調查結果表明,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學方式合理,教學效果良好。74.07%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式能夠引起其興趣,96.03%的學生認為學習不同教師對于經典的心得有利于學習中醫經典。學生對于教學團隊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效果表示認可,認為“中醫經典導讀”課程教學有助于學習中醫經典(表5)。

表5 教師教學相關部分單選題回答情況
調查還表明,學生對于課堂氛圍的認可度有待提高。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55.56%認為課堂氣氛一般,37.04%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是活躍的。結果提示,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需要更加活躍的氛圍,需要更多的參與,需要更多的交互。教師教學中應當更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
問卷還調查了學生自覺最有啟發的課堂學習,以及認為最為困難的學習部分。結果表明,對學生最有啟發的課堂是國學素養、方藥、臨床精要―傷寒論、臨床精要―脾胃論,其占比分別為44.44%、40.74%、44.44%、48.15%。學生學習最困難的課堂,排名最前的是臨床精要―傷寒論,其占比為37.04%,并列排名第2 的有國學素養、醫理、臨床精要―脾胃論、臨床精要―溫病、醫案醫話,均占25.93%。有意思的是,臨床精要―傷寒論、臨床精要―脾胃論,同時出現在最有啟發和學習困難榜單之上(表6)。

表6 各課堂部分相關多選題回答情況
初步分析,國學素養、方藥這2 節,與低年級學生的專業學習課程較為匹配,所以學生得到的啟發相對較多。同時,低年級學生尚未開始臨床課程學習,相關臨床篇章的經典學習,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學生能夠意識到臨床學習的重要性,能夠迎接挑戰,有難度就更認真地學習,讓自己得到提高,臨床精要—傷寒論、臨床精要—脾胃論這2 個章節同時上了不同的榜單,就是一個典型的說明。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學生反饋的學習有一定困難的章節、學生反饋的收獲啟發不多的章節,需要引起教學團隊的重視。后續的教學中,需要找準教學重難點,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中醫經典是中國古代眾多醫家的經驗總結,是中醫學發展的根基,學習中醫而不學習經典,則如水無源、木無根。因此,南方醫科大學開設了“中醫經典導讀”“中醫經典泛讀”“臨床經典”等多門課程,旨在幫助學生逐步開展學習中醫經典,摸索中醫經典的學習方法,構建中醫經典知識體系[3]。本文關注的“中醫經典泛讀”課程是這個系列中醫經典課程的第一門。第一門課程是否成功落地,關系到系列課程后續的順利開設[4]。而經典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導讀”課程,關鍵在“導”。因此,在課程結束后一年,我們開展了相關調查,回顧開課前后以及課程結束一年以來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期為進一步提高“導讀”課程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從調查結果來看,“中醫經典導讀”課程的開設是成功的,有效地將參與學習的學生引導進入經典學習之門,為學生深入學習中醫經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醫經典導讀”作為系列課程的第一門課程,發揮了其應有的功能,達到了教學目標。同時,調查結果還表明,具體教學還有待進一步改善。教材內容有待進一步整合,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拓展,線上、線下教學需要進一步融合,教學效果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本校中醫經典系列課程,面向中醫學專業創新班學生開展。學生積極能動,教學團隊的教學改革也積極深入。教學中,兩性一度、課程思政,以及靈活機動的翻轉課堂、任務驅動、小組協作、PBL、CBL 等,都將逐步融入,以進一步推動經典學習的深入[5-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經典學習是傳承、守正的第一步,從低年級學生開始,從“經典導讀”開始,有序地開展中醫系列經典課程學習,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有利舉措。我們的嘗試是有益的、有效的,初步表明這門課程的開設是成功的,學生的收獲是滿意的。這種課后調查,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優化課程教學提供參考。課程的進一步優化,則能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