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大數據對推動數據治理和智慧校園建設的健康發展作用越來越重要。作為當前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根本問題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內容,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理應搭乘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快車,讓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在聚焦“問題”上著力,為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找動力;在深化“改革”上發力,為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增活力;在夯實“保障”上用力,為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提效力。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2-0051-04
當下,數據驅動治理已成為社會共識,大數據技術正成為推動各級各類組織機構決策方式和治理模式變革創新的新利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育系統的動態性、綜合化、網絡化特點愈加明顯,教育大數據成為推動教育治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工具,大數據為教育知識服務的變革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理應搭乘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快車,有效利用大數據資源,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發掘大數據在其中的價值,讓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發展,這也順應了智能化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發展的現實要求。
一、在聚焦“問題”上著力,為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找動力
(一)數據產生不規范、不透明、不安全
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程中,教育數據的產生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需要進行多維度的規范,確保數據透明和安全。一是數據產生過程多變: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教育數據不僅包括個體數據,也包括各類組織數據。除了基本信息和結果表征數據,還有各種教育相關活動和過程的記錄數據。不僅有人為的輸入數據,也有機器儀器產生的數據。從數據產生對象和采集過程來看,數據產生主體從單一向多元轉變,數據采集過程從靜態向動態轉變。二是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由于數據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行業機制,存在不同的指標混用、不同的總體比較,而且不同數據獲取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不盡相同,這可能導致相同的數據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另外,由于數據提供者和消費者的數據素養不同,當帶有一定程度誤差的同一數據在多個分析或管道過程中移動時,誤差傳播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復合,這些都難保證“誠信數據”和“數據質量”。三是數據安全存在隱患。大數據的價值基礎在于數據的可訪問性,但大數據的應用發展也增加了數據安全風險。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教育數據的量化記錄會越來越普遍,開放性會越來越高,教育參與者會越來越透明,伴隨而來的數據安全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保證教育參與主體知曉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被合理利用,確保其數據權利和隱私安全,仍然是制約教育大數據發展的重要因素。[1]
(二)數據共享不正規、不專業、不統一
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程中,教育數據在各主體間流動共享時,由于現有條件限制呈現出不正規、不專業、不統一的情況。一是數據共享不正規。不正規指專門針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教育資源共享的官方平臺尚未建成。當前,我國大部分各級各類學校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服務平臺,但也僅限于本校范圍內推行和服務,而集成所有大中小學思政課資源的官方平臺還不成熟甚至沒有搭建。大部分教師不能直接使用大中小學與思政課相關的文獻、教材、著作、教輔、課件等資源,勢必影響大中小學思政課信息數據的共享。二是數據共享不專業。不專業指資源的共享渠道單一且業余。一方面,沒有專門針對大中小思政課數據資源共享的專業渠道,各個領域的交流分享顯得不專業;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交流平臺,如一些相關的App或小程序,但這些平臺上包含的欄目混雜,功能繁多,各種與專業不相關的娛樂、游戲、廣告等充斥其中,未關照到教師資源共享的核心需求。三是數據共享不統一。不統一是指數據資源共享困難。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程中,校際、區域產生的基礎數據,主要是滿足自身系統的管理需求,數據異源異構導致的數據孤島現象仍然較為普遍。此外,由不同口徑、不同標準、不同體系產生的數據,其兼容性較低,使得互通共享困難。
(三)管理人才不穩定、不充足、不均衡
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程中,教育數據要發揮其價值和功效,落腳點是要靠人才來支撐和推進,但目前由于人才培訓管理使用機制等方面尚不成熟,導致相關管理人才不穩定、不充足、不均衡。一是數據管理角色混亂。從各級各類學校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數據治理中權責劃分不清,沒有專門的數據治理部門,存在多頭管理現象。雖然很多部門單位均建立信息系統,但是建設的系統分散,數據從產生到管理“以我為主”,缺乏規范的治理流程和統一標準,導致數據冗余,數據管理角色混亂。二是數據管理專業人才缺乏。教育數據管理要求管理人員既要掌握基本的大數據應用技能,又要熟悉教育發展的各項業務需求,然而大數據與教育治理深度融合方面的專業性人才非常欠缺。缺少專業人才戰略支持和規劃執行出現偏差,會加劇數據治理的混亂,限制了大數據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程中的作用。三是主體數據素養不均衡。目前我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數據素養不高,如缺乏數據意識、數據能力不強、違反數據倫理等。而且,各學段教師數據素養狀況參差不齊,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學校、不同部門差異性較大。[2]
二、在深化“改革”上發力,為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增活力
(一)理念更新:轉變大數據新思維為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引領導向
大數據不僅是一種資源、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行為和對事物的判斷。大數據應用于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的最大價值在于數據治理思維的形成,這對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走深走實起到引領導向作用。一是注重數據化思維培養。要形成全員“重數據、用數據、建數據”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高效便捷的優勢,在數據收集、發掘、運用、存儲等方面提高實踐效率,充分發揮網絡數據的管理和決策作用,提高數據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中的應用價值。二是樹立大數據治理意識。作為政府,要改變傳統的治理思維和決策習慣,實現由單方決策向多中心決策轉變,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中的決策優勢;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在進行教育決策、分析重大教育問題以及處理教育突發事件時,要將大數據信息和傳統信息渠道相結合,精準解讀事件背后的相關關系。
(二)技術創新:促進大數據新技術為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提質增速
在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程中,數據技術創新至關重要,有助于促進教育大數據治理水平提升,為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提質增速、保駕護航。一是加強核心技術開發。要使大數據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程中的效用得到真正釋放,既要解決相關數據來源,又要對這些數據進行有價值的提取,要實現這兩方面的目標,就要借助新的方法、工具和技術,要有相關的硬件支撐和技術革新。二是促進大數據技術與其他智能技術的融合應用。由于“數據孤島”現象嚴重,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中難以實現各系統數據的共享共生,這就要通過大數據技術與其他智能技術融合應用,諸如數據挖掘、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打通各系統的技術壁壘,充分釋放大數據的隱藏價值,有效盤活大數據資源。三是技術對抗技術。大數據給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同樣會產生安全隱私侵犯、道德倫理挑戰等風險。面對這種情況,使用者要樹立邊界意識和遵從技術應用適度原則,實現大數據的和諧使用、健康運用,同時還需要借助技術對抗技術,通過新的隱私保護技術對抗大數據的隱私破壞技術,比如隱私計算、差分隱私、沙盒機制、區塊鏈技術等。[3]
(三)樣態革新:形成大數據新樣態為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形塑范式
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數據體量的增加,數據存儲與處理技術的改進,以及相關分析工具和算法的進步,正顛覆著我們對于傳統思維方式包括思政課的認知,一個新的人機交互、數據共享時代正在來臨,多種全新的思政課樣態正在或將要出現。一是形成用數據思考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的思維方式。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的進程中,要利用數據挖掘、模型分析、可視化交互等手段,將有效萃取、深度分析后的各類數據信息資源與管理服務、治理應用、教學科研等進行深度綁定,形成一個驅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變革創新的大數據分析引擎。二是共同探索契合各學段感知與應用數據的教學模式。思政課大數據技術團隊和思政課教師要協作創新,把握各學段學生的特征、規律和需求,依照課程目標體系、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設計體系,將大數據技術與AI技術、VR技術、云計算等綜合配置與集成應用,共同探索契合各學段的感知與應用數據的教學模式,為思政課一體化形塑新樣態。三是構建面向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信息分析范式。要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關數據為核心,認真分析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主體特征、數據邏輯、信息轉化等,實現各學段思政課之間立體、多元、全面的深度融合,構建面向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信息分析范式。[4]
三、在夯實“保障”上用力,為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提效力
(一)平臺支撐:打造精準高效的數據處理平臺
在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相應的硬件支撐,具體要加大大數據平臺開發力度,構建精準高效的數據處理平臺,從而通過大數據治理平臺使教育數據時時在線,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一是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發展平臺的建設,要以“資源共享、知識互換、思想共識、行動共行”為目標。形成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協同創新平臺,扎實推進資源整合、教學互助、科研交流等協同和對接,從而化解各學段資源的分散性、低效性和差異性,增強資源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共享性,真正滿足教師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共享需求。二是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發展平臺的功能要科學合理。從設計到使用,從技術到開發,既要智能化又要普及化,既要操作簡單又要功能齊全,既要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在資源共享、科研交流和教學互助多方面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又要為各主體的學習、創新和提升提供推進的環境。三是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發展平臺的設計要整合各方力量。要融合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結合大中小學各主體以及主管部門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突破關鍵技術,系統考量、統籌規劃、合理設計、科學布局,構建資源廣、數據全、判斷精、建模準、反應快的數據治理系統,打造出可行、可用、可持續的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發展平臺。[5]
(二)制度保障:確保教育數據發展安全有序進行
完備的教育數據治理制度是實現教育數據在多主體間共享和自由流通的前提,可以為教育數據治理實踐提供依據和指導,確保教育數據治理有效運行。一是制定與教育大數據有關的法規政策。目前,從國家層面針對網絡數據也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了數據治理的法律地位。但是,隨著“智能+教育”的深入發展,數據產業快速發展,法律的健全和完善卻顯得滯后,特別是針對教育大數據的相關法律還不健全。因此,要加強教育治理中的大數據立法,制定與教育大數據有關的數據優化、隱私保護與數據變現的政策,如制定《學生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教育信息公開法》等,這是教育治理現代化體制的內在要求。二是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共建共享聯通機制。一方面,要優化組織結構。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要構建起開放式、多元化的治理組織結構,建立平臺化治理組織,推動治理組織向扁平化結構發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共建共享聯通機制。要以“政府主導+市場化機制”的方式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領域大數據共享機制,由政府牽頭整合資源、制定標準、匯集數據、搭建平臺,由各層級、各部門、各領域、各主體協同參與,真正實現多元共同治理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并讓大數據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過程中釋放出更多的技術紅利。[6]
(三)隊伍建設:多方深度融合培養教育數據治理專業人才
在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進行教育數據治理時,既要引導現有思政課人員創新教育信息化治理專業能力,又要重視數據治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是建設意識融通的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教師隊伍。要將大數據意識融通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中,讓教師成為具有大數據思維和大數據應用技術的教育管理復合型人才。同時,各主體要不拘一格吸納更多的高端信息技術人才,使其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豐富的人力資源。二是多方深度融合培養教育數據治理專業人才。在技術驅動的教育環境中,大中小學思政課人員需要主動適應新技術,通過多渠道多層次深度培養,讓自己成為教育數據治理方面的專家行家。具體而言,國家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加強對全國思政課骨干人員的培養培訓。學校層面,要根據所在任教學段教師特征采取不同措施,在中小學學段,學校要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對思政課教師進行理論培訓、技術指導和實操訓練。在大學學段,要鼓勵大數據相關專業課老師與思政課老師相互融入,從理論連通、學術相通、技術融通、實踐貫通入手打造高水平的數據治理教學團隊。從思政課教師自身層面,應積極參加各類信息數據培訓,主動鍛煉自身數據能力,以開放的心態向專業人士和優秀同行交流技術運用經驗。
參考文獻:
[1] 翟紫孟,姜建成. 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四維審視[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1(12):14-16.
[2] 呂照東. 大數據視域下高等教育“循數治理”解析及實現路徑[J]. 教育現代化,2019(81):154-155.
[3] 程娟,陳大文. 智能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協同創新平臺設計與實現[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2):85-86.
[4] 申國昌,郭景川. 大數據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體制建構[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3):15-17.
[5] 趙晉,張建軍,王奕俊. 大數據思維下教育發展機遇與挑戰的再思考[J]. 電化教育研究,2018(06):22.
[6] 楊現民,郭利明,王東麗,等. 數據驅動教育治理現代化:實踐框架、現實挑戰與實施路徑[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02):80.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大數據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協同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2JDSZK0 84);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體化研究”(項目編號:21VSZ059) 。
作者簡介:黃偉(1969—),男,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何莉(1981—),女,碩士,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