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工作意見”明確指出應當從課程體系、組織保障以及辦學條件等層面出發調整“美育”工作,為“美育”工作執行提供了新方向。“美育”本身具有審美性、非功利性以及超越性等特性,能夠用于洗滌靈魂與陶冶審美情操,與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目標不謀而合。在此背景下,“美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實踐策略深受關注,本文將對“美育”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進行分析,重點探索美育資源挖掘、美育渠道創新以及美育載體優化的實踐路徑,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擴充、教學形式的創新以及教學渠道的拓展,實現“美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成效。
[關鍵詞]美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26
在“五育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美育”作為中介,能夠提升“德育”的實踐效果。在當前高校學生審美娛樂化與低俗化現象日益嚴重、思維觀念深受歷史虛無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沖擊的背景下,思政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窗口,“育人”責任提升。此外,“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滲透,有助力學生思想水平的提升、道德認知的養成,推動思政教育目標達成。因此,探索“美育”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尤為必要。
一、豐富美育資源,擴充思政教育內容
現階段,高校美育資源主要來源于社會自然、學校家庭以及心靈行為等。通過將行為美、學校美以及自然美等融入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能夠有效拓展思政教育內容,豐富學生“美”的感知渠道,進而達到啟迪學生思想與情感的效果。
(一)自然與社會
自然與社會是學生感悟“美”的重要渠道路徑,將之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注意要點為:
一是自然美滲透。“自然美”主要包括加工后自然美與純天然自然美,加工后自然美涉及云南梯田與蘇州園林等,純天然自然美涉及日月星辰與鳥獸魚蟲等。在高校思政教育階段,教師可通過引入“山川河流”的方式,讓學生直觀領會大國風姿,達到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的效果;通過引入“傍晚夕陽”“雨后彩虹”以及“清晨露珠”等方式,凈化學生心靈,實現思想認知的提升。
二是社會美滲透。“社會美”主要是指人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美,能夠詮釋社會生活與事物美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在實踐中改造關系的意識,促進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在高校思政教育階段,教師可引入“社會事物”“社會現象”以及“社會實踐”等因素,具象化“社會美”,讓學生感知“民俗理解之美”“社會形式之美”以及“勞動效用之美”,激發學生繼承與發揚“社會美”的意識,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意識的提升[1]。
(二)學校與家庭
學校與家庭仍是“美育”的核心場所,將家庭元素與學校元素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注意要點為:
一是學校美滲透。“學校美”主要表現為“基礎教學之美”“硬件設備之美”等,“基礎教學之美”主要體現在美育教學活動,是讓學生直觀感受“美”的重要渠道;“硬件設備之美”主要體現在校內宣傳海報、校內園林以及車輛停放狀態等。在組織思政教育時,教師可適度調整與控制校內硬件設施環境,并通過引入校內觀賞活動的方式,讓學生透過“學校美”感受校園精神文化,達到指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效果。
二是家庭美滲透。“家庭美”主要表現在個人言行舉止、道德品質以及穿衣打扮等方面。在組織思政教育時,教師可調整穿衣打扮與言行舉止等,讓自身成為“家庭”角色,做好“傳道授業解惑”,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行為觀念。
(三)心靈與行為
心靈與行為是“美”的重要顯現,將之引入于高校思政教育,注意要點為:
一是心靈美滲透。“心靈美”常常被視為敲開精神世界的窗口,直接影響人的行為美、言行美以及儀表美,是個人價值觀的重要顯現。從社會屬性的角度出發,“心靈美”具有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特點,高校思政教育本質上塑造“心靈美”的過程,指向提升學生集體主義意識,增強學生對“該成為怎么樣的人”的認知。在思政教育階段,教師可引入“道德美”“情感美”以及“人格美”等元素,將“該成為怎么樣的人”具象化,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社會意識與自我意識和諧統一觀念的效果。一般而言,“道德美”“情感美”“人格美”等元素主要體現在“真誠待人”“尊重他人”“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熱愛生命”“自我實現”等層面。
二是行為美滲透。“行為美”是“心靈美”的外在顯現,個人行為舉止直接反映個人內在品質,相較于“心靈美”而言,“行為美”更具有有用性的特征,指向功能性與目的性的統一。在思政教育階段,教師可引入“邊疆戰士無畏行為”“感動中國人物行為”等因素,震撼學生心靈的同時,賦予學生心靈力量,逐步提高學生責任意識與法律道德意識,實現“堅守擔當”“恪盡職守”等行為美的顯現[2]。
二、拓展美育渠道,創新思政教育形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指導,積極拓展多元化的育人渠道,確保“美育”與“德育”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得到全面而深入的體現和貫徹。由此,在組織思政教育時,教師可將“美育”滲透于知識教學、實踐教學以及課外教學等多元渠道,增強“美育”與“德育”的效果。
(一)理論教學
知識教學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路徑。從“美育”的角度出發,在組織理論教學時,注意要點為:
一是教師應從“美育”的趣味性特點,以“美育”為載體,具象化、創新化理論課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遵循“查漏補缺”與“因材施教”等元素,深入了解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選擇更具啟發價值的“美育元素”,保障“美育”知識載體價值的充分實現。
二是教師需組織引導活動,帶領學生挖掘“美育元素”承載的理論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在此過程中,為保障“美育元素”挖掘的效果,教師可將“美育元素”轉化為影視資源、實景視頻或圖片資源等元素,增強“美育元素”的形象性與藝術性,激發學生信息挖掘興趣,增強理論知識學習效果。
(二)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加深學生理論知識理解,實現情感內化的重要渠道。從“美育”的角度出發,在組織實踐教學時,注意要點為:
一是情境體驗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實際生活”為素材,創設主題情境,一般而言,“主題”需直接指向“美育”與“德育”目標,如輔助學生摒棄價值虛無主義或審美虛無主義等不良傾向、破除消費陷阱等,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其次,教師可圍繞“主題”與“情境”組織多元實踐活動,常見活動包括歌劇、小品以及話劇等演繹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感悟活動的精神內核,實現學生情感感染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是案例分析活動。案例教學活動偏向于讓學生在分析解讀案例的過程中深度領會知識內容,逐步喚醒學生情感。在組織案例分析活動時,首先,教師需以感染力與生命力為指向篩選案例,保障案例與理論知識、美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其次,教師需組織案例思想情感討論活動,引導學生沉浸于案例,以互動與分享的形式感受案例情感內涵,進而達到堅定學生政治立場、喚醒學生情感意識的效果[3]。
(三)課外教學
課堂思政教育具有較強的局限性,課外教學活動能夠對課堂思政教育進行補充,增強思政教育效果。從“美育”的角度出發,在組織課外教學活動時,注意要點為:
一是校園環境打造。校園環境本身具有提升學生審美、陶冶學生情操以及激發學生尊重他人意識的價值。從增強思政教育效用的角度出發,教師可與學校進行溝通,打造富有校園精神內涵的特色建筑、綠化以及雕塑等;同時還可在校園環境內引入“關懷他人”“尊重他人”以及“相互理解”的人文因素,達到充沛學生精神世界的效果。
二是網絡平臺打造。高校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偏長,極易受到網絡不良思潮的影響,教師需將思政教育與“美育”滲透于網絡平臺,具體實踐表現為:首先,可打造多元線上美育平臺,將抖音、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等新媒體渠道視為“德育”與“美育”的重要渠道;其次,可與學生共創短視頻、音樂以及微電影等作品,增強學生網絡信息判斷力、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的同時,還能指導學生成為網絡環境的建設者,共創和諧、富有生機的網絡德育環境。
三、多元美育載體,豐富思政教育渠道
載體作為“美育”的支撐點,是豐富思政教育形式的重要因素。現階段,思政教育以“教材”為圍繞點,“課件”為補充,“網絡”為拓展,在推進創新“美育”與“德育”的載體時,可將上述內容作為出發點進行考量。
(一)教材載體
教材作為學生常接觸的一手材料,具有知識豐富的特點,是“美育”信息的重要載體。現階段,思政教材本身蘊含豐富美育素材,包括“歷史人物與事件”“時事新聞”以及“藝術作品”等,具有啟發知識、說明真理以及閃耀藝術與科學之光的優勢價值,同時還具有思維邏輯之美,能夠讓學生清晰感知“語言美”“結構美”以及“形式美”。從增強思政教材美育與德育價值的角度出發,教材載體的優化方向,注意要點為:首先,調整文字與插圖布局,以學生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對教材的版面、知識排列、內容呈現順序以及插圖風格等進行調整,盡可能突出教材形式的多樣性,增強“形象美”;其次,調整教材內容,思政教材內容的核心在于服務“立德樹人”,在調整教材內容時應當以“為黨育才”與“為國育才”為原則導向,增設富有時代性特征的信息內容,增強學生對國家發展與黨的建設的認知與理解;再者,調整教材語言,教材語言是彰顯“美”的重要路徑,在調整教材語言時需避免使用說教式語言,規范用語,增強“語言美”;最后,調整結構布局,需確保各理論知識內容呈現的條理性與清晰性,展現“結構美”[4]。
(二)課件載體
現階段,信息化教學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課件作為課程知識內容的載體,兼具“美育載體”的責任價值。從深化“美育”與“德育”的角度出發,在優化課件載體時,注意要點為:首先,教師需遵循豐富性與趣味性原則,拓展課件信息內容,將動畫、音頻、圖形、視頻以及文本等元素靈活融于課件,同時依從學生思維特點,調整各元素的呈現時機,突出重難點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其次,教師需從“美育”的角度出發,對課件的文字編排進行調整,通過放縮文字與調節字體的方式,增強課件的結構感,增強“結構美”;最后,教師需合理調整素材,確保“美育”與“德育”素材既能滿足學生情感與審美的需求,又能輔助呈現理論知識內容,如可引入“田忌賽馬”的動畫視頻,作為“美育”與“德育”素材,生動呈現“量變質變”內涵概念,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網絡載體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思政”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為“美育”提供了新渠道。在構建網絡載體的過程中,注意要點為:首先,教師可以新媒體平臺、校官網以及釘釘等打造線上教育平臺,密切關注網絡輿論變化,抓取影響學生價值觀念的信息,及時上傳相關理論知識或教學資料,直接影響學生價值觀念,降低不良思想觀念對學生的影響力;其次,教師可組織線上教育活動,以“美育”與“德育”為目標,組織主題式教育活動,如“環境由人改變”等,借以加深學生對“環境約束與指導人行為”的認知,增強學生嚴于律己的意識,助力學生養成網絡自律,為網絡環境的凈化提供助力;最后,教師還可以新媒體平臺為依托,與學生共創“文明上網”“文明用網”等宣傳活動,讓學生成為網絡凈化責任的承擔者,輔助學生樹立“家國觀念”,為社會輸送富有正確社會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5]。
四、優化美育環境,增強思政教育效果
環境對學生審美與道德品行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地影響,因此在融合“美育”與“德育”的過程中,應當重視教育環境營造,以增強思政教育(德育)與“美育”的效果,策略要點如下述。
(一)社會環境
高校學生成為社會一員,社會環境狀況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具有深遠的影響。在組織“美育+思政教育”活動時,高校需重視社會環境建設,注意要點為:首先,公共設施建設,高校可與相關部門等達成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高校學生享受公共基礎設施獲取更多優惠或價格減免,借以為學生通過體會公共基礎設施的方式,實現精神滋潤與審美提升;其次,人際交往環境,高校需指導教師嚴于律己,把控自身人際交往行為,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相互尊重、誠信待人、文明禮貌的人際交往習慣,構建良好社會風氣,予以高校學生不一樣的審美體驗與德育氛圍。
(二)校園環境
學校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場所,是影響學生思想觀念成長的重要途徑,亦是“美育+思政教育”實踐的重要渠道。在營造校園環境時,注意要點為:首先,物質環境建設,校園美學環境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與增強審美體驗的重要路徑,從“德育”的角度出發,高校可在校園美學環境中增設人文景觀,引入富有“真”“善”“美”等意蘊的藝術作品,強化小學美學景觀的“德育”價值,實現“思政教育”與“美育”的有機融合;其次,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思政教育意見”突出強調了校園文化的育人價值,主張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重視學術、娛樂、藝術、科技以及體育等多元文化活動的組織,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有機融合,以此為導向在思政教育階段,高校應強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以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美學、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為立足點,組織“主題晚會”“校座談會”“征文或演講比賽”“微電影評比”等系列活動,營造良好“德育”與“美育”校園文化氛圍;最后,校園網絡環境建設,網絡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陪伴物”,特別是線上教育成為課程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應當強化網絡環境建設,定期或不定期以網絡為媒介,向高校學生傳輸“熱門事件”“重大活動”“重點問題”等信息,同時監督控制學生日常言行,積極消除網絡不良言論,并引導學生自覺摒棄糟粕、吸收精華,實現“網絡精華”。在此過程中,高校可利用技術手段,有效過濾低劣內容與無效內容,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強化“美育+思政教育”實踐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滲透,能夠實現思政理論知識的生動化與具象化,降低學生理論知識理解難度的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職業觀等。在將“美育”融于思政教育時,教師需以“豐富美育素材”“多元美育載體”以及“拓展美育渠道”為導向,拓展思政教育內容、形式以及渠道,將“美育”貫穿于思政教育全過程,實現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莉.新時代高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發展的探索[J].重慶開放大學學報,2023,35(5):39-44.
[2]甘露.中華美育精神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23(27):167-169.
[3]王靖文.新時代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南北橋,2023(6):127-129.
[4]孫靜.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2):111-112+115.
[5]陳鳳,陳忠平.美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及實現路徑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3(8):94-97.
作者簡介:陳雪婷(1990.3-),女,漢族,江西上饒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