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既深刻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本質,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對于現代化理論的豐富與創新,也突顯著唯物史觀強大的真理偉力與光芒。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闡述中都蘊藏著深厚的唯物史觀理論基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等都是唯物史觀在當代的應用與發展。唯物史觀涵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不斷推動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唯物史觀|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
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實現現代化,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是當前重大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1]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石,中國共產黨人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探索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自覺汲取唯物史觀的精髓要義凝結成的。
一、中國式現代化基于唯物史觀的必然性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馬克思一生的兩大重要發現之一是唯物史觀,這對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是唯物史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唯物史觀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一般規律與中國特色相結合的過程,彰顯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結合的必然性。
(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的科學史觀
唯物史觀是對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是中國式現代化命題得以確立的理論基點。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一直探索的重大理論性與實踐性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是科學認識歷史,從而科學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唯物史觀則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首先,唯物史觀構建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澄清了以往對于“人”理解,批判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等哲學家提出的“感性的人”“抽象的人”觀點,將“現實的個人”作為全部人類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其次,唯物史觀形成了科學的規律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物質生產的角度出發,深刻闡述了“現實的個人”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的基礎性作用,論證了生產力、經濟基礎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闡明社會發展規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等,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本質,構建了系統、完整、合理的科學理論。因此,唯物史觀能夠涵養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理論導引。
(二)唯物史觀為中國共產黨提供哲學依據
唯物史觀是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為中國共產黨提供哲學依據。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民飽受西方列強的猛烈攻擊,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下,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對西方文明進行了借鑒與探索。從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到維新運動的“變法圖強”再到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他們都試圖從西方文明中找到拯救中國的“良方”,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不允許這樣做,這些改良措施都脫離當時中國的具體實際,也因為這些思想與理論具有不徹底性。而李大釗提出“中華國家之再造,中華民族之復活”[3],在當時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接受與傳播馬克思主義,才能推動中國的“再造”“復活”。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唯物史觀始終指導著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唯物史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成果都生動展現了唯物史觀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華兒女“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哲學依據。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境界,唯有“不忘初心”,繼續堅持運用、貫徹唯物史觀這一思想武器,探索中國前進的道路,將唯物史觀涵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推進唯物史觀在當代、在中國的豐富與發展。
(三)唯物史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理論遵循
理論在實踐中誕生,最終也要服務于實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通過深刻、詳盡分析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得出了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真理性認識。而中國共產黨想要運用好這一真理性認識,必須將唯物史觀應用到實踐,與中國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理論遵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通過深刻分析當時中國的革命情況,提出“武裝奪取政權,農村包圍城市”,只有如此,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以后,面對與資本主義國家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指導原則。中國如何開展現代化建設,要求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中國新的客觀情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綜合、全面地使用唯物史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才得以建立,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運動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找到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大步邁進的科學途徑。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唯物史觀上升到“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4]的高度,在以唯物史觀為現代化建設根本遵循的同時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也推動唯物史觀在中國開辟出新境界。
二、中國式現代化基于唯物史觀的特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5]這一具體闡述以唯物史觀為基礎,是當代中國對唯物史觀進一步地深化與發展。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發掘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對于我們繼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大有裨益。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對唯物史觀原理的堅持與深化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成功的根本保障,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掌舵者”。與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相比較,方能凸顯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資本邏輯塑造了資本主義現代化,資本的貪婪本性尋求剩余價值的增值,造成世界經濟的不穩定,經濟危機頻發,也造成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分化嚴重,將階級對立簡單化,直接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種現代化是自下而上的自發發展,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上而下的自覺發展。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相比,中國現代化最顯著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既強調自覺發展的主導地位,又不完全否定自發發展的力量,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讓政府發揮作用,規避市場手段自發發展帶來的弊端,將自覺發展與自發發展二者相結合而實現統一。中國共產黨在指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合理運用唯物史觀中關于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等相關原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截然不同。
(二)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運用與發展
“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指的是在吸收和借鑒人類現代化成果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有現代化的普遍性,展現現代化固有的內在本質。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指出,廣義的現代化“是工業革命后人類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傳統農業社會在全球范圍內轉變為現代工業社會,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知識領域,帶來了深刻而重大的變革。”[6]一般認為“現代化”中的“現代”所指的是資本主義時代,而“現代化”指的也是資本主義化。資本主義現代化意味著在經濟方面用市場經濟取代自然經濟,在政治方面建立資本主義民主,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在社會領域表現為階級固化,階級之間貧富差距過大,但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并非現代化的唯一形式。中國式現代化是超越資本主義“以資本為中心”方式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揚棄資本主義現代化固有的弊端和不足,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一條契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
(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把握與升華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充分認識、剖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礎上,通過70多年的不斷探索,形成中國獨特的現代化道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是理論性的,但蘇聯成立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實踐問題。蘇聯的現代化不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資料極度富足的資本主義社會建立起來的,是在貧窮、落后的封建社會直接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們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也照搬蘇聯模式,但無疑失敗了,因為我們沒有考慮中國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蘇聯雖然在短時間內創造了巨大生產力,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它留下的弊端也是無窮的,社會體制僵化、人民缺乏積極性、經濟結構失衡等等,我們在借鑒蘇聯現代化經驗的時候應該辯證看待它的正反兩個方面。在改革開放以后,基于對中國現實情況的分析,提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7]在此之后,我們才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現實情況、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它充分體現了我們對唯物史觀的科學認識和合理運用,凸顯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三、中國式現代化基于唯物史觀的實踐進路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新的時代問題、歷史條件、國際局勢等,要求我們以唯物史觀涵養中國式現代化,將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創造出新的理論創新成果,從而也將中國式現代化推向新的歷史高峰。
(一)以人民為中心,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性作用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創造歷史的作用。確保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遵循,百年來我們黨也始終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深化收入分配、教育、醫療、就業等領域的改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以億萬中華兒女的合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不斷開辟出新境界。
(二)與時俱進,推動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
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動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創新,要堅持在理論層面“求真”,也要在實踐層面“應用”。我們正處于新的歷史方位,面對社會生產力發展更加迅速、生產關系更加復雜的社會歷史條件,更要深化對唯物史觀、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充分深化對于新歷史條件的認識,全面把握因時、因地、因勢而變的新的歷史條件,與時俱進,始終堅持以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剖析當前中國的現實問題,將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運用到實處,促使唯物史觀更好地滿足實踐的需要,從而也得出新的理論創新成果。
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唯物史觀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正確的理論指導,而中國式現代化也賦予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全新的詮釋,真正做到了唯物史觀的理論成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成果的互促共進。展望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進程,應繼續牢牢貫徹唯物史觀在實踐中的運用,唯物史觀會繼續滋養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道路,也促使唯物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的理論創新。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李大釗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
[4]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自治區“十四五”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SDMY0305)】
(作者簡介:馬琳玥,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現時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