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菊
摘要:文化生態是生態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高職院校理應充分認識到文化生態的重要性,立足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文化生態意識薄弱等一系列問題,從秉承文化平等、樹立文化生態意識出發,通過補充教材資源、糾正課程文化失衡,突出學生主體、創新跨文化教學法、優化考核結構、增設文化評價指標等措施,探索高職英語教學創新趨向,為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依據。
關鍵詞:文化生態;高職英語教學;教學質量
英語課程是我國大中小學的必修課,從小學到大學,中國學生一直接受英語教育,但在需要跨文化交際時卻遇到困難,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饅頭”“粥”“梅蘭竹菊”等詞匯也無法用英語完整表達,反之,部分學生卻能熟練運用英語俚語、諺語,將“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作為潮流。高職院校是跨文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為了深化不同文化間的交流,高職英語教學需要打破傳統語言教學標準化、程式化、技術化傾向,在語言文化生態觀的指導下,科學認識和對待文化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問題,以培養語言技能與文化敏感性、文化能力兼具的人才為目標,積極倡導中西文化平等交流,加強母語文化的對外傳播。
一、高職英語教學重視文化生態的必要性
(一)順應全球化趨勢,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能力的現實要求
隨著全球化的持續推進,我國要提高文化“軟實力”,持續擴大影響力,必須通過跨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傳播,打破地域界限與固有文化模式,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文化認同。高職英語課堂是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的主陣地之一,為了培養能夠傳播和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跨文化交際人才,必須充分重視文化生態,真正將中國的文化成果推廣出去,使世界真正了解中國、認同中國。
(二)遵循語言發展規律,適應語言與文化邏輯關系的內在要求
語言與文化之間關聯甚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最主要方式,而文化內涵形式豐富,涵蓋了語言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語言交際是一個雙向交流的傳輸過程,這種跨文化交際的雙向性決定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兼容。若學生不了解母語文化,就無法理解目的語文化,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文化生態,平衡好目的語與母語兩種文化的學習,才能符合學生的語言發展規律,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1]。
(三)平衡中西文化生態,促進文化傳承與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
跨文化交流強調交際雙方文化的吸收與傳播,因此,高職英語教學除了要加強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以外,還要完成對母語文化的輸出,以此保證跨文化交際的平衡發展。針對既有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關鍵是要平衡中西文化生態,將我國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特色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在深入了解母語文化的基礎上,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2]。
二、文化生態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審視
(一)價值認知局限,文化生態意識薄弱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是本民族智慧的結晶與命脈的延續,各國文化對全球文化的發展與進步都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各民族文化理應具有平等的地位。但在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因對文化價值認知存在局限,缺乏文化生態意識,將外語文化教學片面地理解為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忽視了母語文化教學,造成文化生態關鍵環節的脫節,長此以往,部分學生難免產生一種語言優越感,認為西方語言文化優于中國文化,加上對母語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影響了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
(二)課程設置不當,母語文化表述失衡
近年來,高職教育為了突出實用性,有關英語的教學大綱對文化教學特別是母語文化教學要求表述寬泛,在課程設置中文化類課程缺乏,關于英美社會與文化、跨文化交際轉變為單一的以英美為主的西方文化與習俗介紹,與中國文化知識有關的中國文化概況等課程并未開設,少數院校雖設置了傳統文化網絡課程,但也僅有2個學分,加上教材內容中關于中國文化表述寥寥無幾,目的語與母語文化比例嚴重失衡,造成英語語言輸入的文化生態失衡,不利于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敏感度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重語言輕文化,師生之間生態錯位
縱觀美國外語教學發展史不難發現,正是由于確立了文化教學的核心地位,才極大地提高了美國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部分趨于碎片化,關于跨文化教學缺乏配套大綱指導與教材支持,這暴露了高職英語重語言教學輕文化教學的問題,加上師生間生態錯位,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這極大地影響了英語的教學效果[3]。
(四)評價結構單一,文化知識考核缺失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將英語教學目標與等級考試直接掛鉤,這種應試教學的模式背離了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僅僅依賴等級證書來評判學生發展情況,會造成學生逐步失去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使得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并對英語教學產生抵觸情緒。不僅如此,在高職英語考評機制中普遍缺乏文化知識考核指標,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考察,無論是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還是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乃至碩博考試,鮮少觸及此類知識,這進一步加劇了文化生態失衡[4]。
三、文化生態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創新
(一)秉承文化平等觀,樹立文化生態意識
為了解決因價值認知局限而造成的文化生態意識薄弱等情況,高職院校要注重引導師生樹立文化平等意識,并修訂《教學大綱》中對中國文化教學要求的寬泛表述,從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測試評估等方面出發,明確學生應具備的語音、語法、詞匯量及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具體要求,以此凸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同等重視,使師生能夠深刻把握英語課程教學兼具學習西方文化與弘揚民族文化的雙重屬性,形成跨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識。不僅如此,要求高職英語教師樹立強烈的文化生態意識,引導學生以開放、尊重的學習態度,主動獲取和理解文化知識,把握中西文化的精髓,跳出語言形式學習的“怪圈”,形成文化的世界性與科學的文化觀,不斷強化文化鑒別能力,從文化價值平等性角度出發,將學好目的語與母語文化,以及運用英語對外介紹和傳播母語文化作為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5]。
(二)補充教材資源,糾正課程文化失衡
高職院校要調整英語教學大綱,強調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同時編寫體現中西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教材,重視文化傳輸的雙向性,一改當前教材中目的語與母語文化內容比例生態失衡狀態,同時要增加中西語言文化對比內容,重視本土文化的英文表達與培養,如蘇州大學編寫了《中華文明與蘇州文化英文導讀》,江蘇大學出版了《人文藝術英語》,并開設對應課程,體現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雙文化模式[6]。從廣泛的選材中挖掘文化教學資源,注重跨文化知識的傳遞,并從詞匯、句法、習語、語篇中突出文化內涵的對比學習,如地名“江南”譯為“south of the yangtze”,也可按照央視9頻道的拼音拼寫“the jiangnan region”,利用有目的地滲透、講解與操練,培育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知、批判與鑒別等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從深層次理解兩種文化[7]。除此以外,高職院校要立足人才培養目標及辦學定位特點,開設本土特色及中國文化精品課程、特色課程,在課程設計、教學實踐、教學研究、教材研發與團隊建設體制機制的支持下,突出高職英語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有效補充教材以表層文化為主的文化教學,將語言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與文化教學有機融合,提高學生“聽進來、說出去”的能力。
(三)突出學生主體,創新跨文化教學法
從文化生態視角來看,教師要轉變傳統“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自身課堂組織者與引導者、課程開發者與設計者、教學評價者等多角色功能,既要加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鼓勵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語言文化知識,又要為學生打造一個多元文化生態的教學環境,利用數字教學平臺、多媒體網絡設備等,為學生創造一個智慧化、現代化學習條件,便于學生閱讀英語原版讀物、收看英語電影、廣播節目,與外國人開展虛擬場景一對一、面對面交流等,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英語知識與多元文化熏陶,形成良好的語感。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引入跨文化教學模式,通過雙文化教學,使學生在學習、借鑒和吸收目的語先進科技文化精髓的同時,又繼承、弘揚母語優秀歷史文化,并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人文風俗差異、民族心理及思維差異等方面出發,引導學生把握兩種文化的價值觀差異,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力、洞察力,能夠在國際舞臺上肩負起中國優秀文化傳播使者的重任[8]。
(四)優化考核結構,增設文化評價指標
為了解決評價結構單一,文化知識考核缺失等問題,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立足文化生態視域優化考核結構,除了關注語言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還要增設文化評價指標,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避免依靠幾張試卷來片面評價學生的情況,而是要在筆試的基礎上增設口試,并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問卷考評與課外活動評價等方式,鼓勵學生自選評價方式,以此提高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課程性質課程設計測試內容,在筆試、口試等考評環節中增加中國文化的話題,也可通過PPT等形式對比中西文化差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中西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再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組織與本地特色文化相結合的英語口語競賽及活動,如介紹當地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景點等競賽活動,并將競賽成績納入考評機制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增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結 語
近年來,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得到了普遍重視,無論是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及教學質量均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涉及教學生態體系中極為關鍵的要素——文化生態方面仍有待推進。”從高職英語教學現狀來看,目的語文化的引入與學習占主導地位,而母語文化卻被嚴重忽視,這造成了各大院校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為了打破這一現象,要求教育者從教學主體、文化、物質環境等各個要素出發,深度剖析文化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并在平等和諧的文化生態觀的指導下,科學認識和處理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關系,保持在英語教學文化生態系統中中國文化教學、英語文化教學、師生及教學環境等各要素的平衡有序發展,確保文化傳輸的雙向性,使學生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科學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吳筱明.基于高職院校外語文化教學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31 (04):46-56.
[2] 劉蕊.本土文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融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1,7(23):62-64.
[3] 劉一帆.跨文化視角下高職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建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2): 158-159.
[4] 吳筱明.從文化生態視角反思高職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03):105-109.
[5] 周敏.文化生態學觀照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03):56-57.
[6] 楊東杰,王維倩.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生態失衡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12): 150-152.
[7] 徐小容,高旭陽.大學英語教育中文化生態觀構建的路徑及策略[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3(01):148-150.
[8] 楊峰.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思考——以江西工程職業學院英語專業為例[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3(0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