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蒙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手段多種多樣,但仍然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地去推陳出新,進一步優化改進,特別是要從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去探究新的教學方法,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本文從主動轉變教學觀念、利用好課前預習、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角度加以評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
在核心素養引領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更好地適應新課標提倡的新的教學理念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思考的方向。尤其是如何把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成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努力探索和實踐的課題。下面筆者談談基于自身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
一、主動轉變教學觀念,順應新課改潮流
素養教育主導的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主動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把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語文課堂上洋溢著學生們交流互動的熱情,真正把素養教育的理念貫徹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去。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生是課堂“主角”的觀念時刻放在心頭,多給學生創造學習的機會、思考的機會,讓小學生能更加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把小學語文課堂構建成既有教育性,又有娛樂性并兼具開放性的新型課堂,為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了絕佳的“陣地”。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新授課文中的一些場景用模型或實景建構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讓學生在模擬演繹的狀況下,更加深入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課文中蘊含的道理。[1]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這一課時,筆者就制作了代表陶罐的頭飾和代表鐵罐的頭飾,然后挑選不同的學生分別佩戴這兩種頭飾,佩戴陶罐頭飾的學生扮演陶罐,佩戴鐵罐頭飾的學生扮演鐵罐,分別表演陶罐、鐵罐的言行,引導學生從對話中體會陶罐和鐵罐最初的情況和多年后的結局,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不能僅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忽略自己的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進而相互尊重、做到和睦相處。
二、充分利用課前預習,滲透素養教育
課前預習,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教學形式,但是在新的課改背景下,這樣的方式對于小學階段學生學好語文知識,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的教學任務實施之前,語文教師可以適時在上新課前就幫助學生制訂好預習計劃,讓小學生能提前借助這一預習計劃開始新課預習,等到講授新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來“主講”這堂課,教師可以作為“旁聽者”,從側面監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對于他們講解不到位的知識,進行適時的分析引導,及時解決學生們不懂的“共性”難點知識,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提升日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另外要注意在制訂預習計劃時,要善于發掘新課內容中體現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學科核心素養的知識點或場景,讓學生既能完成課前新課預習,又能在預習的同時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更好地提升核心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2]
三、善于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素養教育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手段也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方便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同時借力短視頻、微課、動畫演示等多種新式教學手段,增強小學語文課的趣味性,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3]例如,筆者在教學《趙州橋》這一課時,就在新授課前先播放了一段介紹趙州橋的小視頻,讓學生對趙州橋有了直觀的了解。課中,筆者又通過微課的形式播放名校名師的講解讓學生知曉趙州橋的造型雄偉、堅固以及美觀,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情感,確立了文化自信,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筆者還通過動畫演示的形式讓學生直觀體會趙州橋“拱上加拱”這樣設計的好處,進一步認識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另外在這堂課進行的過程中,筆者還安排了學生根據文中描述,繪制一張趙州橋的圖畫,把自己對趙州橋特點的把握用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滲透了素養教育中的跨學科實踐理念。
綜上可知,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順應課改發展的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適合本校或本班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在不斷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科素養的培養,并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發掘出語文學科中的“素養之光”,提升語文課程教學效果,最終達到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潔梅.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初探[J].新教師,2022(2):42-43.
[2]刁琦.試論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08):59.
[3]王燕紅.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文淵(小學版),2020(6):6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