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傳統(tǒng)戲曲進校園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傳統(tǒng)戲曲作為一大組成部分,教師要引起重視,以昆曲為例指導學生具體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戲曲文化,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音樂;傳統(tǒng)戲曲;課堂教學;昆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4—163—03
引言
戲曲是中國古老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在世界劇壇上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學特征,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戲劇藝術,至今仍是民間社會的文化活動主體。戲曲是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戲曲藝術的傳承首先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包括傳統(tǒng)美德、價值觀、人生觀及審美判斷等。她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是一座光彩奪目的藝術寶庫。了解中國戲曲,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了解中國戲曲,不單單是了解一種藝術形式,對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提高審美修美有很大好處。
一、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昆劇別稱昆腔、昆曲,原名“昆山腔”,發(fā)源于元末明初的蘇州府昆山縣,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主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昆劇行腔優(yōu)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昆劇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昆曲保留、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傳統(tǒng)戲曲是十分有必要的。將傳統(tǒng)戲曲納入初中音樂課程體系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欣賞、了解的過程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戲曲,發(fā)揮傳統(tǒng)戲曲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德育、美育價值
在我國傳統(tǒng)戲曲眾多曲目中,昆曲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一個種類。作為我國的“百戲之祖”,學生在了解和學習昆曲的過程中感受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魅力,獲得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在當今信息交互傳播的過程中,各種信息充斥著中學生的思想世界,面對不同文化的沖擊,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在初中學生良好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傳統(tǒng)戲曲的融合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歸屬感與文化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以初中音樂課堂為載體,以昆曲為代表的傳統(tǒng)戲曲教學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三)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昆曲的創(chuàng)作是在不斷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的,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和更新形成今日的昆曲表演形式,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不小的學習難度。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欣賞傳統(tǒng)戲曲的人也在減少,這對昆曲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造成威脅。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十分有必要搶救和保護傳統(tǒng)戲曲文化,借助教育與創(chuàng)新豐富昆曲意識,從當代年輕人角度為昆曲發(fā)展注入創(chuàng)新活力,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加入。
二、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媒體導入,點燃氣氛
戲曲與初中階段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會主動了解傳統(tǒng)戲曲相關。與京劇不同,京劇是學生接觸和了解較多的戲曲種類,昆曲對學生來說更為陌生,在現實生活中也很難遇到。在引導學生學習昆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一個過渡,借助媒體導入的方式引入昆曲,讓學生逐步接受和了解昆曲這種戲曲類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2]。
在多媒體的導入教學中,學生通過視頻觀看與昆曲有關的表演,借助聲音、視覺刺激學生的感官,在富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氛圍中過渡到課堂學習中,引出本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多媒體驅動下,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在多媒體視頻的引領下,學生好像穿越時空,走進昆曲世界,感受昆曲的音樂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調動學生的參與與探究熱情。
比如在湘教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八音和鳴》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春江花月夜》昆曲時為學生提供相關視頻資料。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卷軸的出現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水墨畫、書法。卷軸使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昆曲演唱以及古琴伴奏,還有書法等表現形式,從多種形式的配合中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全新角度展示我國的傳統(tǒng)經典樂曲,為大家?guī)硪曈X震撼。
教師在教學開始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觀后感。比如可以從表演者動作姿態(tài)的高雅方面入手介紹古人的禮儀姿態(tài)。教師為學生示范古人見面的行禮姿勢,男生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于胸前行禮,女生則是將手放在右腰一側行禮。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回禮,并且說到“學生這廂有禮了”。通過禮儀動作的模仿,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了對話。
(二)對比體驗,感受昆曲之美
在進入正式學習之后,教師借助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示京劇的說唱臉譜,讓學生從說唱臉譜的欣賞中與之前的《春江花月夜》昆曲進行對比,感受二者之間的不同。學生可以從戲曲的樂器、演奏、演唱等方面進行對比,比如京劇整體有一種強勁的陽剛,而昆曲則較為淡雅知性。比如學生從說唱臉譜的歌詞分析,其中提到的張飛、關羽等人都是三國的人物,他們的性格特點分別有狡詐、正義等,整個歌曲十分奔放。而昆曲比如《春江花月夜》《西廂記》等則多數為描述愛情故事,內容較為婉轉愁淡。
教師繼續(xù)為學生介紹昆曲的相關內容,比如昆曲行腔優(yōu)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jié)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昆劇演唱的特色為“水磨腔”,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jié)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并對字音嚴格要求。這也決定了昆曲中人物的特點和表現形式[3]。
(三)快樂吟唱,感受“一唱三嘆”
在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戲曲,學習昆曲的表演形式以及演唱技巧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通過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參與的結合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吟唱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昆曲樂譜,學習演唱技巧的過程中感受到昆曲學習的樂趣,在學習吟唱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昆曲的“一唱三嘆”表現形式。
比如教師以《游園驚夢》為例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和吟唱。教師先引導學生欣賞《游園驚夢》片段,介紹劇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在春天的感召下,與婢女春香往后花園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夢到書生柳夢梅出現,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樹下幽會。麗娘在夢中和想象中的情人盡情歡會。此后,麗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夢梅游學偶宿園中,拾得一畫,連連呼叫,畫中女子現身,和書生夢梅結為夫妻,終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緣[4]。
然后教師出示《游園驚夢》片段視頻,讓學生邊欣賞邊思考:昆曲在唱詞念白、唱腔風格上表演動作上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觀看總結昆曲表演的最大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舞合一。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接著教師為學生展示《游園驚夢》的曲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現昆曲曲譜的特點是前面間隔短,后面間隔長。有的音符之間甚至隔著好幾個音符,并且許多唱段都有拖音。在欣賞曲譜的過程中,學生對昆曲的“一唱三嘆”特點進行充分了解,然后跟著教師模仿演唱,在實踐中感受昆曲的魅力。
(四)對比交流,碰撞智慧火花
在我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戲曲文化進校園成為一大趨勢,為學生了解昆曲文化提供機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最多的是京劇,比如《說唱臉譜》《沙家浜》等,但是昆曲是學生接觸和了解較少的戲曲種類。昆曲的表演形式、唱腔動作等較為柔婉,不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審美特征,學生主動接觸和了解的興趣并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將京劇與昆曲對照,在對比中感受兩種戲曲的不同之處,感受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魅力。
教師可以將京劇與昆曲的經典唱段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對比學習,在風格較為顯著的兩種不同唱段對比中,學生更能感受到昆曲的腔調、譜曲、表現形式的婉轉特點,從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形象特點。
教師讓學生再次聆聽《說唱臉譜》的第二部分,為了加深對戲曲中臉譜的認識,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對實物臉譜的觀察,將臉譜中所表現的人物性格做講解。紅臉表現忠勇的人物性格;黑臉表現正直、無私、剛正不阿的人物性格;白臉表現奸詐,用于刻畫陰險的人物性格;黃臉表現梟勇、兇暴的人物性格;綠臉表現頑強、暴躁的人物性格;藍臉表現剛強、驍勇、有心計的人物性格;金、銀臉表現各種神仙、精怪的人物性格。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應點擊課件出示不同臉譜的代表人物,同時教師范唱一句代表性的唱腔,讓學生了解紅臉代表忠勇、黑臉代表正直、白臉代表奸詐、藍臉 代表剛直勇猛。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跟隨音樂和教師一起練唱典型唱腔,初步感受京劇唱腔的獨特美。教師重點示范“啊。”的唱法,請學生一邊聽唱一邊拍手默記“啊”一共 唱了幾拍,學一學,唱一唱。通過多種形式練習唱詞,加深對唱詞的印象。根據不同的臉譜角色,學生要用恰當的聲音及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熟練演唱的基礎上對唱,用唱腔和動作表現戲曲中的京腔特點。
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分辯5個不同角色聲音的區(qū)別: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最輕;紅臉的關公戰(zhàn)長沙稍用力;黃臉的典韋神氣;白臉的曹操細尖;黑臉的張飛叫喳喳最響亮。
而《游園驚夢》中杜麗娘唱:“沒亂里春情難遣。”這支曲子一開頭就說她心里煩悶,對大好春光,實在是難以排遣。“難遣”,伸右手食指,在桌上慢慢畫圈。這個動作很細致地形容她的心里煩悶,難以排遣。杜麗娘唱:“雨香云片,才到夢兒邊。”“雨香云片”,左手扯著水袖,表示纏綿的意味。“才到夢兒邊”,“才”字起板,回身進門,走向桌子的小邊坐下[5]。昆曲的唱詞根據動作延伸出長短。學生在對比中分析兩種戲曲人物形象,結合具體動作和唱腔得出京劇奔放嘹亮的特點,昆曲婉轉悠揚的特點。
(五)小組合作,高效學習
在在引導學生進行昆曲戲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戲曲學習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在學生了解與實踐的過程中深化對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了解。中國戲曲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學習戲曲了解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教師也要借助戲曲開展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認識與道德品質。
昆曲是根據故事演變而來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表現力,有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在引導學生學習昆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具體曲目的表演視頻引導學生在參與動作、表情以及唱腔模仿的討論與實踐中感受昆曲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學生在游園驚夢選段的表演中深化對昆曲的認識,掌握昆曲演奏的方法,在現實的體驗中獲得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在表演中感受昆曲中人物形象表現的方法,捕捉昆曲中不同人物的性格與情感。教師將學生組織起來,完成昆曲經典戲劇的表演和重現,在學生現身體驗與合作的過程中得到學習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在不斷的溝通與交流中提升學生的表現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推廣戲曲文化,提高學生藝術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深厚文化底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學科的地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需要依托音樂課程提升。傳統(tǒng)戲曲作為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重視戲曲的地位,將傳統(tǒng)戲曲與現代音樂教學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戲曲學習方式,借助新穎的教學模式拉近學生與傳統(tǒng)戲曲之間的距離,借助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豐富戲曲教學課堂,提升學生對傳統(tǒng)戲曲的認識,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應倩.念·唱:初中音樂戲曲教學有效性提高的路徑探析[J].成才之路,2023(8).
[2]竇勁.“雙核”視域下初中音樂戲曲、曲藝教學初探[J].天津教育,2023(7).
[3]浦秋悅.昆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的實踐探究——以蘇州市草橋中學為例[J].天南,2022(6).
[4]李亞男.淺談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戲曲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9).
[5]成林鴻.基于傳統(tǒng)戲曲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探究——以昆曲為例[J].黃河之聲,2020(18).
作者簡介:莫莉花(1981—),女,漢族,廣西桂林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音樂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