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醉駕行為非犯罪化的治理風險及其防范

2024-06-04 17:12:32袁韜
關鍵詞:風險防范

摘要:醉駕行為的非犯罪化固然有節約司法資源的成效,但也存在刑法震懾功能削弱、道路交通危險系數升高、司法認同感降低的治理風險,因此亟需構建相應的風險防范制度,避免醉駕行為非犯罪化引起的負面效應。研究認為:首先,對于被非犯罪化的醉駕行為人,交管部門應構建駕駛記錄報告制度,以實現對其駕駛行為的切實監管。另外,考慮到現實中仍會有部分醉駕者最終被定罪處罰,為了有效助力其回歸社會,提倡構建前科消滅制度。其次,基于立體刑法學啟示,尋求刑法與行政法聯動,構建行刑銜接制度,優化醉駕日常的行政執法模式。最后,基于犯罪學視野下醉駕行為預防立場,探索構建醉駕情境、心理學與醫學上的預防制度,以達到醉駕行為事前治理和源頭治理的目的。

關鍵詞:醉駕;危險駕駛罪;非犯罪化;風險防范;犯罪治理;犯罪預防

中圖分類號:D924.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24)01007707

收稿日期:2023-06-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暨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醉駕入刑的司法認定與社會治理研究(23FFXB026)

作者簡介:袁韜(1996-),男,河南駐馬店人,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公安學。

以醉駕為代表的大量輕微罪名寫入刑法的立法現狀,表明我國已經步入了輕罪時代,在輕罪時代背景下研究醉駕的非犯罪化問題契合刑事治理現代化的理念[1]。2023年距離醉駕入刑已逾12周年。在這12年間,醉駕案件數量暴增,曾一度超越盜竊犯罪躍遷至刑事案件立案、審查起訴和審判數量榜的榜首,致使成千上萬的社會成員背負著“犯罪人標簽”。例如,2020年,危險駕駛案件是全國法院上半年審結數量最多、占比最大的刑事案件,其中醉駕犯罪是主要發案類型,這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工作數據中也能得到印證[2]。不可否認,醉駕入刑以來,我國在治理醉駕現象方面取得了矚目成效。但不容忽視的是,醉駕行為刑法規制的副作用愈發凸顯[3]:一方面,醉駕一律入刑給醉駕行為人、司法資源、社會治理帶來了沉重負擔,司法實踐中“一刀切”的做法開始招致批評;另一方面,醉駕入刑所引發的一系列犯罪附隨后果,使得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在反思醉駕一律犯罪化導致的連鎖反應,并積極尋找對策。

非犯罪化研究能夠在有效遏制醉駕行為和節約司法資源之間達到平衡,因此對醉駕進行非犯罪化研究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學界積極嘗試在實體法和程序法層面探索出醉駕非犯罪化的具體路徑,期冀在“后醉駕入刑時代”輕罪立法的背景下為醉駕的現代化治理提供有效方案。但與此同時,必須警惕醉駕行為非犯罪化后的治理風險,畢竟我國醉駕犯罪的發案數量目前還居于高位,且下降趨勢并未顯現。如果不能保證醉駕治理的效果,那么從一律的入罪走向一律的非犯罪化就是不可取的,這將與醉駕入刑的立法初衷背道而馳。因此,必須對醉駕非犯罪化后可能出現的治理風險進行充分預見并提供有效的防范方案,為醉駕行為的非犯罪化提供足夠的支持與保障,避免再次陷入醉駕入刑前所面臨的治理困境。

一、醉駕行為的非犯罪化及其治理風險

(一)醉駕行為的非犯罪化

在討論學界對于醉駕行為進行的非犯罪化研究之前,有必要對非犯罪化這一概念進行理論上的溯源。“非犯罪化”一詞來源于國外,是“decriminalization”的中譯詞,是與犯罪化(criminalization)和過度犯罪化(over-criminalization)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非犯罪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僅指立法上的非犯罪化。而廣義上的非犯罪化包括三種類型:一是直接將犯罪行為合法化;二是將行為的性質由犯罪降格為行政違法;三是通過司法程序將犯罪行為非罪化[4]。法國學者米海依爾·戴爾瑪斯-馬蒂對廣義上的非犯罪化進行了較為經典的概括,認為“非犯罪化的概念應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它不僅包含了刑法制度的消失,而且意味著所有替代性反應的不復存在”[5]。國內有學者將非犯罪化定義為能夠實現某類行為非罪化的所有途徑,包括立法和司法兩個層面[6],前者是指立法機關通過立法將某類行為不再認定為犯罪;后者是指保持刑法關于某類行為的犯罪定性與刑罰的條文規范不變,司法機關依靠自身的能動性在司法適用過程中對行為進行非罪化的處理,使得行為人在事實上并未被當作犯罪人[7]。目前,將非犯罪化劃分為立法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已被理論界普遍接受。雖然立法上的非犯罪化最為徹底,但考慮到當前我國犯罪治理的現實情況,非犯罪化應主要以司法途徑實現,故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應是主流趨勢[8]。

對于醉駕行為的非犯罪化,同樣存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兩種路徑。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就是取消醉駕罪名。但是,醉駕入刑僅僅過去了12年,治理效果仍不盡人意。所以鑒于當前的醉駕治理現狀,不能奢求立法者將醉駕型危險駕駛罪這一罪名直接從《刑法》中剔除,即當前對醉駕貿然進行立法上的非犯罪化是不可取的。實際上,學者們也是從司法角度研究醉駕行為非犯罪化的,具體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非犯罪化。實體法上,目前有諸多刑法學者探討醉駕行為出罪的各種方案,大多利用法教義學的方法從醉駕型危險駕駛罪的犯罪構成展開研究[9],通過論證行為人的行為不滿足危險駕駛罪犯罪構成要件的要求、符合“但書”條款的適用條件、成立緊急避險等正當化事由的方式進行非犯罪化研究[10]。程序法上,主要通過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環節的出罪路徑實現非犯罪化。關于醉駕行為因不立案得以非犯罪化處理的相關文獻較少,既有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對醉駕行為人適用各種不起訴制度,期冀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環節對醉駕行為人實現非犯罪化方面的探討[11]。而在各種醉駕不起訴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的關注點落在了酌定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上[12]。

(二)醉駕非犯罪化的治理風險

無論是立法上還是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對于醉駕行為人而言,最終體現為其徹底掙脫刑事法網的制裁。然而,非犯罪化并不意味著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的自動消除,也不預示著行為個體再犯可能性的自然降低。因為非犯罪化往往是考量多種因素后的妥協結果,其伴隨著的是潛在的社會治理風險,包括刑法震懾作用的削弱、道路交通危險系數的升高、司法認同感的降低三個方面。

第一,刑法震懾作用削弱的風險。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輕易或過度的非犯罪化必然對刑法的震懾作用有所削弱。若只強調非犯罪化,而忽視非犯罪化后的治理風險,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防范方案和配套措施,會危及刑法在犯罪預防方面的作用。因為諸如不立案、不起訴等“一次性”的非犯罪化處理結果,一經作出即形成司法終局,意味著行為人較早脫離刑事訴訟程序的管束[13],長此以往,將會與醉駕入刑的立法初衷背道而馳,也無法達到有效打擊醉駕的治理目標,令醉駕治理變相地倒退至入刑前依靠行政手段規制的時代。

第二,道路交通危險系數升高的風險。醉駕入刑不僅是為了保護駕駛員的人身安全,更是為了保護其他交通參與者的安全。醉酒后駕駛機動車本質上屬于反社會行為,對于已經被非犯罪化處理的醉駕行為人,其雖然得到了法律的寬宥,但由于醉駕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依然存在,相比于其他社會成員,醉駕者破壞交通秩序的風險較高,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干預與事后控制,會致使道路交通危險系數升高。

第三,司法認同感降低的風險。司法認同感是社會對司法基于價值認可而形成的心理歸屬感[14]。司法認同感與司法公正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司法公正是司法認同感的基礎,司法認同感則是司法公正的檢測儀。由于當前尚未形成統一的醉駕非犯罪化處理標準,不同省份的司法機關處理案情類似的醉駕犯罪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由于不同省份司法機關辦理醉駕案件的具體標準未統一,犯罪情節相似的輕微醉駕案件會因案發地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司法處理結果,例如,若駕駛員的血液中酒精含量為170mg/100ml(無法定從重處罰情節),浙江省司法機關可對其不起訴或免于刑事處罰,而安徽省司法機關對其采取的從寬處罰方式只能是適用緩刑。另外,地方司法機關對于醉駕情節輕微和顯著輕微的認定標準也并不統一,因而可能會導致有些醉駕案件在偵查階段被撤銷,有些在審查起訴階段適用法定不起訴或酌定不起訴,有些則在審判階段被定罪免刑或適用緩刑。對不同省份辦理醉駕案件意見的整理與分析,可參見印波、袁韜《附條件不起訴在醉駕案件中的適用——基于十省份辦理醉駕案件意見的分析》(《司法警官職業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第45-53頁)。。這就容易導致醉駕案件司法處理結果產生不合理的地域性差異,形成“地方性司法”,進而造成人民群眾的司法認同感降低。此外,非犯罪化的處理不能覆蓋所有醉駕案件,這也會令醉駕案件當事人的司法認同感降低。

針對以上醉駕非犯罪化可能引發的社會治理風險問題,本文將提供相應的風險防范方案,期冀在利用非犯罪化手段破解醉駕“訴訟爆炸”難題的同時,避免醉駕非犯罪化后的潛在風險,為醉駕刑事治理的現代化提供參考。

二、構建駕駛記錄報告制度與前科消滅制度

(一)構建駕駛記錄報告制度

醉駕行為被非犯罪化處理并不意味著醉駕者本身已不再具有社會危害性和再犯可能性,因此應動態關注被非犯罪化的醉駕者的駕駛行為,防止其再次醉駕,可通過構建駕駛員的個人駕駛記錄報告制度實現對醉駕的前端治理。

首先,本制度的適用對象為被非犯罪化處理的醉駕者,待制度運行成熟后可將適用對象拓展至所有駕駛員;其次,駕駛員的個人駕駛記錄報告制度的監管范圍不應只包括醉駕行為,還應包括交規中涉及的其他交通行為。因為醉駕行為只是影響交通秩序安全的一個方面,而交規的遵守情況則是衡量一個地區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為了全面維護交通秩序的安全,使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得到切實保障,該駕駛記錄不僅包括司機在酒駕、醉駕方面的情況,還應囊括駕駛員對其他交通規則的遵守情況(如不闖紅燈、不超速、不超員、專心駕駛等)。對存在不良駕駛行為的駕駛員應及時加以提醒,當酒駕或醉駕的次數過多或嚴重等級達到一定程度時,執法機關可將相關記錄及評估報告反饋給駕駛員的家屬、單位等,從而建立起科學有效的預警機制。

相比于醉駕犯罪記錄,該駕駛記錄不具有“標簽化”的負面效應,不會給醉駕行為人的升學、求職、晉升、入伍參軍等造成制度性障礙,也不會給醉駕的公職人員帶來革職的風險,反而具有切實的教育和警示功能,維護駕駛員本人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這是因為駕駛記錄報告可被送達駕駛員的家中或工作單位,其親人、領導、朋友獲知相關信息和風險后,能促使他們通過合理方式教育、感化駕駛員,避免其再次不良駕駛。對于個人駕駛記錄安全狀況極差的駕駛員,可將駕駛記錄與其個人信用體系對接,增強制度的威懾力。例如,廣東省在2018年出臺了《道路交通安全信用信息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辦法》明確將酒駕違法記錄和醉駕犯罪記錄納入個人信用記錄中,并且將信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予以曝光,公眾也可以在平臺上查詢到相關記錄。在施行之初,曝光的交通違法信息已超7萬條,這種將交通安全失信與個人信用體系對接的嘗試,能夠對意欲酒駕或醉駕的駕駛員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15]。

(二)構建前科消滅制度

前科消滅制度是指犯罪行為人因犯罪受到刑罰處罰以后的一定時間內,只要沒有再次犯罪,前科就被消滅。前科在實質上屬于刑罰的一種延續,《刑法》雖然沒有使用“前科”這一語詞,但相關規定都是以前科制度為基礎,如前科報告制度、累犯和特殊再犯制度如《刑法》第100條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瞞。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人,免除前款規定的報告義務。”這一規定對受過刑事處罰的人設定了前科報告義務。。《刑法》只規定了前科在一定情況下對犯罪行為人的影響,并未設立前科消滅制度。相比于搶劫、殺人、強奸等罪名的犯罪嫌疑人,醉駕者本身的主觀惡性不大,人身危險性較低,讓其一生背負著罪犯的名聲并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四處碰壁欠缺合理性與必要性[16]。

對醉駕犯罪構建前科消滅制度,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是契合輕罪治理的需要。醉駕作為一種典型的輕罪,實踐中卻出現了輕罪后果實際不輕、犯罪行為與其后果嚴重“倒掛”的現象。“犯罪人標簽”會給醉駕者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除了每年超過30萬醉駕者因此標簽被邊緣化外,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會隨之加劇。而前科消滅制度可幫助醉駕者避免在未來升學、求職、參軍入伍等場合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同時也有助于緩解醉駕者的心理壓力與罪惡感,令其“重獲新生”[17]。第二是前科制度本身有違司法正義。對罪犯施加懲罰,對其在相關領域的權利、資格進行限制,這在很多時候無可厚非。但是罪犯要被永久地貼上“犯罪人標簽”,有時便顯得過于嚴厲且不太合理。實證犯罪學已表明,減少罪犯的較好方式不是懲罰,而是致力其復歸社會。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進行刑法的非犯罪化改革活動。在諸多舉措中,前科消滅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探索成果[18]。

三、構建行刑銜接制度與優化行政執法模式

犯罪現象發生的原因具有復雜性,根治犯罪行為絕非僅依靠刑法學就能完成使命,這已成為刑事法學研究者們的共識。近些年引起熱議的立體刑法學,倡導刑法學研究要“瞻前望后、左看右盼、上下兼顧、內外結合”“瞻前望后”就是要前瞻犯罪學,后望行刑學;“左看右盼”就是要左看刑事訴訟法,右盼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上下兼顧”就是要上對憲法和國際公約,下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內外結合”就是要對內加強刑法的解釋,對外要重視刑法的運作(環境)。參見劉仁文《提倡“立體刑法學”》(《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13頁)。。本文認為,醉駕治理可以從中獲得新的啟示,要體現立體刑法學理念,以刑法為主體、行政法為必要補充,全面提升醉駕犯罪規制的體系化與科學化。

(一)構建醉駕行刑銜接制度

立體刑法學的一大內涵就是要在犯罪治理中實現刑法與行政法等部門法的兼顧與聯動。對于被非犯罪化處理后的醉駕行為人而言,其畢竟違反了社會的普遍規則,因此由法律對其進行懲治也是合理且必要的一環。可借助行政法律規制手段,將其作為刑罰的必要補充方式,構建醉駕行刑銜接新機制[19]。醉駕行刑銜接制度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中行政處罰的跟進與銜接。

早在醉駕行為入刑之前,《道交法》中的行政處罰一直是我國懲治酒后駕車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包括吊銷駕照、行政罰款與行政拘留等《道交法》第91條規定:“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因飲酒后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飲酒后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十五日拘留,并處五千元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十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后,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飲酒后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道交法》對于飲酒駕車和醉酒駕車的懲罰嚴厲程度進行了區分,其中對于酒駕或醉駕后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駕駛員懲罰最為嚴厲,有可能對其施加終生禁止重新考取駕駛證的處罰。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探尋更為有效的醉駕行政處罰方式,推進《道交法》中懲治體系的完善。在立法上,可以考慮要求醉駕者完成義務的社區服務,且必須達到一定的時長要求和服務質量。這原本是一些省份在對醉駕行為人適用不起訴制度時所規定的附隨義務,本文認為可以進行推廣,適用對象可以擴大至所有未被定罪、未被起訴、未被刑事處罰的醉駕行為人和酒后駕車人員,待其達到一定的社區服務時長后,方可脫離法網的制裁。畢竟醉駕被確立為一項罪名的立法初衷就是希望在全社會范圍內遏制酒后駕車行為,這也是所有關涉醉駕治理法律規范的共同追求。實際上,我國地方司法機關通過公益服務或社區服務換取不起訴的模式,已經滲透出刑罰由報應刑轉向服務刑與矯正刑的趨勢,將“犯罪人”的改造工作提升至一定高度[20]。再者,對于醉駕行為人而言,通過在社區進行義務勞動的方式贖罪更加體面[21],不僅保護了醉駕行為人的自尊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潛在的社會責任感,進而提升改造工作的進度與效果。對社會公眾而言,這種無償的社區服務與公益勞動可以使被害人和社會得到實實在在的賠償,也令被醉駕行為人傷害的公眾情感得到切實撫慰,進而修復被其侵害的社會公眾秩序[22]。

(二)優化醉駕行政執法模式

要實現醉駕治理現代化,必須改變以往傳統醉駕、酒駕的日常行政執法模式,具體方式如下:

首先,應主張醉駕案件執法常態化與科學化,嚴禁“運動式”和“競賽式”執法。這是因為醉駕型危險駕駛罪侵害的法益是社會公共安全,所以必須在最有可能影響公共安全的時間段和地段加強執法。但在具體實踐中,交管人員因考核壓力而選擇在凌晨時分于人流量較少的地點進行突擊執法的行為不值得提倡。目前,已有部分地區交管部門通過加強巡查、流動設點查處、根據研判動態即時調整勤務、強化警種聯動等方式保障醉駕查處科學化,也有通過日常管理和專項整治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酒駕、醉駕行為的長效管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次,應升級交管部門執法人員的裝備與配置,探索利用新興科技手段提高酒精檢測的準確度與效率,同時建立全國范圍內的交通違法信息系統,做到互聯、互通、互認。對于在異地有酒后駕駛行為的駕駛員,要將相關記錄及時轉接到駕駛證核發地的司法機關,為預警與防控工作提供依據。另外,在執法中要提高規范水平與文明程度,嚴格執法程序,更要體現人性化,消解醉駕行為人與司法機關的對立感,時刻秉持憲法中對保障人權的底線要求,注意方式方法,尊重駕駛員,不踐踏其人格尊嚴,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與沖突。

再次,執法機關的執法觀念要由對抗式執法辦案轉變為服務式執法預防,杜絕“釣魚執法”。對于執法過程中發現可能要實施醉駕行為的駕駛員予以及時提醒,幫助其尋找代駕服務或者聯系其親朋好友前來駕車,而不是等到其實施醉駕行為后再進行事后制裁。執法機關可在重點時段于酒吧等容易接觸到酒類飲品的場所加強巡邏,從源頭上遏制醉駕現象的出現。這有賴于上級單位對于基層交管部門醉駕執法的有效監督,要把日常執法監督工作落實到醉駕行為常態化的綜合治理當中,探尋醉駕執法方式的多樣化與科學化,充分發揮一線執法在醉駕行為治理中的優越性。

最后,執法部門要改進和完善相關的業績考核機制,避免執法中急功近利的傾向。業績考核機制的本意是為了促進工作進步提供制度上的激勵,然而,有時因考核機制本身的設計不合理或者過于強調數量化指標,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導致更多的問題[23]。因此,醉駕執法工作要擺脫“數據”的桎梏,需要以醉駕的有效治理為目標,而非以辦理案件數量的多寡為導向。

四、構建犯罪學視野下的醉駕行為預防制度

醉駕行為在犯罪學上屬于廣義的“越軌行為”,醉駕行為人可被稱為“越軌者”。而犯罪學主要研究課題涉及“越軌行為”防治等方面內容,即針對“越軌行為”提出了較為成熟的防控方案,這對醉駕行為治理大有裨益,故醉駕行為治理和犯罪預防應當吸收犯罪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的有益經驗。

(一)構建醉駕行為的情境預防制度

違法犯罪行為的情境預防(Situation Crime Prevention,簡稱SCP)發端于西方國家,是指通過對行為人易于發生犯罪的環境或場景進行調整,減少對其犯罪欲望的刺激,令犯罪行為人在準備實施犯罪之前意識到犯罪難度、犯罪成本和犯罪風險增加,相應地,犯罪隱蔽性降低,更易被執法機關發覺,從而遏制其犯罪行為的實施[24]。情境預防是犯罪學上預防犯罪的有效手段,因此對于醉駕犯罪,此種預防方式值得借鑒。

首先,強制在車內安裝酒精檢測裝置,并與車輛引擎進行對接,若檢測值超標則不能發動汽車。美國的阿拉斯加州等地區從2011年就開始強制醉駕初犯者在車內安裝酒精探測器,駕駛員在駕車前必須通過探測器的檢測,否則探測器附帶的自鎖裝置將會自動阻止引擎發動。當然,我國也有相關的技術專利[25],甚至有學者建議在車內安裝自動報警裝置的同時[26],從技術層面實現酒精檢測預警與公安接處警平臺的銜接。也就是說,當駕駛員被檢測到存在醉酒或飲酒嫌疑時,車內報警裝置立即向駕駛員及乘車人播報相關情況,并反饋至交警部門。對此,可參照當前網約車平臺在乘客上車后自動開啟的安全行駛語音提示功能。

其次,將高科技酒精檢測手段運用于醉駕情境預防中。如,某科技公司研發出一種不需要駕駛員吹嘴,只通過水蒸氣感應技術即可快速判斷呼氣中是否含有乙醇的裝置,不僅具有防止呼氣作假的功能,還可以與機動車引擎互聯,控制機動車的啟動[27]。再如,以色列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不需要氣體檢測的“虛擬酒精測試儀”應用程序,通過人工智能判斷駕駛員是否為酒后駕駛,即依靠檢測駕駛員的行走姿態智能判斷其是否處于醉酒狀態。相關報道稱人工智能的判斷結果與警用酒精檢測儀的檢測結果一致[28]。

最后,通過對容易發生醉駕行為的場所進行社會控制達到情境預防目的。以新加坡醉駕行為的情境預防為例,新加坡執法人員會在假期開始之前將制作好的警示醉駕的宣傳視頻、宣傳畫報等材料置于娛樂場所(如酒吧、歌舞廳等)和各大飯店中,并且司法機關還會在夜間向身處這些場所飲酒的消費者發放免費的公交卡和出租車優惠券,促使飲酒后的駕駛員選擇乘坐公共交通返家。與此同時,很多提供酒飲服務的單位也積極配合司法機關,主動承擔起將飲酒后的駕駛員免費送回的義務,或者允許顧客免費停車,待其酒醒后再取車[29]。這種由公權力部門和社會力量共同構筑的預防方案,能為我國的醉駕犯罪預防帶來一定的啟發。

(二)構建醉駕行為的心理學與醫學預防制度

醉駕行為治理還應尋求心理學與醫學上的幫助,構建具有針對性的犯罪預防制度。首先是心理學層面的犯罪預防。酒精成癮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成癮者需要接受心理咨詢,進行脫癮治療。心理學專家和司法機關應當注重對醉駕個體的心理研究,共同制定出一套具有強制力的矯治方案,并采取集中授課或個別訪談的方式,幫助醉駕者消減直至消除易導致醉駕行為產生的不良心理,對有可能實施犯罪的對象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30]。另外,可以通過對醉駕者進行心理震懾的方法達到犯罪預防的效果。美國已存在相關實踐經驗,例如將醉駕分子帶領至停尸房,令其觀看醉駕事故中的傷亡者尸體和尸體解剖過程,或將其送至醫院照看因醉駕肇事而住院治療的受害者[31],這些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方式在醉駕犯罪的預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醫學層面的犯罪預防。這一層面的犯罪預防是指在法律中通過構建具體規范的方式,規定酒駕記錄達到一定次數的行為人必須接受醫療機構的訪談、觀察與測評,并對需要接受醫學治療的行為人進行強制醫療。美國就有類似做法,針對不同情節的醉駕者給予不同的法律評價和處罰結果,例如對累犯要附加藥物治療、家庭監禁、電子監控等方式進行改造,從而達到“分而治之”的治理效果[32]。這些司法實踐中的做法可為我國醉駕治理和預防提供參考。具體而言,就是將接受藥物治療、心理測評等醫學上的預防措施作為非犯罪化的前置條件,將此類預防措施嵌入醉駕相對不起訴或附條件不起訴等非犯罪化方式中,只有當行為人認可并配合以上預防措施,且通過醫療機構的測評后,司法機關才能對其作出非犯罪化決定。

五、結束語

非犯罪化和刑罰的輕緩化,已經成為我國刑事法治在相當一個時期內的發展方向[33]。醉駕作為一種典型的輕微罪名,理論界將注意力集中于對醉駕行為的非犯罪化研究值得欣喜,但醉駕行為人被非犯罪化后的社會治理效果同樣值得關注,否則會背離醉駕入刑的立法初衷。與此同時,醉駕行為非犯罪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必須警惕,可通過構建配套的制度方案加以應對,從而最大程度發揮醉駕入刑的震懾功能。具言之:(1)被非犯罪化處理的醉駕者適用駕駛記錄報告制度,而對于未順利實現非犯罪化的醉駕者,提倡構建前科消滅制度;(2)基于立體刑法學啟示,提倡構建行刑銜接制度和優化醉駕的日常執法模式;(3)基于犯罪學立場,提倡構建醉駕行為的犯罪預防制度,并利用犯罪的情境預防措施和心理學、醫學上的干預措施對醉駕行為人進行針對性的個體預防。

參考文獻:

[1]盧建平.為什么說我國已經進入輕罪時代[J].中國應用法學,2022(3):132-142.

[2]張軍.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2020年5月2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2020(3):1-9.

[3]王志祥,融昊.我國犯罪圈擴張的趨勢及其合理控制:以醉駕的刑法治理為切入點的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84-96.

[4]游偉,謝錫美.非犯罪化思想的現實背景和理論基礎[J].犯罪研究,2002(3):2-7.

[5]米海依爾·戴爾瑪斯-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M].盧建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54.

[6]盧建平,皮婧靖.中國刑法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述評與展望:以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概念解構為切入[J].政治與法律,2020(7):2-17.

[7]賈學勝.非犯罪化的概念界定[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93-98.

[8]張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J].法學家,2008(4):65-75.

[9]袁韜.醉駕行為出罪理據的法教義學分析[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23(4):9-20.

[10]王志祥,融昊.醉駕行為出罪路徑的刑法教義學闡釋[J].北方法學,2022(1):66-78.

[11]蔡巍.“醉駕”不起訴裁量權的適用及完善[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50-60,191.

[12]史立梅.論醉駕案件的程序出罪[J].中國法學,2022(4):250-269.

[13]印波,袁韜.附條件不起訴在醉駕案件中的適用:基于十省份辦理醉駕案件意見的分析[J].司法警官職業教育研究,2021(4):45-53.

[14]吳英姿.論司法認同:危機與重建[J].中國法學,2016(3):186-206.

[15]洪嘉琳,謝明軍.廣東啟動酒駕醉駕違法專項治理,酒駕違法納入個人信用記錄 [EB/OL].(2019-03-07)[2023-05-0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90861.

[16]梁云寶.積極刑法觀視野下微罪擴張的后果及應對[J].政治與法律,2021(7):35-48.

[17]梁云寶.我國應建立與高發型微罪懲處相配套的前科消滅制度[J].政法論壇,2021(4):30-43.

[18]徐立,成功.輕罪時代前科制度的內在詬病及其應對[J].河北法學,2023(5):20-42.

[19]王敏遠.“醉駕”型危險駕駛罪綜合治理的實證研究:以浙江省司法實踐為研究樣本[J].法學,2020(3):109-123.

[20]陳瑞華.輕罪案件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J].現代法學,2023(1):145-163.

[21]陳文聰.醉駕案件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22(6):72-87.

[22]錢葉六,郭健.“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我國非監禁刑種立法完善論要[J].法治研究,2009(8):40-45.

[23]郭理蓉.輕罪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3:245.

[24]莊勁,廖萬里.犯罪預防體系的第三支柱:西方國家犯罪情境預防的策略[J].犯罪研究,2005(2):20-26.

[25]吳良芹.一種防止醉酒駕車控制檢測裝置[P].江蘇:CN205523706U,2016-08-31.

[26]周光權.論刑事一體化視角的危險駕駛罪[J].政治與法律,2022(1):14-30.

[27]馬連華.黑科技來襲,不用吹氣3秒鐘檢測酒駕[EB/OL].(2016-04-08)[2023-05-02].https://www.sohu.com/a/68297004_269464.

[28]束佳陽.科學家研發“虛擬酒精測試儀”醉駕準確率100%[EB/OL].(2016-12-31)[2023-03-27].https://www.cnr.cn/zgqcpd/list/20161231/t20161231_523421368.shtml.

[29]馬蘭紅.我國酒駕犯罪的控制模式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30]融昊.“出罪入行”:醉駕行為現代化治理的新范式[J].江西社會科學,2023(7):45-55.

[31]徐偉.各國治“酒駕”出盡狠招雷招[EB/OL].(2016-04-26)[2023-05-05].https://news.cctv.com/2016/04/26/ARTIjCftxWOIYtZccVZaLWF3160426.shtml.

[32]JACOBS J ?B.The Law and Criminology of Drunk Driving[J].Crime and Justice:A Review of Research,1988(10):171-230.

[33]陳興良.輕罪治理的理論思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3(3):3-18.

[編輯:洪夢綺]

猜你喜歡
風險防范
新形勢下航空安全管理面臨的風險及防范策略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58:03
在股權收購中的常見法律問題與風險防范分析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46:51
關于伊通滿族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財務管理風險防范的調查報告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19:00
工程造價咨詢管理風險防范措施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9:32:47
銀行金融理財風險研究與對策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57:00
信用證軟條款的成因及風險防范措施探討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49:54
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關系分析及對策研究
淺談企業應收賬款的風險及其控制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的防范及化解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12:15
融資融券業務對券商盈利及風險的影響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2:5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字幕1区2区|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伊人欧美在线|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无码AV动漫| 综合天天色| 人妖无码第一页| 欧美日本二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激情|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www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欧美日韩18|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91福利片|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成人夜夜嗨|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色首页AV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婷婷六月色|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大香伊人久久|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成人在线天堂|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色99|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爽爽视频| 精品三级网站|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