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永杰
摘要:新媒體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利用新媒體技術,高職院校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生活現狀,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展開教育管理工作。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應當遵循柔性化管理、團隊式管理、精細化管理。本文闡述了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意義,分析了學生教育管理現狀,從新媒體時代學生教育管理發展方向入手,提出具體優化路徑,希望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效率,提升學生管理水平。
關鍵詞:新媒體;教育管理;優化
引言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人們拓寬了了解社會事實和新鮮事物的渠道。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多樣化,也會對年輕人的思想價值觀念造成影響。因此,高職院校作為國家高素質人才培養和孵化的搖籃,如何在如今的社會形勢下有序地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愛國、有社會公德、有理想抱負的新時代青年,是需要各大高職院校結合時代特點、調整工作方法,去實現的工作要務。
一、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意義
(一)開拓學生的視野
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環。借助各種應用APP,學生可以快速了解各種媒體信息,及時獲得各種前言咨詢,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使學生的學習廣度與深度有了極大提升。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來說,要認識到新媒體視野下,學生的思想與學習模式已經發生改變,必須借助網絡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紙質媒體時代,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渠道單一,了解與認識社會的途徑較為固定,而在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幾乎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借助電腦與手機就可以了解到海量信息資源。無論是國內民生動態還是國際政治動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學校本身,而是著眼于整個世界,拓展了視野,形成了全球化時代國際思維。在教育管理中,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利用新媒體進行資源共享,加強學生利用新媒體的能力。
(二)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注重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傳統學生道德素養主要通過思政教育實現,隨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必須與時俱進,采用當代青少年喜歡的方式進行教育。新媒體對于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體現在其方式多樣性與互動性強方面。新媒體具有雙向互動功能,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可以將道德素養與社會新聞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社會熱點事件中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借助新媒體,學生可以在網絡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展開交流互動,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前,新媒體已經成為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抨擊社會不良現象的主要渠道,高職學生參與其中,對于自身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具有良好促進作用,讓思想道德教育走出校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主動參與到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格[1]。
(三)增強學生社交能力
高職學生雖然身處校園,但是作為社會成員之一,培養自己良好的社交能力,對于未來的就業及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新媒體視野下,高職學生社交能力不再局限于實際生活中,而是拓展到網絡。與現實社交能力不同,新媒體視野下,學生在網絡中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更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對于缺乏社交能力或者存在社交恐懼癥的學生來說,新媒體到來使他們可以將自己真實意見表達出來,通過網絡交友與發表評論,逐步培養自己社交能力,從而建立起自信,參與到現實社會社交中。此外,高職學生接觸群體較為單一,無法有效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可以與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觀點的人展開坦誠交流,有時懷會與陌生網友建立深厚的友誼,獲得如親人般的關懷與理解,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社交能力。
二、新媒體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現狀
(一)傳統教育管理模式與新媒體思維碰撞
高職院校傳統學生教育管理傾向于嚴格化、標準化、唯成績論,而新媒體視野下,學生教育管理則主張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與天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新媒體相比,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將學校管理者與學生對立起來,學生更多屬于被管理者,無法與教師展開平等交流,部分教師雖然與學生進行定期交流,但是由于時間與精力有限,這種交流很難真正走入學生內心。新媒體視野下,學生教育管理則主張與學生通過線上匿名交流,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真實觀點表達出來,教師可以直擊學生內心,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在教育管理中針對性改進,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部分高職院校面臨傳統教育管理模式與新媒體思維的碰撞,無法適應當前新媒體時代學生教育管理發展,特別是部分高職學生在接觸新媒體后,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對現有教育管理產生意見,需要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重視。
(二)新媒體對學生教育管理帶來新挑戰
新媒體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面臨新的挑戰。雖然借助移動互聯網,學生可以及時獲得各種資訊,開展線上教學,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但是對于缺乏自制力的學生來說,新媒體意味著學生有更多時間投入到互聯網中,課堂學習時間受到壓縮。部分高職教師在教學環節發現,學生在課堂中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總是被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所吸引,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由此帶來課堂教學質量下降、課后作業難以按時完成等問題。此外,部分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缺乏有效審核,各種網絡低俗信息與虛假信息橫行,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本身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價值觀的引導,如果自己沒有明確的辨別能力,很容易走入歧路。對于高職院校教育管理來說,新媒體潛在的負面效應應當充分重視[2]。
(三)高職院校教師對新媒體認識不足
受到傳統教育管理觀念的影響,高職教師對于新媒體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還存在一定的認知不足。部分高職教師受到過去教育管理經驗的固有影響,對于新媒體視野下教育管理工作優化缺乏積極心態,沉迷于原有的經驗中,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不關心,不學習。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新媒體時代教育管理的變革,但是缺乏實際管理經驗,在教育管理中難以實現新舊管理思維的融合,導致教育管理陷入誤區,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管理水平。新媒體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注重個性化,信息化,要從學生興趣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斷優化現有的教育管理措施,激發學生參與教育管理的積極性,使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從單一維度向多維度轉變。
三、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優化方向
(一)柔性化管理
柔性化管理是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共同構建集精神理念、價值引導、自我認知為一體的管理體系。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作為青少年,有自己的自尊心,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對于強制性管理會從心底自發反感,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心理特點,從學生心理規律出發,采用柔性化管理方式。要在學生心中建立潛在觀念,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學校教育管理理念,將原本紀律性約束改為與學生之間溝通,形成觀念共識,雙方共同制定一致的行為準則。柔性化管理強調從學生的心理行為規律出發,引導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挖掘學生內心潛在意識,打造充滿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柔性化管理中,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高職院校教育理念,適當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引導,提高教育管理質量。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印記激勵機制,讓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獲得學生的認可與支持,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
(二)團隊式管理
團隊式管理指的是為實現學生綜合德育素質的提高,發揮出團隊個體之間相互協作效果,將團隊建設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個整體,雖然學生作為個體是單獨存在的,但是在學生教育管理中,要通過團隊協作,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團隊一員,有責任提高團隊的管理水平。團隊管理是一個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過程,要尊重不同組織成員個性與特點的差異性,建立明確的團隊發展目標,調動學生的工作潛能,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團隊實力,為實現組織目標做出不懈努力。團隊小組的合理劃分要注重組合成員的互補性,讓成員明確在社會實踐中個人需要承擔的管理職責,全身心的投入到團隊任務執行中。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建設學生管理隊伍,培養優秀學生干部,將團隊作為班級管理、宿舍管理的主體,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形成團隊凝聚力,在實踐過程中各司其職[3]。
(三)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理念來自于企業生產,是指在管理過程中,通過優化管理服務,降低各環節管理無序工作,實現管理資源的合理分配。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來說,建立個性化、專業化的精細化崗位職責體系,合理劃分學生教育管理目標,引進最前沿的考評機制,有助于對目前學生教育管理粗放式發展進行改革。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無小事,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需求落實到位,給與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將對學生的管理工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相比于傳統學生教育管理靜態特征,精細化管理本身是一個動態化的捕捉過程,需要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創新傳統的管理理念,完善學生教育管理制度,打造優質的管理團隊。
四、新媒體視野下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優化路徑
(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在新媒體視野下,要注重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使學生成為教育管理者的朋友。高職教育管理人員要關注學生成長中身心健康,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輔導員與各級教師除了完成教學本職工作外,還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根據學生成長需求,定期通過新媒體給學生推送各種前沿動態,使學生增長見聞,開闊眼界,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專業水平。在思想層面,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利用新媒體平臺,結合實際生活案例,教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中的各種問題,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教育管理水平,教師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分享學習經驗與生活心得,對于學生中存在的錯誤思想及時糾正,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坦誠交流,營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圍。
(二)加強網絡領域監督
新媒體視野下,高職學生教育管理要注重網絡領域監管,防止學生受到網絡錯誤思想與言論的影響,走入歧路。信息技術時代,網絡輿論呈現出多元化,高職學生思想還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出現各種錯誤思想行為。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適當引導輿論走向,為學生搭建和諧的網絡環境。當學生在參與網絡輿論時,如果發表不良信心時,要及時約束學生網絡言行,避免學生不良信息發散。高職教育管理者要建立網絡信息過濾系統,合理管控網絡輿情,不斷完善校園信息發布制度,向學生推送實時新聞和最新的社會消息,開放集體討論平臺,引導學生發表正確輿論。要認識到網絡匿名化、虛擬性的特點,認識到學生發表網絡言論容易受到情緒影響,對于事物看法存在片面性,要屏蔽和過濾網絡不良信息,降低網絡環境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三)完善教育管理網絡
新媒體視野下,高職學生教育管理要聯合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參與的管理網絡,發揮家庭在教育管理中的引導作用與社會教育的延伸作用。高職院校要積極利用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與學校共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家庭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視,新媒體視野下,家庭要參與到學生培養計劃中,與學校建立聯動管理機制,在學校紀律管理與學習風氣營造中尋求獲得學生家長的支持。對于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來說,要積極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分析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和行為是否與家庭成長環境相關,與家長形成配合,履行雙方的教育責任。要積極營造健康的社會風氣,借助新媒體平臺,宣傳教育管理新理念,讓學生認識到自身承擔的社會職責,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將自己的志向與國家發展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高素質人才。
結語
新媒體視野下的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要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便捷性特征,對學生進行線上動態化管理。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健康,加強思想交流,建立教育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利用新媒體平臺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思維變化,開拓視野,不斷優化學生教育管理路徑。
本文系1.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涉農高職學生的“三農”情懷培育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K22-60)研究成果;2.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研究》(課題編號:JG20-11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郝玉,陳玉.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長效機制的構建及完善[J]. 環球市場,2020(8):249.
[2]肖雅文.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探討[J]. 數碼設計(下),2019(8):294.
[3]張英,孟繁雄.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的結合[J]. 時代報告,2021(23):147-148.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