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煉
摘 ?要: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數字媒體藝術行業的快速發展,藝術與科技之間融合得越來越緊密,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需要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思考新的發展趨勢。文章使用文獻研究法和比較分析法,梳理當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共性問題、未來數字媒體藝術行業人才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相關課程改革的具體方法等,旨在了解和把握當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所存在的真問題,指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探索出一條具體的人才培養路徑和可供高校執行的具體方案措施,為各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改革;科技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1-0134-04
近年來,現代藝術的創作越來越少不了科技的助力,藝術與科技兩者之間的關系由最初的對立逐漸轉變為合作。兩者不斷加強融合的背景之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也正朝著擁抱數智化,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邁進。數字媒體藝術的學科特點之一便是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學科知識涉及計算機、藝術設計、動畫、視頻編輯等方面,符合國家和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學科交叉融合的屬性使得學校的教學和課程整體設計有著一定的難度。特點之二是行業發展以科技進步為導向,科技的發展能夠直接影響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近年來人工智能、交互工具、通信設備、傳播形式等方面的技術進步都能引起數字媒體藝術行業的變革和更新,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科技化、智能化的時代,高校必須不斷進行課程優化以適應行業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深刻把握和認識數字媒體藝術的特點,結合科技為先時代的背景和行業的發展現狀,優化數字媒體藝術課程,培養出適應時代和行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一、藝術科技融合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研究現狀
近兩年,針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實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內容。李強、羅添、王晶晶、丁勇在《新工科背景下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一文中提到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生培養的現狀是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課程體系建設不合理、師資專業背景單一、缺乏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構建跨學科產學研體系、構建跨學科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支撐跨學科共享實驗平臺的解決方法。[1]郭原愷在《數字媒體之下如何創新藝術教育》一文中闡述了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包括藝術教育內容較為落后、藝術教育定位不明確、缺乏藝術教育專業知識體系建設等,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藝術教育內容的創新、找準藝術教育定位、建設藝術教育專業知識體系等創新方法,提出在藝術教育創新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數字媒體的優勢,積極利用新技術實現藝術教育內容的創新,結合藝術相關專業,確定藝術教育位置。[2]楊旺功、趙一飛在《高校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強調在教學環節更加突出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加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分方向培養,加強藝術設計中的工學思維和文化素養,由于科技的發展、技術的改變導致設計和思考方式的改變,這必然要求專業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數字技術和知識,還需要有技術背景的人才加入。[3]田永濤在《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發展探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國數字媒體教育的現狀,強調基于數字媒體藝術的跨界特點,讓不同專業的師生嘗試混合教學,開拓思維邊界,提出未來數字教育發展重心是注重綜合應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4]以上文章的觀點集中在宏觀上向人們展示數字媒體藝術的現狀及其今后的發展方向,對于課程教學的具體做法鮮有提及。針對現在數字媒體藝術學生普遍缺少人文素養、學科交叉不夠深入等問題未有提及,本研究將著力分析這幾點,提供相關參考。
二、藝術科技融合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問題
距今為止,國內上百家綜合類院校和藝術院校均開設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專業規模龐大,但教學和課程的發展卻略顯滯后,并且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共性問題:其一是課程設置老舊,不符合時代和行業的發展要求。對于新的科學技術沒有及時地納入課程之中,許多學校的數字媒體藝術課程往往還是照搬藝術設計類課程,數字媒體藝術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已經與藝術設計類課程有了較大的區別,需要將之前的課程構架推翻,重構課程設計,突出專業特色。其二是學科教育中交叉融合程度不深,數字媒體藝術正是因為其學科交叉屬性才得以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從早期計算機技術的加持到現在人工智能的介入,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持續地拓展著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延伸了藝術多元化的發展。但這一特點并未體現在教育上,大部分學校數字媒體藝術課程還是以藝術類課程為主,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課程的課時不夠,難以滿足5G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求。其三是過于強調技術課程而忽略人文素養的塑造和專業基礎的培養,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軟件和人工智能的挑戰,培養學生的人本意識,強調人的自主性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科學技術尤為重要。其四是對學生科技創新思維的引導不夠,現代社會是一個與科技強鏈接的時代,學生在教育階段將專業與科技理念相融合,能將所學所思與科技發展相結合,為走入社會增加競爭力。
三、藝術科技融合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課程的創新發展
通過分析上述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不足,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行業發展要求,本研究提出以下課程改革和教學實踐措施。
(一)增設數智化課程
大部分高校在專業教學課程設置方面跟不上行業的發展速度,課程的設置和教材的使用對比現在行業的最新趨勢早已陳舊不堪,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國內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但是專業教育中高層次的探索創新研究水平還不夠。[5]例如近幾年熱門的數據可視化、VR技術、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早已廣泛應用于數字媒體藝術行業之中,但在教育領域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內容卻鮮少可見,學生們想學習較新的技術大多通過自學或自費課程的方式進行。缺少數智化課程的高校要通過向其他優秀高校學習、邀請相關行業專業人才入校教學、與行業公司合作培養等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方式,使之與時代發展相匹配。有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VR技術、數據分析等相關課程,但也存在課程與課程之間銜接不夠緊密、數智化課程與原專業課程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為此要全面統籌課程綱要,全方位構建數媒智能化課程,不僅要將新的科學技術引入課堂,還要花心思將之與原基礎課程相互融合,在滿足學生對行業前沿相關技術知識的需求的同時,有效推動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的發展。
一方面進行數媒智能化課程的全面構建,另一方面數媒智能化課程構建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要不斷地順應時代發展進行更新和完善。近年來,各類人工智能軟件層出不窮:AI繪畫工具“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AI動畫捕捉合成工具“VFX Reveal”;AI建模工具“Shap-E”;AI對話工具“ChatGPT”“文心一言”等。AI軟件已經逐步進入數字媒體藝術領域之中,雖然部分軟件的使用成熟度還有待提升,但已有業界人士預言幾年后越來越多的基礎性的數字藝術設計行業設計師會被這些人工智能軟件所取代。當代數字媒體藝術工作者需要掌握多個人工智能軟件方能順應當前的人工智能時代浪潮,在這樣的要求之下,教材陳舊、教學人員非專業等問題日益凸顯,亟須引進行業高層次人才,了解行業當前熱門的人工智能軟件,進而在課程中加入人工智能軟件的學習,才能讓學生盡早適應行業的發展需求。隨著數智藝術的出現,藝術與科技之間的跨學科交流,將是未來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師需要學會運用人工智能,讓藝術在發展的道路上呈現更多的可能性。[6]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行業的未來或許人們無法準確預測,高校應結合時代發展的趨勢,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將與時代發展緊密連接的數智技術、人工智能軟件等方面的學習和應用融入到教學課堂之中,教會學生將科學技術服務于自身設計。
(二)深化跨學科聯合培養機制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黃心淵在接受《傳媒》期刊采訪時說過:“總體上來說,‘交叉是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的一個關鍵詞。[7]各專業從純文科或藝術學習,開始走向文工交叉、藝工兼修,文藝工打通,多學科融合,走一條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藝科的發展道路。”高校要始終以交叉融合的專業特點為導向,構建跨學科聯合培養機制。
新時代藝術科技融合背景下的跨學科培養不僅僅是不同學科教學上的簡單相加,更需要從“相加”走向“相融”,讓不同學科的課程能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不斷深化跨學科聯合培養機制,保障跨學科聯合培養課程的不斷更新,在課程之中加入哲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等內容,全面構建學生復合型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例如啟用跨專業導師聯合項目制,由多位不同專業的導師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實行自主式、探究式、開放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理論學習、軟件操作、數據分析、媒介融合等多種學科課程類型貫穿于學生課程體系之中,培養學生從“學”到“做”的能力。在這個跨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除了善用校內資源進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之外,還要借助外部力量,豐富教育資源配置。例如尋求校外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加強與校外科技企業溝通交流,與校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師生對接,在教學和實踐環節的雙重作用下進行藝術與科技方向的跨學科聯合培養。
(三)重視人文素養和專業基礎的培養
雖然現在的時代發展趨勢是推崇科技、推崇算法、推崇數據,但駕馭軟件和數據的主體最終是人,在任何時候對于科學技術的推崇都不能不重視人文學科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所以在不斷開發數智化課程的同時,還要兼顧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思維發展的基礎,也是創新型綜合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人文素養,能夠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核心競爭力,增強學生將藝術與技術有機融合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能力和較高的專業素養,最終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高質量、高素養的專業數字媒體人才[8]。可見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基礎可以增強人的創造力,能夠提升藝術作品的內涵,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才能夠經受住科學技術發展變化的沖擊。
過度的強調軟件工具和輔助設備的重要性容易使教師忽略基礎知識的教學,也會導致學生學習重點的偏差。以數字藝術作品創作為例,因為近年來如前文提到的“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人工智能軟件的興起,許多人認為藝術設計的門檻降低了,在人工智能軟件的參與下沒有任何藝術設計基礎的人都可以進行數字藝術創作。實際上真正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創作后不難發現,簡單的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也許不難,但是想要應用人工智能軟件創作出高水平的數字藝術作品卻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簡單,從資料庫的收集到關鍵詞的選擇再到作品的優化調整,每一步都建立在使用者具備良好的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且從長遠來看,沒有經過長期的藝術思想、設計理念、人文知識等專業基礎的熏陶,空有手上功夫而無思想高度,培養出來的是技術突出但創新不足的“匠人”。想要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和軟件技能的培養一定缺一不可。
藝術教育迭代更新的前提是藝術基礎教育,正是因為科技的發展不可阻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能力的飛速提升,倒逼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工作者們回過頭來深刻檢視人文素養、藝術理念、美學等基礎知識的構建,獲得新的靈感和啟發,只有如此方能在科技為先的數智化時代扮演主動引導的角色,而不是最終被人工智能所淘汰。
(四)引導科技理念的形成
以近兩年大熱的“元宇宙”概念為例,為了將“元宇宙”與高校學科教育之間關聯起來,有學校進行了不少嘗試,前有2022年9月南京信息工程學院將該校原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更名為元宇宙工程系,后有中國美術學院在2023年4月建校95周年系列學術活動暨2023“國美發布”儀式上,重磅發布了洞天:國美在線藝術社區(CAA Cosmos)和元宇宙藝術學院(Meta Art Academy)等等。除了開設與元宇宙相關聯的學院、網絡社區之外,各大高校也在近兩年紛紛開展元宇宙論壇,開設與元宇宙相關的課程、專業、學院,展現出積極擁抱新興概念的趨勢,將人工智能科學技術在課堂內、實踐中、講座上呈現。這些嘗試使得高校學生對于“元宇宙”這個新事物有了全方位了解,并能將其與之所學的專業進行融合,也能更加方便地獲取科學技術的最新資訊和行業發展最新趨勢。
四、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智能技術的應用,眾多學科的發展都在借助著科技發展之力進行教育模式、人才培養體系、教學觀念的協同創新,而在誕生之初便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數字媒體藝術學科教育模式,其發展也早應在時代發展的驅動下進行著模式、方向上的深刻轉變。課程和教學的發展在順應時代變化和科技進步的同時應挖掘專業特色,主動與時代接軌,不斷地進行更新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本研究闡述了一些藝術科技融合背景下新時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課程教學改革措施,以期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 李強,羅添,王晶晶,等. 新工科背景下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 包裝工程,2020,41(A1):140-143.
[2] 郭原愷. 數字媒體之下如何創新藝術教育[J]. 藝術評鑒,2020(13):128-130.
[3] 楊旺功,趙一飛. 高校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09):108-110.
[4] 田永濤. 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發展探析[J]. 大觀,2020(04):93-95.
[5] 曾敬,黃志芳. 數字化時代媒體藝術教學的新發展——評《互聯網+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研究》[J]. 傳媒,2023(06):100.
[6] 陳華輝. 對人工智能介入藝術創作的思考[J]. 大眾文藝,2022(20):57-59.
[7] 魯艷敏. 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數字媒體人才——專訪教育部動畫、數字媒體教指委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黃心淵[J]. 傳媒,2021(05):9-11.
[8] 陳葉蕾,劉婷婷. 基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J]. 美術教育研究,2023(07):83-85.
(薦稿人:趙前衛,南京傳媒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研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