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石 戴濤 劉勇 楊丹


摘要:通過設計與管理的方式,以探索將綠色技術、集中供能、海綿城市、智慧小區等創新科技系統化的應用,從設計管理、建筑建設、業主使用全周期做到低碳環保、節能減排,打造“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的山清水秀之地。以重慶北京城建龍樾生態城一期項目為例分析綠色建筑在規劃設計與設計管理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住宅小區; 綠色節能; 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志碼:A
1綠色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體現
綠色技術是指能減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在建筑工程中,綠色技術也是體現在各個環節中的。首先,方案的總體布局、建筑朝向、通風采光方式以及外立面顏色材料選擇,都要考慮建筑在當地的適應性及周圍的自然條件;方案深化階段,積極考慮利用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施工階段,體現經濟性與環保性,在高效的完成工程施工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
2綠色技術理念指引建筑工程設計
2.1規劃設計理念
重慶北京城建龍樾生態城一期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悅來生態城中心區域,臨近嘉陵江及重慶國家級生態濕地公園。悅來生態城是重慶唯一一個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將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打造“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的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圖1)。
該項目從城市設計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在合理利用周邊環境資源的前提下,保證小區與城市的互動性和小區空間的通透開敞性,并盡量減少土石開挖量。整個地塊建筑布局遵循朝沿江方向“前低后高”的布置原則,每棟樓的擺布方式均考慮周邊景觀對建筑的影響。
2.2科技創新應用
2.2.1集中供能
項目所在的片區集中供能是重慶市首次將可再生能源利用于大規模住宅的供能項目,本項目是該區域內最先竣工的項目(圖2)。利用市政冷、熱源,在小區內建設換熱機房,將冷、熱水送入戶內,可供小區業主空調及地暖使用。冷、熱源來自于片區能源站的江水源熱泵系統,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解決夏季供冷、冬季供熱,從而減去了為住宅取暖的鍋爐或城市商品蒸汽,減少了小區供熱設備投資,減少了小區供熱及制冷機房面積。此項目選擇水源作為集中供熱供冷的冷、熱源,不僅改善項目區的空氣質量,美化環境,符合環境保護和建設節能型社會的需要,同時在擴大城市資源利用范圍及可再生能源應用的推廣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2.2.2海綿城市設計[1]
悅來生態城為重慶唯一一個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本項目進行海綿城市設計時采用低影響開發設計。
(1)項目高層住宅和商業屋面均設計屋頂綠化,具有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弱噪音、涵養水源等作用。
(2)小區內道路80%以上面積采用透水鋪裝。
(3)收集屋面、硬質鋪裝面的雨水花園,減小雨水排放速度、降低雨水對土壤的侵蝕,通過對雨水的滯留吸納,補充地下水源,能夠有效地去除徑流中的有害物質,調節環境中空氣的濕度與溫度,改善小氣候環境。
(4)在地下車庫設置雨水回用系統。科學、合理、高效地利用雨水資源,不僅可以緩解城市缺水,而且能涵養與保護水資源、控制城市水土流失,減少水澇,控制城市地下水超采帶來的漏斗效應與沉降,減輕水體污染以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5)車庫頂板Pds防護虹吸排水收集系統的雨水收集部分由觀察井、觀察井蓋、防滲膜外包土工布、虹吸排水管、透氣觀察管構成,能夠將排水板上多余的水有組織的通過虹吸排水槽排至觀察井。
2.2.3智慧小區[2]
本項目為智慧小區三星級標準,榮獲“智慧小區竣工評價標識證書”三星級。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
(1)小區共設置8 臺室外無線AP,WIFI 全覆蓋小區園區和首層大堂,為小業主及物業提供免費網絡。
(2)小區主要出入口可采用千丁APP手機開門、人臉識別開門、刷卡開門、發送訪客驗證碼開門等多種方式,方便業主通行。
(3)小區建立樓宇自控系統,可實現遠程開關照明、水泵、監測專變用電信息、車庫CO 濃度監測,并聯動風機。
(4)在小區人行入口各設置室外LED 屏、互動觸摸查詢屏,用于小區公共信息的發布、信息查詢服務。
(5)IBMS 建筑智能集成系統。小區選用深圳新基點公司的IBMS 建筑智能集成系統,實現1個物業人員管理一個中控室,提高物業管理效率。
(6)小區選用“千丁APP”作為業主APP 和“小丁管家”作為物業管理APP。業主可在線下單,物業線上搶單。快速報修,提升業主滿意度。
(7)自動灌溉系統,園區噴灌覆蓋率達到90%以上,同時通過濕度、雨量感應器,對小區土壤濕度進行監測,當土壤濕度不足時,自動開啟噴灌系統,當雨量充足時,自動關閉噴灌系統,以節約水資源及人力資源[3]。
(8)小區環境監測系統。小區設置環境監測系統,可對小區PM2.5、風速、風向、噪聲等進行實時監測,并將信息發布在信息發布屏上,小業主可根據實時環境狀況選擇出門著裝、口罩佩戴方式等,方便業主生活。
2.3施工技術創新
為了實現工程的預定工程質量目標,并提高施工功效,工程實施中采用國家推廣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和建筑節能技術,施工中大面積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并結合技術創新措施,從而達到保證并提高質量、縮短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
(1)智慧工地3.0的應用(建造行為數據化、項目信息可視化、現場流程精細化、管理智慧化、辦公無紙化)。
(2)混凝土技術(輕集料、裂縫防治)。
(3)鋼筋及預應力技術(高強、大直徑直螺紋連接)。
(4)模板及腳手架技術(插接式鋼管腳手架)。
(5)機電安裝工程技術(基于BIM的管線綜合布置)。
(6)綠色施工技術(預拌砂漿、鋁合金窗斷橋)。
(7)防水技術(聚氨酯)。
(8)信息化應用技術(基于BIM的現場施工管理、高精度自動測量控制、施工現場遠程監控管理及工程遠程驗收)。
(9)建筑電氣智能控制系統。
(10)建筑起重機械實時在線安全監管系統。
(11)焊接植筋。
(12)綠色照明系統。
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侯寶石, 戴濤, 劉勇,等: 綠色技術指引下的住宅小區規劃設計初探——以重慶北京城建龍樾生態城一期為例
3綠色技術在工程中有效運用的保障策略
3.1工程設計服務管理
設計服務應該是從項目伊始的前期定位策劃到后期施工的全面的、全過程的服務;是提供立足于市場的,滿足客戶、未來使用者、行業規范三方面需求的全面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協作客戶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有效地對項目的設計質量、開發進度、成本控制、分包招標、施工配合等過程節點進行配合與把控。
3.1.1初步設計階段
方案文本在得到當地規劃部門批準,并收到政府各職能部門對該項目的審查意見書后,應立即組織各專業負責人開始初步設計時間的啟動工作,并結合本階段的工作內容深化工程造價控制措施,形成書面設計依據。最終完成符合國家制圖深度要求的初步設計說明書及圖紙。根據初步設計檔和國家及地方定額,編制綜合概算書。在初步設計時間內,項目組完成建筑、結構、給排水、電氣、空調、消防初步設計及初步設計概算,并完成建筑、結構、給排水、電氣、弱電、暖通、經濟、消防等專業的初步設計文檔。
3.1.2施工圖設計階段
在初設成果取得相關部門批復的情況下,結合初步設計時的工程造價控制措施,隨即開展進行施工圖設計。本著“安全、經濟、合理、合規”的設計原則控制本項目的設計質量、建安造價成本、以及現場施工進度需求。各專業在設計過程中,在安全、合理、滿足專業各類規范、法規、強制性條文的前提下,全面實施精細化、節約化的設計原則。在全過程設計中,對設計制圖、校對、審定各崗位制定嚴格明確的職責,使精細化、節約化的設計原則得以貫徹實施,對項目綜合成本的控制得以保證。
3.1.3施工圖后期配合服務
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為了保證項目建設順利、項目建設落地性更強,項目組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后期服務工作,主動解決在設計過程中各專業設計未閉環的遺留問題,并組織項目每月現場巡檢至少一次,并將現場發現的問題形成巡場報告提供給客戶,協助客戶作好現場管控工作,減少施工單位不必要的成本浪費、驗收風險、后期業主投訴風險。同時在項目建設主體封頂以前,項目組還根據現場的實際需求,安排了駐場人員進行服務,重點解決了施工單位在建設過程中,由于現場條件的變化而帶來的設計變化的技術處理。
3.2成本控制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客戶對項目的成本控制越來越嚴苛,因此需要從設計一開始就努力作到成本最優,將“精細化、節約化”的設計思維貫徹進整個項目中去。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從場地豎向,到車庫經濟指標、到單體建筑構造、外立面專項設計等等,都作了大量的成本對比、及分析工作。
3.2.1土石方平衡
在豎向設計時,利用場地原始豎向條件,讓土方開挖、回填作到地塊內平衡,盡量減少外運成本。用地面積74 720 m2,挖方19.13萬m3,填方12.55萬m3,挖填方平衡后,外運土方量為6.58萬m3,平均挖方0.88 m3/m2。
3.2.2控制地下室單車指標
地下室單車指標經過多輪對比,單車指標控制在30 m2以內(重慶地區非人防地下室常規單車指標31~33 m2)。
3.2.3精細化立面設計
根據方案立面指導手冊細化了,立面墻身大樣,對于不同材質的真石漆、平涂、GRC線條進行了詳細的表達,更能準確地指導現場施工。
3.2.4節能構造成本分析
在住宅樓板節能構造上也是針對不同材料,進行了構造上的成本分析對比。
3.2.5地下室風井形式優化
在車庫設計中,針對地下室出地面風井形式,本項目采用了地埋式風井的處理措施,即為客戶減少了計容建筑面積,同時也減少了傳統風井升至場地后對觀感的影響。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重慶北京城建龍樾生態城一期項目在規劃設計、技術應用、設計管理等各個階段都貫徹了綠色技術理念,使得本項目不僅能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并榮獲眾多省(部)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社團獎勵。
城市化建設腳步逐漸加快,生態環保理念不斷加強,需要不斷總結現階段綠色節能建筑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予以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海綿城市規劃與設計導則[S]. 重慶: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2017.
[2]重慶市智慧小區評價標準: DBJ50T-259-2018[S]. 重慶: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2018.
[3]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DBJ50-071-2016[S]. 重慶: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2016.
[4]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DBJ50-052-2016[S]. 重慶:重慶市建設技術發展中心,2016.
[5]重慶悅來生態城房屋建設項目生態城市設計導則及審查要點[S]. 重慶: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2017.
[6]住宅新風系統技術標準: JGJ/T440-2018[S]. 北京: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
[7]輻射供暖供冷技術規程: JGJ142-2012[S]. 北京: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12.
[8]供熱計量技術規程: JGJ173-2009[S]. 北京: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09.
[作者簡介]侯寶石(1977—),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戴濤(1972—),男,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劉勇 (1983—),男,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楊丹 (1989—),女,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