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合作社作為連接農民和市場的重要紐帶,在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強農村經濟活力、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顯著潛力和廣闊前景。鑒于此,探索有效的農村合作社發展策略,對于實現鄉村經濟持續增長和農民收入穩定提升至關重要。文章就鄉村產業振興中的農村合作社發展策略展開深入探討,旨在分析農村合作社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關鍵作用和面臨的主要挑戰,進而探索有效的發展策略和管理途徑。
關鍵詞:農村合作社;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策略;管理創新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5-0026-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062.9 文章標識碼:A
農村合作社作為連接農民與市場的橋梁,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不僅能夠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和銷售中的困難,還能夠有效整合農村資源,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產品的市場化和品牌化。內部管理效率、市場適應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對于農村合作社至關重要。其中,完善治理結構、優化管理流程、加強成員間的溝通與合作可以提升內部管理效率;開展市場調研、推進產品創新、提出有效的營銷策略可以增強市場的適應能力;持續創新能力則是農村合作社長期發展的核心。在此背景下,文章探討了鄉村產業振興中的農村合作社發展策略,分析了農村合作社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闡述了其面臨的挑戰,并提出針對性策略,以期為促進鄉村產業全面振興和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提供有益參考。
1 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基礎
1.1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框架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因此,要想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就應著重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產業體系,注重農村人才培養、鄉村文化的活化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1]。產業融合理論強調鄉村產業發展應注重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利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即推進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如農旅相融合、農業與工業發展融合等,將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銷售和管理中,從而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這樣既可以推進農村產業鏈延伸,又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1.2現有鄉村產業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包含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以及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其中,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側重對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和鄉村產業的挖掘和發展,即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資源、文化傳統和社會特點,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等,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推出地理標志農產品和鄉村手工藝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并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這一發展模式的應用有效地提升了鄉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提升了當地人的文化自信心和地方認同感。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則側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態可持續性,即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科技創新和生態保護,遵循農業的高產、高效與環境友好原則,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和精準農業、有機農業等生態農業理念,提高農業產量和質量,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以實現農業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這一發展模式的應用可以幫助鄉村產業規劃者構建一個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體系。
2 農村合作社的作用
2.1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一方面,合作社這一組織形式可以有效集聚農民的資源和力量,促進農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培訓、種植指導和質量監控,提升整個農業生產鏈的技術水平。在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農村合作社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村合作社一直在不斷推廣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生態農業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構建一個和諧的農業生態系統。農村合作社還可以憑借其在整合農產品及資源方面的優勢,批量采購和銷售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售價,進而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產品的市場份額。同時,農村合作社還為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提供了平臺,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費者認可度。
2.2在促進產業多元化中的作用
農村合作社促進了農業與非農產業的融合。合作社不僅參與了原始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還涉足了農產品的加工、農村旅游、鄉村教育等領域,這種跨界融合的發展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農產品價格,還有助于拓寬銷售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的綜合競爭力。此外,農村合作社能有效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為農民集體經營和自主創業提供相應平臺,展現其創新創業想法,推進新項目開展、資源和信息共享,降低其創業風險,提升其創業成功的可能性[2]。在創新方面,農村合作社可以通過鼓勵和支持農民進行農業科技創新,開發出新型農業技術和產品,也可以組織農民參與鄉村旅游項目的規劃和運營,從而推進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
3 鄉村產業振興中農村合作社的發展策略
3.1創新與技術應用
農村合作社可以通過引進和應用智能灌溉、精準施肥、智能病蟲害監測等現代農業技術,實現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大幅提升。應用生物技術和生態農業技術,如使用生物肥料以及綠色防控技術,種植綠色有機農產品,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等,可以顯著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技術創新發展策略的應用,可以使農村合作社在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推動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農村合作社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市場營銷效果。借助于農業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農村合作社能更有效地管理生產過程、優化供應鏈管理體系,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例如,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農村合作社分析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進而制定出更加科學的生產和銷售策略,并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系,擴大產品的銷售范圍,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這些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農村合作社的運營效率,同時也能為農產品的銷售和品牌推廣提供助力。
3.2市場導向與品牌建設
在市場導向方面,農村合作社應深入分析市場需求,了解消費者偏好和行為模式,明確目標市場,從而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設計并生產出相應的農產品。如為健康意識較強的消費者提供有機農產品,為年輕群體提供包裝新穎、便于攜帶的農產品。在品牌建設方面,農村合作社應制定品牌差異化戰略,即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以區別于其他市場競爭者[3]。農村合作社應充分利用農產品的地域特色、生態種植等元素,創造有辨識度的品牌標識,賦予品牌獨特的故事內涵,傳遞品牌的核心價值觀。品牌差異化戰略的實施可以幫助合作社吸引更多的潛在消費者,擴大產品的受眾面,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從而使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3.3制度支持與資源整合
在制度支持方面,合作社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以及利益共享機制,明確決策流程以及責任分配。透明的財務管理體系和公正的決策程序可以增強成員之間的信任和合作意愿,提高合作社的整體運作效率。同時,引入現代企業績效管理理念、市場分析方法可以提升成員的專業化水平和市場適應能力。在資源整合方面,農村合作社應盡快完善資源共享平臺,與其他合作社、企業、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整合農村的土地資源,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整合資金資源,積極投資農業技術創新、產品加工等領域,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品牌的綜合實力。合作社之間也可以共享生產設備、銷售渠道、市場信息等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合作社與研究機構合作可以加快新技術的應用和創新產品的開發,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進而更好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鄉村產業振興中農村合作社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4.1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4.1.1內部管理挑戰
目前,農村合作社的治理結構還不夠完善,再加上現有決策過程不透明、權責不明確、內部監督機制缺失等問題的存在,致使合作社決策效率低下,出現了管理混亂的情況。同時,合作社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現代企業管理經驗,難以高效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此外,農村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成員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的問題[4]。作為合作社的基石,成員參與度和貢獻值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合作社的成敗。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多數成員因合作社的利益分配不公,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或者其在合作社中的聲音容易被忽視,而降低其在合作社中的投入;部分合作社成員也表明自己在合作社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較低。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影響著農村合作社的發展。
4.1.2市場環境變化挑戰
市場環境變化會加劇市場競爭。隨著農業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合作社不僅要與本地的傳統農業經營者競爭,還要面臨著國內外資金實力雄厚、技術裝備先進、市場策略更為成熟的大型農業企業和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帶來的競爭壓力。面對這些競爭對手,農村合作社在價格、產品質量、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合作社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改進生產技術,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經營效率。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外觀設計、環境友好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農村合作社應更加注重生產管理、質量把控、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持續調整管理策略。然而,農村合作社往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有所不足,難以迅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4.2應對策略
4.2.1加強內部管理,提升效率
在內部管理方面,農村合作社應積極優化治理結構,建立明確的責任分配機制,確保管理層和成員之間權責清晰,避免權力過度集中或分散導致的決策低效。高效溝通對于提升合作社管理效率意義重大。因此,合作社應建立雙向溝通渠道,定期召開成員大會,共同討論決策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進行決策討論和信息共享,提高成員的參與度。雙向溝通渠道可以確保信息的暢通和透明,提升成員的協調和反應能力。在經營效率方面,農村合作社應采用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技術,引入財務管理軟件、庫存管理系統等,提高資源配置和資金運用的效率,并積極探索和實踐更為高效的生產和銷售模式,采用規模化經營模式,降低成本、開拓多元化的銷售渠道。此外,強化對現有人才的培養,定期組織培訓活動以提高員工的專業能力和工作效率。
4.2.2調整市場策略,注重創新
在市場策略調整方面,農村合作社應深入分析市場需求,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趨勢。合作社應主動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優化種植、養殖模式,提高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進而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和文化特色,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提升產品的獨特性和吸引力[5]。此外,合作社應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環境,靈活選擇銷售渠道,如開拓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拓展現代化的銷售渠道;可以與超市、餐飲企業等商業機構開展合作,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還可以加強與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的融合,利用旅游帶動產品銷售,擴大產品的市場覆蓋率,提高銷售效益,促進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在創新方面,農村合作社應制定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創新是推動合作社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包含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等。基于此,農村合作社應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積極研發新產品或改進現有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探索新的銷售模式和服務方式,并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社區直供等,提高創新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合作社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然而,農村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應通過加強管理,調整市場策略以不斷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文章對于農村合作社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的作用與挑戰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其未來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彭湘湘.農業農村數字化背景下農村合作社發展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3(17):10-12.
[2]馬晶晶.數字賦能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策略[J].鄉村科技,2023,14(14):75-78.
[3]李圯坤.陜西漢中農村合作社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21):25-26.
[4]何家理,李凈凈,丁曉雅.白河縣三院社區產業引領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20,32(04):83-85.
[5]陳紅霞,屈玥鵬.基于定性比較分析的村鎮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與發展模式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7):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