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忠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 甘肅 蘭州 730300)
中高職教育貫通便是一體化人才培養的一項核心措施,本質是以中職教育為基礎,高職教育為延續,對兩者進行有機銜接,打破原先各自為政的局面,彌補職業教育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形成協調、可持續的職業發展體系,推動教育資源整合、教育結構優化,給學生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從實際研究情況來看,自中高職教育貫通理念提出以來,各地紛紛展開了教育實驗,尤其在一些發達地區,“立交橋”建立成為探討焦點,整體處在理論完善和實踐探索階段,有必要站在一體化人才培養背景下對其展開進一步分析。
在教育教學不斷改革發展下,中高職教育貫通成了必然趨勢。一直以來,傳統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導致學生在升學和職業發展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通過將兩者有效貫通,可以進一步打破這種局面,實現兩大教育階段的有機銜接,形成一體化的教育體系。同時,這樣也能更好地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效率,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最佳條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原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其需要。而中高職教育貫通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對接市場人才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最終在滿足崗位需求的基礎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經濟持續發展[1]。
中高職兩大教育階段的有效貫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傳統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更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導致其最終缺乏對整個專業領域的系統化了解和掌握。而中高職教育貫通通過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質[2]。這一舉措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促使其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和社會變化。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有效貫通有利于推動職業教育實現創新改革,獲得穩定持續發展,提高社會地位和認可度。通過貫通,可促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與優化,提高整體教育水平和辦學質量,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彼此融通,為構建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奠定基礎。
中高職教育貫通通過構建一體化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其更符合企業需求。同時,這有助于推動企業與學校開展深度合作,形成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3]。此外,這還有助于加快完善技術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為人才選拔和使用提供更為科學、公正的依據。
當前,大眾對學習的需求不斷增長。而中高職教育貫通可以直接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靈活、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及路徑,使其可直接基于自身的發展需求、學習興趣等,展開個性化學習和針對性學習,從而在滿足學生個人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為全社會構建一個更為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
人才培養依賴于完善的制度保障。雖然絕大多數中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都擁有十分健全的制度,但在實際執行時卻容易出現意外狀況,如管理疏漏、獎罰不當等。此外,中高職兩大教育階段在組織管理層面存在聯系偏弱的問題,二者界限較為明顯,致使學校之間、教師之間聯系不暢,浪費了一定的教育資源,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4]。
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存在重復問題,這一方面導致學生普遍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精力缺乏,升學與就業面臨諸多困難,另一方面造成學校教育教學資源配置不當,浪費現象比較突出,致使教職工積極性不高,教育教學改革也面臨一定困境。進一步地,相關企業和經濟社會建設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持,出現行業建設困難、經濟發展受阻等問題。
部分院校存在課程設置重復、定位不明確等問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這是因為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分開教學,使用不同的體系,割裂感較重,前后銜接不明確,致使不同學校和專業的課程設計交疊在一起,中職學生升到高職階段后依然需要重復學習一些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難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5]。此外,課程內容深度和廣度不足,不利于學生未來持續深造,且課程內容和考證內容不契合,難以給學生未來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良好的規章制度是推進中高職教育貫通的基礎和前提,而在實際構建時需先搭建專項組織機構,由機構統一制定制度內容。比如聯辦的中高職院校可以共同成立培養小組、指導委員會、管理小組、聯合教研室等,以實現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監管,共同制定一體化的教學規劃,依照實際專業教學需求配置相關資源[6]。對于具體制度,要先建立課程銜接制度,確立統一的課程標準與教學計劃,注重課程內容更新升級,使其始終適應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需求;實施學分制教學,鼓勵學生修滿學分,提前完成學業;形成教師交流、培訓制度,鼓勵中高職教師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項目學習,分享教學進度、經驗和方法;注重質量監控與評價制度建立,制定完善的質量標準與評價方法,建立完善的質量監督管控體系,注重質量信息收集、分析,找出潛藏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優化和解決。為更好地推進中高職合作,還需形成良好的資源共享與合作制度。
對于中高職教育貫通而言,應當先實現培養目標一體化,保障目標實現的銜接性。具體應重點強調技能培養的連貫性,保障學生可以獲得系統、連貫的技能培訓,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防止不同階段的割裂引起技能學習斷層[7]。同時,要注重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確保學生在這兩大教育階段獲得全面、系統的知識,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還要關注職業素養的綜合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等,使其提高綜合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在實踐教學方面,關注一體化建設,通過中高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機銜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以會計專業為例,中職教育階段要培養出一些能夠在經濟管理第一線從事出納、工資核算、成本核算、匯總統計等操作性強的工作的人才,并為學生后續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奠定基礎;高職教育階段則重點培養一批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熟悉相關法律規范、具有一定的會計師職業能力、在各單位從事日常業務處理且具備一定發展潛能的人才。中高職教育貫通后,培養目標就變成了培養出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熟悉相關法律規范、具有會計師職業能力的技能人才。這不僅與行業標準更符合,可以有效滿足企業需求,還能達到一體化要求。
要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將中職教育階段和高職教育階段的相關課程,基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展開進一步整合,并明確學生在這兩大教育階段的身心特點與學習特征,建立圍繞通用能力、專業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課程體系。課程類型主要包括基礎文化課、通識課、專業課、實踐課、資格證書課五大類[8]。這幾類課程縱橫貫通,以服務發展為前提、促進就業為導向,由淺入深、漸次推進。以會計專業為例,基礎文化課除了要滿足學習水平考查需求,還要能達到轉段考試、專業發展等要求;通識課重點設置經濟類、企業管理類課程,以強化學生人文素養;專業課要以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人才市場對會計人員的需求為基礎,以學生職業生涯為根本,以社會責任、協作能力、思維能力、信息技術與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設置財會類課程、財管類課程、經濟法課程、管理會計課程、稅務課程等;實踐課主要包含基礎操作技能、ERP訓練、崗位實踐、綜合實踐、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開展形式包括校內實訓、中期實習、工學交替等;資格證書課要引導學生獲得相關證書。
在完善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還需建立相關貫通共享項目,以此進一步提升教育效率。可以設置教學資源共享庫,嘗試將聯合院校的所有教學資源集中起來,形成專項管理平臺,實現統一化、集約化管理,保障資源融通;設置課程資源共享庫,將聯合院校、校企合作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特別針對專業課、通識課等進行教材統編和共享;設置師資資源共享庫,根據各自的教育教學需求對聯合院校的師資力量進行自由調配;設置實訓設施共享庫,即校內實踐設施共享、企業實踐基地共享,實現工學結合;實現評價機制共享,即基于聯合院校專家庫,在考核方式上統一試卷、自主命題,并隨堂隨機進行測驗,落實第三方常態化評價,真正從根本上保障中高職共建共享資源、優勢互補。
中高職教育貫通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針對中高職教育在實現貫通前存在的問題,需建立專項貫通機構,由其完善教育貫通制度,同時確立一體化人才培養目標,保障兩大教育階段培養目標的銜接性。此外,還應推動課程體系建設,并盡可能地開發出更多的貫通共享項目,加強中高職之間的聯系,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完善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