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奕玲
摘要: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社會公共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提高社會公共治理水平、推動公共管理模式變革的主要動力。新時期,要正確認識互聯網技術優勢,明確互聯網技術在社會公共治理中的價值,從而進一步探究互聯網時代下公共管理模式的變革路徑。本文闡述了互聯網與公共管理模式概念,論述了互聯網時代公共管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究了互聯網時代公共管理模式變革策略,旨在通過研究為相關領域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管理;模式變革;路徑研究
公共管理是公共組織的重要職能,是治理社會、穩定社會發展、保障人民權益的公共服務活動。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對推動社會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構建的基礎,是穩定經濟發展的關鍵。基于此,在互聯網時代,對公共管理工作進行研究、探究公共管理模式變革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有助于保障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
一、互聯網與公共管理模式
(一)公共管理模式分類
公共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穩定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有效的治理方式。公共管理模式主要分為三類:第一,公共管理干預模式。這一模式指的是權力組織對社會的管理和干預,通過采取有效手段干預社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公共組織起主導作用,市場起間接性作用。在這一模式下,上下級關系較為穩定,公共組織擁有較大權力,相關行政工作人員可干預多項社會事務。該模式存在明顯弊端。在穩定的成立關系下,相關工作人員易存在責任感不足、危機意識不足問題,在工作中循規蹈矩,容易發生違紀違規行為。該模式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局限性突出,不利于促進市場的發展。[1]第二,公共管理市場模式。在該模式下,政府發揮引領作用,政府與市場協同配合,雙方形成合力,促進市場的不斷發展。在此過程中,政府不再是壟斷方,市場發揮核心作用,雙方身份發生轉變,市場模式更為靈活。在公共管理市場模式下,經濟活動以市場發展為依據,合同制度、工資績效等有效維護各方主體權益,充分保障了社會公眾利益。[2]第三,服務式模式。該模式服務的核心是人民,以人民利益追求為原則,從公眾權益考慮,站在公眾立場探究社會治理方案,提高社會治理效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3]
(二)互聯網與公共管理的結合
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公共管理中,實現互聯網與公共管理的結合,是推動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的關鍵,有助于實現公共管理模式的升級。互聯網平臺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渠道,對提升管理效果、提高治理水平意義重大。互聯網輻射范圍廣,平臺內用戶多,涉及不同用戶群,是信息傳輸、信息共享的重要平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大眾對互聯網的依賴與日俱增,互聯網平臺成為人們進行社交、發表觀點、處理生活事務的主要陣地,是開展公共管理的重要場所。[4]因此,強化互聯網與公共管理的融合可為公共管理 “插上翅膀”,創新公共管理形式,優化公共管理模式,從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二、互聯網時代公共管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公共管理工作實現創新與變革,傳統公共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公共管理迎來機遇與挑戰。[5]
(一)新時代機遇
1.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有效提升了公共管理水平,從而促進了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為城市建設助力,為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提供技術支撐,讓公共服務內容更加多元。通過各類先進技術的應用,數據信息能實現有效共享,行政部門能互相配合,提升工作協調性,通過共享不同信息提高治理效率。大數據技術能實時跟蹤和分析城市建設情況,了解公共設施現狀,及時發現公共服務漏洞,反映公共服務不良問題,為公共管理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有助于優化公共服務,提升服務水平。
2.增強公共管理決策科學性
互聯網時代,各類信息可實現快速傳播,行政部門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快速掌握相關信息,進行信息的高效處理,從而做出相應決策,開展公共管理,以增強公共管理決策的科學性。行政工作人員依托互聯網技術,可實時明確群眾需求變化,解決群眾迫切問題,分析群眾反饋信息,鼓勵群眾參與公共決策,為公共管理獲取有價值的數據。
3.提升公共應急處理能力
公共安全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能為公共安全提供技術支撐,發揮技術優勢,從而提升公共應急處理能力。行政部門可通過社交軟件、新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快速掌握各類信息,了解民情民意,掌握網絡輿情,實現信息采集范圍的擴大。[6]發揮技術優勢,快速掌握外界信息,對各類信息進行分析,精準預測潛在危險,做好網絡輿情預報預警,盡可能降低突發情況發生率,有效避免各類事故。例如,針對生態環境污染,可借助遙感監測技術,對生態環境實施跟蹤,了解污染程度,進行數據的記錄和分析,精準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做好提前預警工作。針對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水等,可通過公共管理平臺隨時掌握天氣情況,對水情雨情進行監測,了解降雨情況,做好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提高有關部門應
對能力。[7]
(二)目前面臨的挑戰
1.網絡監管法律缺失
一方面,信息數據錄入公共管理平臺,信息暴露風險加劇,公眾隱私安全受到威脅,信息安全與信息管理發生沖突;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監管力度較弱,大量謠言易被傳播,容易引起公眾恐慌,容易造成網絡輿情。同時,相關法律法規缺失,對信息的監管不足,用戶隱私暴露風險加劇,網絡罵戰、網絡暴力問題突出,對公共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互聯網意識薄弱
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且廣泛應用于公共管理領域。然而,部分行政工作人員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認識不足,忽視大數據技術的價值和重要性,對大數據技術掌握有限,尚未形成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意識。在這一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方式仍較為落后,公共管理模式無法適應社會發展步伐,工作人員受傳統思維模式影響,在工作中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缺乏創新思維,工作質量低下。部分部門對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足,在采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等工作中,仍采用傳統方式,缺乏數據應用能力,對有價值的信息挖掘不足,無法全面掌握相關信息,不利于提高公共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制約公共管理模式的創新。[8]
3.信息安全問題突出
信息與數據爆發式增長是互聯網時代的特點,一方面提高了公眾獲取信息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加劇了信息泄露的風險,增加了信息安全管理難度。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實現快速傳播尤為簡單,信息控制難度增加,對社會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難題。[9]信息類型較為多元,在海量信息中,部分信息需要重點保護,一旦泄露將造成重大損失,影響社會和諧、威脅國家安全。部分不良人員肆意攻擊行政部門信息管理平臺,竊取公共信息,嚴重威脅公眾利益,損害公眾權益。一旦信息泄露,行政部門將難以及時作出應對,公共管理難度加大,制約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
三、互聯網時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變革路徑
(一)強化互聯網治理意識
思想是行動先導,行政部門應順應時代發展,樹立互聯網意識,以互聯網思維武裝頭腦,強化互聯網治理意識,促進公共管理模式的變革。行政部門要做到以人為本,要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根本,以保障人民權益為目的,促進行政執政效果的提升。[10]實現思想和觀念的更新,樹立互聯網治理意識,是推動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的前提,是促進公共管理模式不斷完善的基礎。在應用互聯網技術時,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要明確相關法律法規,要強化數字化管理。在過程中,應秉承 “全、精、準、嚴”等基本原則,增強整體性、全面性意識,實行精細化管理,提高公共管理科學性。新時期,人人都可成為數據終端,公眾均可平等在互聯網平臺收集數據、獲取信息、使用數據,通過互聯網渠道表達訴求,實現信息的發布與傳播。[11]因此,行政部門要做好公眾引導工作。首先,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進行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宣傳,引導公眾正確認識互聯網、正確使用網絡技術;其次,發揮引導作用,建立資源共享機制,提高信息使用與采集的便利性,增強與公眾的互動;最后,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數據信息,實現信息的收集與整合,增強相關事務的可預測性,為公共管理決策提供依據,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二)健全網絡監管機制
針對監管缺失問題,應健全網絡監管機制,通過頒布政策和立法等做好網絡監管,促進公共管理模式的優化。[12]首先,應強化源頭管理,提高網絡公共管理準入門檻,增強網絡治理意識,制定管理方案。其次,制定網絡公共管理模式,對網絡信息進行綜合管理,明確管理方式與內容,確定管理范疇,不斷加強監管手段。此外,應完善相關立法,對網絡平臺進行監管,對網絡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進行約束。要加強技術研發,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做好數據的管理,有效提高數據安全性。同時,要擴大立法內容,明確互聯網信息安全重要性,將相關內容引入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信息使用、信息發布標準,定義數據存儲時間,定期進行數據更新或銷毀,確保數據安全。最后,要優化公共管理結構,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網絡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嚴格約束互聯網企業,明確互聯網企業權責,要求互聯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做好信息的保護工作。
(三)打造核心理論體系
為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行政部門應重視理論體系的構建,重新打造核心理論體系,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在信息爆炸式增長背景下,公眾信息獲取渠道拓寬、信息獲取更為便利,大量信息在互聯網平臺傳播,信息類型多元化。因此,為防止公眾被不良信息引導、被謠言蠱惑,應正確認識 “染缸效應”,明確其利弊,充分發揮其優勢,順勢而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公眾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核心理論體系的構建。應加大互聯網平臺監管力度,對信息進行篩查,及時過濾不良信息、虛假信息,以達到降低 “染缸效應”負面影響的目的。[13]要基于當前公共管理現狀促進公共管理模式的創新,要以相關政策法規為依據,確保公共管理的科學性,落實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理念。
(四)建設公共管理數據平臺
建設公共管理數據平臺可高效采集數據信息、統一處理數據信息,從而提升公共管理效率,是優化公共管理模式的關鍵。各級政府要明確區域內公共管理狀況,了解民情民意,以推動數據平臺的建設。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進行技術開發與應用,創新公共管理方式,以提升公共管理實效。通過應用智能技術,有效構建智能城市,提高網絡公共管理范疇,以互聯網為依托,更好地服務城市建設。[14]
四、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傳統公共管理模式局限性凸顯,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法適應當前社會治理需求、無法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構建 “互聯網+公共管理”模式,促進公共管理模式變革是必然選擇,是優化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要舉措。政府部門應明確互聯網時代下公共管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抓住發展時機,積極推動公共管理模式創新,通過強化互聯網治理意識、健全網絡監管機制、打造核心理論體系、建設公共管理數據平臺、打造優秀互聯網人才隊伍等方式,促進公共管理質量的提升。在未來,還需不斷探索,探究更多有效策略促進公共管理模式變革,為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查淞瀚.互聯網視角下公共管理模式探析[J].新課程·下旬, 2019(1):117.
[2] 胡雪君.淺析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創新模式[J].商情, 2021(22):134.
[3] 姜迎霞.新常態下協同性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國際公關,2023(1):85-87.
[4] 顧言薇.大數據時代社會公共管理模式的創新分析[J].文存閱刊,2020(45):190.
[5] 于禮.論公共管理模式的構建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7):77,80.
[6] 王拓.大數據背景下公共管理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3(16):146-148.
[7] 賀清華,張亮,范思敏.新媒體技術在智慧城市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探索[A].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論壇桂林分論壇論文集[C].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591-592.
[8] 施彥軍.大數據時代政府數據開放利用的現實困境及其法治保障路徑[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6):70-78.
[9] 張子磐.公共管理領域中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優化路徑[J].法制博覽,2023(30):66-68.
[10] 武曉艷.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模式的創新[J].冶金管理, 2023(18):23-27.
[11] 楊睿.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智慧社區警務創新發展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23,23(03):56-59.
[12] 左海童.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的提升路徑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3,26(18):206-208.
[13] 劉建萍.大數據背景下政務數據安全管理的對策探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4(1):72-74.
[14] 馬強.互聯網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路徑分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3(1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