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傳統報紙作為一種平面媒體,欄目多樣,內容龐雜,長期以來是人們獲取新聞熱點、引領生活方式、開展學習教育、提供娛樂消遣的主要載體。當下,技術的發展造就了全媒體環境,現代傳媒“家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不但有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又增添了更多的諸如數字媒體、移動媒體、網絡媒體、觸動傳媒等更為先進、傳播方式更為現代的新興媒介。[1]閱讀的主流方式也從傳統的紙質“靜態”閱讀演化為當下的“動態”閱讀,致使紙質報紙閱讀快速衰退。過期報紙文獻作為記錄歷史新聞的載體,不僅是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體現,也是時代變遷的歷史記錄,是圖書館館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過期報紙文獻是社會發展的史實資料,在特定讀者的查詢和研究考證工作中占據獨一無二的地位。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圖書館報紙文獻的管理與開發利用迎來了更大的挑戰。在這一形勢下,圖書館必須做出相應改變,來更好地管理、利用、開發報紙文獻。基于此,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結合館藏報紙文獻管理和利用現狀,對基層圖書館如何管理、開發和利用館藏報紙文獻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滿足新態勢下讀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為全民閱讀拓展信息共享空間。
二、通渭縣圖書館報紙文獻訂購及保存現狀
通渭縣圖書館目前訂購各類紙質報紙文獻110種,全部提供閱覽,開架兩個月后對其進行裝訂存放。已購置報刊閱讀機,提供374種報刊閱讀,為全縣讀者提供了必要的電子信息資源。收藏過期報紙文獻286種,裝訂成冊2500冊。從內容上看,有綜合性報紙如《人民日報》自1952年開始收藏,《文匯報》自1960年開始收藏,《參考消息》自1973年開始收藏,《羊城晚報》自1985年開始收藏;專業性報紙如《中國文化報》自1987年開始收藏,《中國體育報》自1980年開始收藏。從發行范圍看,有全國性報紙如《光明日報》自1959年開始收藏;地方性報紙如《甘肅日報》自 1953年開始收藏,《定西日報》自1990年開始收藏。其他如《農民報》自1981年開始收藏,《中國青年報》自1979年開始收藏,等等。
三、通渭縣圖書館報紙文獻管理利用的現存問題
(一)報紙訂購連續性不強
由于財政撥付圖書館的經費有限,影響著每年訂報及更新報紙閱讀機的情況,在訂購種類上難以權衡和取舍,不能保證所需報紙全部訂購和閱讀機報紙種類即時更新,致使部分利用率較高的報紙斷檔,影響了館藏延續性,進而給一些讀者群體的閱讀和查詢帶來不便。
(二)報紙存放館舍空間不足
因館舍空間有限,2005年以前的同種類過期報紙文獻集中在一起按時間先后存放,2005年以后的過期報紙文獻分年度存放。由于報紙文獻種類繁多,大量疊加存置,在實際查找時非常費力,且頻繁地騰挪搬動和剝離翻找,客觀上難以避免其污損,縮短了報紙的使用和收藏期限。
(三)本地報紙文獻資源不足
沒有對富有濃郁地方色彩和特別年代記憶的通渭縣報紙《春芽》等進行收藏,影響了整個館藏報紙的地方性、稀缺性和完整性。
(四)報紙文獻開發利用不便
過期報紙文獻的目錄索引不完善,沒有形成完整的數據索引,導致其開發利用難度大,讀者查找資料費時費力。筆者2021年接待了縣志辦的工作人員,需要查詢過期報紙文獻對本縣一些工作的開展過程進行報道及記載,為此對《人民日報》(1952年至1997年)和《甘肅日報》(1953年至1995年)進行全部翻閱,5人耗時20余天才完成。然而花費了大量人力和時間,查到的信息仍然不全,并且由于多次翻閱,部分報紙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折疊、污染和撕裂等損壞現象。
四、通渭縣圖書館館藏報紙文獻管理利用的實踐策略
(一)規范報紙文獻管理
公共圖書館公益性和開放性的特性,決定了館藏報紙文獻要滿足讀者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幫助讀者精準獲取信息。為此,圖書館必須對報紙文獻進行有序管理,其管理質效將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
1.完善館藏報紙文獻結構
圖書館合理的館藏結構是長期規劃形成的,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館藏結構就會凌亂無序,管理工作就會偏離讀者需求。合理的館藏結構既是穩定持續的,又是動態更新的,目的是達到藏用平衡、協調。在館藏報紙文獻的管理工作中,通渭縣圖書館要緊密結合當地崇尚耕讀、文化繁榮的縣情,充分考慮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行業讀者的需求,從縣域經濟發展狀況、農耕文化、風土人情、典型人物事跡等方面調查分析,有傾向性地制訂和完善發展規劃。同時,還要考慮縣域閱讀群體的閱讀習慣和不同年齡結構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兼顧本館歷史收藏品種的連續性、完整性和系統性,適當增加數字化報紙文獻訂購量。
2.完善內部存放管理機制
規范開展報紙文獻的管理工作是做好讀者服務工作的基礎,也是對報紙文獻進行開發利用的前提,完善的管理機制是收藏過期報紙文獻的一項約束性工作。目前基層圖書館對過期報紙文獻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重點是報紙排架不整齊,目錄建立不健全。圖書館首先要完善存放管理機制,在此基礎上集中整理排架過期報紙文獻,并逐類別完善目錄,做到館藏實體與目錄一致,記錄與實際相符,為開發利用打下堅實基礎。比如排序時采取報紙文獻名稱漢語拼音首字母排列方式,同種報紙文獻內采用時間倒序排列法存放,[2]并根據已有過期報紙文獻預留一定的空間,有效化解客觀條件受限、館藏報紙難以存放的問題。
(二)提供報紙原件查閱服務
一是圖書館在報紙上架前按順序排列,標注類別和報紙名稱,讓讀者一目了然。二是及時更新數字化報紙,通過圖書館公眾號和網頁實現網上傳輸,為讀者提供閱讀、檢索和下載打印服務,讓讀者隨時隨地能檢索到圖書館通過正常訂購渠道得到的報紙文獻。
(三)結合當下環境開發利用館藏報紙資源
1.目標實際化,建設報紙文獻專題數據庫
報紙專題數據庫是圖書館按照某一主題(學科、領域、事件、時間等)進行內容選擇,[3]通過知識組織、數據挖掘、數據加工和數字化轉換、數據關聯等步驟,用計算機可識別和處理的文本、圖片或其他多媒體形式組建起來的可供用戶查詢和檢索使用的數據資源集成。[4]新媒體視角下,圖書館館藏報紙資源數字化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基礎內容,但作為基層縣級圖書館,將所有報紙文獻內容全部收錄入庫,人力、財力方面缺乏有力支撐,而且2000年后的報紙文獻基本可以網上查閱,不必要全部收錄。通過對多年報紙文獻查閱情況總結后發現,讀者對館藏報紙文獻的查閱比較集中在2000年以前,以全國性新聞報紙和本省本地報紙文獻查閱最為頻繁,所查詢內容大致為:一是關于當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報道;二是對當地文化、教育、交通、水利、廠礦等領域發展的報道;三是查詢歷史上與本地人或其特定關系人有關的具體事件及宣傳信息;四是查詢本地人自身及親朋好友發表的作品,涉及此類的報紙文獻所占比例不大,但利用率較高,而其他一些地方報紙文獻多年來查詢極少,利用率較低。
因此,基層圖書館應從實用性角度開展2000年以前過期報紙文獻數據庫的建設,編制索引、文摘、剪報,使重點報紙文獻信息分層顯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盡量使用計算機高清設備和智能識別程序,對館藏報紙文獻全部檢索篩選,將過期報紙文獻中與本地人、事、物有關聯的每一條信息抽離,形成信息資源包。其次,結合已有報紙文獻檢索工具分門別類,拍照掃描和編排整理。最后,通過手工抽檢、人機互檢,實現質量把控。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報紙文獻均有分類索引,就讀者可能檢索的專題和目標內容建立索引數據庫,可建立題名、主題詞、關鍵詞、作者、時間、報紙名稱、查詢等各種檢索入口,實現報紙文獻信息有序化、系統化、實用化。
2.目標個性化,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互聯網全媒體時代,全網推送的海量信息讓全民閱讀變得難以選擇。特別是隨著各種互聯網媒體平臺的推陳出新,推送算法的日新月異,其高開放性、強互動性和可分享性塑造了信息內容傳播的無限分層和疊加歸類,在眼花繚亂中如何做好公益性、個性化服務就顯得格外重要。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5]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傾向進一步發展,手機移動閱讀成為主要形式。2022年有77.8%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上年增長了0.4個百分點。“聽書”和“視頻講書”正成為新的閱讀選擇,35.5%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從使用數字化閱讀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看,越來越多的青年群體成為數字化閱讀的主體,他們大多青睞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中老年人更喜歡快手直播。對此,圖書館應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圖書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快手、抖音等賬號推送館藏報紙文獻電子信息數據,在具體推送內容的選擇和生成過程中,要以用戶為中心,著力突出報紙文獻的消息來源權威性、信息的史料價值、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和內容的正能量傳播。[6]
圖書館可針對讀者的閱讀取向與閱讀習慣,精準選擇個體進行信息傳播服務。一是可按照點位功能提供閱讀,如在縣城“20里水岸農耕文化風情線”濱河路智慧書屋設置閱讀點,可以根據時間順序選擇縣城建設不同時期的報紙,讓讀者在休閑散步的閑暇時間一覽城市建設的歷史。在書畫城智慧書屋推送“翰墨飄香 書畫通渭”旅游類報道和報載書畫成就以及全縣書畫名人,欣賞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書畫作品。二是可對照行業需求提供閱讀,選擇農業、水利、交通、工業、教育、衛生等報紙文獻資料,精準投放,方便相關單位和研究者閱讀與使用。三是可沿歷史脈絡將某一方面的資料抽取排序,生成一個專題資料庫,如對當地名人信息匯總,為部分宗族補充家譜提供實證。如對20世紀70年代后通渭教育情況進行信息抽取,自成一套關于教育的資料。再如最近幾年各相關行業編纂地方工作志,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精準權威的資料無疑能為其提供佐證甚至成型的文案。同時,還要注重用戶反饋,開展網絡直播,進行實時共享與互動,以進一步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7]
3.目標效益化,實現報紙文獻的社會效益
可結合通渭縣“全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中華詩詞之鄉”等榮譽稱號,對通渭歷史名人、當代院士及體育健兒優異成績的報道進行加工,形成專輯出版,激勵年輕一代奮發進取。對各級報紙副刊登載通渭書法繪畫作品的報道加工處理,在每年的通渭書畫藝術節期間展出,在為節會展示一脈相承的精神文化的同時,弘揚先賢作品思想內涵,必然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對館藏稀缺報紙和特殊報紙可采取多種形式深度開發,采取縮印、電子拷貝、動漫設計、影印件裝幀制作“報冊”等形式,在合規的前提下在節會期間進行商業展出和售賣,所得價款用于獎勵優秀作者和閱讀之星。對具有當地風土人情的產品,可將其免費贈予來賓,提高通渭文化影響力。
五、結語
進入新時期,公共圖書館要通過規范管理、推廣應用、挖掘開發等一系列策略,逐步推進和實現基層圖書館館藏報紙從“藏起來”“看起來”到“用起來”,最終“活起來”, 這也是基層圖書館推進全民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履行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之一。
參考文獻:
[1]喬洪奎.全媒體視角下看圖書館員的轉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01):24-26.
[2]楊紅.試論省級公共圖書館報紙文獻的管理與利用[J].圖書館學刊,2022,34(06):39-40.
[3]孫建軍.人文社科專題數據庫建設關鍵技術與方法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0,10(05):11.
[4]姚昕.智慧圖書館環境下圖書館報紙專題庫建設探討[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42(05):96-100.
[5]魏玉山,徐升國,拜慶平,等.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J].新閱讀,2023(05):29-30.
[6]曹鑫新.淺談民國報紙數字資源建設質效提升——以國家圖書館為例[J].數字與縮微影像,2023(03):11-14.
[7]沈芳.縣級公共圖書館藏地方民國報紙開發利用探析——以浙江省平湖市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3(11):73-77.
(作者簡介:魏麗霞,女,本科,通渭縣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古籍資料整理、文獻編目)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