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芳芳 陳惠
摘 要:勞動教育作為落實“五育并舉”教育方針的重要切入口,是新時代對學校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對學生綜合素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推進區域勞動教育的進程,必須先摸清區域勞動教育的實施現狀,直面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的短板性問題和校本化難題,在頂層設計、師資配備、課程內容重構、家校社協同培育、活動評價等方面不斷改進、完善。
關鍵詞:勞動教育;現狀;困境;路徑;問卷調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勞動教育的實施困境及路徑突破研究”(2021JY14-L209)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體衛藝專項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膠板版畫課程實踐研究”(編號:T-c/2021/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閔芳芳(1988—),女,江蘇省興化市昭陽湖初級中學。
陳 惠(1989—),女,江蘇省興化市新生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1]。為了更好地推進區域內勞動教育的開展,2022年7月,泰州市閔芳芳中小學勞動教育名師工作室聯合興化市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心組成立了調研組,設計了面向興化市的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調研組于2022年7月10日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問卷發布,對興化市104所學校進行了調查,發放對象為學校勞動教育分管校長和勞動專任教師,回收有效問卷95份,其中,46份來自幼兒園,14份來自小學,12份來自初中,21份來自九年制(小學+初中)學校,2份來自高中。
調查組在收集學校的基本信息的同時,圍繞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師資配備情況、課程實施制度、課程評價、學校利用勞動實踐基地開展勞動教育等方面問題展開調查,并從學校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認知、開設、實施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析。
二、調查結果
(一)認知層面
1.必要性
在回收的95份有效問卷中發現,97%的學校認為勞動教育至關重要。這種共識不僅體現在學校管理者對勞動教育的普遍認可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勞動教育目標的深度理解和積極實踐上。學校希望通過勞動實踐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從而改善他們的學習狀態和精神面貌。在“雙減”背景下,學校管理者們認為勞動教育是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增效的有效途徑。他們堅信,大力推進勞動教育有助于全面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2.課程意識
雖然大部分學校認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調查數據顯示,盡管82%的學校安排了勞動教育相關課程,但這些課程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統的課程設計。這表明,學校對于勞動教育的認識還有待加強,需要對課程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尤其是在興化市東南片區,出于各種原因,部分學校尚未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引導這些學校加強課程意識,鼓勵他們將勞動教育納入課程體系,為區域內勞動教育的全面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資源需求
近半數的學校表示,目前學校所提供的場地和資源難以滿足勞動教育的需求。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資源缺口呈現擴大的趨勢。除了場地和物資短缺,學校在勞動教育課程開設和實施過程中還面臨其他挑戰。學校希望得到教育部門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課程開發的指導、實施方式的建議以及課程理念的培訓等。這表明學校對于勞動教育的推進有著很高的期望,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協助,以共同推動勞動教育深入開展。
(二)開設層面
1.課程開設
《課程標準》為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兩種方案:一是獨立的勞動教育必修課,比如中小學勞動技術課和高中通用技術課;二是在各學科的課堂學習中融合勞動教育理念和實踐。80%的學校開設了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但大多以勞動與技術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實踐活動以及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只有少數學校在其他學科中融合開展,每周開展一節、兩節、三節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58%、18%、24%。
2.執行計劃
勞動類課程計劃的有效執行是學校勞動教育落地的有效保障。在調查學校勞動教育方面的課程是否能按計劃執行時發現,幼兒園和鄉鎮九年制中心校執行度最高,民辦學校執行度優于公辦學校,縣城學校的執行度最低。在后期的訪談中了解到,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區幾所學校的規模均在20軌以上,教師、資源配比與學生數量之間存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3.政策支持
一方面,只有一半學校出臺了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保障文件;另一方面,只有80%的學校將學生勞動實踐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這也導致不少學校并沒有將勞動教育做進一步的培植項目發展。
(三)實施層面
1.活動方式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的方式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關鍵。調查數據顯示,學校在勞動教育方面采取了多種形式,但缺乏專業的課程內容。這些形式主要包括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實踐、結合學校特色開展活動以及布置課后勞動作業(包括家務)等。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也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然而,為了確保勞動教育的效果和質量,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這些活動方式,加強對專業課程內容的開發與設計,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
2.師資配備
勞動教師短缺是區域推進勞動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由于缺乏專業的勞動教師,83%的學校不得不讓其他專業的科任教師代課。這些教師普遍缺乏勞動教育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導致教學質量和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一些城區學校由于缺乏專任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師,不得不選擇放棄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勞動教育師資的培養和引進,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勞動教育的推進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出更多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
3.活動場所
勞動教育的實施在多個環節中均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不少學校坦言,缺乏專用的勞技室是一大難題,這使得勞動教育課程往往被簡單地等同于勞動與技術課,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盡管一些學校擁有校內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如種植園、社區工作崗和烹飪室等,但這些基地的使用率并不高,甚至只在開展特定活動時才被啟用。截至2022年春季學期,只有一半學校組織了研學活動,而且活動的開展頻率也較低,通常一學期只有一兩次。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對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造成了不小的阻礙。因此,必須加強對勞動教育的指導和支持,確保學校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同時,加強對勞動教育師資的培養和引進也是關鍵,能為勞動教育的推進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4.家校協同
課堂是學校育人的主陣地,家庭則是培養學生勞動能力和良好勞動素養的第一場所。當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家校協同配合,78%的學校已經建立了常態化的家校合作機制。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家庭是培養學生勞動習慣和技能的重要場所,而學校則應該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勞動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同時,學校需要從日常的教室清掃、宿舍維護等方面著手,將其納入課程內容,并確保有計劃,有實施,有過程監督,有考核標準,有評價反饋。只有這樣,家庭才能更好地配合并參與到學生的勞動教育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對策與成效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當前區域勞動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頂層設計、師資、學校基礎設施是影響勞動教育開展的主要因素,獎勵機制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有重要作用,如何開發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有效利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以及優化勞動教育的評價機制等,都是實施勞動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區域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行動準則,以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為宗旨,以點帶面,理論聯系實際,進行了科學指導與實踐。
(一)多方面部署,做到“點上發力”,直擊勞動教育短板性問題
1.優化頂層設計
實施高質量勞動教育,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經之路[2]。在區域層面,興化市教育局堅持育人導向,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中小學勞動和研學實踐教育的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總體要求,要求各學校立足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系統化、分層次設計勞動教育課程,具體到全學區、全學段、全體學生;同時,將勞動教育納入興化市中小學學生素養提升五項工程考核內容中,明確要求各校嚴格按照《意見》開展勞動教育,優化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實施評價,以評促施,推進區域勞動教育。
2.打造課程團隊
2021年7月,興化市率先成立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心組,向上級地級市教育局申請了泰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名師工作室,組建了勞動教育卓越項目團隊,從興化市中小學學校吸納了優秀的教師作為第一批勞動教育活動指導教師。他們多數來自綜合實踐活動、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薄弱學科,通過參與高頻率、系列化的活動和勞動與技術專業培訓會提升專業能力。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為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推進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后續師資力量的補給提供了有力支撐。
3.開發課程內容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選擇應堅持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注重從時令特點和區域產業特色出發,選擇工農生產勞動內容,這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利用本土資源進行大主題內容設計,幫助學生學會在社會勞動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因此,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還要為學生重塑活動內容,依據《課程標準》將學科大概念轉化成核心主題呈現給學生,設計貫穿單元的、情境化的核心勞動任務,促進勞動知識的遷移和勞動素養的形成。目前,興化市范圍內形成了以地方景點千垛菜花為原型開發的“送你一朵油菜花”主題課程活動、以地方特產興化大閘蟹開發的“秋天的‘蟹逅”主題課程活動、基于戴南鎮不銹鋼特色開發的“學工匠精神,習精工制作”等系列主題課程活動。
(二)多層次推進,做到“面上開花”,解決勞動教育校本化難題
1.開展多樣化課程
自2021年7月“雙減”政策頒布以來,區域各學校積極響應,就課后服務時間、內容、具體如何實施做了詳細部署,特別強調要以“雙減”為契機,分年級、個性化地統籌開展勞動類課后延時服務,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結構。以興化市昭陽湖初級中學為例,在每周二的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在七、八年級開展了走班制的多樣化課后延時服務,涉及花樣剪紙、種植、趣味焊接等勞動項目。此外,興化市遴選了百名專業能力強、教學業務優的體藝、科學、綜合類教師成立“百人導師團”,到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學校開展持續性課后服務,學校可以按照需求進行課程項目選擇。這一舉措不僅為農村的學生提供了豐富、優質的課程,更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實踐的多彩之窗。
2.家校社協同發力
基地勞動教育、學校勞動教育、家庭勞動教育均具有提高學生勞動能力、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素養的作用。區域堅持三方協同進行基于課程設計的勞動實踐,在第一批26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基礎上,新增了第二批18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基地與鄰接學校雙雙達成課程共建意識,協同開展社會勞動實踐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家校共育共建長線勞動教育課程,以興化市戴南小學家校共建的“小葫蘆,大世界”主題活動為例,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出力流汗,歷時半年之久種植葫蘆,待葫蘆成熟后通過調查、小組匯報、繪畫、烙畫、黏土創作以及藝術表演等多樣化方式展示了勞動成果,學生們的合作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均得到了提升,真正彰顯了勞動教育課程的育人功能。
3.多元化課程評價
《課程標準》強調綜合評價,應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最終指向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良好勞動觀念;在勞動中展現運用知識、工具解決問題及創造勞動成果的能力;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和品質;將勞動與社會生活聯通,形成敬業奉獻、奮進創新的勞動精神。圍繞勞動教育目標建立課程評價體系,堅持實踐導向,以學生素養發展為中心,全程跟進,結合課堂觀察以及區域每年度舉辦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師生成果評比活動進行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增長,還進行課程育人、勞動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等的有機滲透。課程的最終樣態指向“五育融合”,培育心智健全、有擔當、有良好勞動素養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洪貴.勞動教育:中小學生成長的必修課[J].江蘇教育,2019(26):7-9.