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虎 齊衛平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之一。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緊密交織在一起,這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機理。西方式現代化暴露出的各種弊端阻礙了人類文明持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行動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世界現代化遵循正確方向和沿著健康道路向前推進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動準則。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108
收稿日期:2023-07-1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話語體系建構研究”(20&ZD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飛虎,男,甘肅張掖人,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黨校教師,E-mail: lifeihu4472@126.com;
齊衛平,男,浙江慈溪人,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入闡述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作為一大中國特色進行概括,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中國式現代化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與現代化建設融合起來,形成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發展的實踐邏輯,以克服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破壞生態環境的弊端來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角度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價值含量,以及它所內含的生態歷史觀、價值觀、世界觀等,不僅為欠發達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寬了渠道,而且為人類實現現代化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作為一種新的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拓了一條在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中使生態環境免遭破壞的綠色發展新道路。
一 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緊密交織在一起
人類文明不管如何發展、發展到哪個階段都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生態文明歷來與人類文明交織在一起,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影響人類文明的演變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處于資源索取與生態平衡的矛盾糾結之中。質言之,人類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隨著自然生態環境演變而演進的歷史。因此,如何看待自然界進而對自然生態采取什么態度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演繹出不同的人類文明發展路徑,也形塑著不同的現代化發展樣式?;厮萑祟愇拿鬟M程,依序歷經了臣服、敬畏自然的懵昧原初文明階段,初步認識、利用自然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農業文明階段,再到征服、改造自然的工業文明階段。當今世界,工業文明發展推動的科技革命贏來了創造、翻新自然的信息時代。人類文明由低向高的階段性發展呈現不斷演進的歷史場景??傮w而言,人類文明與生態文明相向而行,它每向前走一步都以正確調整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系而實現,人類改造自然的適應程度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構成正比。
實踐永無止境,決定了認識永不停滯。歷史總在前進,要求人們不斷提高處置人類文明與生態文明關系的思想自覺。概括而言,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影響著人類的認知。一是“自然中心論”。這種觀點強調環境決定一切,認為人對自然只能采取消極無為的態度。二是“人類中心論”。這種觀點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然界里的人可以改變一切。顯然,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前者具有尊重自然之意,但抹殺了人的主動作為,無益于人類社會的進步;后者片面突出人的意志,容易導致行為的肆意妄為,產生破壞自然的后果。前一種觀點在人類文明處于低級階段時體現了人對自然無奈的思想狀況,后一種觀點在人類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更容易產生危害。
中華傳統文明包含生態文明的豐富思想?!兑捉洝分邪烟臁⒌?、人視為“三才”,“‘三才(材)之道乃《易經》之理的根本”【李晨陽《是“天人合一”還是“天、地、人”三才——兼論儒家環境哲學的基本構架》,《周易研究》2014年第5期,第6頁?!?。在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包含這三個基本要素。卦的排列,第一爻、第二爻被稱為地才,第三爻、第四爻反映人的活動特征,第五爻、第六爻被稱天才,人居其中稱為人才?!兜赖陆洝返诙逭略唬骸肮实来?,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举Z德永譯注《老子譯注》,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第2版,第57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鐘哲點校,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148頁?!靠梢?,中國先哲以天、地、人的關系思考了人與自然怎么相處、如何調適的問題,提出的許多觀點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馬克思主義為進一步認識人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導。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薄?/p>
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頁?!咳绻f肉身是人的生理身體的話,那么馬克思在此將自然界視為人的自然身體,這“兩個身體”是互存的,肉身也是自然的。同時,馬克思還認為,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就是直接的自然性,具體表現為人要從自然界索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欲望,這種欲望與人的肉體共同生存和死亡。人的社會屬性是指基于自然而展開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以及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對自然的適應、征服、利用等關系。人兼具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于一體,決定了人類文明與生態文明不可分割,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生態文明的破壞不可兼容。
現代化進程中各國差序不一,發展道路、樣式、形態也各不相同,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是共同的追求。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結合”,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持之以恒探索社會發展進步的實現路徑,在中華大地上揮灑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絢麗詩篇,“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頁?!?,走出了一條與西方式現代化迥然不同的新道路。
二 西方式現代化暴露出阻礙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弊端
自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發生以來,西方現代化以巨大物質財富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不應抹煞其推動世界發展的先進作用。然而,三百多年的歷史進程表明,西方現代化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又暴露出諸多弊端,生態遭受破壞就是其中之一。西方式現代化消解了自然生態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地位,忽視了自然界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支撐價值,嚴重阻礙了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
(一)西方式現代化內含與生態文明的矛盾沖突
西方現代化以替代農業文明的工業化形態發生,資本的利益追逐成為現代化的強力驅動。一方面,西方式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的邏輯致使生產力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的平衡關系被打破。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在生態文明上的表現就是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和破壞,以至于支持和激勵“發展超出了生態承載力就會導致自然的破壞以至于生產力的破壞”【喬清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涵及理論價值》,《甘肅社會科學》2022年第6期,第6頁?!?,長此以往必然會因破壞發展生產力與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關系而遭到報復。另一方面,西方式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的邏輯,受最大限度占有剩余價值的驅動,發展生產力毫無顧忌自然限制的邊界,甚至以高耗自然資源為前提,挑戰生態底線,從而使人們在享受工業文明成果的同時又吞下環境嚴重污染的苦果??梢姡鞣绞浆F代化與生態環境保護是背道而馳的。
(二)西方式現代化產生破壞生態正義性的危害
自然界的各類物質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從不歸屬于某些人或某些群體所獨有。自然環境把人類結成命運共同體。如果生態遭遇破壞,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尊重、敬畏、保護自然是生態正義的要求。然而,資本主義“進步的戲劇”體現在“資本主義世界里的千百萬窮人”【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1848-1875》,張曉華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導言”第6頁?!?,資本家“合法地在生產過程中悄悄地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張一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東方道路——晚年馬克思的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年第2期,第126頁。】。資本作為一種社會生產關系,越是無限增長,追求最大利潤,受資本支配的雇傭勞動量就越多,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也就愈加突出,正義這個“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勘粺o情踐踏。尤其應受譴責的是,西方國家在受到大自然報復后轉嫁生態危機,把污染性產業遷址國外,并向欠發達國家、欠發達地區輸送“洋垃圾”,使這些國家和地區深受其害。西方式現代化的生態非正義性既制約著其自身的發展,更對人類社會帶來危害。維護生態正義,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觀,是世界各國人民尋求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的普遍訴求。
(三)西方式現代化加劇了文明的沖突
工業化催生了現代化,現代化創造了現代文明。人類文明創造與生態有密切關系,從一定程度上說,文明具有政治生態的意義。然而,西方式現代化奏響的福音并不和諧,在“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零和博弈的理念支配下,率先進入現代化行列的西方國家揮舞霸權主義的大棒,排斥、打壓、摧毀人類社會其他文明。尤其在后工業時代,自然資源的有限性逐步演化成稀缺性,對稀有自然資源的爭奪使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遭遇空前挑戰,加劇了文明的沖突,制造了嚴重的政治生態安全問題。把政治生態安全納入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總體考量,對人類社會走出現代化發展的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西方式現代化降格了自然資源與生俱來的美學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等,只看到了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傾向于將自然資源視為資本無限增值的工具性媒介?!半m然在演進過程中試圖走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去生態化困局,卻又陷入了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去政治化和生態后現代化理論的‘去現代化困局”【蔡華杰、陳俊翔《論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生態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3年第5期,第49頁?!?。顯然,這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一些國家模仿西方式現代化搞現代化建設不僅走不通,而且危害世界,阻礙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歷史定律決定了現代化必然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會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更不可能一成不變滯于原樣態。鑒于西方式現代化發展暴露出諸多弊端的客觀現實,尋求突破和超越是歷史必然,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價值就在于此。
三 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建設美麗中國和清潔美麗世界為目標導向,不斷推進現代化進程,為全球生態環境領域“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貢獻中國智慧,徹底打破了人們對西方現代化的迷思,為構建新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規范全球生態治理秩序,解決全球生態治理難題給出了中國方案。
(一)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兩創”中為全球生態治理樹立生態歷史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歷史觀更是內涵豐富,意蘊充實。譬如,對待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論語·述而》就記載:“子釣而不綱, 弋不射宿?!薄竞侮套?、邢昺疏《論語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頁?!吭偃纭秴问洗呵铩ば⑿杏[·義賞》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薄尽秴问洗呵铩罚哒T注,畢沅校正,余翔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頁?!窟@些生態智慧,不僅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文化滋養,也為世界各國進步發展提供了借鑒,更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正如美國著名環境史學家馬立博所言:“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夠在這樣長的時間里,擁有如此豐富而廣袤的生態系統?!薄抉R立博《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關永強、高麗潔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56頁?!恐匀〉萌绱顺删?,就在于中國人民始終能夠未雨綢繆,站在代際公平和代際續疊維度實現發展。
近代以來,世情、國情持續發生變化。諸多實踐表明,徹底丟棄或者一成不變地抱守中國傳統生態文化都不能完全解決各類生態問題,更不能回應恩格斯關于“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弗·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3頁。】難題。比如,“中國古代就有‘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思想,但是,試想如果留下的土地是貧瘠荒蕪的,子孫如何耕種產出?”【方世南、張玥《深刻領悟“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的戰略深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年第1期,第101頁。】由此看來,只有堅持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兩創”,中國生態文明理論才能實現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構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夢想才能成為現實,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方能得以實現。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我們一以貫之地倡導遵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揭示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思想,順應自然規律保護水、空氣、土壤,生活中節約用物,比如一如既往地推進都江堰大型生態水利工程的研究和保護,推進“?;~塘”式的循環農業,創新“虞衡”制度為“河長制”、“湖長制”新模式。理論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生態哲學,不斷弘揚和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進而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習近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70頁?!?,“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第41頁?!?,“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人民日報》2022年1月1日,第2版?!康壬鷳B歷史觀。
這些科學的認識是先進理論精華與豐富實踐經驗的凝結,更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與當下環境結合的產物,回答了“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人類社會對自然生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的重大現實難題,為保持國內生態平衡提供思想上的引領,為克服資本主義國家“石油農業”等弊端,解決西方現代化帶來的生態危機提供了生態指引,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正確方案。同時,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促進“兩個和解”的理論回應,為人類社會進入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自然主義有機結合的共產主義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
(二)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生態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1頁。】,為工人提供了原材料、能源等物質基礎,是工人創造勞動產品滿足外部世界需要的前提條件,“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58頁。】。簡言之,人的勞動是把“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的直接方式。既然如此,那么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的價值,進而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不斷思考和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在持續推動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為指導思想,不僅著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還不斷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全面審視西方生態危機且面對快速發展進程中呈現出“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各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呈高發態勢,成為國土之傷、民生之痛”【《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第7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胸懷天下,把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并從能源體系建設、綠色技術創新、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等多角度狠抓落實,不斷推進綠色生產力發展。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引領中國發展進步中不斷深化自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認識,加深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把握,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歷史主動走出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形成了對上述基本問題的“中國式解答”。習近平提出了“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習近平《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2021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3日,第2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第171頁?!?,“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習近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幾個關系》(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第152頁。】等生態價值觀。
這個“中國式解答”充分肯定了工業社會被貶稱為“改造對象”或“物質資源”的自然的基礎性、多元價值,明確了自然生態在推進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功用和價值,形成了“對生態價值豐富性或多維性的重新認知與形塑”【郇慶治《“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析論》,《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8期,第63頁?!?。這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在對經濟社會現代化歷史經驗總結反思進程中形成的生態現代化觀,是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對生態系統自然規律深度洞察的結果。這種生態價值觀為欠發達國家推動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社會經濟文化架構調整及社會生態轉型提供了全新視野。
(三)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生態世界觀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對于“現代化”的概念界定,經濟學家劉易斯、羅斯托,社會學家帕森、德賽、奧康內爾以及歷史學、傳播學、政治學的國外專家都有不同的認識并形成了不同學派。但無論是結構-功能主義學派、過程學派,還是未來學派、行為學派等都始終認為,現代化就是欠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不斷向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過渡的過程。也正是在這種現代化理念影響下,“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現代化模式就是西方發展模式”的論調逐漸甚囂塵上,成為一種錯誤“共識”。事實上,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千篇一律、萬能模板式的現代化標準,“生搬硬套或強加于人都會引起水土不服”【習近平《為國際社會找到有效經濟治理思路》(2018年11月17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58頁?!?。任何社會形態和文明形態都是基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的。當前的生態環境現狀、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爭奪、各類自然災害已經昭示:人類不可能依舊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轉下的西方發展道路,必須走上一條生態綠色轉型之路。正如習近平在總結西方式現代化帶來的生態創傷時所言,“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
習近平《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2012年12月7日-11日),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頁?!俊V袊浆F代化既沒有按照西方現代化的路徑按圖索驥,也沒有照抄西方式現代化的模式削足適履,而是在現代化目標下走一條既符合自己世情、國情,又能夠為世界各國提供經驗借鑒的科學發展之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等三個“共同體”理論為依托,構建了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理論的生態世界觀。其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哲學基礎,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有機關系,以及在這種關系下人類應該善待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樹立共生理念的生態觀念。其倡導應該立足人類實踐活動與地球生態系統的有限性關系維度,充分保持生物多樣性,“堅守生態共同體的底線與邊界才能保證生態系統整體的穩定和安全”【王雨辰、王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生態意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年第5期,第2頁?!?,化解工業文明帶來的各類矛盾,積極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顯然,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世界觀已經徹底“擯棄主宰思維實現生命和解,注重生命體的整體和諧”【袁紅英《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邏輯》,《東岳論叢》2022年第12期,第9頁。】,徹底摒棄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策略,取而代之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既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揚棄,也是對傳統的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超越和創新,徹底打破了“世界上只有一種現代化模式,實現現代化只有一條道路”的奇談怪論。就像習近平指出的那樣,“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習近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第10頁?!俊_@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提供了科學指南。不僅如此,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以往的現代化相比具有的另外四大特征,從實現主體、立足載體、生存范式、內涵指向等維度實現了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四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行動
“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形成的關于生態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張濤《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生成邏輯、理論意涵與世界意義》,《思想理論教育》2023年第11期,第26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集中回答了一個核心問題,即“如何認識和處理現代化與生態文明關系”。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創造性實踐中,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度謀劃發展,堅持生態共有、走生態共治共建共享道路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以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表達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訴求。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既貫徹了黨的宗旨,也凝聚了全人類價值共識,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思想指南。
(一)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高度謀劃發展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角謀劃發展,構建了“理念創設—制度供給—實踐探索”【楊旭、張健培《政黨統領生態:中國環境政治的歷史演變與行動邏輯——基于理念、制度與實踐視角的嵌入分析》,《理論導刊》2023年第9期,第36頁?!康男袆涌蚣?,不僅指明了要“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而且回答了“如何走這樣的發展道路”的問題。首先,激發呵護生態環境內生動力,樹立正確發展思路。習近平指出:“要加大學習宣傳,提高全社會認識?!薄?/p>
習近平《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第459頁。】繼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則從一些具體化的方式著手,再次圍繞“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作出具體部署。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號召“園區、企業、社區、學校、家庭和個人積極行動起來,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習近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2024年第1期,第6頁?!?。最新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更進一步明確了具體舉措,“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通過全國生態日、環境日等多種形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2023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2024年1月12日,第4版。】。就這樣層層深入,持續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從生態政治的高度激發起全社會呵護生態的內生動力,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社會主義中國蔚然成風,促進形成全民生態自覺。這為解決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明確了道路指向,提升了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促進了人文素養和生態文化的互進共促。其次,加強制度建設,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薄玖暯健都訌娚鷳B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第174頁?!繛檫M一步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貫徹在生態文明行動實踐中,以制度“護綠增藍”,我們不斷加強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組織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建立生態補償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等全鏈條的法律體系。以法律為準繩,促成和推動了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革命性的改變。最后,加強行動實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實現綠色轉型就是要對經濟社會、生產生活進行全方位變革,超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走上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在科學判斷了我國生態環境面臨的問題后,習近平明確提出“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習近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2024年第1期,第6頁?!?。由此,將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大綠色技術攻關,推動重工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革等政策付諸行動。現在,“綠色銀行”儲蓄愈加豐盈,生態產品綠色含量愈加豐實,綠色評價大力提升。國外政要對中國保護環境作出充分肯定,“中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2000年到2021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25%以上來自中國”【《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人民日報》2023年7月20日,第2版。】。
中國共產黨“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習近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2024年第1期,第4頁?!浚ㄟ^“理念創設—制度供給—行動探索”的實踐框架,“超越了西方環境理論和治理理論常見的政府、企業、公眾的主體三分法”【王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性貢獻》,《科學社會主義》2022年第6期,第79頁。】,指導中國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開辟了一條從生態政治高度謀劃生態治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這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新文明形態的標識性符號。
(二)堅持生態共享原則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主要包含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完善與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發展”【魯克儉《馬克思的“美好生活”理念及其證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1頁。】,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堅持生態共享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新期待,“下大力氣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油煙、惡臭等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習近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2024年第1期,第4頁。】,理應成為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
“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勞動的幸福”【陳學明、毛勒堂《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勞動的幸?!罚渡虾煼洞髮W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第12頁?!?。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核心就是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權益,帶領人民群眾在創造美好生活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幸福,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為此,我們充分肯定了生態共有理念,進而創造性地將群眾路線運用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和人民群眾一起投入林田建設、生態農業、徑流控制、治污減污、荒漠化防治等群眾性的生態環境建設活動當中,形成了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的濃厚氛圍,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轉折性的變化。甘肅古浪八步沙林場“六老漢”治沙造林的先進事跡,河北塞罕壩建設者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原變林海、筑起為京津阻沙涵水“綠色長城”的人間奇跡,內蒙古鄂爾多斯庫布齊人民將沙漠變綠洲的生動實踐等就是例證,長江流域不斷增加的“微笑天使”也是寫照。在共治共建基礎上,以“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原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的生態關切點,再次創造性地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統一起來解決老百姓的貧困問題,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比如“‘光伏扶貧‘生態公益崗位‘生態移民等生態扶貧和生態脫貧的經驗”【張云飛、李娜《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抉擇》,《東南學術》2022年第4期,第37頁。 】,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高質量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提供了保障。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人民群眾不僅是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旖旎景象的得益者和獲利者,也是創造者和勞動者。他們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的勞動的幸福正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亦即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通過肯定生態共有、合力生態共治、全力生態共建、成果生態共享全過程,“建立生態公平、生態正義的社會制度形態和文化形態”【鐘貞山《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問題》,《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114頁?!?,實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干事理念,不斷滿足了人民群眾“盼環?!薄扒笊鷳B”的需要,展示了生態建設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統一。這打破了長期困囿于物質層面的、狹隘的現代化認識,從資本邏輯轉向人本邏輯,把人的精神、倫理、生態等方面的需求再次召喚回來,把人的終極關懷嵌入到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之中,為現代化的深化拓展指明了方向。
(三)聚焦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的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聯合國文獻中也接受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創新概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命艱巨,面臨全球治理的共同性難題很多,生態是回避不了的重大問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習近平指出:“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薄玖暯健稊y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2017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拉手而不放手”原則,做全球生態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一方面,以開放的心態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周邊地區共同開展涉及綠色發展的全方位、多領域合作和長期性的交流,發布《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向聯合國交存《巴黎協定》批準文書,為應對層出不窮的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力量。非洲建設的氣候遙感衛星、中老共建的低碳示范區以及小島國的節能燈工程等都是真實寫照。此外,立足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站位,我國還主動舉辦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北京園藝博覽會等生態文明主場外交活動,為凝聚全球生態治理力量搭建了平臺,開辟了新渠道。另一方面,堅持以負責任的態度履行生態文明建設承諾。習近平指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年第28號,第6頁?!渴俏覀兿驀H社會作出的承諾。為按時完成碳達峰、碳中和這項立體多維的生態工程,我們科學謀劃了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繪就了路線圖,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的發展目標,“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形成一批實踐樣板,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展望本世紀中葉……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美麗中國全面建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2023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2024年1月12日,第1版。】。在實踐中,我國積極組織實施“碳達峰十項行動”,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專門設立了以生態綠色為引領、一體化發展為動力的示范區以及660平方公里的先行啟動區,并明確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四年以來,示范區生態轉化優勢逐漸顯現、綠色創新發展水平日新月異、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宜居不斷成為新典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示范區內的廢棄村落竹小匯在科技支撐下成為全國第一個零碳聚落,低碳稻作模式降低了農業生產活動中的甲烷排放,“水下森林”、中水處理站、光伏瓦、光伏板、地源熱泵系統、風力發電、儲能充電樁等低碳設施讓整個村落實現了能源平衡,生態島建設大大提高了碳匯能力。竹小匯的變化是中國履行“雙碳”承諾的有力行動,運用的零碳和無廢技術也為中國各地乃至世界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荀子》有云:“行其義,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薄就跸戎t《荀子集解》,沈嘯寰、王星賢整理,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20頁?!吭凇肮步ㄇ鍧嵜利愂澜纭钡哪繕藢蛳?,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創造性行動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逐步滿足了國際社會加強綠色國際合作、共享綠色發展成果的強烈世界需求,展現了“胸懷天下”的大國擔當,讓發展成果、良好生態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了各國人民。這助推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為世界現代化遵循正確方向和沿著健康道路向前推進提供了思想和行動的準則。這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識”【黃承梁《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文獻》2022年第1期,第27頁?!?。
五 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不僅從認識上打破了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狹隘論調,也從實踐上證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范式的科學性,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式現代化的超越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全面性體現在它的建設擺脫了圍繞物質(經濟)層面的單一線性發展路徑,現代化形成全方位的推進;深刻性體現在它的建設突出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關照,現代化服務人的各方面需求。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把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緊密相聯,以處理好生產力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關系的先進思想,體現出對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發展規律相統一的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依托實現創新發展,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努力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取得新成績、形成新突破,必將使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綻放異彩。
[責任編輯: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