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霞


摘要:目前高職文化育人理論指導欠缺,核心理念內涵不清晰,職業精神培養偏弱;文化育人內涵單一、運行機制不暢、體系不完善、學校育人特色不鮮明、評價無標準。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偏頗,對此,通過明確校園文化育人內涵、構建文化育人實踐體系、探索形成了高職院?!凹t色匠心”文化育人模式,試圖解決工科類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現狀問題,從而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育人體系
引言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圍繞建設制造強國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之需,瞄準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才目標,針對裝備制造類高職文化育人類型特色不鮮明、標準不明確等問題,按照“理念引領、標準貫通、系統設計、品牌推廣”的思路,著力傳承首任校長提出的“用革命的精神,創辦革命的學?!钡霓k學初心和與共和國裝備制造業同生共長的工業基因,創建了“紅色匠心”文化育人體系[1]。
一、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問題
(一)對文化育人的作用認識不深刻
首先作為高職院校,普遍認為校園文化建設耗時較長,而育人效果卻難以立竿見影,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將其視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其次高職院校將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簡單的校園景觀建設和綠化工程,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頂層設計。最后高職院校將文化育人與校園文化活動簡單地等同起來,注重舉辦活動,這種傾向導致了文化育人功能的表面化,忽視了其在精神層面、價值觀念、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深遠影響。
(二)文化育人特色不鮮明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缺乏對區域文化、產業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往往陷入盲目模仿、缺乏創新的困境,導致校園文化特色不明顯。此外,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的方式和途徑上也存在深入思考不足的問題。未能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育對象的需求,導致育人方式單一、缺乏針對性。這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認同感,也限制了文化育人的效果,難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2]。
(三)文化育人途徑不明晰
目前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的實踐過程中普遍遭遇多重挑戰。其組織架構尚未成熟,缺乏頂層領導;制度體系存在缺陷,使得文化育人的執行主體模糊不清,責任劃分不夠明確;運行機制不暢,沒有形成育人合力;評價體系尚未清晰構建;保障體系亦存在不足。這些問題導致文化育人實際效果欠佳,亟需高職院校給予高度關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二、構建“紅色匠心”文化育人體系
(一)明確“五工”文化育人視閾
深植于學校在裝備制造行業的豐富實踐,我們緊盯工廠與工程,圍繞學校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校園文化育人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我們將對學生的育人目標定位在工業、工廠、工程、工人和工匠領域,確保文化育人工作能夠深度融入工業領域裝備制造行業的實際需求,為培育具備精湛技藝與文化底蘊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二)構建“紅色匠心”文化育人內涵
立足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裝備制造行業特點,傳承學院辦學初心,設計文化育人核心理念。在內涵設計上,基于整體論的視角,融合剖析需求點、核心點,萃取“國、地、企、?!蔽幕?。陜西作為重工業基地,所孕育的匠心、匠技、匠魂、匠品等精神特質,展現了精益求精等精神。學校秉持“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大學精神,與這些工業精神特質相融合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育人核心理念。這一理念強調理想信念的鑄魂作用,以道德品質立身,通過文化素養固本,精藝強技筑基,創新創業健骨以及勞動實踐樂業,構成“六位一體”的育人體系。這六大層面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文化育人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育人實效的顯著提升。
(三)形成“學做潤”一體化文化育人模式
基于學校70年裝備制造工業背景,遵循“紅色匠心”文化育人理論、標準、方案,形成以課堂主渠道“學”為認知引導、以活動主陣地“做”為行為塑造、以氛圍主旋律“潤”為情感濡染的一體化文化育人模式,系統集成構建起以“五工”視閾為“外環”,文化育人標準為“內環”,文化育人方案為“上橫”,“三鏈融通”為“豎軸”,“學做潤”一體化模式為“下橫”的“工”字特色“紅色匠心”文化育人體系,并寫意物化為“?;铡眻D案,打造品牌,示范推廣。充分體現文化育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覆蓋教育教學全環節,融入學習生活全層面,實現品德、知識、素質、能力的協調發展,突破了文化育人整體性和有效性的現實難點。
(四)完善“紅色匠心”文化育人運行體系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文化育人的五大體系:決策指揮體系、制度保障體系、資源整合體系、監督控制體系以及質量生成體系。在這一框架下,我們構建了“紅色匠心”文化育人體系,并將之巧妙地組合成“工”字模型,這一模型形象而生動地體現了學院的“?;铡?,進一步凸顯了我們在文化育人方面的獨特特色和創新實踐。
三、實踐“紅色匠心”文化育人
(一)進一步強化“紅色匠心”文化育人內涵
經過深入思考與精心構建,陜西工院形成了六個層面的文化育人體系。通過這一體系的實施,學校致力于推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以期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培養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擁有深厚文化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理想信念鑄魂。在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育人實踐中,理想信念教育被置于核心地位。學校高度重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建設,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學校各種活動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師生共同參與,教育與實踐互融。同時,學校不僅通過制度約束來保障教育的實施,更注重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熏陶學生的心靈。這一系列舉措,旨在為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塑造他們堅定的精神世界。
道德品質立身。在陜西工業職業技術興業的教育理念中,良好的道德品質被視為學生成才和文化育人的基石。學校堅持以目標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始終將學生的成長作為核心關注點。在培養過程中,學校落實“一院一品”文化育人計劃,這些措施旨在培育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修身養性的品質。通過這些舉措,學校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注重塑造學生的道德人格,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化素養固本。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學校的育人文化基因沉淀在紅色革命文化、一方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之中,校內校外組織學生參加文化實踐活動,以此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另外,建立校園文化形象識別系統,包括理念識別系統(MI系統)、行為規范系統(BI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VI系統)。這些系統不僅融入了校訓、教風、學風、學院精神等核心價值,還涵蓋了師德師風、行為制度等多個方面。通過廣泛應用這些系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收文化洗禮。
精藝強技筑基。學校依托職教集團與大量企業建立了校企協同育人的戰略聯盟。通過深度合作,學校與企業共同打造了如“汽車4S一體化實訓基地”等一系列合作育人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前沿的職業環境。此外,學校還創建了“十大優秀畢業生”等三大育人品牌以及訂單品牌,旨在致力于校企共同培養學生。這些舉措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也為他們的未來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創業健骨。為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接受到系統的創新教育,陜西工業職業技術興學院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精心設計了線上線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潛能。同時,學校還積極組建科技創新類社團,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通過培育創客項目、搭建創業平臺,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將創意轉化為實際行動,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更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貢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勞動實踐樂業。學校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專門開設了勞動素質教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形成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和尊重。同時,開展志愿服務、三下鄉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學生親身參與,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他們勤于勞動、勇于實踐、樂于奉獻的職業精神。通過這種結合勞動教育和實踐活動的方式,學校致力于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能力和奉獻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二)完善文化育人運行體系
決策指揮體系。為了確保文化育人工作的系統性和高效性,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門設立校園文化領導小組,全面指導校園文化工作,同時還建立文化育人決策指揮體系。以此確保文化育人的準確性和實施力量的集中性。避免了工作目標的偏離和力量的分散,確保了各項育人措施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同時也確保了全校在文化育人工作上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制度保障體系。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是文化育人工作能夠順利推進的有力保障。為了確保文化育人工作的系統性、規范性和長效性,學校建立了策劃、執行、考核等相關制度,覆蓋活動全過程,形成了一個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不僅確保了文化育人工作的有序開展,也為學校師生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行為規范。
資源整合體系。學校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匯聚各方優勢,實現資源的深度融合與高效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宣傳、思政、教學、學工等部門緊密協作,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學校同心協力,共同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育人環境。通過部門間的深度合作與信息共享,確保了文化育人工作的連貫性和一致性,為提升育人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監督控制體系。學校構建監督控制體系旨在將文化建設的“軟任務”轉化為可衡量的“硬指標”,為文化育人工作的評價提供明確的依據。通過定期開展評價活動,激勵和促進了文化育人工作的深入實施。這些評價不僅確保了文化育人工作有明確的實施標準,還對其運行效果進行了客觀的評估。通過這種方式,學校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監督控制體系,確保了文化育人工作的持續改進和不斷優化。
質量生成體系。學校注重建立清晰的文化育人目標鏈和標準鏈,以確保文化育人工作的方向性和規范性。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八步一環”質量改進螺旋。這一質量改進體系強調自我診斷與持續改進的核心機制,形成了一個閉環的質量保證體系。在每個步驟中,學校都注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這種持續改進的過程不僅提升了文化育人的質量,也提升了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
四、“紅色匠心 ”文化育人主要成效
(一)明確了文化育人的內涵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培養合格的大國工匠為目標,緊密結合紅色革命精神、工匠精神和學院大學精神,通過理想信心、道德品質等六個方面來挖掘文化育人的深刻內涵,使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定位更加明確,而且通過這些舉措,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文化育人環境,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優化了文化育人的路徑
在陜西工院的文化育人實踐中,學校精心構建了五條核心路徑,并將它們深度融入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六個層面的文化育人工作中。既保證了文化育人的完整性還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文化育人實施方案的融會貫通。通過課程、教材等具體載體,學校落實了文化育人的各項要求。這種“育”與“學”相結合的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協調發展,同時還推動了文化育人實施路徑的進一步優化和深入發展。
(三)彰顯了文化育人的特色
學校緊扣市場發展要求,構建了“三聯合、三平臺、六走進”的校企聯合文化育人新機制,校企行協同推進育人工作。為了加強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學校還搭建了校企合作育人平臺,有效促進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在此基礎上,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六進”育人架構,這一架構使企業元素全面融入校園育人環境,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還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通過這一新機制的實施,陜西工院進一步凸顯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文化育人特色,為培養符合裝備制造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結語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陜西工院將不斷深化對文化育人內在規律的研究,持續創新并豐富其實踐路徑。我們將全面推進文化育人工作,致力于培養一批批能夠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通過實施精準育人策略,我們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3年度中國機械職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特色文化育人體系研究》(項目編號:SZ23C03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韓延明.大學文化育人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錢吉奎.高職院校文化:“雙高”建設的靈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6):90-93.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