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剛,郭 佳,林秋奇,彭 亮*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2)
課程思政建設,旨在挖掘各門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課堂為載體將思政元素化為甘露灑向學生心中,實現“春風化雨”的育人成效。教書育人作為貫穿古今的教育主線,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在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學生管理中進行有機融合,是新時代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大學生專業實習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重要的實踐平臺,近年來不少學者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提質增效措施進行了相關研究:如張煒晨[1]、向兵[2]等研究了暑期社會實踐對提高水利類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意義和途徑。劉艷[3]詳細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在開展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韓紅亮等[4]研究了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并以水利類大學生“尋美家鄉河”活動為例,構建了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國情認知+社會適應+文化融合+職業認同”思政內容體系。徐森等[5]研究了思政教育背景下新時代水利精神有效融入專業課教學。李振華等[6]在環保科普活動中,對“環保科普+思政教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然而,以上研究多集中于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或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穿插進行思政教育,而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實習課程教學的研究不多。專業實習是理工科相關專業特別是生態學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生態學專業實習是生態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是學生走出校園、步入工作崗位或繼續深造前的一次小檢驗[7];生態學專業實習的開展對于學生學習生態學科學方法、獲取感性認識、鞏固課堂所學,梳理和形成科學思維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也是生態學專業的大學生開展后續學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的實踐基礎,在整個專業培養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學校、院系等各級職能部門非常重視和關注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相較而言,思政教育融入專業實習教學是一個短板。因此,如能在生態學專業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尋科學的實習路徑,構建內容豐富完善的專業實習教學體系,將會對提高專業實習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課程教學層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暨南大學生態學專業實習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在大學生專業實習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根據教學大綱和實習要求,結合暨南大學生態學專業的“水”特色,設計實習路線、實習內容和實習方式等,以生態學專業知識學習為載體,以生態學與思政教育學科交叉融合為紐帶,以現有的教學科研、思政教育基礎為抓手,構建了“紅色教育―專業拓展―社會適應―志愿服務”的課程思政體系(圖1)。

圖1 生態學專業實習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近年來,暨南大學生態學專業實習都在隸屬于韓江流域管理局的潮州供水樞紐進行。韓江流域管理局曾在廣東省首創“水利+紅色文化”融合模式,沿著韓江堤岸、依托水利工程,建設了韓江河口公園、賜茶公園、龍湖古碼頭水利公園、紅棉公園、溪口古渡、韓江古水驛紀念地、韓汀線紀念地等7 個紀念地,打造了南粵“左聯”之旅與中央紅色交通線之旅,以更好地宣傳和展示韓江水利史、水運史、南粵“左聯”、中央紅色交通線等韓江文化內容。在專業實習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韓江在黨史、新中國史、紅色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引導大學生牢記歷史,承擔責任。
實習前,學生在學校實驗室工作時檢測樣品的來源和渠道較單一和片面,對學科相關專業知識點和知識群缺乏系統、直觀、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在實習基地,學生可直觀感受和接觸到不同類型水體的表觀差異及其帶來的視覺沖擊。通過開展1―2 個科學探究實驗,能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教育,能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做到專業學習與思政建設同向同行。
專業實習教學,一般高校會與實習單位及其對口的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便于大學生走出校園,切身接觸和感受專業上先進的理論與技術以及這些專業技術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此舉不僅能有效拓展大學生的專業認識空間,還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和對專業的認同。“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走出校園、走進企事業單位,在親身體驗中培養自身的文明意識,充分認識到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才能使思政教育的理論成果落到實處,真正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行業模范人物和模范事跡的宣講也為大學生日后就業提供了道德模板,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參與實踐的重要方式,也是學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一環。志愿服務的內容形式多樣化,如下基層、進社區、去鄉村等,用智慧與汗水彰顯青年擔當,在實踐中收獲成長。在實習教學尾聲,學校安排了大學生科普助學、志愿巡河護河等活動,培養學生總結實習收獲、升華實習心得,注重引導奉獻互助,在積極向上的體驗中養成樂于助人的品格。
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是在教學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根據思政元素的性質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融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安排,暨南大學生態學專業實習教學挖掘提煉出如下思政元素(表1,p83)。

表1 生態學專業實習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江,實習第一課是前往實習單位,了解韓江水利歷史、學習韓江水文化,進行韓江水情教育,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學習老一輩艱苦奮斗、篳路藍縷的奮斗征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信心,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教育方法及途徑:①觀看《為了韓江更美》《玉帶橫江盡歡歌》《以韓江治水史為例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等視頻;②聽取校外指導老師的專題報告《河長制推行及管理保護》《水資源分配與調度》《供水樞紐工程建設與運行》等;③教師總結分析:尊重歷史、敬畏自然;誠實守信、艱苦奮斗;④課堂討論發言:新時代青年的歷史責任和擔當是什么?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自己家鄉的河湖庫,交流分享最美家鄉河建設。通過小組討論與辯論、指導老師引導,將最美家鄉河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傳承結合,采用多視角多維度分析和討論,學生全員參與感受,引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信心。
借助實習單位的實驗場地,開展水利工程如攔河壩、水庫大壩等的興建對不同類型的水體浮游生物的影響及原因探究等實驗,要求學生運用大學期間所學知識以小組為單位現場采樣、分析測試相關指標。這一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敬業精神,考查學生的實踐和實操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提高專業認同,熱愛本職專業,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水平。教育方法及途徑:①學生課前查閱文獻,收集內陸不同水體類型并分析其區別(如:形成性質、水動力驅動因素、集水區域面積、水力滯留時間、擾動因素、水位波動、沉積物性質等);②教師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形式,重點聚焦不同類型水體的生態因子差異和生物多樣性,引導學生關注不同水體的自身差異之外,還應關注人為活動在不同水體中的影響,在教學中進行集體主義、家國情懷教育;③實習辯論: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并形成小組單元成果匯報。現場采樣環節,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不同水體水生生物樣品的采集差異及水生生物群落結構對水利工程的影響;課堂討論和辯論環節,引導學生關注科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開展探究實驗,考查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的情況,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對所學專業的認同。
組織學生參觀水庫、河流、攔河閘及電站、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等,系統學習了解水在社會生活生產中經歷的地表水―自來水―污水―地表水這一社會性循環過程。加深學生對生命水、經濟水、政治水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愛水惜水治水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教育方法及途徑:①請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講解企業發展歷史及社會貢獻;②帶領學生現場實地參觀學習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的生產流程、工藝技術等;③教師總結分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水是怎樣一步步從大氣沉降進入河湖庫開始,變成了居民生產生活用的自來水,又變成了污水,污水經過怎樣的技術處理達標后再次排入河湖庫的全過程循環;教授學生了解水在不同循環階段的特點和存在方式等。水的社會性循環教育有助于學生系統而全面地理解身邊最常見的水“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循環過程,切實感受和體會到每一個參與水循環企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
鼓勵和動員大學生積極參與實習駐地某鄉村小學“同護韓江水、共享家鄉美”的科普助學活動,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培養大學生志愿服務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親水愛水護水惜水的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方法及途徑:①大學生帶著小學生們觀察河流沿途生態環境,講解水生生物、常見動植物常識;②共同采集沿途水體樣本,指導小學生利用水質監測試劑和工具開展水質檢測、水體凈化小實驗,為小學生科普水生態常識;③分工協作對河岸碧道環境進行清潔;④活動總結與心得交流。科普助學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綠色生活方式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等,堅定學生維護母親河水清岸綠的信心和決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護水意識,壯大護水群體,凝聚治水合力,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到實處。
在生態學專業實習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及特點,融入愛國主義、社會責任、志愿服務、環境保護及家國情懷等思政內容;通過學生課前預習及資料收集、課堂討論及辯論等方式全方位地讓學生參與教學,發揮教師的引導、總結和思想引領作用,在完成專業實習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大學生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思政教育融入生態學專業實習教學的目的。融入思政理念后,大學生專業實習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專業認識水平、思想認識水平、數據分析能力和報告撰寫能力等,都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進一步鞏固了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實和深入。
經過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思政教育融入專業實習教學的體系可以進一步延展、豐富和完善。由實習平臺育人到創新能力培養,通過課程思政再延伸到思政教育平臺,進一步升華實習育人效能,再以創新創業項目實施為牽引,為實現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保障,實現思政+實踐育人。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教書育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接班人的最終目標。不同課程和不同專業之間的差異較大,需要授課教師或團隊集思廣益,開闊思路,拓寬渠道,形成合力,以更好地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