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新宇
摘 要:在核心素養引導下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遵循時代發展準則,探尋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模式。實踐發現,情境教學法的引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有助于核心素養的發展。基于此,文章以高中語文為研究對象,首先明確了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要求,而后討論了情境教學法應用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情境創設要遵循的原則,最后從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構建故事情境,強化學生的感悟與理解;創設表演情境,提升學生多項能力;構建音樂情境,感染學生的情緒;做好反思,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等展開了分析,期望文章的討論能夠給有關工作者以借鑒。
關鍵詞:新課標;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情境創設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獲得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自我探索中掌握的。而且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創設與文本相應的教學情境,確實可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因素,以此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核心素養導向教學的作用不斷突出。為了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要加強對情境化教學的分析,并積極探尋情境融入課堂的基點,因此引領學生更深層次地探尋內容,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日后更高層次的發展做好堅實的鋪墊。
一、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新要求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必須把握新的要求,具體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核心素養強調學習與思考的融合。核心素養是一個寬泛的范疇,包含理性思維、質疑精神、探究能力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巧設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真正實現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內化。另外,教師還要為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更好地發現和分析問題,并想盡方法來解決,以此打破固化的思維,實現自我更好地創造[1]。第二,關于課程內容要從知識教學轉向能力培養。核心素養內容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即關注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而當下語文教學改革也著力突破以往的限制,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與核心素養要求相一致。但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在不斷的開展中有助于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就這一點來看,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實踐力的培養,以此滿足核心素養的要求[2]。第三,推動學生德育智育的雙重發展。在新課標引領下,教師必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更要加強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以此提升語文的育人價值。
二、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應用的必要性
(一)實現知識教學向核心素養的轉變
知識是核心素養的載體,為了滿足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現實情況入手選擇合適的方法組織教學,進而實現知識教學向核心素養的轉變[3]。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更多自我表達的機會,同時還要依照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應的情境,在情境的推動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在思考與分析中獲取知識,同時提升學生的自我分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情境的浸潤下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最終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推動理論向實踐的發展
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實現學生高質量的學習。以往的語文課堂,學生處在被動狀態下,因此學生難有自我分析和思考的機會[4]。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科學家的探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發現問題上,主動開展思考,并想辦法來解決,如若只講理論忽視實踐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搭建起了理論向實踐轉化的舞臺。首先,用情境做載體,吸引著學生的主動參與。其次,在情境引導下開展分析,學生會在找尋證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把握知識的本質。最后,教師可以根據情境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大家的互動中對文本有更深的認識,最終實現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的轉化。
(三)實現表象理解向深度學習的轉變
教師依照教學內容單向地向學生灌輸,未能給足學生自我分析和思考的時間,是難以完成高質量教學的。如若教師依然堅持以往教學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始終停留在表層,難以真正深化,同樣這會抑制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如若教師能夠構建與文本相符合的情境,讓學生對照閱讀內容與情境,才能產生新的思考,從而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能力展開探索,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了文本的內涵,最終實現表層學習向更深層次的過渡。
三、語文情境創設要遵循的原則
第一,合理性原則。情境創設的合理性即不脫離生活,合理的情境創設就是內容必須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符合學生的認知,這樣才能通過創設情境達到助力學生理解的目的[5]。第二,導向性原則。所謂的導向性原則即學生要跟隨教師的指引去思考和分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即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學生收獲了什么知識,獲得了怎樣的技能,這些都要融入情境中來。學生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引導,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第三。多樣化原則。情境創設要立足教學本身,根據課堂情況采取不同的模式,才能真正將信息傳遞給每一位學生。以往的講述式教學,枯燥乏味,在引入情境教學后,復雜多變的局面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并在多種方法的共同推進下達成既定的教學效果。第四,趣味化原則。情境內只有具備趣味元素,才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首先,教師要明確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在一個位置完成一件事情,然后思考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其次,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點,教師要用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情境和語言的融合下,讓學生體會學習帶給自己的快樂;最后情境創設要根植于現實生活,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價值[6]。
四、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策略
建構主義認為模擬現實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真實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深化自身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一過程的開展,實現了學生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把握文本內容,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確保學生的學習態度在情境下發生改變和提升。為此,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討論高中語文情境式教學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
要想讓學生對閱讀保持持續探究的興趣,并能夠積極地思考其中,有賴于教師在教學開端的引導。創設問題情境,不僅為學生構建了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而且將目標與課堂內容有序地整合了起來,以此助力學生閱讀學習的有序開展。同時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基于閱讀素材,利用閱讀技巧開展分析的過程中也會得到很好的轉變。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閱讀素材的分析,以此為基礎設置合理的問題,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并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激活自身的思維,提升自身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內的《沁園春·長沙》為例,因文章極具畫面感,很容易吸引學生到課堂中來,于是教師結合文本情境構建了合理的問題,通過學生對照與分析,自我探尋文本的內涵: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毛澤東的其他作品探尋《沁園春·長沙》這首詞的創作背景以及此時作者的心情。在了解大背景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面對如此激情有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本詞的很多意象具有作者獨特的情懷,請舉例說明?”然后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現與本詞相應的情境。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了情境之中,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表達的內涵,在分析中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領略到了意境中的獨特性,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表達的情感。
(二)構建故事情境,強化學生的感悟與理解
針對傳統課堂學生閱讀興趣不佳的問題,教師要在把握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開展指導[7]。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故事情境符合高中生的學習需要,同時可以更好地推動情境化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在讀故事的過程中把握知識,提升能力,并在對文本分析中,真正地理解文章內容。例如,在統編版篇章《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的學習中,因文言文與現代漢語表達有很大的不同,在初次閱讀文章時,大部分學生表現出了畏難情緒。甚至部分學生不理解燭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說退敵軍的。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照文本內容構建了故事情境,當教師借助動畫故事視頻展現后,同學們被燭之武的語言藝術所驚嘆,此時燭之武一人面對百萬雄師的故事情境就這樣具象化地展現了出來,學生仿佛置身其中,真切地經歷這段歷史,體會人物的具體情感。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展開分析,并在大家的分享中獲得更深的感悟。故事情境的構建,將學生與歷史人物的命運鏈接在了一起,會真正地體會那一刻的緊張,那一刻人物的偉大。然后,教師在指導學生對照大家分享的情況,明白自己的不合理之處并積極地改正,真正讀懂這篇文章傳遞的情感。
(三)創設表演情境,提升學生多項能力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是指導學生對一些內容展開分析,忽視了拓展訓練,這會抑制學生思考力的發展。為了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對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開分析,選擇可以激活學生個性潛能的表演情境開展教學,讓學生基于對本篇故事的理解,從網絡整合的資源,將文本中的人物更加完整的塑造出來,并在學生的自我表演中更深的理解人物,同時真正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例如,在《竇娥冤》這篇文章的學習中,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中,可以變枯燥的文字閱讀為角色表演活動。同學們為了將自己扮演的人物的情感、特征更加完整地展現出來,會結合《竇娥冤》這篇雜劇的創作背景以及關漢卿的表現手法展開分析,在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了解人物的具體情況,然后借助語言、表情和動作等展現出來。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分析竇娥、李千金、御史、宋大夫等人的性格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情景劇的表演。在最后,教師組織評價活動,并給表現不足的學生一定的指導。和文字式的教學相比,表演情境的創設更有助于吸引學生,同時教師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了不足,并有了新的體會,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因此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情況、學生的生長點,選擇合適的情境組織教學,推動高中語文教學在新時期的發展。
(四)構建音樂情境,感染學生的情緒
音樂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讓原本心情不好的人心情舒暢起來,進而將人帶入到特定的氛圍中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音樂渲染氛圍,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8]。因此教師要抓住音樂的功能,根據文本內容融入相應的音樂,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同時,達到活躍課堂氛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琵琶行》時,在講解到《琵琶行》表現的氛圍時,與其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述,不如直接為學生播放音頻,在音樂的帶動下,學生自然地可以理解本篇文章表達的情感“通過對歌妓琵琶女彈奏技藝和不幸人生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的不合理形象,同時表達了自己被貶的憤懣之情”。就此,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五)做好反思,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反思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經常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找到教學中隱藏的問題,同時有助于下一步教學的開展。所以,教師要加強對情境教學的反思,找出不足之處及時改進,找到優秀之處繼續保持,進而將核心素養更好地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中來。為了提升反思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融入評價指導的方法。例如,在完成情境教學后,對照學生的個體檔案,結合學生的表現,肯定他們優秀的部分,找出不足促使學生積極地改正。同時,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一同分析各小組的表演以及學習情況。針對大家的共性問題,教師在課堂進行講解,對于個性問題,教師則用微視頻的方式推送,助力學生的課下學習。除此以外,對于情境教學中大家無法逾越的問題,教師要在把握核心素養要求的基礎上,與優秀教師一同討論,探尋到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情境化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夯實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通過教學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要看到情境教學的優勢,但情境教學引入可以達到怎樣的成果,如何來落實,需要教師加強進一步分析和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時讓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鍛煉。在教學改革的入口,對學生素養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語文閱讀作為學生知識豐富的有效路徑,要以新課標的要求作指導,積極思考有助于學生發展的資源,通過合理的措施作指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但畢竟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日后的指導中,教師還要時常反思,積極優化情境化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助力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為他們更高層次的學習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周靜.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天地,2020(1):23-24.
[2]何媚.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下),2018(12):140-141.
[3]陳成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堂問題情境教學[J].名師在線,2019(15):31-32.
[4]雷明.對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1):74.
[5]裴淑麗.巧創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探析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6):43-44.
[6]劉玲.淺談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2019(11):32.
[7]王擁軍,趙艷芳.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9):53-54.
[8]劉飛.高中語文情境創設的價值與實踐方法[J].語文建設,2018(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