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波 韋晰玄
摘 要: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應對智能化變革新趨勢,抓住人工智能創新重大歷史機遇,積極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國家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目標明確、導向清晰、內涵豐富、體系完備,是我國在新時代探索科技創新規律,開創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旨在通過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引領美好生活新圖景的形成,對于新時代我國完善創新型國家建設、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人工智能;國家創新體系;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22VSZ035)
作者簡介:劉力波,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韋晰玄,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
文章編號: 1671-6604(2024)03-0012-10
中圖分類號: D6
文獻標識碼: A
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的涌現,使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發生諸多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領域注入了新鮮活力。為促進人工智能及其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和戰略規劃。201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到智能化概念。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作為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2016年5月,四部委聯合出臺《“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同年1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人工智能創新工程。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具有行動綱領指南性質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同年10月“人工智能”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19年9月,科技部啟動《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攻堅計劃。202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要瞄準人工智能等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指導各實體組織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場景應用,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創新驅動型發展。2023年5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審議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回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現實發展需求。這些舉措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準把握人工智能時代脈搏,著手實施新一代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為我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不斷發展完善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行動遵循,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并開展相關研究。
一、 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
當前,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等關鍵技術為根基,依托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計算能力以及應用技術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及其相關產業呈現出迅猛勃興的發展態勢。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以Transformer為代表的新型神經網絡架構及其衍生的大型語言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革命進展,作為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將再次釋放出歷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所積聚的浩瀚能量,成為引發顛覆性變化的新一代技術,給各國人民生活、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國家安全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習近平指出:“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20.】這也表明,我國將對人工智能產業進行全面系統的戰略布局,從融合發展的特性上駕馭人工智能的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并通過對人工智能及相關產業的創新突破,實現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我國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穩步增長。
(一) 人工智能技術勃興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挑戰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96.】,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各大科技公司紛紛開始對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及應用進行戰略布局,而各國政府也都把人工智能作為未來科技戰略的主導性力量,相繼出臺各自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和規劃【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工智能戰略:歐盟于2013年1月提出為期10年的“人腦計劃”,日本于2015年1月發布了《日本機器人戰略:愿景、戰略、行動計劃》,美國于2016年10月推出《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作為全球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和改造者,中國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人工智能的“超級風口”。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恰逢我國改革的攻堅期,需要以更為積極的姿態面對改革創新中的諸多困難。概括起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在當前面臨著以下挑戰:一是從人工智能技術整體發展質量來看,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如ChatGPT的推出,在語言理解、自然語言生成等方面成為行業標準的新高峰。相比之下,我國人工智能在部分關鍵技術領域仍存在短板,急需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二是從中央與地方統籌協調來看,既要積極引導各地科學布局產業鏈,克服知識產權與應用轉化方面的不足,又要防止地方各級政府“跟風”“追熱點”“盲目競爭”,確保地方與高校、企業與市場實現充分融合,推進現代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建設。三是從國家治理體系與社會運行機制越發明顯的數字化趨勢來看,當以通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強”智能時代的“奇點”【“奇點”是指變量無窮大之點,處在此點一般規則失效,未來難以預測,這里主要指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出現時,由人工智能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安全機制問題,將會持續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而愈加突顯。四是從智能化設備大面積取代人力導致的風險社會問題來看,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變革和產業轉型造成的社會生產關系簡單化、結構性失業常態化等問題將會逐漸凸顯,并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延伸,呈現出階段性爆發與持續性存有的特點,需要得到國家的足夠重視和積極應對。
(二) 人工智能技術勃興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機遇
在信息技術產業不斷發展超越的當下,技術的革新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總體上呈現出不斷交織、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從近代以來的歷史看,每一次科技創新浪潮及社會深層次變革的到來,對于后發國家來說都是一次彎道超車的重要機會。正如恩格斯所言,“機器隨時都會變成過時的,因此必須把它們加以改造或者換成新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86.】,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迭代,為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生產工具變革將成為新一輪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因而,中國必須選擇站在科技創新的最前端,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弄潮兒,“未來10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10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44.】,是奠定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基礎的關鍵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標志著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表達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面對這一技術變革浪潮,我國應當抓住機遇,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式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智能化升級。概括來看,我國人工智能面臨的發展機遇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要抓住人工智能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的變動期,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產業相結合引領制造業創新,實現我國制造業從傳統向“智能+”的轉型,并經由智能化數字經濟賦能傳統實體經濟,以形成深度融合發展的制造新業態;二是要突破傳統商業的線性發展模式,充分運用智能化指數性思維,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商業化創新發展途徑,建立從研發到產品,從智能化管理服務到精準化、個性化營銷推廣的創新型“人-機”共融的商業解決方案生態鏈;三是要為國家治理效能提升開辟有效路徑,圍繞智能應用技術解決方案,將規范化的社會管理理念融入智能互聯技術,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開創嶄新且協同發展的智慧型中國;四是要在運用人工智能改善民生的同時,充分挖掘其對公共價值的塑造能力,從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為人民創造出更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條件,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人工智能創新紅利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獲得感。
二、 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創新,在相關會議中多次深刻分析了人工智能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遠影響,并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實施方案和項目規劃,對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提出明確要求。這些舉措既為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厘清了思路,也對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進行了精準凝練,對此,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加以把握。
(一) 新時代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容
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意義的政策舉措和發展規劃。這些舉措和規劃層次清晰、內容豐富、敢于突破現有科技發展范式,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導向。以“科技引領、系統布局、市場主導、開源開放”為基本原則,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從融合創新、協同聯動出發,不斷為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持續添薪續力。當然,在當前多種復雜社會因素的作用下,伴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不斷推進,不少學者也對我國科技的現代化道路開始了新的思考。主流觀點認為,技術的進步應避免被加速主義的原則所支配,人類與機器的新型關系應該是朝向馬克思所期望的“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于人自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就此而言,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創新戰略正面回應了國家、社會和群眾所重點關注的問題,在不斷推動我國社會群體意識繼續向前邁進的同時,致力于讓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智能變革的歷史新紀元達成統一并復歸于人的內在本質。在此過程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其富有內涵的矛盾思維和問題意識,揭示了人工智能發展對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具有的重要作用,并始終貫徹“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激勵人民不斷發揚斗爭精神和革命精神,直面人工智能創新與社會變革中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
2. 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計劃分三步走,目標是到2030年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該規劃重點強調了人工智能應發揮“頭雁”效應,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起主導作用,并對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提出要求,即要勇于探索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確保其在基礎理論、核心技術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要完善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協調機制,補齊短板、加固底板,延展人工智能的創新范圍;要圍繞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市場需求倒逼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促使集“創新-產品-服務”為一體的科技創新鏈順利向科技產業鏈無縫過渡;要提高人才培育質量,加強后備人才梯隊建設,全方位保障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人才供給;要鼓勵人工智能創新同發展民生相結合,為人民開創更為智能化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全面系統地規劃區域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基地,充分發揮其在吸收技術、人才、資金等領域的作用。
3. 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難。《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從多個角度強調了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現狀出發,以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作為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總體而言,當前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應在過程中著重解決六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解決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特點定位不準確的問題,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的協同發展;二是解決企業主導的場景創新問題,堅持企業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創造性應用、前瞻性構想和開拓性實踐為起點,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真實落地和有效運作;三是解決培植業界頂尖人才、企業和產業鏈協同創新面臨的困難問題,借此構建由信息驅動、人機跨界融合的共享型智能經濟新模式;四是解決基礎設施智能化不足的問題,建設適應智能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設施環境;五是解決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的問題,通過人工智能發展全面推動各產業發生實質性變革,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六是解決人工智能衍生的誠信、尊嚴、隱私等科技倫理方面的問題,確保在推進智能化社會建設中,實現人工智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正面影響效應。
4. 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體系構建的基本任務。《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國家建構新一代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體系的基本任務,主要包括:構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從創新源頭供給著手,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核心關鍵共性技術,打通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路徑;構建智能經濟體系,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促進人工智能與產業各領域實現深度融合;構建智能社會體系,以智能化服務建設為依托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水平;構建軍民技術標準體系,健全軍民通用技術標準協調機制,建設軍民共享共治的創新服務平臺;構建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統籌規劃5G、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部署,更好地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構建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培育體系,合理布局突破人工智能發展瓶頸環節,協調各方政策、完善孵化機制,培育人工智能創新項目群。
(二) 新時代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
在制定和實施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圍繞智能化技術及相關產業的穩步發展,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征。
1. 繼承性與革命性相統一。從“互聯網+”到基于人工智能的萬物互聯“智能+”,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布局在“互聯網+”中得以孕育,并在后續發展中逐漸形成有著獨特風格和內容的政策體系。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態圈全面繼承了互聯網思維,強調通過把新興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各領域進行適當聯結以尋求創新突破。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應凸顯出更具產業革命意義上的融合創新,它是基于國家對人工智能將重構人類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經濟環節的戰略判斷而做出的戰略定位。另一方面,在鼓勵人工智能企業“走出去”的同時,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還需進一步強調國際交流互鑒的重要性,力圖做到“取長補短,謀求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8.】,充分重視在世界范圍內借鑒和吸收包含人工智能尖端科技的肯定性積極成果。
2. 自主性與開放性相統一。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作為自身的優良作風加以傳承和發揚,不斷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對于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395.】。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要遵循著重發揮企業主體性作用的市場一般原則,即尊重企業自主選擇的技術方向以及行業協會對技術標準的制訂。與此同時,針對我國各省在產業布局、人才資源、行業應用和技術發展方面的不同特點,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還需加強宏觀上的統籌規劃和協調部署: 一方面,要圍繞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實踐,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跨地區、跨產業、跨領域的融合性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開放合作,充分吸引全球優質創新資源,推動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和研究機構走向世界,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人工智能開發平臺。
3. 實用性與前瞻性相統一。近年來,通用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顯示出人工智能技術在語言理解、知識表達和邏輯推理等方面的驚人能力。這一發展趨勢預示著,人工智能正向著更為通用的智能平臺方向持續演進。面對這一變革浪潮,我國在制定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時,沒有局限于追趕當前的應用水平,而是著眼于搶占未來技術制高點。尤其是在能涉及人工智能的大量重要科技前沿領域,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既要對可能誘發科技范式變革的研究方向開展部署,又要注重對交叉學科的跨界與融合進行聯合探索,更要著重激勵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原創性研究。與此同時,在基礎理論體系布局上,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還應妥善考慮多方因素,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兼顧現實與未來,推動人工智能與社會各領域融合創新,保證戰略部署形成遠近梯次接續的良好格局。
4. 技術性和社會性相統一。現行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在深度學習算法的逐漸興盛中得以發展的,特別是隨著生成式大模型如GPT和BERT技術的出現,人工智能不僅可以視為集計算機學、統計學、腦神經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還展現了其在模擬復雜語言和認知任務方面前所未有的潛力。因此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在鼓勵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和應用推廣力度的同時,還需要通過產業政策、創新政策和社會政策的聯合出擊,形成合理協同規制與超越現有范式辯證統一的發展理念。此外,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不僅應考慮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社會進步及其對生產方式、人們生活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要兼顧到人們認知方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后對人工智能的反向推動作用,強調要從人工智能的社會屬性方面去把握其技術屬性,從而為投資者、技術創新者、技術受用者提供集個性化、多元化與高質量化于一體的定制服務,在不斷推陳出新中營造出一個有利于人工智能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 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
基于對我國基本國情和人類科技發展的深入思考,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動力。這一理念既在理論上提升了人們對人工智能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又在實踐上凝聚社會共識,為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輸入強大生命力,具有鮮明的內在邏輯與重大的時代價值。
(一) 以人民為中心,引領智能美好生活新圖景
“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隨著生產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我國的社會結構以及相應的政治環境和時代精神將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工作會被智能設備所取代,如果應對不當,社會危機的陰影將會悄然而至。習近平認為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并指出“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對傳統產業的沖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46.】,強調要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探索力度,以挖掘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就意味著我們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結構、就業方式進行充分研究,繼續出臺職工再就業培訓計劃、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支持政策、高職擴招專項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創業就業政策,確保因技術更迭而失業的人員實現順利轉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社會收入、分配、保障等制度,使人工智能技術促進社會進步,并最大程度地防范其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另一方面,當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到一定水平并成為社會主要生產力時,更多的人將會從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新問題,例如如何防止技術進步加劇數字鴻溝和社會分化,讓民眾成為擁有大量閑暇時光的“自由的人”;如何確保技術發展能夠滿足人民需要,讓心靈有所安頓,讓科技發展回歸人民;如何避免因科技進步加劇人與自然的沖突、人的需求不平衡、人的不平等關系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還著重突出了將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的科學理念,強調要圍繞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民生項目,結合智慧鄉村、智慧城市、智慧中國等智能應用解決方案,在推進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逐步提升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建設更為豐富的具有保障性民生功能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環境。
(二) 加速賦能產業轉型升級,開啟數字經濟產業變革新格局
由人工智能領銜的信息技術革命與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呈現出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涉及的科學門類和工作部門越來越多,分工協作也越發復雜,科技的發展已經突破在原來傳統單一領域內的由量變積累到質變飛躍的發展模式,成為越來越依靠不同部門、不同領域、不同產業深度融合所帶來的一場席卷全社會的生產力認知革命,也必將促進創新型經濟格局的形成,并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提供新動力。
對于這次科技革命的特點,習近平指出,要“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習近平書信選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21.】。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從科技革命中的智能產業入手,以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不斷推動我國的產業技術變革,從而在技術優化升級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產業的智能化水平。為此,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還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作為生產要素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使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新興產業與關聯產業在深層次關聯中發生蛻變,并在此基礎上放眼國內外市場,把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作為引領我國經濟結構改革的風向標,促進實體經濟和傳統工業由“制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健全以人工智能科技革新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創新型發展模式。
此外,針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統籌整合優勢,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還體現了通過發展人工智能,持續拓展數字經濟新空間的創新性發展理念。習近平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05.】。當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成為“液態混合體”時,“智能+經濟”的定制化生產將會成為現實,并通過人工智能應用打通商業運營體系各環節,不斷催生人工智能商業化創新路徑,從而突破困擾企業已久的生產不能匹配需求的困境。
(三) 以智能化建設為基礎,打造現代化社會治理新模式
在社會治理方面,隨著社會組織規模的日益擴大,我國的社會關系也表現出更為復雜的發展動向,公共事務無論從數量還是復雜程度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國的社會治理在不懈追求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同時,也注重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不斷發現社會問題,并完善社會治理措施。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可以從科技進步出發,逐步改善我國的社會基礎設施、改造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從而優化我國的社會基本結構。因此,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也是積極協調社會各方組織力量,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筑牢社會根基,共創社會治理的“善治”新格局的過程。
與此同時,社會治理效能提升也體現在政府對市場和社會問題的研判能力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并強調要把人工智能技術有機地嵌入社會治理體系中,加強行政事務的自動強化、修正、互動與重構功能,為社會治理的多元、多層、多角度實施提供有效探索途徑。為此,習近平指出,應“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通信息壁壘”【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32.】,強調要打破當前全國信息網絡中各子系統獨自配置資源的局面,以跨部門、跨地區的高效協作為目標,使政府在規劃、組織、協調等多方面治理領域中發揮更為有效的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現代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下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感,滿足我國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主體的差異化需求。
(四) 樹立智能數字安全觀,建立國家安全工作新范式
人工智能的崛起加速了人類進入后工業社會的步伐,社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持續上升,特別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實施進程恰逢中國社會雙重轉型期與歷史巨變期,我國已經顯露出部分風險社會的特征。面對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的形勢,為避免全球風險與內部挑戰的相互交疊,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需要重視把人工智能技術與國家安全治理相結合,促進人工智能與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的深度融合,增強對風險的研判、預測和跟蹤能力,完善國家安全監測的預警機制。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加強人工智能對國家安全和保密領域影響的研究和評估,完善人、技、物、管配套的安全防護體系,構建人工智能安全監測預警機制”【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118.】,實現對國家安全威脅的全域感知、動態分析和及時預警,切實增強國家安全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也易于觸發一系列難以預料的非傳統風險。因而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還強調了要從人工智能的善“智”屬性入手,加強對數據來源的監管,保障人工智能的產品應用和系統平臺不受安全威脅。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倫理挑戰,確保人工智能始終是“在自然界實現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2.】,防止人工智能系統超出人的可控范圍。從這點來看,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相關規劃的制定,除了應注重人工智能對生產力賦權,還需強調國家在法律層面的部署和在道德層面的引領。通過健全人工智能的監管體系,明確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邊界,規范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樹立適應智能社會發展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維護好有人工智能參與的社會公序良俗。
(五) 貢獻智慧中國新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方案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強調通過統籌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等多元機制,整合人工智能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政策鏈,使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與市場優勢形成合力,推動各相關經濟主體在不斷轉型創新中謀得發展。總的看來,我國的人工智能發展道路是在正確處理以下三組關系中得以成型:一是國家戰略與地方政策的關系。國家戰略對地方政策的制定起著綱領性作用,而地方政府的規劃也充分兼顧各自不同的條件和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二者生成資源互補性極強的責權統一的協同聯動機制。二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政府主要負責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布局、規劃、政策、評估、監管,除了少數涉及戰略部署、民生、國家安全的項目外,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轉向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突出企業在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三是政府與其他社會組織關系。政府實行普遍激勵政策,多方位鼓勵社會組織參與人工智能創新,既在財政上扶持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又通過貼息、技術創新基金、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進入人工智能創新領域。
依托新型國家創新驅動平臺,當前我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在政策探索和實踐上已經邁出堅實的步伐,形成了圍繞市場的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協同合作的三維立體發展模式。習近平強調:“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聚焦人工智能發展前沿問題,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條件下教育發展創新的思路和舉措,凝聚共識、深化合作、擴大共享,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66.】這也是我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踐行共享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莊嚴承諾。而在未來,當中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衍生出更多、更為富有原創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時,我國將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繼續參與對全球人工智能的治理,在科研創新引領、技術標準制訂和道德倫理規范等多方面領域成為完善國際規則的重要貢獻者,在致力于提升中國科技話語權的同時,不斷開創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協同發展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 張向鳳)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ime Value of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u Libo1, Wei Xixuan2
(1. School of Marxism,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2. Cent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boom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developing rapidly.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er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t its core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latest trend of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seized the significan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AI innovation, and implemente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strategy is clear in goal and direction,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complete in system. It is one of Chinas essential measures to explore the law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create a unique patter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under the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aims at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via AI scenario innovation, and is of significant epochal value for China to improve its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improve its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modernize its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